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鑒真哲學思想探源(田光烈)

  鑒真哲學思想探源

  田光烈

  閩南佛學

  鑒真(688——763)大師是八世紀中我國東渡弘法的一位偉大佛教徒,一位忠于他自己的信仰的偉大實踐家,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和友誼的傳播者。

  鑒真于唐武後垂拱四年(688年)出生于揚州江陽縣(現邗江縣)俗姓淳于,十四歲出家,跟智滿禅師當沙彌(童僧),十八歲從光州道岸(654——717)律師受菩薩戒,景龍元年(707年)由揚州經洛陽至長安,次年,在長安實際寺,從荊州玉泉寺弘景(634—712)[《宋高僧傳》作恒景,系辟宋太祖趙匡胤父親弘毀的諱而改。)]律師受具足戒。弘景和道岸都是南山律宗的開宗祖師道宣大師(596—667)的弟子文綱(636—727)律師的高足。此外他還從融濟律師學過道宣的《四分律行事鈔》、《業疏》和《輕重儀》。先後又隨長安禅定寺義威律師和觀音寺大亮律師聽講法硒的《四分律疏》,大亮是滿意的弟子,是相部宗開宗祖師法勵的再傳弟子,所以鑒真在律學方面,雖以道宣的南山宗爲主,而又兼通相部。

  鑒真從受具足戒的弘景大師,是天臺宗開宗祖師智凱(538—597)的再傳弟子,是章安大師灌頂的高足,鑒真的師父中,有德隆望尊的律學大師,有學識淵博、精通教理的天臺宗學者。所以鑒真大師在整個佛教中,不但精通行教,而又精通化教(叁藏中《經》、《論》屬化教,《律》屬行教)開元二十一年(733),他四十六歲,從長安回到揚州時,已是一個造詣很高的佛學大師了。

  公元645年(唐貞觀十九年)日本實現了有名的大化革新,多數學者都認爲大化革新是日本社會由奴隸製走向封建製的標志。化革新以前,日本派到中國的遺隋使共四次,每次都帶來一批留學生和學問僧,但規模不大。大化革新以後,日本皇朝特別需要學習中國的政治、法律、教育、文藝、宗教等文化,因此入唐以後,日本派出的遣唐使、留學生、學問僧,紛至沓來,人數一次比一次多,規模一次比一次大,至少二、叁百人,多的達五、六百人以上。中日文化的交流、頻繁已極。

  在大化革新時期,佛教傳入日本,已有百年之久,朝野上下信仰佛教的人相當普遍,日本皇室,也日益重視佛教,一面提倡,一面扶植並進行控製。由于社會製度處在轉變時期,許多人都遁入空門,紛紛出家,以致僧尼成份複雜,戒行不肅,綱紀廢馳。政府叁令五申,收效不大,不得不求助于佛教之教理教規的力量進行約束。日本皇室因接受元興寺僧隆尊的建議,確立受戒製度,以便整肅。惟因日本傳戒無人,故決定派人到中國延請律學大師,赴日設壇傳戒,日本聖武天皇天平四年(732年),隨第九次遣唐使派出的榮睿、普照、玄朗、玄法等.四人,就是負荷著這一使命來中國的學問僧。

  榮睿、普照入唐以後,先在洛陽隨定賓律師學律,受具足戒,後來又到長安學律。荏苒十年,他們物色律學高僧赴日傳戒的目的,還未達到,遂連 到揚州敦請當代譽滿江淮的律學權威鑒真大師親赴日本,或推薦精通律學的大德東遊興化。榮睿、普照二人那種真摯懇切之忱,感動了鑒真,鑒真便征求大家的意見。大家都怕滄海淼慢,性命難保,鹹默無對。他便毅然地說:“是爲法事也,何惜生命,諸人不去,我即去耳(日本元開《唐大和尚東征傳》42頁)!這是何等地堅定,何等地氣魄!話雖簡單,如果沒有深邃的哲學思想和實踐的堅定信念;不能道其只字。由于鑒真獻身精神的感召,在場僧衆二十余人都願隨鑒真東渡。

  這是天寶元年(742)的事,當年冬天鑒真便開始進行造船及其他准備工作,第二年春出發之前,因如海等不得去,他便向淮海采訪廳誣告道航造船入海和海盜勾結,船被沒收,榮睿不普照依例遣送回國。如海坐誣告罪,鑒真第一次東渡失敗。榮睿和普照再次請求鑒真,並積極准備,托人買得嶺南道采訪使劉臣鄰的軍用船一只,雇得乘務員十八人,准備大量的經、像、法器、藥品、糧食等,共一百八十五人,于天寶二年(743)十二月乘船東下,船到狼溝浦被大風浪擊破了,這是第二次的失敗。鑒真和隨行人員經過一番努力,修好了船再走,天寶叁年(744)春到桑石山,船又被風浪打破了,幸得當地州官救濟,安置在明州(今甯波)阿育王寺暫住,這是第叁次失敗。不久鑒真又派法進等叁人到福州買船准備食用物品,想從溫州到福州乘船去日本。這時揚州弟子靈祜等,恐大師東征,死生莫測,乃告官府,令其留住,鑒真遂在嚴密防護之下送回揚州本寺。這是鑒真東渡第四次失敗。天寶七年(748)春,鑒真年已六十,仍然決意東征,重作造船等各種准備,這時榮睿、普照又從同安郡來到揚州,發心隨行的有祥彥、神倉、光演、頓悟、如高、德清、道祖、日悟、思托等共叁十余人,六月下旬又從揚州出發,展轉經常州,越州、海南島的振州(崖縣),萬安州、雷州、廣西桂州、廣州至端州龍興寺,日僧榮睿因病圓寂,鑒真也因跋涉艱苦,眼病突發,遂至失明,祥彥又死于船上,後到江甯(南京)弟子迎至棲霞寺,重返揚州;這是第五次東征失敗。最後一次是天寶十二年(753)鑒真已六十六歲,這一年,日本遣唐大使藤原清河,副使大伴宿祢胡磨,吉備真備等到揚州拜訪鑒真,再請他東渡傳戒,他毅然依允。是年十一月十五日乘日本船由揚州出發,同行的有法進、昙靜、思托、義靜、法載、法成等十四人,還有尼智道、優婆塞潘仙童等共廿四人。除法物經像而外,帶去的還有晉代大書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兩人的草書真迹。十二月七日到了日本,東渡成功。第二年開壇傳戒,日本的天皇、皇後,皇太子以下都依次登壇受菩薩戒,靈祜、賢璟、忍基等八十令人都舍舊戒重受新戒,開了日本佛教史上傳戒的新紀元。繼玄奘大師西行求法之後,鑒真大師也寫下了一首驚心動魄、波瀾壯闊東鍍傳戒的偉大史詩。

  鑒真大師于公元754年(唐玄奘天寶十叁年)抵達日平京城(即奈良),于公元763年(唐代宗廣德元年)逝世于唐招提寺,前後十年間,他傳戒講律,使日本律宗得以建立,成爲日本律宗的第一代開山祖師。同時他還在唐招提寺講授天臺叁大部,(天臺智者大師之《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诃止觀》),日本天臺宗的創始人最澄曾受學于他的弟子法進。最澄把鑒真和道睿推崇爲弘揚天臺教義的二聖。他還爲日本校勘和雕印經典。鑒真及其弟子們的文學活動,對日本的詩歌和傳記文的創作産生了很大影響,由于他們用漢語講學,這對日本僧侶學習漢語、普及漢語知識以及漢文字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在鑒真及其弟子們的宗教活動中,對天平朝的建築、雕塑、書法、繪畫等輝煌燦爛的藝術,都做了很大的貢獻,所以日本文化史學者,至稱鑒真爲日本文化的大恩人。

  一九六叁年鑒真大師逝世一千二百周年,中日兩國佛教界和文化界同時舉行廣泛的紀念活動。日本人士將鑒真事迹寫成小說,編演戲劇。中國佛教界也在日僧榮睿示寂的端州(今廣東肇慶)地方建塔紀念他。著名學者、文學家郭沫若題了一首七絕頌揚鑒真:

  鑒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

  舍己爲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

  一九八O年,鑒真像迎回祖國,在北京和揚州都受到中國佛教界和人民的瞻禮。當年元月鑒真的幹漆夾綻坐像還沒啓程之前,我國著名文學家茅盾就先寫了一首《歡迎鑒真大師探親》的七言古詩代表中國人民歡迎他。

  一代高僧幼便奇,鑒真十四即從師。

  家學淵源四分律,生涯勤護水田衣。

  兩京寺院擅宏麗,樓臺巧構有成規。

  建築神奇細端詳,利人又複學岐黃。

  廣陵自古繁華地,師擇此邦建道場。

  善男信女萬千輩,來自東西南北方。

  頂禮焚香蓮座下,悲田喜舍見慈祥。

  遺唐使者頻來往,雲是扶桑日出鄉。

  象教自西而跨海,中華古國是橋梁。

  鑒真投袂欣然起,攜帶門徒赴海市。

  茫茫煙水罡風高,心向之邦何處是

  誠開金石動天神,海若前驅報大喜。

  此時和尚已喪明,賴有廣長舌代睹。

  奈良京洛隔海洋,風送梵音與法鼓。

  今日鑒真來探親,揚州面貌已全新。

  歡迎現代遣唐使,友誼花開四月春。

  兩位文學家的詩都高度地概括了鑒真一生的偉大實踐和光輝業績。

  鑒真的一生是個偉大實踐的一生,他創造了偉大的業績。促使他創造業績的思想,“是爲法事也,何惜身命屍這·種舍己爲人的佛家哲學,它的動力,則是“詣人不去,我即去耳”!這種堅定不移的戒律意志。佛教除了宗教信仰而外,還有一套完整的光輝的哲學體系,一位偉大的佛教徒,必然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這是一方面。另外鑒真不但是偉大的佛教徒,和僧一行之精通天文學,數學一樣,他還是一個兼通醫學和藥物學建築學的科學家。作爲醫學家的鑒真,在著作方面,傳有《鑒上人秘方》一書;在臨症方面,還親自醫好了光明皇太後的病。作爲醫物學家的鑒真,他精通並在日本傳授了藥物的鑒別和炮製方法。所以十四世紀以前,日本醫道把鑒真奉爲始祖,德川時期以前,日本藥袋上還貼著鑒真的肖像。

  作爲建築科學家的鑒真,現在奈良日本律宗的本山“唐招提寺的佛殿、講堂、食堂、文殊堂、不動堂、地藏堂、影堂、開山堂,藏經樓、鍾鼓樓、及各堂佛像,都是在鑒真指導之下設計建造的。唐招提寺的建立,成爲後來日本佛教藝術的曲範,平安朝以後佛教各宗大本山的佛殿建築幾乎都受唐招提寺的影響”(《中國佛教》二、206頁)我們知道,科學必然和哲學發生關系而受其影。向。一個有成就的科學家,必定是“以往的哲學”的繼承者。鑒真雖不純粹是個自然科學家,但他既精通科學的某些部門,就離不開理論思維形式,而這種理論思維形式,又必然是由他的哲學思想體系所規定的。

  鑒真既是一位偉大的佛教徒,又是精通醫藥學和建築學,必有其哲學思想,這…

《鑒真哲學思想探源(田光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