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宇宙万有本体论(9)

  五十三页,“前忘已灭,后念未生”,前念已经灭后念未生,这句话是告诉我们,现前一念本自具足,禅宗讲回归当下,当下一念,”中间孤孤”,孤孤就是孤孤独独,意思就是独立存在的意思,中间是独立存在。“能观之智,观此本性,无念之境”,能观的智慧观到我们的本性,这个没有妄想的境界是什么,“极静之念,照极静体”极静就是说没有一点染污,这个心是静到了极点,你可以照辙到我们最静之体。“抓至极处”也是逼迫到最后,“静极光通”光通就是内心的心性光明显现通达了。”寂而照之”不但有定力又有智慧的照,”发本明耀”,发挥本来光明之耀。“此即离念,而后圆照”圆满的照耀,“即是直心,正念真如”我们直心就是没有弯曲,什么叫直心呢?不受假相的影响叫做直心,讲真话叫做直心,开悟的人要讲真话不能讲假话。直就是不弯,一个著相的人当然会弯了,譬如说你看到总统来拍马屁,这个就不是直心了。是不是?譬如说看到总统来我们用最大的礼貌,因为是一国之君,我们迎接他。直心的礼遇他,这个就是佛法。如果阿谀奉承那个就不是真如。底下要加一个字。“心缘外境”上面加一个若,有时候这个文章不加个字,还看不懂,如果我们的内心去攀缘外境,加了两个字立刻“摄之令还”立刻摄受回来,千万不要著于外境,境没有实体。若心攀缘这个外境,立刻摄之令还。然后“念想”就是分别的念一起来,“即”就是立刻,立刻“觉”悟。动到执着了,我们今天为什么,晚上一直恨那个人,这个不行,为什么我们晚上一直批评那个人,这个不行,要赶快,这个分别念要赶快摆平,立刻觉悟。“觉之即无”因为我们觉悟了,就晓得这个唯心所造,这个还是因为心,要说对方不好,是因为我们修养不够,我们如果开悟了,天大的境界,我们也不会觉得委屈,对不对?这是我们的业力所牵引的世界,世界没有冤枉的,这个都是因缘生因缘灭的。没有一件事情是没有原因的。一定有种种的因缘。我今天种种的逆境,没有关系,觉之即无。所以我们有这个佛法,如果我今天没有佛法,我哪里可能放那个一直伤害我们的让他安然无恙。对不对,没有那么简单的。看我们这种脸你就知道了,杀气腾腾。我们今天没学佛,不会让他这么安然无事的。那么好吃好睡的,我们今天有学佛了,我们很同情众生,为了钱不计一切。我们真的很同情他,很同情他,我们不会恨他。只是觉得很可怜,众生很可怜。“即此觉心,便名为观”就是觉心,便名为观就是方便说是观,”虽”然”起”这个”觉心”,“亦无觉”心之“相”,也不会说我在觉悟,贪著一个觉悟之相。“所言觉者”所说的觉悟是什么意思呢?“谓心离念”把笔拿起来,谓心离一切念相,念的底下加一个相,为心离一切念相就是觉悟的人,因为相是假的,对不对?所以“念念念觉”每一个念都令我们觉悟。前面两个念字就是每一念,后面那个念就是个动词,让他觉悟,念觉,令这个念头觉悟。念念念觉就是令每一个念头让他觉悟,就是这个意思。“念念追觉”这个追字就是接近,每一个念头都要尽量接近觉悟,追觉,“念念即觉”如果我们妄想一起来,我们马上回光返照,要告诉自己,我们这样修养不行的,所以说,修学佛道就是这样子。“觉念皆空”觉悟了还有这个念头都是空,觉而常照,照而常觉,以镜来比喻体,镜的光来比喻智,“镜光喻智”有体就一定有智,有镜体就一定有镜光。“依镜起光”光跟镜其实是一体的,“返照镜体”“镜”跟“光”是“不二”的,镜子不能反光,你怎么照到你的脸?镜跟光没有两种东西,镜子的面跟镜子的光其实是一样的不能离开。所以“理”跟“智”也是“一如”也是“不二。”体即是用也,用即是体也。

  五十四页,“又如暗室”就像黑暗的房间里面,“暗本无性”,无性就是没有一定,暗本来就没有一定是暗只要“灯光一明,暗相即灭”一样的我们没有智慧,要是有一天我们开大智慧,不著一切相,你也一样是觉悟的圣人,六祖的衣钵就传给你了。“真智一照,无明何在”我们就是因为不肯放下,所以一直搁在无明的巢窟里面,我们就是不肯放下,终究到最后就是不肯放下,摆不平内在那种执著,都会藉理由来申诉自己。藉理由来搪塞自己。所以说真智一照,无明何在。“全体即是,大光明藏,正恁么时”就是这个时刻,“智”慧“与”理“性”冥”就是合起来,“孤月圆明,晴虚独朗”一个月亮,孤月,圆满光明,要是晴天虚空独朗,朗就是朗照,我们如果悟到空性“身心脱落”记住,身心脱落意思就是说不著一物叫做桶底脱落。我们的无明都是来自于身心的不觉悟。我们了解身空,心的妄想也空,当下桶底就脱落。开悟的人叫做桶底脱落,就是打破无明的意思 。这禅宗讲的,身心脱落就是我们的身心就放得下了。“慧光顿发”智慧之光就顿时发起来。“便得无量”因为你不执著,一执著就会有量,量从哪里来?有量,你要不执著,那就无量了。什么叫无量无边,没有界限叫做无量无边。你一执著就会有界限,一著相就会有界限。要不执著不著相,那就无是无边了。你要内心不著就“轻安自在”“此初得力,不可欢喜”不可欢喜说你很有功夫,“立”一个“智”慧“立”一个“境”,“有照有觉”有观照有觉悟力,“为初方便,仍属情识”这个还是属于情执的意识心。“同为空华,俱名障碍”这还是会障碍。底下这个很重要。“大休大舍”这个是真正修行的功夫,休是指心,舍,是指外面的境,内心的心一定要让它休息,彻底的不著相,心以外就是身了,财富境界叫做大舍,心要休歇,境要放舍。“逐层谴除”,意思他怕我们功夫不够,所以要一步一步来,到最后“境智一如,一心圆明”“照与照者”照跟被照“同时寂灭”。照与照者就是能照所照就是能所,同时就寂灭了。就没有了。“无知而知,知而无知”本性是无知的,不安任何知见的,本性本自具足有知见,不须要安排任何的知见,本性具足有智慧光明本自能够分别。而分别也是无分别,所以说无知是心性的真知。这个心性的无知而用,这种依体起用的知叫做而知。无知就是体,而知就起作用。虽然心性起作用知,但是还是心体的无知,用这样体用一如的知,依体起用叫做无知而知,摄用归体叫做知而无知。体用是一如的,“时节一到,桶底处脱”桶底旁边写一个无明,这个桶底脱落就是无明一脱落,一自落,无明就破除了。“若有能观,犹未离幻”如果有能观照,还是没有离开幻化的。“觉所觉空”有一个能觉有一个所觉还是空。“空所空灭”,空就是能空,所空,还是没有把它灭掉。这个是《楞严经》里面的六结,动、静、根、觉、空、灭。就是耳根,简单解释一下,耳根听到动叫做声音。动,耳根,没有声音了,静,这是初步的功夫 ,第三个功夫叫根,耳根,能够听到动静的耳根,也能够放下,再来,能够觉察耳根的能所,觉悟这是能所,动静,都是我们的对立性的东西。再最后把这个觉悟空掉。还不能立一个能空,所空。最后把它灭掉,把这个空灭掉,所以,这个是到最后的第四层跟第五层到第六层。动、静、根、觉、空,空性的空,灭,灭掉的灭,这个叫做解六结越三空,这六个结就是六种束缚,它这个是指第四个觉,觉就是能觉,所觉。能觉的根跟动静以及所觉悟的根跟动静是空。到最后把这个觉性也空掉,变成一个还有能空还有一个所空。能空还有一个所空也把它灭掉,最后就是“诸幻灭尽”。什么叫做诸幻灭尽,记住,叫做色受想行识,五蕴。照见五蕴皆空,这个叫做诸幻灭尽。“真体自显”就是你这个色身五蕴你统统了解这个都是妄想,幻相。统统放下心性自然显现。譬如说色受想行识色法缘起的,受有苦受,乐受,忧受,喜受,你了解这个都是妄想。再来,这个妄想,相的执著叫做妄想,了解相不可得。行就生灭。了解那个生生灭灭的变化,叫做行蕴。识就是执著跟分别的微细念。统统是不值得我们贪著的。诸幻,这个幻旁边写五蕴皆空。诸幻灭尽就是五蕴皆空。就是我们所讲的耳根,就耳根来讲,叫动,静、根、觉、空、灭。这六结统统灭尽。《楞严经》讲的,我们的“真体自显”自然显现,“真境”是“无相”的,“真智”是“无知”的。真境是无相,真正的境界是空相,所以说真境是无相的,真正的智慧是不立知见的,所以是无知。“智外无境”没有一种智慧以外的境界也没有一种境界 以外的智慧。所以境外无智。意思就是境智是一如。“无如外智,能认于如,无智外如,为智所证”这个意思 是说没有一种真如之外有一种智慧,意思就是悟到真如本身就有智慧 。所以说无如外智,没有一个真如以外又跑出一种智慧来证于真如,智慧以外没有一个真如,智慧就是真如,拥有智慧就了解真如,所以也没有一种真智,真正的智慧外,又跑出一个真如让他证“为智取所证”。能证,所证本来就是一体的,智慧就是境界 ,境界就是智慧 。“境智不二,体用一如”所以说“即智即境,即境即智”,境智是不二的,体用是一如的。“理无不尽”,这样子的话空的理就决定透彻了。“鉴无不穷”,哪一个缘起法都迷惑不了。你一定照彻得清清楚楚,“灵灵不昧,寂而常照”,寂就心性有定。最高层次的定叫做寂,就是佛的定。常照就是智,般若的智慧,定中有慧叫做寂而常照,“三际洞悉”过去、现在、未来。“十方无遗”都是空。为什么十方无遗?师父刚刚讲的,这一朵花就表一切了。对不对,就表一切了,你看看过去半个钟头以前的花,跟现在的花表面看一样,其实里面已经起变化了,对不对。我们现在看这个就是唯心现量,就是心影现出来的。因为共业所感有众同分,众同分就是众生所看的相人类所看的相是一样的。但如果不同,异类的话,如果拿一只蚂蚁来放在这里,他看的就不是一朵花了,所以我们有共同分,共业。“真如实性,…

《宇宙万有本体论(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