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真哲学思想探源
田光烈
闽南佛学
鉴真(688——763)大师是八世纪中我国东渡弘法的一位伟大佛教徒,一位忠于他自己的信仰的伟大实践家,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和友谊的传播者。
鉴真于唐武后垂拱四年(688年)出生于扬州江阳县(现邗江县)俗姓淳于,十四岁出家,跟智满禅师当沙弥(童僧),十八岁从光州道岸(654——717)律师受菩萨戒,景龙元年(707年)由扬州经洛阳至长安,次年,在长安实际寺,从荆州玉泉寺弘景(634—712)[《宋高僧传》作恒景,系辟宋太祖赵匡胤父亲弘毁的讳而改。)]律师受具足戒。弘景和道岸都是南山律宗的开宗祖师道宣大师(596—667)的弟子文纲(636—727)律师的高足。此外他还从融济律师学过道宣的《四分律行事钞》、《业疏》和《轻重仪》。先后又随长安禅定寺义威律师和观音寺大亮律师听讲法硒的《四分律疏》,大亮是满意的弟子,是相部宗开宗祖师法励的再传弟子,所以鉴真在律学方面,虽以道宣的南山宗为主,而又兼通相部。
鉴真从受具足戒的弘景大师,是天台宗开宗祖师智凱(538—597)的再传弟子,是章安大师灌顶的高足,鉴真的师父中,有德隆望尊的律学大师,有学识渊博、精通教理的天台宗学者。所以鉴真大师在整个佛教中,不但精通行教,而又精通化教(三藏中《经》、《论》属化教,《律》属行教)开元二十一年(733),他四十六岁,从长安回到扬州时,已是一个造诣很高的佛学大师了。
公元645年(唐贞观十九年)日本实现了有名的大化革新,多数学者都认为大化革新是日本社会由奴隶制走向封建制的标志。化革新以前,日本派到中国的遗隋使共四次,每次都带来一批留学生和学问僧,但规模不大。大化革新以后,日本皇朝特别需要学习中国的政治、法律、教育、文艺、宗教等文化,因此入唐以后,日本派出的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纷至沓来,人数一次比一次多,规模一次比一次大,至少二、三百人,多的达五、六百人以上。中日文化的交流、频繁已极。
在大化革新时期,佛教传入日本,已有百年之久,朝野上下信仰佛教的人相当普遍,日本皇室,也日益重视佛教,一面提倡,一面扶植并进行控制。由于社会制度处在转变时期,许多人都遁入空门,纷纷出家,以致僧尼成份复杂,戒行不肃,纲纪废驰。政府三令五申,收效不大,不得不求助于佛教之教理教规的力量进行约束。日本皇室因接受元兴寺僧隆尊的建议,确立受戒制度,以便整肃。惟因日本传戒无人,故决定派人到中国延请律学大师,赴日设坛传戒,日本圣武天皇天平四年(732年),随第九次遣唐使派出的荣睿、普照、玄朗、玄法等.四人,就是负荷着这一使命来中国的学问僧。
荣睿、普照入唐以后,先在洛阳随定宾律师学律,受具足戒,后来又到长安学律。荏苒十年,他们物色律学高僧赴日传戒的目的,还未达到,遂连 到扬州敦请当代誉满江淮的律学权威鉴真大师亲赴日本,或推荐精通律学的大德东游兴化。荣睿、普照二人那种真挚恳切之忱,感动了鉴真,鉴真便征求大家的意见。大家都怕沧海淼慢,性命难保,咸默无对。他便毅然地说:“是为法事也,何惜生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日本元开《唐大和尚东征传》42页)!这是何等地坚定,何等地气魄!话虽简单,如果没有深邃的哲学思想和实践的坚定信念;不能道其只字。由于鉴真献身精神的感召,在场僧众二十余人都愿随鉴真东渡。
这是天宝元年(742)的事,当年冬天鉴真便开始进行造船及其他准备工作,第二年春出发之前,因如海等不得去,他便向淮海采访厅诬告道航造船入海和海盗勾结,船被没收,荣睿不普照依例遣送回国。如海坐诬告罪,鉴真第一次东渡失败。荣睿和普照再次请求鉴真,并积极准备,托人买得岭南道采访使刘臣邻的军用船一只,雇得乘务员十八人,准备大量的经、像、法器、药品、粮食等,共一百八十五人,于天宝二年(743)十二月乘船东下,船到狼沟浦被大风浪击破了,这是第二次的失败。鉴真和随行人员经过一番努力,修好了船再走,天宝三年(744)春到桑石山,船又被风浪打破了,幸得当地州官救济,安置在明州(今宁波)阿育王寺暂住,这是第三次失败。不久鉴真又派法进等三人到福州买船准备食用物品,想从温州到福州乘船去日本。这时扬州弟子灵祜等,恐大师东征,死生莫测,乃告官府,令其留住,鉴真遂在严密防护之下送回扬州本寺。这是鉴真东渡第四次失败。天宝七年(748)春,鉴真年已六十,仍然决意东征,重作造船等各种准备,这时荣睿、普照又从同安郡来到扬州,发心随行的有祥彦、神仓、光演、顿悟、如高、德清、道祖、日悟、思托等共三十余人,六月下旬又从扬州出发,展转经常州,越州、海南岛的振州(崖县),万安州、雷州、广西桂州、广州至端州龙兴寺,日僧荣睿因病圆寂,鉴真也因跋涉艰苦,眼病突发,遂至失明,祥彦又死于船上,后到江宁(南京)弟子迎至栖霞寺,重返扬州;这是第五次东征失败。最后一次是天宝十二年(753)鉴真已六十六岁,这一年,日本遣唐大使藤原清河,副使大伴宿祢胡磨,吉备真备等到扬州拜访鉴真,再请他东渡传戒,他毅然依允。是年十一月十五日乘日本船由扬州出发,同行的有法进、昙静、思托、义静、法载、法成等十四人,还有尼智道、优婆塞潘仙童等共廿四人。除法物经像而外,带去的还有晋代大书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两人的草书真迹。十二月七日到了日本,东渡成功。第二年开坛传戒,日本的天皇、皇后,皇太子以下都依次登坛受菩萨戒,灵祜、贤璟、忍基等八十令人都舍旧戒重受新戒,开了日本佛教史上传戒的新纪元。继玄奘大师西行求法之后,鉴真大师也写下了一首惊心动魄、波澜壮阔东镀传戒的伟大史诗。
鉴真大师于公元754年(唐玄奘天宝十三年)抵达日平京城(即奈良),于公元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逝世于唐招提寺,前后十年间,他传戒讲律,使日本律宗得以建立,成为日本律宗的第一代开山祖师。同时他还在唐招提寺讲授天台三大部,(天台智者大师之《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日本天台宗的创始人最澄曾受学于他的弟子法进。最澄把鉴真和道睿推崇为弘扬天台教义的二圣。他还为日本校勘和雕印经典。鉴真及其弟子们的文学活动,对日本的诗歌和传记文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他们用汉语讲学,这对日本僧侣学习汉语、普及汉语知识以及汉文字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在鉴真及其弟子们的宗教活动中,对天平朝的建筑、雕塑、书法、绘画等辉煌灿烂的艺术,都做了很大的贡献,所以日本文化史学者,至称鉴真为日本文化的大恩人。
一九六三年鉴真大师逝世一千二百周年,中日两国佛教界和文化界同时举行广泛的纪念活动。日本人士将鉴真事迹写成小说,编演戏剧。中国佛教界也在日僧荣睿示寂的端州(今广东肇庆)地方建塔纪念他。著名学者、文学家郭沫若题了一首七绝颂扬鉴真: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一九八O年,鉴真像迎回祖国,在北京和扬州都受到中国佛教界和人民的瞻礼。当年元月鉴真的干漆夹绽坐像还没启程之前,我国著名文学家茅盾就先写了一首《欢迎鉴真大师探亲》的七言古诗代表中国人民欢迎他。
一代高僧幼便奇,鉴真十四即从师。
家学渊源四分律,生涯勤护水田衣。
两京寺院擅宏丽,楼台巧构有成规。
建筑神奇细端详,利人又复学岐黄。
广陵自古繁华地,师择此邦建道场。
善男信女万千辈,来自东西南北方。
顶礼焚香莲座下,悲田喜舍见慈祥。
遗唐使者频来往,云是扶桑日出乡。
象教自西而跨海,中华古国是桥梁。
鉴真投袂欣然起,携带门徒赴海市。
茫茫烟水罡风高,心向之邦何处是
诚开金石动天神,海若前驱报大喜。
此时和尚已丧明,赖有广长舌代睹。
奈良京洛隔海洋,风送梵音与法鼓。
今日鉴真来探亲,扬州面貌已全新。
欢迎现代遣唐使,友谊花开四月春。
两位文学家的诗都高度地概括了鉴真一生的伟大实践和光辉业绩。
鉴真的一生是个伟大实践的一生,他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促使他创造业绩的思想,“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尸这·种舍己为人的佛家哲学,它的动力,则是“诣人不去,我即去耳”!这种坚定不移的戒律意志。佛教除了宗教信仰而外,还有一套完整的光辉的哲学体系,一位伟大的佛教徒,必然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这是一方面。另外鉴真不但是伟大的佛教徒,和僧一行之精通天文学,数学一样,他还是一个兼通医学和药物学建筑学的科学家。作为医学家的鉴真,在著作方面,传有《鉴上人秘方》一书;在临症方面,还亲自医好了光明皇太后的病。作为医物学家的鉴真,他精通并在日本传授了药物的鉴别和炮制方法。所以十四世纪以前,日本医道把鉴真奉为始祖,德川时期以前,日本药袋上还贴着鉴真的肖像。
作为建筑科学家的鉴真,现在奈良日本律宗的本山“唐招提寺的佛殿、讲堂、食堂、文殊堂、不动堂、地藏堂、影堂、开山堂,藏经楼、钟鼓楼、及各堂佛像,都是在鉴真指导之下设计建造的。唐招提寺的建立,成为后来日本佛教艺术的曲范,平安朝以后佛教各宗大本山的佛殿建筑几乎都受唐招提寺的影响”(《中国佛教》二、206页)我们知道,科学必然和哲学发生关系而受其影。向。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必定是“以往的哲学”的继承者。鉴真虽不纯粹是个自然科学家,但他既精通科学的某些部门,就离不开理论思维形式,而这种理论思维形式,又必然是由他的哲学思想体系所规定的。
鉴真既是一位伟大的佛教徒,又是精通医药学和建筑学,必有其哲学思想,这…
《鉴真哲学思想探源(田光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