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唯識宗的修證次第(果清)

  論唯識宗的修證次第

  果清

  閩南佛學

  我們修行的最終目的是爲了成佛,然而,佛道長遠,須經叁大阿僧祗劫,修六度萬行,積無量福德,斷除我法二執方可證得。唯識宗將在修行過程中,破執的深淺及斷惑的多少等,分爲五個次第,即五位。這五位就是: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究竟位。下面將此五位加以簡單介紹,以便大家對唯識宗的修證次第有所了解,並沂方家不吝賜教。

  一、資糧位

  此位最初深發求佛果菩提之心,爲欲趣此路過,乃作種種的增勝資糧,即是因欲資益自己的菩提法身故,而修習福智的的行門,所以名爲“資糧位”。此位又名順解脫分,因是爲有情勤求解脫涅槃之順解脫因故。

  那麼,這資糧位的義相是怎樣的呢

  《成唯識論》卷九雲:

  乃至朱起識,求住唯識性,

  于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

  這就是說:大乘根性的種類,從發極爲深固的大菩提心時開始,至未生起順抉擇分時止,修習種種勝行,積集福智資糧,以能觀的智慧安住于所觀的唯識真實義性之中。雖然如此,但對于“二取隨眠”,還不能做到使其伏滅而不起現行。

  何謂二取隨眠了簡單說來,就是煩惱障和所知障的二障種子。由染心執能取所取爲實我實法,故名二取。二取熏習種子叫二取隨眠,因爲這個種子隨逐有情眠伏在阿賴耶識裏。

  所謂煩惱障,就是以我見爲上首,貪、嗔、癡等種種煩惱一一發生。此煩惱皆能擾亂有情的身心,障礙行者證得涅粱,故名煩惱障。所謂所知障,主要的有見、疑、無明、愛,恚、慢等,實際上,這些都是與煩惱障相同的。有了這些煩惱的存在,就能覆蓋我們所要了知的一切有爲無爲諸法的理境,同時又覆蓋無顛倒的真如法性之理,使我們不能親見諸法的真實性。因爲覆此理境,障礙行者的智慧不生,並障礙菩提不得現前,故名所知障。

  此位的菩薩,以四種殊勝的緣力,深信唯識的性相,製伏粗分別的所知、煩惱二障的現行。這四種殊勝緣力是:因力,即具有大乘種性的行人,對于法界等流的大乘教法,曾經多聞熏習在身心六處,或心相續的賴耶中,熏成了清淨的種子。這聞熏習,是悟入唯識相性的主要因力,這是簡別二乘等種姓的,二,善友力,是說逢遇諸佛等事,這是簡別惡友之緣的,叁、作意力,是說雖然逢遇惡友之違緣,但由決定的勝解,不爲其傾動破壞,這是簡別別任運心。四、資糧力,《攝大乘論》說爲任持力,是說已經積集諸種的善根,亦即是廣修了福智資糧。這是簡別下劣資糧的。有了這四種殊勝緣力,就成爲能悟入善備福德智慧資糧的菩薩。

  此資糧位的菩薩,雖說已經修習觀觀,但還未能證得唯識真如性,。所以唯依聞思的勝解力,修福智的諸殊勝行,能于諸法決定了知唯有識性,並且對此獲得明確的勝解,故知此位是勝解行地所攝。

  在資糧位中修諸勝行的菩薩,由于止觀的功力極爲薄弱,對于煩惱、所知二障還未能夠伏除,因而在修勝行時遇到障緣,有叁種事情可能使之退屈,然而,當其生起退屈之念時,又能以叁事磨煉其心,對于其所修證的勝行,得以繼續精進,令其不退。《成唯識論》卷九雲:

  一聞無上正等廣大菩提深遠心便退屈,引他已證大菩提者練磨自心勇猛不退,二聞施等波羅密多甚難可修便生退屈,省己意樂能修施等練磨自心勇猛不退,叁聞諸佛圓滿轉依極難可證心便退屈, 引他粗善況已妙因磨練自心勇猛不退。由斯叁事磨練其心,堅固熾然修諸勝行。

  這段話就說明了資糧位的菩薩在修行中的心理狀況。

  總之,此位菩薩已深信唯識,修種種勝行,但由于此位多是處于散心而修菩薩行,因而止觀的力量甚是微劣,故未能伏滅二取隨眠。不過,至此已是極爲難得

  二、加行位

  菩薩在前資糧位,圓滿無量的福德智慧資糧,後入見道發無漏的正智,爲住唯識的實性作准備,不得不更加一段功行而努力,是爲加行位。此位亦名順抉擇分。

  加行位上的菩薩,從初發心至,資糧位,有一大阿僧祗劫這麼長的時間,善爲籌備福德智慧殊勝的資糧,使得順解脫分的善根得以圓滿,爲欲入見道位安住手唯識的實性,于是加功用行,希望藉此加行的力量,伏除二取隨眠。此位有暖、頂、忍、世第—四位,故又叫四加行位,赤名四善根。

  加行位是入見道的方便,所以修唯識、叁性觀,伏分別起的二障現行。就中、粗的二障雖已先伏,細的二障還未能伏,故在這暖等四加行法中依于四尋思、四如實智觀,以觀能取所取皆空,一方面伏分別起微細的二樟,另一方面伏俱生起的二障粗的現行。

  在四加行位中,依于下品尋思位立爲暖法,依于上品尋思位立爲頂法,依于下品如實智立爲忍法,依于上品如實智立爲世第一法。這是四加行位與四尋思觀,四如實智觀的關系。

  這裏需要解釋—下四尋思觀及四如實智觀的含義。所謂曲尋思即對名、義、自性、差別進行尋求思察,作假有實無的觀察,故名四尋思觀。四尋思觀雖能觀所取的名等四境,而離識是不可得的,但只能做到觀所取無,還不能了達能取亦無。如要進一步的了知能觀識亦不可得;故要修四如實觀。通過能取所取皆空,對之有所決定性的印可,名爲四如實智觀。

  前面已說暖是下品尋思觀,頂是上品尋思觀,忍是下品如實智觀、世第一法是上品如實智觀。下面再略釋暖、頂、忍、世第一四法。

  所謂暖法,即是依明得定發下品的尋思觀,觀無實有的所取境,以之立,爲暖位。依明得定之“明”,是指見道無漏的智明,得是獲得,在能發最初得到無義忍的定心,故叫明得定。在暖位中,開始修下品尋思觀,推求所取的名等四法皆是衆生自心之所變現的,是假施設有而無實性的。將這順抉擇分的初位叫做暖法,以表初獲無漏慧日之前的行相。如日出時,總有它的前起明相,當知慧日現起前,亦有它的前方便相,即此慧日前行相,立名明得。又如鑽木取火,在未得火而將發時,先有暖氣,以此暖氣爲引火的前相,現在修習尋思觀。在未得真抉擇慧之前,即此最初所獲順抉擇分的無漏道火前相,故亦名暖位。

  在頂位中,依明增定,發起上品的尋思觀,複觀所取是空無所有的,其觀法與暖位是相同的,故立爲頂位。在此頂位中,重行觀察推求所取的名等四法,皆是自己心識之所變現,亦無實在的自體。由于有了這個認識,故完全伏除所取之境。在此階段修尋思觀,觀心漸漸的深入,無漏智慧的明相轉爲增盛,亦即智慧的光明增長,散名爲明增。尋思觀修習至此位,已經達到至極,故又名爲頂位。《攝大乘論講記》說:“頂也是從譬喻得名,山的最高峰叫做山頂,在山頂可以極目四望,萬物了然。在上山的過程中,到了山頂,就不會徒勞往返,一定能達到目的。修觀也是如此,如達到頂位,對唯識無義之理,更能認識清楚,並月-不會再退,所以稱之爲頂。”

  在忍位中,依印順定而發下品的如實智,對空無所取,決定有所印持,對于空無實在的能取中,亦能隨順樂忍。此位能夠應前所取無,順後能取無,並且亦能印能取無,故立印順之名,以表生起印忍之智。在此忍位中,具有下中上的叁忍,以印所取空位爲下忍,觀能取空位爲中忍,印彼能取空位爲上忍。

  于世第一法位中,依無間定發起上品的如實智,以此智雙印能所二取都是空無,故此位名爲世第一法。前忍位中的上忍唯能印可所取空,今此世第一法二空雙印,即不但印可能取空,亦能印可所取空,其慧力當然勝過忍位。從此無問無隔必然入于見道,體證真唯識理,故立名無間定。行者修諸加行,到達這個階段,于異生的有漏法中,可說以此最爲殊勝,所以立名世第一法。

  在加行位,雖然觀察印忍沒有固定的所取,也沒有實在的能取,但在觀心之前,還浮著真如的相,以爲這個即是唯識的實在真勝義谛,故《成唯識論》曰:“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少物是說在能觀的心上變現似真如的東西,因在觀心之前思維安立,故雲立。既是有心所變的相,而帶相又有所得的觀心,故還沒有住在實在的無相唯識性,如論曰:“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有所得是說有所依憑的相,住唯識是指能緣的根本智,冥契于唯識的實性真如。

  此位雖然二取空故,把分別起的二障現行悉皆伏除,但至于種子,還不能斷掉,而俱生起的二障現行,也不能全伏。

  叁、通達位

  通達即是體會的意思,此位亦名爲見道,因在此位最初見到真理,以無分別智體會唯識實性真如,故名通達位。

  此位菩薩于前之加行位斷舍分別起的二障種子及習氣,伏前六識相應的俱生起的煩惱障現行,進一步的修諸現觀,其觀智較前加行位大勝,真正是以無漏正智體會真如。

  真如是甚深微妙之理,不是人們的言語思慮所能表現的,常理智冥會都無所得的時候,是爲真實住于唯識實性中,無任何所得之相,離能取所取,絕諸戲論。到了這個時候,既無智外所證之真如,亦無真如外能證之智,真如沒有高下深淺之差別,平等平等。唯有這樣契證真如之智,才可稱爲無分別之智,亦名根本智。通達位無分別智現前,此位菩薩已唯入圓成實性了。

  通達位的見道,有真見道和相見道二種,真見道是說正發根本無分別智,斷分別所起的二障種子,證到二空所顯的真如。也就是說,在無間道斷惑的種體,在解脫道甯臺二取習氣,而證得擇滅之理(擇滅之理:即由無漏智的簡擇力斷掉惑障而顯現的真理,也即是真如。)將此無問解脫的二刹那,叫做真見道。此後又因爲觀心熟練之故,發後得智。仿學真見道的斷證道理,叫做相見道。

  真見道以無分別智爲體,因爲唯有此五分別智得以證真,不是其他的智可以與真如契合的。如是所發得的根本智,能夠實證人法二空所顯的真如之理,能夠實斷煩惱。因爲在此位斷惑證真,都是真實不虛的,所以說真。相見道是效法真見道,並不是實際的斷證,故雲相見道。

  在見道位,發得根本…

《論唯識宗的修證次第(果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