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叁頁,“前忘已滅,後念未生”,前念已經滅後念未生,這句話是告訴我們,現前一念本自具足,禅宗講回歸當下,當下一念,”中間孤孤”,孤孤就是孤孤獨獨,意思就是獨立存在的意思,中間是獨立存在。“能觀之智,觀此本性,無念之境”,能觀的智慧觀到我們的本性,這個沒有妄想的境界是什麼,“極靜之念,照極靜體”極靜就是說沒有一點染汙,這個心是靜到了極點,你可以照轍到我們最靜之體。“抓至極處”也是逼迫到最後,“靜極光通”光通就是內心的心性光明顯現通達了。”寂而照之”不但有定力又有智慧的照,”發本明耀”,發揮本來光明之耀。“此即離念,而後圓照”圓滿的照耀,“即是直心,正念真如”我們直心就是沒有彎曲,什麼叫直心呢?不受假相的影響叫做直心,講真話叫做直心,開悟的人要講真話不能講假話。直就是不彎,一個著相的人當然會彎了,譬如說你看到總統來拍馬屁,這個就不是直心了。是不是?譬如說看到總統來我們用最大的禮貌,因爲是一國之君,我們迎接他。直心的禮遇他,這個就是佛法。如果阿谀奉承那個就不是真如。底下要加一個字。“心緣外境”上面加一個若,有時候這個文章不加個字,還看不懂,如果我們的內心去攀緣外境,加了兩個字立刻“攝之令還”立刻攝受回來,千萬不要著于外境,境沒有實體。若心攀緣這個外境,立刻攝之令還。然後“念想”就是分別的念一起來,“即”就是立刻,立刻“覺”悟。動到執著了,我們今天爲什麼,晚上一直恨那個人,這個不行,爲什麼我們晚上一直批評那個人,這個不行,要趕快,這個分別念要趕快擺平,立刻覺悟。“覺之即無”因爲我們覺悟了,就曉得這個唯心所造,這個還是因爲心,要說對方不好,是因爲我們修養不夠,我們如果開悟了,天大的境界,我們也不會覺得委屈,對不對?這是我們的業力所牽引的世界,世界沒有冤枉的,這個都是因緣生因緣滅的。沒有一件事情是沒有原因的。一定有種種的因緣。我今天種種的逆境,沒有關系,覺之即無。所以我們有這個佛法,如果我今天沒有佛法,我哪裏可能放那個一直傷害我們的讓他安然無恙。對不對,沒有那麼簡單的。看我們這種臉你就知道了,殺氣騰騰。我們今天沒學佛,不會讓他這麼安然無事的。那麼好吃好睡的,我們今天有學佛了,我們很同情衆生,爲了錢不計一切。我們真的很同情他,很同情他,我們不會恨他。只是覺得很可憐,衆生很可憐。“即此覺心,便名爲觀”就是覺心,便名爲觀就是方便說是觀,”雖”然”起”這個”覺心”,“亦無覺”心之“相”,也不會說我在覺悟,貪著一個覺悟之相。“所言覺者”所說的覺悟是什麼意思呢?“謂心離念”把筆拿起來,謂心離一切念相,念的底下加一個相,爲心離一切念相就是覺悟的人,因爲相是假的,對不對?所以“念念念覺”每一個念都令我們覺悟。前面兩個念字就是每一念,後面那個念就是個動詞,讓他覺悟,念覺,令這個念頭覺悟。念念念覺就是令每一個念頭讓他覺悟,就是這個意思。“念念追覺”這個追字就是接近,每一個念頭都要盡量接近覺悟,追覺,“念念即覺”如果我們妄想一起來,我們馬上回光返照,要告訴自己,我們這樣修養不行的,所以說,修學佛道就是這樣子。“覺念皆空”覺悟了還有這個念頭都是空,覺而常照,照而常覺,以鏡來比喻體,鏡的光來比喻智,“鏡光喻智”有體就一定有智,有鏡體就一定有鏡光。“依鏡起光”光跟鏡其實是一體的,“返照鏡體”“鏡”跟“光”是“不二”的,鏡子不能反光,你怎麼照到你的臉?鏡跟光沒有兩種東西,鏡子的面跟鏡子的光其實是一樣的不能離開。所以“理”跟“智”也是“一如”也是“不二。”體即是用也,用即是體也。
五十四頁,“又如暗室”就像黑暗的房間裏面,“暗本無性”,無性就是沒有一定,暗本來就沒有一定是暗只要“燈光一明,暗相即滅”一樣的我們沒有智慧,要是有一天我們開大智慧,不著一切相,你也一樣是覺悟的聖人,六祖的衣缽就傳給你了。“真智一照,無明何在”我們就是因爲不肯放下,所以一直擱在無明的巢窟裏面,我們就是不肯放下,終究到最後就是不肯放下,擺不平內在那種執著,都會藉理由來申訴自己。藉理由來搪塞自己。所以說真智一照,無明何在。“全體即是,大光明藏,正恁麼時”就是這個時刻,“智”慧“與”理“性”冥”就是合起來,“孤月圓明,晴虛獨朗”一個月亮,孤月,圓滿光明,要是晴天虛空獨朗,朗就是朗照,我們如果悟到空性“身心脫落”記住,身心脫落意思就是說不著一物叫做桶底脫落。我們的無明都是來自于身心的不覺悟。我們了解身空,心的妄想也空,當下桶底就脫落。開悟的人叫做桶底脫落,就是打破無明的意思 。這禅宗講的,身心脫落就是我們的身心就放得下了。“慧光頓發”智慧之光就頓時發起來。“便得無量”因爲你不執著,一執著就會有量,量從哪裏來?有量,你要不執著,那就無量了。什麼叫無量無邊,沒有界限叫做無量無邊。你一執著就會有界限,一著相就會有界限。要不執著不著相,那就無是無邊了。你要內心不著就“輕安自在”“此初得力,不可歡喜”不可歡喜說你很有功夫,“立”一個“智”慧“立”一個“境”,“有照有覺”有觀照有覺悟力,“爲初方便,仍屬情識”這個還是屬于情執的意識心。“同爲空華,俱名障礙”這還是會障礙。底下這個很重要。“大休大舍”這個是真正修行的功夫,休是指心,舍,是指外面的境,內心的心一定要讓它休息,徹底的不著相,心以外就是身了,財富境界叫做大舍,心要休歇,境要放舍。“逐層譴除”,意思他怕我們功夫不夠,所以要一步一步來,到最後“境智一如,一心圓明”“照與照者”照跟被照“同時寂滅”。照與照者就是能照所照就是能所,同時就寂滅了。就沒有了。“無知而知,知而無知”本性是無知的,不安任何知見的,本性本自具足有知見,不須要安排任何的知見,本性具足有智慧光明本自能夠分別。而分別也是無分別,所以說無知是心性的真知。這個心性的無知而用,這種依體起用的知叫做而知。無知就是體,而知就起作用。雖然心性起作用知,但是還是心體的無知,用這樣體用一如的知,依體起用叫做無知而知,攝用歸體叫做知而無知。體用是一如的,“時節一到,桶底處脫”桶底旁邊寫一個無明,這個桶底脫落就是無明一脫落,一自落,無明就破除了。“若有能觀,猶未離幻”如果有能觀照,還是沒有離開幻化的。“覺所覺空”有一個能覺有一個所覺還是空。“空所空滅”,空就是能空,所空,還是沒有把它滅掉。這個是《楞嚴經》裏面的六結,動、靜、根、覺、空、滅。就是耳根,簡單解釋一下,耳根聽到動叫做聲音。動,耳根,沒有聲音了,靜,這是初步的功夫 ,第叁個功夫叫根,耳根,能夠聽到動靜的耳根,也能夠放下,再來,能夠覺察耳根的能所,覺悟這是能所,動靜,都是我們的對立性的東西。再最後把這個覺悟空掉。還不能立一個能空,所空。最後把它滅掉,把這個空滅掉,所以,這個是到最後的第四層跟第五層到第六層。動、靜、根、覺、空,空性的空,滅,滅掉的滅,這個叫做解六結越叁空,這六個結就是六種束縛,它這個是指第四個覺,覺就是能覺,所覺。能覺的根跟動靜以及所覺悟的根跟動靜是空。到最後把這個覺性也空掉,變成一個還有能空還有一個所空。能空還有一個所空也把它滅掉,最後就是“諸幻滅盡”。什麼叫做諸幻滅盡,記住,叫做色受想行識,五蘊。照見五蘊皆空,這個叫做諸幻滅盡。“真體自顯”就是你這個色身五蘊你統統了解這個都是妄想,幻相。統統放下心性自然顯現。譬如說色受想行識色法緣起的,受有苦受,樂受,憂受,喜受,你了解這個都是妄想。再來,這個妄想,相的執著叫做妄想,了解相不可得。行就生滅。了解那個生生滅滅的變化,叫做行蘊。識就是執著跟分別的微細念。統統是不值得我們貪著的。諸幻,這個幻旁邊寫五蘊皆空。諸幻滅盡就是五蘊皆空。就是我們所講的耳根,就耳根來講,叫動,靜、根、覺、空、滅。這六結統統滅盡。《楞嚴經》講的,我們的“真體自顯”自然顯現,“真境”是“無相”的,“真智”是“無知”的。真境是無相,真正的境界是空相,所以說真境是無相的,真正的智慧是不立知見的,所以是無知。“智外無境”沒有一種智慧以外的境界也沒有一種境界 以外的智慧。所以境外無智。意思就是境智是一如。“無如外智,能認于如,無智外如,爲智所證”這個意思 是說沒有一種真如之外有一種智慧,意思就是悟到真如本身就有智慧 。所以說無如外智,沒有一個真如以外又跑出一種智慧來證于真如,智慧以外沒有一個真如,智慧就是真如,擁有智慧就了解真如,所以也沒有一種真智,真正的智慧外,又跑出一個真如讓他證“爲智取所證”。能證,所證本來就是一體的,智慧就是境界 ,境界就是智慧 。“境智不二,體用一如”所以說“即智即境,即境即智”,境智是不二的,體用是一如的。“理無不盡”,這樣子的話空的理就決定透徹了。“鑒無不窮”,哪一個緣起法都迷惑不了。你一定照徹得清清楚楚,“靈靈不昧,寂而常照”,寂就心性有定。最高層次的定叫做寂,就是佛的定。常照就是智,般若的智慧,定中有慧叫做寂而常照,“叁際洞悉”過去、現在、未來。“十方無遺”都是空。爲什麼十方無遺?師父剛剛講的,這一朵花就表一切了。對不對,就表一切了,你看看過去半個鍾頭以前的花,跟現在的花表面看一樣,其實裏面已經起變化了,對不對。我們現在看這個就是唯心現量,就是心影現出來的。因爲共業所感有衆同分,衆同分就是衆生所看的相人類所看的相是一樣的。但如果不同,異類的話,如果拿一只螞蟻來放在這裏,他看的就不是一朵花了,所以我們有共同分,共業。“真如實性,…
《宇宙萬有本體論(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