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培法師說:“如沒有叁十一位菩薩及文殊大土的親托,根本就顯不出維摩诘的境界高。因此,我們應以平等觀來看這個問題,不可于中妄生分別誰高誰低。當知叁十一位菩薩,各從不同的角度,體悟事物的法性,法性通一切處平等無二的。盡管表現的方式有所不同,而所表現的不二法門,則是平等一味,並無差別可言。(20)”口果說演培法師對此作深度的探究。那麼,傳燈法師《維摩經無我疏》中,則是側重于廣度上予以抉擇:“此叁十叁大菩薩之所說法門,皆大覺之經常,無生之捷徑。或以言而言其道,或以言而遺其言,或以無言而遺其言。夫至于無言遺言,道亦至矣。……道以言傳,非言說而無以指其要,言爲糟粕,非遺言的無以得其醇,遺言猶言,非默然無以會其致。是以會而歸之,殊途同轍………”統觀上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諸大菩薩所說之不二法門,于迹上雖有淺深之別;實則同爲于平等空性流出,同爲方便善巧,沒有高下之分。
二、不可思議迹
(一)合蓋現土
世尊施現神通使五百寶蓋合爲一蓋,並于其中,普現諸佛說法及山河大地等種種瑞象于庵羅會上,其直接因緣是寶積與五百長者子獻蓋于佛。至于寶積與五百長者子,都是“久已發無上心,而未修淨土”的菩薩,僧肇法師接著又說:“所以寶積俱詣,如來現蓋,皆啓其萌也。(22)”這是說世尊現蓋的因緣。什公進一步闡述此神變的意義有二點:“一者現神變無量,顯智慧必深;二者獻其所珍,必獲可重之報,照因小而果大矣。(23)”演培法師則說:“諸蓋合成一蓋,是變多爲少,亦即是顯所修四無量等種種妙因,將能證得一真法界的理體。遍覆大幹世界,是變小爲大,顯示所證的真如理性,遍充法界而無所不在,亦即顯示因小而果大。(24)”從以上幾位佛教學者所述,我們便可以知悉,諸佛及大菩薩現種種不思議神通變化,並非無由,究其根本,皆爲衆生做佛事。其次,現此不可思議神通,欲令衆生産生仰慕心理,于大乘願行生起信心,直趨涅槃大道。
吉藏大師在《維摩經義疏》一書中,對此事迹,作了更深層義理的探求。他認爲世尊合蓋現土,具有五種因緣,即“一者即事受用,如合四缽成于一缽故也。二者合成一蓋,現諸佛國,因此得說淨土法門。叁者欲開不思議宗,蓋不闊而覆大幹,土不狹而現其內;釋加略闡于前,淨名廣敷于複,相成之道既彰,信解之心彌固。四者欲明諸法無決定相,多非空多,多可爲一;一非空一”一可爲多,令悟實相,未曾多一。五者表諸長者現在同悟無生,未來同成一法身果。(25)”
(二)按地變淨
經雲:“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爲不淨耳。舍利弗!菩薩于一切衆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26)”佛土本無所謂淨穢,之所以有淨有穢,皆是衆生之心加以分別思量的緣故。再者,佛土之淨穢尚依衆生的業力果報而決定,如什公雲:“佛土清淨,階降不同,或如四天王,乃至如六天者,唯補處菩薩生此國也。稱適衆心,故現國不同。螺髻所見如自在天宮者,複是見其所應見耳,而未盡其淨也。下言譬如寶莊嚴佛國,始是釋迦真報應淨國,淨國即在此世界。如雜,猶如下一器中,有二種食,應二種衆生。(27)”此處除了闡述佛土淨穢乃隨衆生業報之外,有一句話必須要特別注意的,即“淨國現在此世界。”此世界本清淨莊嚴,但衆生則被身自業力所局限,妄生分別,故視之不同。至于世尊以是按地變其爲“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實莊嚴土”,純粹是還其本來面目而已。豈離此垢染的世界,另有莊嚴佛土可現
舍利弗起疑佛土不淨,世尊乃以是按地,現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仔細審察世尊按地變淨不可思議神通的因緣,可歸納爲叁種:一、舍利弗因承佛威力,所以有佛土不淨之念。並非舍利弗本人有這樣的念頭。要知道淨佛國土、成就衆生,這些都是大菩薩悲濟行,原非二乘賢聖力所能及的。但此欲明佛土本爲莊嚴清淨,其有美惡善醜,實出于衆生本身的因緣。所以威神力使之起念,借此發言論的端緒,大做佛事。二、釋疑證信。世尊知悉舍利弗生起“我世尊本爲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之念,爲言:“我此土淨,而汝不見。”舍利弗聽此話,雖然承認不見淨土是自己的過錯,但尚余余慮未消,且以爲所見的佛土,實爲“丘陵坑坎荊棘河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的。世尊爲消除舍利弗的余慮及證信前所說,所以是按地爲現淨土。如吉藏大師雲:“佛雖說淨土,若無人證見,猶爲難信。故次梵王釋明有所見之人,證佛不虛。梵王雖見,身子不,猶言無事;故如來變土,成上佛說及梵王所見。(28)”叁、二乘賢聖見淨土而不睹,視如沙礫土石,實爲生盲。其不見的原因,卻在于心存染,意念分別高下。世尊爲破其妄執,令起大乘淨土願行,得平等智,所以示現淨土。
(叁)借座燈王
舍利弗在本經中,雖然處于配角的地位,于此經弘揚中,卻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如世尊按地變淨及《香積佛品》維摩诘遺化人赴吞積請飯,都由舍利弗而起。此借座燈王一事亦因舍利弗動念而起的。經雲:“爾時,舍利弗見此室中無有怵座,作是念,斯諸菩薩大弟子衆當于何生。(29)”有人據此,以爲舍利弗念座是由于“年耆體劣”,這恐怕並不太符合經義。舍非弗此舉亦無非是助維摩诘弘化而已。正如僧肇法師所說:“怵座獨寢,旨現于此。舍非弗默然領玄機,所扣其興端。(30)”此頗能契合本經的幽旨。
由于舍利弗的念座因緣,維摩诘乃詢問文殊師利,並施展神通力借座于須彌。此不可思議神通可有叁個層次。維摩诘現不可思議神通力,彼佛遂遣諸師子座,此其一;其次,高度嚴淨的叁萬二幹師子座進入丈室,悉皆容納,沒有妨礙;再者,諸師子座對毗耶離等城也都沒有影響,悉皆如故。
若就丈室而論,此室內外皆不可思議。叁萬二幹大師子座容納于丈室,此時室內雖然變得“廣博”,但外觀並沒有變大,“悉見如故”。如果說丈室內變大了,可是室外的相狀尚爲依舊;如果說丈室小,但它卻能夠容納叁萬二千大師子座。此室真可謂不可思議!嘉祥大師就此事曾評論道:“高廣之座,來入方丈小室,方艾小室,容高廣之座,大小有增減,而容入宛然,故是不可思議也。(31)”
推求維摩诘請座燈王的意義,可歸納爲二點:一、現須彌燈王佛積聚無量無邊嚴淨功德,而成就的師子寶座于此丈室,爲了使那些初起菩提心,尚未修般若行的初基菩薩,睹此勝狀,心生仰慕,加深他們的志願,得安住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二、欲借此請座之機,于現不可思議神通力,使此事迹廣爲流布.衆生大做佛事。
(四)請飯香積
前面所說的借座燈王,及後面要論到的手接妙喜等事迹,都是闡明以大入小不可思議。此處,維摩诘遣化人赴香積請飯,卻是闡明以包大小不可思議。如經雲:“于是缽飯悉飽衆會,猶故不賜。(32)”。再者,施展不可思議神通力所使用的方法也不盡相同。前者是默感,而這次卻是遣化菩薩成事。
維摩诘遣化菩薩赴香積請飯,廣演佛事,以我利益二土衆生。據此經次第,共有五類很生得大法等。一、使小乘聖者,回小向大,如經雲:“願得世尊所食之馀,當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33)”二、令諸菩薩增益功德福慧。經曰:“彼有菩薩名維摩潔,住不可思議解脫,爲諸菩薩說法,故遣化來,稱揚我名,並贊此土,令彼菩薩增益功德。(34)”叁、使婆羅門、居士等人,聞香集此。同得法樂。經雲:“時化菩薩以滿缽香飯與維摩诘,飯香普熏毗耶離城及叁幹大幹世界。時毗耶離婆羅門、居士等聞是香氣,身意快然,歎未曾有。于是長者主月蓋從八萬四千人來入維摩潔舍。(35)”四、諸天神亦聞香集此,共沾法樂。
經曰:“諸地神、虛空神及欲色界諸天聞此香氣,亦皆來入維摩诘舍。(36)”以上所述四類,都是娑婆世界的衆生。五、此類爲來自衆吞世界的諸大菩薩。經曰:“彼九百萬菩薩俱發聲言,我欲詣娑婆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並欲見維摩诘等諸菩薩衆。(37)”
遣化請飯固然不可思議,而衆食香飯更是不可思議。此會中大衆,每人都飽食香飯,然缽中香飯,絲毫不見其少。所謂:“四海有竭,此飯無盡。使一切人食,搏若須彌,乃至一劫,猶不能盡。(38)”其次,會衆食後毛孔皆出微妙香氣,並且身心快然,隨適如竟,有如一切樂莊嚴國諸菩薩。”其後還至庵羅樹園,佛與維摩诘等人,再次以毛孔之香廣作佛事。
至于娑婆、衆香二世界淨穢不一,衆生劣勝不等,也是維摩诘遣化請飯的一大因緣。故僧肇法師雲:“彼土因香以通大道,此國衆生志意狹劣,故請香飯之馀,以弘佛國也。(39)”
(五)、手接妙喜
借座燈王是以大入小不可思議,請飯香積是以小包大不可思議。至于維摩诘以右手斷取妙喜世界,接來此娑婆世界,則有二種不可思議。首先,妙喜世界廣博而維摩诘之手狹小,而其手居然能夠斷取並接妙喜世界如陶家輪者。這是以大入小不可思議。其次,妙喜世界入此娑婆世界後,于此世界不見有迫隘狹窄,而妙喜世界也沒有增大或減小,尚爲如故。這是以大入大不可思議。
諸佛及大菩薩所做所爲,皆以利益衆生爲目的。由于他們具有不可思議神通,都能契合會處大衆等因緣,善以對機說法,考察維摩诘此手接妙喜事迹,也具有五種因緣。一、舍利弗問維摩诘沒生事,遂引發東方世界無動如來主事。二、佛爲衆說,維摩诘原爲妙喜世界的大菩薩,爲助佛弘化而來此娑婆世界。故會衆對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心生仰慕,意欲得見。叁、世尊爲演佛事,勸告維摩诘爲大衆接妙喜世界及其佛菩薩等衆來此。四、妙喜世界山川江河乃至菩提樹、妙蓮花等,都可爲此娑婆衆生作佛事。五、佛欲借此境,贊歎妙喜世界莊嚴微妙及諸菩薩行淨,使此娑婆衆生亦行此不可思議解脫之道,得佛國淨土。
叁、結 說
《維摩诘所說經》通篇呵凡斥聖,破小彈大,廣爲開顯諸佛及大菩薩無方妙用的無礙法門。那些有所得之徒,又怎能測度得到這不可思議法門呢
統觀此經叁處四會,佛及維摩诘等諸大菩薩廣演此不可思議本迹,大致有五種目的。一、欲稱歎諸佛菩薩解脫法門不可思議,使二乘賢聖及凡夫等衆,虛心頂受,仰慕信行,得以續佛慧命,淨佛國土。二、維摩诘已遠得無功用心,化現神通說法,有所施爲,任運即不假思量議度。既得此不二法門,又欲以此不二法門示與有所得之人,令契此門,同得解脫大樂。叁、欲顯示一切事物空無自性,皆爲緣起地存在。女。經中所說的小能包大、大可入小等事,即說明大小沒有絕然的固定性。四、本經欲開顯二種人法:①二乘凡夫及有所得大乘者可思議的人法。②諸佛菩薩所行之境、能行之智、所說教門,並絕二乘凡夫有所得境界。這爲不可思議人法。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此經廣爲闡發之不可思議,無論是本、是迹,皆是對可思議參稱歎不可思議的,令二乘凡夫等衆舍可思議而契入不可思議。既無可思議,亦無不可思議。因此此佛菩薩所行之道,非思議,非不思議。這才是真正的不可思議。
注一、《新修大正藏》(以下簡稱“大正”)第叁十八卷叁二七頁下
注二、《大正第叁十八卷》、九O二頁上
注叁、《大正》第叁十八卷、叁二八頁上
注四、《大正》第叁十八卷、九二七頁上
注五、《大正》第十四卷、五叁八頁上
注六、《大正》第叁十八卷、九O五頁下
注七、《大正》第叁十八卷、叁叁五頁上
注八、《大正》第叁十八卷、叁叁五頁中
注九、《大正》第叁十八卷、叁叁五頁下
注十、《大正》第叁十八卷、慧遠《維摩義記》卷二
注十一、《太虛大師全書》第十二冊、一O二二頁
注十二、《大正》第叁十八卷、叁九九頁上、中
注十叁、《太虛大師全書》第十二冊、一O一八頁
注十四、《大正》第十四卷、五五一頁下
注十五、《大正》第叁十八卷、九七五頁中
注十六、《大正》第叁十八卷、叁九九頁下
注十七、《大正》第叁十八卷、九七五頁中
注十八、《大正》第叁十八卷、叁九九頁中
注十九、《大正》第叁十八卷、叁九九頁中
注廿、演培《谛觀全集》第五冊、一八九一一九O頁
注廿一、《SX字續藏經》第叁十卷、叁O五頁下
注廿二、《大正》第叁十八卷、叁叁四頁上
注廿叁、《大正》第叁十八卷、叁叁二頁上
注廿四、演培《谛觀全集》第四冊、一一O頁
注廿五、《大正》第叁十八卷、九二四頁中
注廿六、《大正》第十四卷、五叁八頁下
注廿七、《大正》第叁十八卷、叁叁七頁下
注廿八、《大正》第叁十八卷、九叁O頁中
注廿九、《大正》第十四卷、五四六頁上
注叁十、《大正》第叁十八卷、叁八一頁中
注叁十一、《大正》第叁十八卷、八六九頁中
注叁十二、《大正》第十四卷、五五二頁下
注叁十四、同上
注叁十五、《大正》第十四卷、五五二頁下
注叁十六、同上
注叁十七、《大正》第十四卷、五五二頁中
注叁十八、《大正》第十四卷、五五二頁下
注叁十九、《大正》第叁十八卷、四OO頁中
《論《維摩诘所說經》的不可思議(涯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