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照而常寂”照就是智慧。有智慧而且又常常定,就是慧中有定。前面是寂而常照是定中有慧,現在是慧中有定。定慧是一體的。“湛然無際”光明是沒有邊際的。“周偏法界,初次用功”,“未忘能所,故分境智”沒有辦法忘掉能所,所以分境界跟智慧,“觀久”了“功”力“純”熟了,“粗念不起,六根清淨,意識冰消”意識就是分別心就沒有了,你來聽課,所以師父告訴你課程不能停止。一次講課一直薰習,講課,薰習。不能說我要躲在自己的佛堂裏面不出來。那你要開悟很難。來聽課來薰習內心充滿著喜悅,一次來再糾正自己再修正自己。師父講我們回去回光返照,再一次的修正,再一次的修正,你是世界最快樂的人,沒有人比你更快樂的,我的話如果你聽得進去,沒有人比你更快樂的。簡單解釋一下湛然無際,光明沒有際限周偏法界,初次用功還沒有辦法達到忘掉這個能跟所,能就是心,所就是境,所以就分境跟智,觀久了功夫成熟了,粗念就不起。你看,人家修行,你看是點滴的功夫,還要觀久了,所以我們那個內觀法觀照要下功夫。從無常下手,無常就沒有什麼叫做得失的觀念。生也沒有帶來任何東西,死也帶不去什麼東西。現在有的東西也不是我的,那麼,我們內心裏面放下這種得失的觀念,久而久之心境就開通了,觀久了功純,粗念就不起,六根清淨,意識就冰消。分別心就冰消。底下,“入無所依”,就是入于無所依,意識冰消,入無所依,就會進入一種沒有能所的境界,“由澄諸念”由澄就是說用功,定在那個地方,澄清種種的妄想,“覺識煩動”覺悟到意識這一顆分別執著心,很煩,動,生生滅滅,“憧憧未來”,憧憧未來就是想像,想像未來你就會發現我們一天到晚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憧憧未來,“起滅不停”沒辦法停止。“內心煩惱,無狀橫起”,在狀的旁邊寫一個因,無因橫起,沒有任何的原因,妄想來自無因,因爲不覺悟,對不對?不知不覺就迷了,不知不覺就煩惱了。不知不覺就執著了,有什麼原因呢?原因就是無明,無狀橫起,沒有任何的原因就起來了。“向來妄心,譬如渾水”這個妄心沒有觀照,就像一團渾水,不清淨的水做渾水,也“不見泥沙”,“今水既澄,泥沙自現”,現在水澄清了,泥沙就自現了,“前六清淨,末那複將,八識體上,含藏無始,習氣種子,翻出傳于,第六意識”前面六識清淨末那……就是執著第八意識叫做末那,第七意識又將八識體上八識的怎麼樣?深入的含藏在裏面的無始以來的習氣種子,師父不是講說,習氣跟種子是微細惑,境界叫做粗惑,要斷這個習氣種子可是難。翻就是反過來,反過來傳出來 ,翻出傳于,第六意識,反過來,在裏面的第八意識,把它傳導出來化作第六意識,翻出傳過來第六意識,意思就是末那第七意識的執著,又執著第八意識,含藏裏面的無始以來的習氣跟種子又傳達到第六意識,“令不清淨,是故現此,微細生滅,未能淨盡”微細,剛剛師父已經講了,習氣種子統統叫做微細,所以“功夫相應,方能見之,此境現前,極力前進”如果是境界現前極力前進,用一點力量用一點功夫,“抖擻精神”振奮一下精神,“發奮勇猛,不可放松,百尺竿頭,極處邁進”你不要自己覺得我已經盡力了,盡力是一種藉口,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細審體究,覺照者誰”,參,覺悟的是誰,就變得無我了。所以覺照者誰畫一個問號。這就是問了,你就知道覺照者是誰。你就發現無我,“無相”而起“疑情”,無相,既然萬法皆空,爲什麼現在我還執著呢?疑情也打一個問號,所以“大逼大拶,一鼓作氣”把那個煩惱、著相、執著,把它逼到無處可藏。“大逼大拶,一鼓作氣,“縱上高峰,絕壁之巅,懸崖之頂,放身直下”意思就是通身放下,沒有聽到正法以前不算。現在就像高峰,一下子直落到谷底。就是叫你不執著不能留一點毫無保留的余地,一下子全部身心徹底放下,就是大徹大悟。一點都不要保留。不要假藉任何的原因執著,不要假藉任何原因來著相。不要假藉任何的理由。今天我們就是要有這種功夫,一鼓作氣,縱上的高峰,絕壁之巅,巅就是顛簸,絕壁之巅,高高低低的,懸崖之頂,通身放下。“撤手縱橫,滅迹掃蹤”蹤迹就表外相,千萬要滅掉這些假相,掃除那種執著假相。迹跟蹤就是緣起假相的意思。“不留寸絲,七識”,七識就是執著,任何我執跟法執“不死”的話,“法身焉活”,法身沒有辦法活的,所以是方便說,打死是打死妄念執著,而不是打死心性,心性打不死。所以打死妄想,打死妄想這是方便說。其實妄想當體即空就是覺性。所以七識不死,那個執著的末那意識打不死,法身沒辦法活。“行住坐臥,不離功夫”記住!“心如木石,如癡似呆,設不如是,非能究竟”你行住坐臥不能離開這個功夫,心要怎麼樣呢?如木石,木石就是說無情,無情就是不著,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不顛倒。意思就是像木石如如不動。他不是說叫你就像木石的無情,不是這個意思。像木石的如如不動,這是做功夫的先決條件。如癡似呆,就像愚癡似呆也沒什麼反應。簡單講癡呆是表示沒什麼反應,對這個境界的貪著,反應就是貪著。衆生對境界的反應是很強烈的,是不是,很貪著的,我們修行佛道的人沒什麼反應,來,好吃的也隨緣,對不對?再好的東西也隨緣,再壞的東西也隨緣,無量無邊的衆生贊歎笑一笑,無量無邊的衆生誹謗也笑一笑,爲什麼?就像癡呆一樣沒有什麼反應。境界拿你沒辦法,“設不如是,非能究竟。”如果你沒有這樣子,你沒辦法究竟的。沒辦法突破那個生死的煩惱的。
五十七頁第一行第二小段,“凝心寂照”凝心就是專注的意思,修行人一個最基本上的條件,包括你念佛、觀想、持咒,都是要專心,製心一處,無事不辦。專心寂照,寂而常照,寂就是定,照就是慧,專心的在定慧上下功夫,而這個定慧是來自于清淨的本性不假任何的造作,“綿綿密密”綿綿密密就是不間斷,在刹那、刹那之間而不間斷,不放棄每一個念頭,叫做綿綿密密。“親親切切”,意思就是說鏡頭浮現什麼,他都感受得到叫做親親切切。感受不到那當然是妄想一直起來,妄想起來不怕它不理它,要自然,因爲妄想本空,自然起不了作用,問題是妄想起來,你不知道那個是妄想,生起種種的觀念就被牽著走,“逼至極處”這個逼至極處,就是禅宗裏面講的參究到極點,就是打破無明的意思,第一個念頭都清清楚楚的觀照讓它無所遁形。掌握了每一個念頭的真心達到了究竟之處,自然打破無明。“山窮水盡”山窮水盡就是妄想不起來了,你無處可逃了,因爲我都把它看得清清楚楚,“機緣成熟”機緣成熟就是自性顯現,“觸著碰著”不管是六根觸碰到外境的“見色”或者是“聞聲”,“忽驚而惺”這個是開悟的境界了,看到了色,聞到了聲,忽然驚醒過來,原來如此。“冷灰爆豆”,這個冷灰,以前我們古時候沒有瓦斯用燒盡的木炭,剩下還有一點熱度,把那個豆掩埋在裏面,這可以用使豆熟發出聲音,啪啪啪的這樣子,但是那個是熱的灰才有辦法,那是還在下功夫,所謂冷灰呢?就不必加功用行了,爆豆就自然可以見性。這個豆是指內在的見性。意思就是說冷灰也可以爆豆。是說一切境界現前不必加功用行,自然見性,叫做冷灰爆豆。這是一個人修行,修到相當的功夫的時候,不需要加功用行,自自然然的見到了不生不滅的清淨本性。叫做“絕後複蘇”,在無處可逃之下突然醒過來,叫做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個蘇就是覺醒,置于死地然後而生,逼到極處竟然見性了。覺醒過來了。“雲開天朗”,雲開了,天氣晴朗了,見到了陽光了,“身心頓寂”,突然間進入空,這個寂解釋成畢竟空,身心就無一物,身心頓入空性,“體同虛空”,因爲以前沒有得到的這種不生不滅的覺受,所以“遍身汗流”,太感動了。有的哭,有的笑,有的起大歡喜心,原來如此。然後就會講一句話就說,踏破鐵鞋無處覓或者是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原來見性就是離我們這麼近就在我們眼前。了解緣起生滅的不可得,這些都是影相,介于一切境界不住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了解身心本來無一物,體會到這樣子,一念無生全體現,莫依一切境界住著,自然進入不生不滅的境界。就是這麼簡單,弄了老半天,找來找去,找來找去找不到,竟然在這一刹那之間,悟到緣起空性的道理。遍身汗流。“豁然徹悟”,突然間大徹大悟,“自性智光,全體透露,靜慧發生”,空性裏面的智慧展露無遺,叫做靜慧。這個靜就是空性、空慧的意思。有的用空慧。所以說任何的顯密二教,一個最重要的兩個力量,第二個善巧方便的力量,二、空慧的力量。畢竟空慧智慧的力量,密法也是一樣顯教也是一樣,離不開這兩大智慧。第一個善巧方便,第二個了達空慧,空性的智慧。沒有這兩個的話,不能稱爲一個大智慧的人。“十方廓然”廓然就是面貌,十方無盡的虛空這種面貌就無一物了,沒有什麼障礙,廓然就是沒有止盡,就是所謂的界限,一個輪廓,統統沒有了,因爲沒有我、法二執了。“昊日當空”,昊本來就是大或者是烈日,這個日是指自覺聖智。如同烈日當空無障無礙,沒有烏雲。因爲前面講的雲開天朗,身心頓寂,體同虛空,現在是講到“圓照明徹”,圓滿的照射,光明透徹,“叁關透脫”,初關,二關,叁關統統透脫了,最後一關叫做末後牢關,就是識、性最微妙的關系,最後的無明叫做末後牢關,就象皮跟肉一樣的粘著,就是我們無明種子習氣,一直粘著,你的道理知道,可是不下一番功夫,實在是沒有辦法除掉,就象皮粘在肉上,很難把它打開來,古時候人的比喻末後牢關,很難的。那個與生俱來的種子習氣實在是難。知道歸知道,可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困得我們死死的。“頓契無生”突然間合于無生,無生就無滅了,我們今天爲什麼會這麼悲哀呢?就是生,哪裏生,念念生,念念生就…
《宇宙萬有本體論(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