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連起來一起念。你只要起心動念落入思量分別,只要用六根的見聞覺知,妄想分別,你的行住坐臥,穿衣吃飯,“皆是本體”都是本體的心性所變化的,“所起妄用”“皆是自心,所現幻影”都是我們的心所現的幻影,如果我們“能”夠“知”道,這個“身心”本來就空,我們也知道“無明之妄”心,“空花無性”虛空中本來就沒有花,虛空的花本來就沒有叫做無性。空花就是表示我們現在所講的境界,無性就是無自性,他用虛空的花,虛空本來就沒有花。是因爲眼睛有毛病,我們人生宇宙本來就沒有這些相都是一種執著。何以故,所有的人生宇宙所現的相統統是因緣生因緣滅的東西。刹那變化的東西沒有實體可得。你硬是要說它是什麼,那都是一種執著。空花無性,“夢幻非實”夢幻不是實在的,“應當遠離”這個遠離不是遠離是放下的意思,應當放下,沒辦法遠離的,佛經所講的這個遠離就是內心不要著。莫執著這個叫遠離,意思就是我們應當放下,這些夢幻泡影的緣起的東西。這些境界實在是心所幻化出來的假的境界。不是實在的,不要一直剛強難化。“幻化虛妄,化有還空”雖然是緣起的有其實還是空,所以我們“溯本窮源”追溯我們的本源,窮盡我們的根源,“萬法一體”其實萬法是同一個心性。“同歸真淨”的,都是真實的性境。“依本覺體,起始覺智”依照本覺的心體,起始覺的智慧。“逆流返照 湛寂不動”所以師父一直重複的強調,如如不動,不取于相。是學佛人的開始,也是學佛人的終點。什麼是非恩怨統統不能動搖你什麼境界好壞也不能動搖你,你的心性自然就顯露出來,“自性本體,于起滅處,一觑觑定”觑就是看破。觑就是內觀,這個觑本來是偷看的意思,你把他回光返照,觑定就是你的內觀就把它觀照,觀照看破你的心,就定在那個地方不會受影響,叫做一觑觑破。一看破了就放得下心就定起來,叫做一觑觑定。“察其起滅”觀察它的起滅。“審其動靜”看他的動也是空靜態也是空,“一念不起,即是無生”記住,生就是無生,不是離開這個緣起的生另外有一個無生,要記住這一點,生當下不落入影相執著,就是無生。心理充滿著智慧。“猶觀湛水”光明的清淨之水。“察波生處”覺察波的生處,“猶觀虛空”就像觀這個虛空,“察風動處,如貓伺鼠”就象貓在等待老鼠。伺鼠,等待老鼠,要“全副精神”全副的精神就“集中于此”“製心一處,一刹那間,亦不放松”,好好的觀照,千萬不要執著不要分別,千萬不要落入煩惱起心動念。“第一義中”“元本清淨”的心性,“問渠何來,”渠就是其他的其。問他是怎麼來的“決定見個,水落石出”一定要告訴自己這個心爲什麼會有動念。生生滅滅,爲什麼會著相。原來是妄想。你發現妄想本空沒有了,心性就顯露出來了。
第五十二頁,“緊緊莫散,誰來斬誰”誰來斬誰就是千萬不著任何的相,心中有任何的相統統放下。就是你見到阿彌陀佛也不要一直執著。隨緣,你認真的修行認真的念佛是我們的功夫。見到佛相他給你一個好的信訊,但是也不能死在這裏面,不能說佛菩薩化現一個善的境界變成障礙你的道那麻煩了。“任何妄念,一抓粉碎。”一抓,抓:逼迫的意思。逼到無可置留之處,一抓就粉碎,任何的妄念,爲什麼會有妄念?著相就會有妄念,意思就是如果你任何的著相化做一種妄念,你要告訴自己那個相是假的,一抓就粉碎了。“滅迹潛蹤”迹,可尋的叫做迹,蹤,追在後面的叫做蹤。蹤迹蹤迹,是不是?滅迹潛蹤,潛伏在深處的蹤,滅掉這個有形的迹,統統把它粉碎。“當下冰消,前後際斷。”爲什麼能夠前後際斷?沒有過去了,沒有現在,沒有未來,因爲不著一物。“心行路絕”不要給心有一點點機會。“一念萬年,永永覺照。”爲什麼講一念萬年?我們一萬年前到現在都是一種觀念而已。不離開這個心。一萬年,一萬年是什麼?你說十年前,那十年前,你告訴我是什麼?你的心觀想十年,十年還不是一念。我可以觀想一百年後,一百年後還不是一念嗎?所以說一念萬年,萬年一念,對不對呢?永永覺照。“惺惺寂寂”不但很清醒,而且內心裏面又很定,充滿著智慧的定。“無妄無昏”沒有妄想心也不昏沈。“明明曆曆”清淨的自性是明明曆曆。有心性的體,也有心性的作用。“精進不懈”再繼續精,“直至無生”就是妄念全無,菩提念自然生,菩提念就是無念,直到無生就是見到一切的緣起都必須是空性,緣起性空的極至就是這個道理。“因緣成熟”了,“瓜熟蒂落”這個瓜熟蒂落的意思就是說叫我們不能急,修行是點滴功夫,一天一天這樣子的持咒,拜佛念佛或者是觀想,禅坐,那就是等待有一天開悟。等,慢慢來也不能急,但是也不能不急。人家說,起來用功呀,師父講的不急,不急,不急,不急,念了一個月以後再叫他起來念,不急,不急,念了叁年也不急,到快死掉了還是不急,快死掉了,對不對?所以這個瓜熟蒂落就是因緣具足,任何的東西都不能強求種種的因緣,不是我們的東西不能強求,不是自己的功夫也不能臭彈,臭彈就是吹牛,也就是誇大其詞的意思。不是自己的東西,你怎麼講都不,沒有開悟。“冷暖自知”只有自己體悟到心性的人,自己知道,“此即等同,返觀自心”這個就跟反觀自心是一樣的道理,“返聞自性”,亦同禅宗的參誰是一樣的,亦同參誰都是一樣的道理,用這個方法就是反觀你自心,返聞聞自性也跟禅宗的參,念佛的人是誰或者念我是誰,父母未生前本來的面目是誰。“即是圓照,”讓它妄想不生,“清淨覺相,即是明轍,本來面目,真如妙性,即是偏觀,萬法一體。”爲什麼萬法一體?都是同一個心性呀,平等之性,真如本體,即如如無生之理。這個要加上無生,真如的本體就是無生之理,觀照妙用,即“如如”,無生“之智”,依如如理,起如如智,以如如智,照如如理,理智是一谛的是同一體的。
《宇宙萬有本體論(8)》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