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龍樹淨土思想對中國佛教的影響(持念)

  龍樹淨土思想對中國佛教的影響

  持念

  閩南佛學

  我們從《大智度論》有關“八念”的內容,可以對淨土思想在印度佛教中的産生和影響有初步的認識。淨土思想實際就是通過念佛來了生脫死,而念佛法門的方法和中心內容就是念佛叁昧。通過系心正念,定心念佛,達到一心不亂,靜如虛空無所執著,即是六祖慧能禅師所說的自性佛。所以,就此想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對佛教念佛叁昧的內容、作用和龍樹淨土思想對中國佛教的影響以及淨土宗在中國的建立,發展和地位作粗淺的探討。

  一、龍樹菩薩的淨土思想

  生活於公元二世紀至叁世紀的印度龍樹菩薩被稱爲第二釋迦,一生著作甚豐,包羅萬象,幾乎容納了所有印度佛教部派的中心理義,極力弘揚大乘,所以在中國佛教史上被稱爲“八宗之祖”。下面僅就龍樹菩薩的二部論著談談他的淨土思想。

  1、《大智度論》

  ①念佛法門的産生。如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第二十二卷中說:

  “佛告諸比丘;若於阿蘭若處、空舍,冢間、山林,曠野,在中思維,若有怖畏,衣毛爲豎, 爾時當念佛。佛是多陀阿伽度(如來)、阿羅诃(應供)、叁藐叁佛陀(正偏知)念乃至婆伽婆(世尊),恐怖則滅。”

  從以上文字可以看出,猶如佛陀於靈山會上“拈花微笑”的公案成爲禅宗的起源一樣,佛陀令修行比丘於心生恐怖之時念佛,則成爲淨土法門的開始。一方面說明:佛是無上法王,修行比丘在山林曠野或者是在空舍冢間靜慮,作不淨觀或惡魔來襲,心生大怖畏時,只須念佛名號或觀想佛陀莊嚴法相,就好似諸佛菩薩現前護持爲伴侶,頓生清靜安穩,恐怖自然除滅,另一方面:念佛的目的是爲了系心定念,念佛一心不亂,定即生起,則恐怖除滅。

  ②西方阿彌陀佛淨土的存在

  如《大智度論》說:

  “有一比丘康存之日,誦《阿彌陀經》及念《般若波羅蜜》,臨命終時告弟子言:阿彌陀佛與諸聖衆今在我前。合掌歸依,須臾舍命。”

  又曰:

  “雲何不斷叁界系業

  直爾少時念阿彌陀佛, 即得往生,使出叁界。”

  上面提到的《阿彌陀經》和“往生”,自然是指往生到西方阿彌陀佛極樂淨土,而此世界的敦主則是阿彌陀佛。因此,只要念佛一心不亂,妄念皆息,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自然會來接引,超出叁界之外,往生西方。非但如此,即便是念誦《般若波羅蜜》也能往生,這就說明念一切佛,念一切經皆能得一心不亂之境界。

  ⑧念佛叁昧而不離佛

  如《大智度論》中說;

  “佛是無上法王,菩薩爲重臣,所尊所重,唯佛世尊,是故應常常念佛也……有菩薩複言:我於因地遇惡知識,誹謗般若,墮於惡道,經無量劫, 雖修余行, 未能得出。後於一時遇善知識也,教我行念佛叁昧,其時即摒棄諸障,方得解脫,有斯大益,故願不離佛。”

  佛是無上殊勝法王,最應尊重,常念不懈,即得解脫。說明念佛叁昧能使因遇惡知識而墮惡道中人,摒棄惡業惡念和諸煩惱障而得大利益。持佛名號而一心不亂,觀想念諸佛像好壯嚴,生大歡喜,常隨左右而不願離佛,進一步念佛叁昧,得諸法實相,即是非相,一念不著,一念不生,自身即是佛身,自然也就常不離佛了。

  2、《十住毗婆沙論》

  《十住毗婆沙論》是龍樹菩薩系列作品中的一部重要論著,是龍樹菩薩大乘菩薩道思想的精華所在,也是一切大乘佛教所借重的重要理論根據。該論主要是講菩薩十地修行的方法和次第果位,其中講淨土念佛叁昧內容的就有二品。

  ①《念佛品第二十》(《大正藏》第二十叁卷六十八頁)

  如偈說:

  “當念於諸佛,處在大衆中。

  叁十二相具,八十種嚴身。”

  偈中前二句是說新發心菩薩於初地,在大衆中修行當持諸佛名號,降諸煩惱魔障,此功德可生歡喜心,得安穩快樂,進而得見諸佛現前,是名爲持名念佛叁昧;後二句是說當觀想諸佛叁十二相,八十種奸而心生敬愛,進而行大慈大悲之波羅蜜法,令智慧功德增長,是名爲觀想念佛。

  ②《助念佛叁昧品第二十五》(《大正藏》第二十六卷八十六頁)

  如偈說:

  “菩薩應以此,四十不共法。

  念諸佛法身,佛非色身故。”

  持名念佛是念法身佛,觀想念佛是觀佛身莊嚴,但都要以善行功德爲基礎,才能使叁業相應。所以必須修行四十不共法,四攝六度等波羅蜜法,離色身苦,得法身樂。因爲色身是生死體,是變化流轉體,是生滅有壞體,所以龍樹菩薩認爲需以觀想念佛叁昧得佛身莊嚴,即得不生不滅之法。

  二、念佛叁昧法門的緣起、內容及作用

  1、念佛叁昧法門的緣起

  ①如《觀佛叁昧經》中說:

  “昔過去久遠無量世時,有佛出世,號寶威德上王。時有比丘與九弟子,往詣佛塔禮拜佛像,禮己谛現,說偈贊歎。後時合終,悉生東方寶威德王佛大蓮華中,忽然化生。從此以來,恒得值佛,得念佛叁昧,佛爲授記,于十方面各得成佛。”

  《觀佛叁昧經》所說,比《大智度論》中釋迦牟尼佛時代有念佛叁昧法門,上推了無量世。在寶威德上王佛時就有念佛叁昧法門,而且明確記載有一比丘和其九弟子因得念佛叁昧,往生寶威德上王佛之所東方世界坐寶蓮花。自此以後,只要有發願往生該佛淨土者,只要於此佛像前,勤修念佛叁昧,該佛即爲之授記,於十方道場成就佛道。寶威德上王是過去佛之一,釋迦牟尼是現在佛,佛佛功德無別,念佛叁昧法門也無二,乃至於未來佛彌勒也是 如此。

  ②《十住毗婆沙論》之《念佛品第二十》中說:

  “佛爲跋陀婆,所說深叁昧。

  得是叁昧寶,能得見諸佛。”

  跋陀婆即跋陀婆羅,漢譯善護菩薩。本偈頌因受字數的限製,省去了“羅”字,減稱跋陀婆。善護菩薩爲王舍城的在家優婆塞,是該城第一大富商的長子,因其道心堅固,精進勇猛,被尊爲在家衆的上首。龍樹菩薩這首偈語,說明念佛叁昧法門,是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中,爲跋陀婆羅菩薩所演說。諸修行人,只要信受奉持此念佛叁昧法門,即能證得無上果位,得見諸佛。

  2、念佛叁昧的內容及作用

  所謂念佛叁昧即是通過念佛而得定,達到一心不亂,一念不生,無所執著的境界。如《淨度叁昧經》中說:“若—念不生,悟然返本,故雲度妄衆生,了念即空,無有是處。”衆生之所以流轉生死而墮諸惡道中,如《楞嚴經》說:是安心的作用。因爲妄心的支配而生執著我見,有所求即有愛別離苦和求不得苦,有生老病死苦和貪瞋癡諸煩惱。因爲妄心而覆蓋了真如佛性——真心,生生世世,往複流轉,不得解脫。念佛叁昧能使修行者妄心息滅,悟然返本,常在定中。並由此息一切妄想執著,即是空寂,無有起處。

  念佛叁昧的方法有叁種:

  ①持名念佛:

  如《佛說阿彌陀經》曰: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臨時,心不顛倒,即得往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道綽大師認爲持名念佛是“易行道”當然很對,但我認爲念佛叁昧同樣也是“難行道”。因爲修行人要做到念念不忘佛的名號,這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念佛還得身口意叁業相應才有用。口中念佛名號,就必須時刻不忘佛弟子自利利他的使命,一切行動、語言和意念都要與佛法僧叁寶相應。依佛法修持,勇猛精進,不懈怠,不放逸,並勤修忍辱、布施、持戒等六波羅蜜法門,以求自我解脫,度化衆生苦難。持佛名號,就得衆善奉行,諸惡莫作,贊歎、隨喜、精進一切功德,才能令善根增長,福慧因緣具足,如此才能“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往生彼國”。所以,持名念佛也是難行道。

  依《佛說阿彌陀經》而持名念佛,即是念“南無阿彌陀佛”或“阿彌陀佛”。此號是印度語的音譯,其意爲:南無是“禮敬”和“歸依”的意思;阿即爲“無”;彌陀是“量”義;佛是“覺者”義。所以這六個字合起來說是:禮敬(或歸依)無量覺者的意思。一句阿彌陀佛,總持一切無量法門,故又稱總持門。持名念佛有以下方法:

  高聲念——念佛時聲音洪大,以集中全身精力,貫注在一句佛號上。此法對治昏沈、掉舉和懈怠,驅除相繼不斷的雜念。

  默默念——念佛時口不見動,也不出聲,但佛的名號在意識中了了分明,所以能使心不走失,正念凝聚。可在臥時、病時、沫浴時、公共場所或旅行時默念佛號。

  金剛念——聲音不大不小。口念,耳意想佛名,叁業相應。因效益很大,故有金剛不破意,比喻正念堅固,一切雜念不能令行者心念動搖,全身貫注於念佛名號之中。

  追頂念——念佛時字與字之間以及句與句之間連綴得極爲緊密,字字相追,句句頂接,無有間隙。此念法能使一切雜念無法契入,無明煩惱無從生起,歸於沈寂。

  禮拜念—— 一邊念佛,一邊拜佛,或於佛像前、清靜處來回走動。此時身口合一,意中思佛,念拜並行,便是叁業清靜,全身各個器官全部貫入其中。

  記十念——用念佛珠記數,每念十句佛號,撥過一粒念珠,使心專此一境,否則就會錯亂。此法能對治雜念,使一心不亂。

  氣念—— 一口氣爲度,十口氣爲一個循環,須五分鍾左右。每天若於忙中偷閑時,作此念法,使可生極樂國土。如彌陀十八願說:“十方衆生,欲告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願文而設。”

  定課念——專爲無恒心者設此法。若能於每日規定念十萬、七萬、乃至十念,就能形成一種規律,堅固心力,促使精進不怠。

  四威儀中念——修行者若淨種純熟,則念佛之法日日精進,行走坐臥四威儀中,無時無刻不在念佛法門中,即能無念而念,無時不在定中。

  還有調息念、有定無定念、許願念、懇切念、供養念、回向念、報答念、聚會念、難中念、夢中念、病中念、臨終念,發願慚悔念等法門,都能使…

《龍樹淨土思想對中國佛教的影響(持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