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赖耶缘起与宇宙人生的奥秘(田光烈)▪P6

  ..续本文上一页的超常领域)。而且和神秘主义的体验一样,这是一种动态的统一(唯识之相,诸行无常,生灭不已)。

  佛教徒阿那加里卡,高宾达喇嘛(AnaRaedkaK。uinda)说:“佛教徒不相信有独立存在的或者孤立存在的刿、部世界,他本人就是可以介入这个世界的动力。”

  力和物质、粒子和波,运动和静止,存在和不存在,这些都是对立的或矛盾的概念,这在现代物理学中超越了它们。

  和原子物理学一样,东方神秘主义也处理超越存在与不存在的实在,并且经常强调这个事实。马鸣认为,“真如既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既不是同时存在又不存在,也不是对这种同时存又不存在的否定”(灌耕编译:《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括符内的注为引者所加)。

  (七)修证则不无、污染则不得

  特异功能,相当于佛学所言“神通”。宇宙是一大阿赖耶,众生各所有之赖耶,乃此大阿赖之全息缩影。是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华严经、初发心菩萨功德品》云:“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传心法要》下云:“诸佛圆通,更无增减。流入六道处处皆圆。

  若不分时,只是一块。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就嘉禅师云:“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宇宙间森罗万象,本自皆圆,本自皆通。由于众生种种执着,使不通耳。种种执着,在三性中即遍计所执性。《摄论》说有五种:(前引周督迦居士所言即根据于此)如是遍计复有五种:一依名遍计义自性(即由名分别义),谓如是名有如是义;二、依义遍计名自性(即依义分别名),谓如是义有如是名,三、依名遍计名自性(由名分别名),谓遍计度未了义名;四、依义遍计二自性(由名义分别名义)谓遍计度此名义如是体性。

  由此种种偏计所执,产里碍,使本来皆通的宇宙万象,局而不通,本自圆明的心性,污染而不洁净。《瑜伽师地论》解释过现未三世时间,分法相、唯识、神通三种三世。欧阳先生释神通三世云:“神通能通,非是迷信。如平常人不忆过去事,乃弱种未为强缘引动不能现也。至静中入定,过去相即明明现行,由此推知神通三世都是亲证”(《唯识讲义笔记》卷二、十二页)。定中可以超越时间界限,亦可以超越空间界限,证知唯识无境,外境不实,神通或特异功能乃有可能。试问:人们如何才能悟入唯识无境之理呢

  《摄论所知相分》说:若诸菩萨成就四法,能随悟入一切唯识都无有义(境)。

  一者、成就相违识相智,如饿鬼傍生及诸天人,同于一事见彼所识有差别故。二者,成就无所缘识现可得智,如过去未来梦影缘中有所得故。三者,成就应离功用无颠倒智,如有义中能缘义识应无颠倒,不由功用知真实故。四者,成就三种胜智随转妙智。,何等为三

  一、得心自在一切菩萨,得静虑者,随胜解力诸义显现,二、得奢摩他修法观者,才作意时诸义显现。三、已得无分别智者无分别智现在前,一切诸义皆不显现。由此所说三种胜智随转妙智,及前所说三种因级,诸义无义道理成就。四法即《阿毗达磨经》所说四智“成就四智菩萨能随悟入唯识无境”。《摄论》所引与《成唯识论》所引相同而《唯识论》所言更明确《识论》卷七言四智云:

  一、相违识相智。谓于一处,鬼人天等,随业差别,所见各异,境若实有,此云何成

  二、无所缘识智。谓缘过未梦境像等非实有境,识现可得。彼境既无,余亦应尔;三、自应无倒智。谓愚夫智,若得实境,彼应自然成无颠倒,不由功用,应得解脱;四、随三智转智;随自在者智转智。谓已证得心自在者,随欲转变,地等皆成,境若实有,如何可变。二、随观察者智转智,谓得胜定修法观者,随观一境,众相现前,境若是实,宁随心转。三、随无分别智转智。谓起证实无分别智,一切境相皆不现前。境若是实,何容不现。菩萨成就四智者,于唯识理,决定悟入。又(《厚严经》)伽地说: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余。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说:成就四智可以悟入唯识无境。一、相违识相智者。如同一境界、因业力不同,鬼、人、天等众生所见各别,故知唯识无境。《庄子、齐物论》对此问题举了一些具体的事例:“民湿寝则腰疾,偏死犹然乎

  木处则惴傈恂惧,猿猴然乎哉

  三者孰知正处

  民食鱼豢。麋鹿食荐。螂蚶甘带,鸱鸦嗜鼠,四者谁知正味

  援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鳟与鱼游。毛嫱、西施、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觳乱,吾恶能知其辩”。同是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而众生所感各别。什么原因,庄子没有讲,他举这些例子,是为了消融是非,齐一社会上的种种“物论”(即舆论)。所谓“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

  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

  ”二、无所缘识智者,如缘过去,过去已灭,缘未来,未来未生,缘梦境,梦境如幻,皆非实有其境,而识缘之可得,故知唯识无境;三、自应无倒智者,为凡夫所缘之境都是真实的境界,那他的认识就不是虚妄分别,不用修持便得解脱,而实不然,故知唯识无境;四、随三智转智者,(一)随自在智转智者,言境随事慧生,如八地以上的圣人,证得·心自在,可以变大地等为黄金珠宝,令有情用。道家仙人可以点石成金。境随智变,一切皆成,境若实有,如何可变

  故知唯识无境;(二)随观察智转智者,言境随理慧生。如修殊胜禅定而得正法妙慧的行者,随观一境为无常,苦、空、无我等相,皆得显现。境若实有,如何能随心显现。故知唯识无境;(三)随无分别智转智者,言得无分别智的圣者,亲证真如,同一切境相皆不现前,境若是实,何容不现。故知唯识无境。

  所谓唯识无境者,谓吾人所处客观世界,众缘所生,都无自性,有而不实。不实乃能随心所欲,种种神通和特异功能,方能实践,有而不实之义,关键在于种子。种子一义,如谓其有实在相貌,而又寻不着痕迹;如谓其纯属空虚,而又有其功能。如是方能有而不实。种子潜藏于阿赖耶识之中,充满宇宙,故宇宙是一大阿赖耶。大阿赖耶之种子,.遇缘现起,故谓之赖耶缘起。赖耶是一切杂染生起根本:即有情世间生起根本,器世间生起根本,有情互起根本。赖耶缘起产生宇宙万有,故宇宙万有诸法,皆赖耶之全息缩影。一个细咆,全息整个生命体,此亦如是。而万有诸法中之有情,由同业中之共相种,感报同一宇宙。实则有情各自识变,各一宇宙,各变宇宙,光光相网,互不相碍,故无量无边之宇宙,实乃无量无边有情之无量无边之宇宙也。所谓赖耶缘起,即三性中之依他起。,依他如幻,都无自性,有而不实。凡夫不知,执为实有,谓之为染。染则无慧,不能现证唯识无境之理,而得自在,故曰“污染则不得”。如能听闻正法,由闻而思,由思而修。精进再精进,日积月累,量变到质变,一旦亲证唯识无境之理,得大自在,便能随心所欲,各种神通与特异功能均可实现。故曰“修证则不无。”宇宙人生的奥秘,亦可以豁然贯通。

  心性本净,客尘所染,为佛法大小乘之通义而理解不同。大乘如《无垢称经》云:“心性本净,客染烦恼。”以心性与客尘为二,并不相混。言心性净者,正义有二:(一)以真如为心性者,此就用依体而言;(二)以识自证分为心性者,此就种依识(赖耶)而言也。故染净种依各不相同,作用亦各不相同。无明有种,无漏法亦有种。无明种杂染法趣生死,无漏种清净法趣涅槃。染净同依于阿赖耶识,故曰“生死即涅槃。”趣生死则为凡夫,趣涅槃则成圣贤。“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故“人皆可以为尧舜”。“彼小人也,我亦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关键在乎立志,在乎发菩提心。发心以后,必须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亲近真善知识,听闻正法,以圣教为所依,多闻熏习,则净种由下中上而逐断增胜,自会见道,功不唐捐,故曰“修证则不无,污染则不得”。

  试问,修证何故必须听闻正法,以圣言量为所依

  因“正法”是诸佛自内圣智所亲证的无漏法,乃与涅槃相应之现量,即瑜伽现量所缘之境,与世间现量不同。龙树说世间现量如牛羊眼,为有漏,有漏必流转生死,圣教是诸佛现量的等流,行者听闻正法,依教修行,则可以由此量而为出世无漏之法。

  宇宙是一大阿赖耶,此就世法言也;如言诸佛出世漏之法,则无量无边之宇宙,一真法界而已,法界乃三世诸佛无量清净功德之所圆成。法界在人为法身,在法为法界。诸佛各一法身,各一法界。法界无量无边,周遍圆满,光光相网,净业如一,真实不虚,故谓之“一真法界”。一切有情皆诸佛一法界中之法,此有三因:托质变相,皆诸佛净无垢识之相分,一也;诸佛与一切有情,第为增上,二也;皆遍一切,光光相网,三也;(参考宜黄大师;《复梅撷芸书四》)。故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念菩提便与佛心相应。《佛地经》说:“成所作智,关心择有情心行差别。谓诸佛之身口意三业化中之意业,充满宇宙,能决择所化众生八万四千心行差别(参考《唯识述记》三十一卷八页)。科学证明众生心力之速度超过光速。生物体皆可发光。五十年代苏联科学院士华西列也夫,经过科学仪器实验证明,人体一秒种内能发射2500周的电波,他命名为“生命电波”。发射心力电波者,能使所念千里外的亲人发生耳烧、面热、心悸等情况。“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互为增上,息息相关,故一念菩提便与佛心相应。盖三世诸佛,由净无垢识所显现之无量无边功德。

  交遍于宇宙;而众生阿赖耶识自证分所依之无量无边染净诸种,亦交遍于宇宙。“一念起用,宇宙森然”。净无漏种(本有种)遇缘现行发为菩提心便与佛心相契,故曰“一念菩提便与佛心相应也,发心以后,多闻熏习(新熏种)由闻而思,由思而修,久久缘习,由修而证。故曰“修证则不无,污染则不得。”

  八、结束语

  时至今日,二十世纪行将结束,纵观人类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空前伟大的丰硕成果。惟对宇宙人生奥秘的揭露,距离还相当遥远。迄今1350年以前最伟大的哲学家、旅行家、翻译家玄奘三藏大师昕传的法相唯识学,对宇宙人生的奥秘,曾有精辟地系统地论述。目前气功热由神州大地开始风靡世界各地,出现种种特异功能,不得其解。科学家们才觉得人类对自身的研究,与其他科学比较,显得十分苍白,而有急起直追的紧迫感,提出各种学说以冀解决人生的奥秘,但似乎都还处在“摸象”阶段。值兹已念玄奘三藏大师圆寂1350周年之际,不揣愚陋,勉为此文以献曝,固不免挂一而漏万也。

  1994年元月闽南佛学院研究生部佛成道日

  

  

《赖耶缘起与宇宙人生的奥秘(田光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