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超常領域)。而且和神秘主義的體驗一樣,這是一種動態的統一(唯識之相,諸行無常,生滅不已)。
佛教徒阿那加裏卡,高賓達喇嘛(AnaRaedkaK。uinda)說:“佛教徒不相信有獨立存在的或者孤立存在的刿、部世界,他本人就是可以介入這個世界的動力。”
力和物質、粒子和波,運動和靜止,存在和不存在,這些都是對立的或矛盾的概念,這在現代物理學中超越了它們。
和原子物理學一樣,東方神秘主義也處理超越存在與不存在的實在,並且經常強調這個事實。馬鳴認爲,“真如既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既不是同時存在又不存在,也不是對這種同時存又不存在的否定”(灌耕編譯:《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括符內的注爲引者所加)。
(七)修證則不無、汙染則不得
特異功能,相當于佛學所言“神通”。宇宙是一大阿賴耶,衆生各所有之賴耶,乃此大阿賴之全息縮影。是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華嚴經、初發心菩薩功德品》雲:“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傳心法要》下雲:“諸佛圓通,更無增減。流入六道處處皆圓。
若不分時,只是一塊。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就嘉禅師雲:“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宇宙間森羅萬象,本自皆圓,本自皆通。由于衆生種種執著,使不通耳。種種執著,在叁性中即遍計所執性。《攝論》說有五種:(前引周督迦居士所言即根據于此)如是遍計複有五種:一依名遍計義自性(即由名分別義),謂如是名有如是義;二、依義遍計名自性(即依義分別名),謂如是義有如是名,叁、依名遍計名自性(由名分別名),謂遍計度未了義名;四、依義遍計二自性(由名義分別名義)謂遍計度此名義如是體性。
由此種種偏計所執,産裏礙,使本來皆通的宇宙萬象,局而不通,本自圓明的心性,汙染而不潔淨。《瑜伽師地論》解釋過現未叁世時間,分法相、唯識、神通叁種叁世。歐陽先生釋神通叁世雲:“神通能通,非是迷信。如平常人不憶過去事,乃弱種未爲強緣引動不能現也。至靜中入定,過去相即明明現行,由此推知神通叁世都是親證”(《唯識講義筆記》卷二、十二頁)。定中可以超越時間界限,亦可以超越空間界限,證知唯識無境,外境不實,神通或特異功能乃有可能。試問:人們如何才能悟入唯識無境之理呢
《攝論所知相分》說:若諸菩薩成就四法,能隨悟入一切唯識都無有義(境)。
一者、成就相違識相智,如餓鬼傍生及諸天人,同于一事見彼所識有差別故。二者,成就無所緣識現可得智,如過去未來夢影緣中有所得故。叁者,成就應離功用無顛倒智,如有義中能緣義識應無顛倒,不由功用知真實故。四者,成就叁種勝智隨轉妙智。,何等爲叁
一、得心自在一切菩薩,得靜慮者,隨勝解力諸義顯現,二、得奢摩他修法觀者,才作意時諸義顯現。叁、已得無分別智者無分別智現在前,一切諸義皆不顯現。由此所說叁種勝智隨轉妙智,及前所說叁種因級,諸義無義道理成就。四法即《阿毗達磨經》所說四智“成就四智菩薩能隨悟入唯識無境”。《攝論》所引與《成唯識論》所引相同而《唯識論》所言更明確《識論》卷七言四智雲:
一、相違識相智。謂于一處,鬼人天等,隨業差別,所見各異,境若實有,此雲何成
二、無所緣識智。謂緣過未夢境像等非實有境,識現可得。彼境既無,余亦應爾;叁、自應無倒智。謂愚夫智,若得實境,彼應自然成無顛倒,不由功用,應得解脫;四、隨叁智轉智;隨自在者智轉智。謂已證得心自在者,隨欲轉變,地等皆成,境若實有,如何可變。二、隨觀察者智轉智,謂得勝定修法觀者,隨觀一境,衆相現前,境若是實,甯隨心轉。叁、隨無分別智轉智。謂起證實無分別智,一切境相皆不現前。境若是實,何容不現。菩薩成就四智者,于唯識理,決定悟入。又(《厚嚴經》)伽地說:心意識所緣,皆非離自性。故我說一切,唯有識無余。
這一段話的意思是說:成就四智可以悟入唯識無境。一、相違識相智者。如同一境界、因業力不同,鬼、人、天等衆生所見各別,故知唯識無境。《莊子、齊物論》對此問題舉了一些具體的事例:“民濕寢則腰疾,偏死猶然乎
木處則惴傈恂懼,猿猴然乎哉
叁者孰知正處
民食魚豢。麋鹿食薦。螂蚶甘帶,鸱鴉嗜鼠,四者誰知正味
援猵狙以爲雌麋與鹿交,鳟與魚遊。毛嫱、西施、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自我觀之,仁義之端,是非之塗,樊然觳亂,吾惡能知其辯”。同是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而衆生所感各別。什麼原因,莊子沒有講,他舉這些例子,是爲了消融是非,齊一社會上的種種“物論”(即輿論)。所謂“庸讵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
庸讵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邪
”二、無所緣識智者,如緣過去,過去已滅,緣未來,未來未生,緣夢境,夢境如幻,皆非實有其境,而識緣之可得,故知唯識無境;叁、自應無倒智者,爲凡夫所緣之境都是真實的境界,那他的認識就不是虛妄分別,不用修持便得解脫,而實不然,故知唯識無境;四、隨叁智轉智者,(一)隨自在智轉智者,言境隨事慧生,如八地以上的聖人,證得·心自在,可以變大地等爲黃金珠寶,令有情用。道家仙人可以點石成金。境隨智變,一切皆成,境若實有,如何可變
故知唯識無境;(二)隨觀察智轉智者,言境隨理慧生。如修殊勝禅定而得正法妙慧的行者,隨觀一境爲無常,苦、空、無我等相,皆得顯現。境若實有,如何能隨心顯現。故知唯識無境;(叁)隨無分別智轉智者,言得無分別智的聖者,親證真如,同一切境相皆不現前,境若是實,何容不現。故知唯識無境。
所謂唯識無境者,謂吾人所處客觀世界,衆緣所生,都無自性,有而不實。不實乃能隨心所欲,種種神通和特異功能,方能實踐,有而不實之義,關鍵在于種子。種子一義,如謂其有實在相貌,而又尋不著痕迹;如謂其純屬空虛,而又有其功能。如是方能有而不實。種子潛藏于阿賴耶識之中,充滿宇宙,故宇宙是一大阿賴耶。大阿賴耶之種子,.遇緣現起,故謂之賴耶緣起。賴耶是一切雜染生起根本:即有情世間生起根本,器世間生起根本,有情互起根本。賴耶緣起産生宇宙萬有,故宇宙萬有諸法,皆賴耶之全息縮影。一個細咆,全息整個生命體,此亦如是。而萬有諸法中之有情,由同業中之共相種,感報同一宇宙。實則有情各自識變,各一宇宙,各變宇宙,光光相網,互不相礙,故無量無邊之宇宙,實乃無量無邊有情之無量無邊之宇宙也。所謂賴耶緣起,即叁性中之依他起。,依他如幻,都無自性,有而不實。凡夫不知,執爲實有,謂之爲染。染則無慧,不能現證唯識無境之理,而得自在,故曰“汙染則不得”。如能聽聞正法,由聞而思,由思而修。精進再精進,日積月累,量變到質變,一旦親證唯識無境之理,得大自在,便能隨心所欲,各種神通與特異功能均可實現。故曰“修證則不無。”宇宙人生的奧秘,亦可以豁然貫通。
心性本淨,客塵所染,爲佛法大小乘之通義而理解不同。大乘如《無垢稱經》雲:“心性本淨,客染煩惱。”以心性與客塵爲二,並不相混。言心性淨者,正義有二:(一)以真如爲心性者,此就用依體而言;(二)以識自證分爲心性者,此就種依識(賴耶)而言也。故染淨種依各不相同,作用亦各不相同。無明有種,無漏法亦有種。無明種雜染法趣生死,無漏種清淨法趣涅槃。染淨同依于阿賴耶識,故曰“生死即涅槃。”趣生死則爲凡夫,趣涅槃則成聖賢。“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故“人皆可以爲堯舜”。“彼小人也,我亦人也,有爲者亦若是”。關鍵在乎立志,在乎發菩提心。發心以後,必須如善財童子五十叁參,親近真善知識,聽聞正法,以聖教爲所依,多聞熏習,則淨種由下中上而逐斷增勝,自會見道,功不唐捐,故曰“修證則不無,汙染則不得”。
試問,修證何故必須聽聞正法,以聖言量爲所依
因“正法”是諸佛自內聖智所親證的無漏法,乃與涅槃相應之現量,即瑜伽現量所緣之境,與世間現量不同。龍樹說世間現量如牛羊眼,爲有漏,有漏必流轉生死,聖教是諸佛現量的等流,行者聽聞正法,依教修行,則可以由此量而爲出世無漏之法。
宇宙是一大阿賴耶,此就世法言也;如言諸佛出世漏之法,則無量無邊之宇宙,一真法界而已,法界乃叁世諸佛無量清淨功德之所圓成。法界在人爲法身,在法爲法界。諸佛各一法身,各一法界。法界無量無邊,周遍圓滿,光光相網,淨業如一,真實不虛,故謂之“一真法界”。一切有情皆諸佛一法界中之法,此有叁因:托質變相,皆諸佛淨無垢識之相分,一也;諸佛與一切有情,第爲增上,二也;皆遍一切,光光相網,叁也;(參考宜黃大師;《複梅撷芸書四》)。故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一念菩提便與佛心相應。《佛地經》說:“成所作智,關心擇有情心行差別。謂諸佛之身口意叁業化中之意業,充滿宇宙,能決擇所化衆生八萬四千心行差別(參考《唯識述記》叁十一卷八頁)。科學證明衆生心力之速度超過光速。生物體皆可發光。五十年代蘇聯科學院士華西列也夫,經過科學儀器實驗證明,人體一秒種內能發射2500周的電波,他命名爲“生命電波”。發射心力電波者,能使所念千裏外的親人發生耳燒、面熱、心悸等情況。“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互爲增上,息息相關,故一念菩提便與佛心相應。蓋叁世諸佛,由淨無垢識所顯現之無量無邊功德。
交遍于宇宙;而衆生阿賴耶識自證分所依之無量無邊染淨諸種,亦交遍于宇宙。“一念起用,宇宙森然”。淨無漏種(本有種)遇緣現行發爲菩提心便與佛心相契,故曰“一念菩提便與佛心相應也,發心以後,多聞熏習(新熏種)由聞而思,由思而修,久久緣習,由修而證。故曰“修證則不無,汙染則不得。”
八、結束語
時至今日,二十世紀行將結束,縱觀人類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各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空前偉大的豐碩成果。惟對宇宙人生奧秘的揭露,距離還相當遙遠。迄今1350年以前最偉大的哲學家、旅行家、翻譯家玄奘叁藏大師昕傳的法相唯識學,對宇宙人生的奧秘,曾有精辟地系統地論述。目前氣功熱由神州大地開始風靡世界各地,出現種種特異功能,不得其解。科學家們才覺得人類對自身的研究,與其他科學比較,顯得十分蒼白,而有急起直追的緊迫感,提出各種學說以冀解決人生的奧秘,但似乎都還處在“摸象”階段。值茲已念玄奘叁藏大師圓寂1350周年之際,不揣愚陋,勉爲此文以獻曝,固不免挂一而漏萬也。
1994年元月閩南佛學院研究生部佛成道日
《賴耶緣起與宇宙人生的奧秘(田光烈)》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