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試析《解深密經》六度十八分大意(德智)▪P2

  ..續本文上一頁認識,但要有忍耐心接受。

  靜慮分叁類:1、無分別寂靜,極寂靜,無罪故,對治煩惱苦樂住靜慮;靜慮包括多方面的特點:“無分別靜慮”,是通過遠離妄分別之後使他的心態達到甯靜的狀態。“極靜慮”,這種能遠離愛惜禅境輕安的心理,又不執著這種甯靜的境界。

  “無罪故”,這種禅慮沒有任何過失。“對治煩惱苦樂住靜慮”,這種靜慮不會産生任何煩惱,而且能消除過去煩惱,身心已進入輕松愉快的境界:享受在法樂之中。

  2、引發功德靜慮:這種靜慮能引發種種功德、神通等。

  3、引發饒益有情靜慮:通過禅定得到神通後,可以做種種利益有情的事業。

  智慧分叁類: 1、緣世俗谛智慧:

  了知一切有爲法的智慧,屬後得智。2、 緣勝義谛智慧:指根本智。3、饒益有情智慧:是指根本後得兩種智慧。

  八、波羅密多得名理由六度之所以稱爲六波羅密多,是因爲它不同世間上一般人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智慧等,它有殊勝的功德,用以下五點來說明。

  1、無染著故,即不染著那些與波羅密多一切相違背的事情。2、無顧戀;菩薩對行六度時能做到叁輪體空,不同世間人一般行布施等都是有希望和目的,如父親給兒子錢是出于偏愛,有的布施爲了顯示自己有錢,或希望對方將來加倍的回報等等情況,都不能與菩薩相比,是出于無緣大慈,同體大悲。3、無罪過:菩薩修行的六度不存在任何不如法的東西,沒有過失,遠離一切不如法的行爲。如布施時不用偷,搶的東西布施,而是用自己最好的東西布施。4、五分別者:對行六度的對象及財産都不會分別執著。5、回向:菩薩所行六度的功德都是爲了最高的目標成佛。

  對六度的諸相別別的解釋,相違事:即不染著波羅密多諸相違事,與波羅密多諸相違背的東西有六種。(1)與布施相違背的事:是指歡喜貪著五欲境界的人,認爲沈逆在五欲的任何一欲中都是人生的最大的樂趣,即使有萬貫家財,讓他出一文布施,如剝他的皮,把財物看得如生命一樣寶貴,這樣的人是決不會布施。(2)與持戒相違背的事:是指歡喜放縱自己叁業的人,爲所欲爲,只有這樣才過得開心。若有所約束就難過。這樣行爲的人根本不能持戒。(3)與忍辱相違事:有的人有“大丈夫只可殺,不可辱”的心理,凡事都不能忍,這是與忍辱相違。

  (4)與精進相違背事:喜歡執著在五欲中享樂,放縱自己的欲望行事。有的出家也覺得出家的生活寂寞無聊,這都是與精進修行相違背。(5)與禅定相違背事:喜歡吃喝玩樂,人來人往,熱熱鬧鬧的人是不能修禅定的。(6)與般若相違背事:如果對感官上所産生的見、聞、覺、知的言說戲論等種種虛妄分別心太重,這些不正確的智慧就會障礙真正智慧的開發。一個人若不放棄以上六執,反而認爲是人生的幸福,那就修不成六波羅密多。

  釋波羅密多諸異熱(無顧):對修六度所得的果報不要執若顧戀。總計六種果報,(1)得大財富:通過布施以後就會得到很多財富。(2)往生善趣:通過持戒可以往生善道。(3)無怨無壞多諸喜樂:修忍辱就不會有怨家仇人。(4)爲衆生主:修精進所得地位尊威望高。(5)身無惱害:指修禅定能使身心輕安自在。

  (6)有大宗葉:修般若後能得大宗族。在六度中般若度最重要,如《智度論》雲:“五度如盲,般若如導。”般若能引導五度行特,唯有般若才能使五皮修成佛的正因,故說般若是有大宗葉。

  釋無間雜染法(無罪過)是指菩薩行六度時圓滿無缺限,所謂缺陷是體觀在四種加行之中,一者元悲加行,沒有慈悲心的行力,如布施,興趣來布施一下,信心沒了就不布施,持戒或忍辱等也是如此。

  二者不如理加行:菩薩修六度時都要修,不能簡擇具一種、二種,或四種修,顧此失彼。叁者不常加行,修六皮有間斷,一曝十寒,叁天打魚兩天曬網。四者不殷重加行,雖然也修了六度,但馬馬虎虎而不認真。修六度時若有此四種情況名爲有罪過。

  釋無罪過條中的離非方便行:修六度要有方便,沒有善巧方便修是會有罪過的,出大力氣得小收獲,如有的人行布施時,僅剛財物濟度衆生,除暫時的貧苦,而不知給衆生提供真理,沖洗他們思想中的垢穢,令他們的行爲由惡趨善,得到徹底離苦的快樂。只用錢財布施,那是小恩小惠。再說有錢並不能代表幸福,曆代的國王,雖都財勢雙全,可是活得都很痛苦,故唯有法施才中令衆生能得究竟快樂。

  九、六度清淨相

  六度清淨不外平五相的內容,即爲無染著、無顧戀、無罪過、五分別、正回向,根據五相的總相和別相來分別說明六度的清淨特征。

  總說六度所具七特征:從總的方面來說六波羅密度多清淨總相共有七種特征,第一個是菩薩行六度時是不希望別人知道,正與我們凡夫相反

  幾夫總喜歡自吹自擂地表現自己,一點點好事都要大作廣告,唯恐他人不知;而菩薩是不自我表現,善于尊重別人。你看不起別人,嫉妒、排斥別人

  自然別人也會反擊于你,歡喜表觀自己就是爲自己的敵人,故菩薩既不表現自己又能尊重別人。第二個子菩薩于修六度中任何一度時,都做到叁輪體空,加市施時:被施者、東西、自己本身,都不會執著。第叁個謂諸菩薩在行六度時對自己寸行力毫無疑惑,絕對會招感未來的菩提果。

  第四個菩薩在行六度時始終不自贊毀他。

  而認爲自己能做,別人也能做。第五個是終不驕豫放逸,是很謹慎,不會自高自大。

  第六個菩薩終不少有所得便喜足,做一點點好事,就驕傲自滿。第七個菩薩修六度時不會起悭貪,嫉妒心。以上是說六度七種清淨,下面再別談六度七種清淨特征。

  種特征:即具備七種條件才能稱爲布施清淨,1、施物清淨行清淨施:布施.布施東西不是偷、搶、欺騙而來的,是自己血汗換來的。2、由戒清淨行清淨施:布施的行爲要合乎戒律,自身和被施者都不會犯戒。如向爾求刀殺人,你施刀于他,或者教他人自殺的方法等,這都是不清淨的布施。3、由見清淨行清淨施:見是知見,見清淨施必須離開我見及邪見。如外道樂牛祭天,認爲這洋可以生天,即爲邪知二。非清淨布施。或布施寸有我見的觀念。4、由心清淨行清淨施:布施寸完全出于高度同情心、憐愍心,不懷其它的意圖。5、由語清淨行清淨施:是捐行布施時的態度,和藹可親,如對方有困難討,耐心對他說我希望能爲你做些什麼,爲你效勞感到十分榮幸。不會以祖重語氣教訓對方,看你又這麼困難我洽爾一點好了,你太無能了,也不會去幹一些謀生的事情,如此貧困了倒。如是隨便順手扔給對方東西,這沖布施就是非清淨施,四攝法中愛語攝就是指語清淨施,6、由智清淨行清淨施:智即智慧,能夠明了誰有困難,誰無困難,誰應施,誰不應該,應以何物施等等。7、由垢清淨行法淨施,長期惠濟衆生,就能遠離一切煩惱。若諸菩薩如是布施是名七沖施清淨相。

  持戒清淨七種特征:l、菩薩行持戒時,善知佛陀所製的一切律儀,包括止持、作持,對于人小乘的一切學處都應學習,通達開遮持犯。學佛要有次第,絕不可越基而上。世法尚有次第,決不可先點火後洗菜。2、犯戒後如何出罪,即忏悔,忏悔得安樂,不忏罪亦亦深,3、雖佛世時所製各種羯磨法,現在多數已行不通。但可以借助念佛誦經。力量來消除。

  4、具常屍羅:常常不舍戒律。 5、常作屍罪:持戒不犯,使自己的戒行精進。

  6、常轉屍羅:轉犯戒爲清淨。7、受學所有學處,菩薩受了律儀後,要普遍受學一切所有學處,如是菩薩名爲七種持戒清淨。

  忍辱清淨七種特征:1、菩薩修忍辱時,先要明因果的道理,毫不懷疑,故對一切違意的境界現前時自然能堪忍。2、對他人的毀辱不起反抗,有真修養。 3、不懷怨結,過去的事不懷恨在心。4、若有人勸自己去犯成,自雖不做,也不怨恨對方。5、別人對不起自己,也不望他忏悔。6、不因恐嚇才忍辱,是木具這種修養。7、菩薩利益衆生總是持之以恒的,菩薩如是行名七種忍辱清淨。

  精進清淨七種特征: 1、菩薩修精進時不得過份的勇猛,亦不得過份懈怠,如彈琴,琴弦太緊易斷,太松又彈不出聲音,故要不緊不慢才相應。修學佛法也是如此,要取中道,要有次第修,才能達到目的。對一般剛開始學佛的人,多學少修,掌握一定教理時,就要學修並重。對教理完全通達後,就要少學多修。2,不因自己勇猛精進而自高淩他,真正的修行人是不見他人過失的。3、精進修行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4、在修行時要不斷地修。5、修行是有所成辦的,而不是勞而無功。6、修行應使自己的道心越來越堅固勇猛。7、對自己所修灼善法終不會舍棄。如上七種名爲精進清淨相。

  禅定清淨七種特征:1、菩薩修禅定時通達了世俗有爲相之後所成就的一種靜慮。2、證得圓滿真如所成就一種靜慮。

  3、通過世俗,勝義二相之後所成就的一種靜慮。4、不斷地在加行位修習所成就的一種靜慮。5、成就根本智親證真如是無依無得,所證的是一種叁摩地靜慮。

  6、修行對治所成就的是後得智的叁摩地靜慮。7、對大乘經教通過聽聞修行之後所得到的是無量種叁摩地靜慮。此名七孫靜慮清淨之相。

  般若清淨七種特征:1、真實智慧是緣真理産生的,能正確認識事物,遠離增益,損減。如遍計執是無的。四成,依他起是有的。還其本來面貌,這就是真實相。

  2、有了正智之後,就能如實地了解叁解脫門,空:認爲遍計所執是空的。無願:對好的東西不會貪著,希求。無相;即是真理,“若見諸相非相非則見如來。”3、有了認識解脫灼叁種智慧之後就能了知客觀上一切法具有叁種自性。 4、如實了知叁無自性,相,生、勝義無性。5、如實了知世俗谛,即五明包括世間上一切學問。6、從七真如了知勝義谛。7、通過緣真理之後就能依菩提道證入涅毀…

《試析《解深密經》六度十八分大意(德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