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鉴真哲学思想探源(田光烈)▪P2

  ..续本文上一页是肯定的。鉴真除了他的光辉业绩而外,没有任何著作遗留给我们,但这无损于鉴真是个哲人的光荣称号。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也没有任何著作传世,而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史讲演录》(第178页)中,承认泰勒斯是大家一致公认的第一个自然哲学家,还强调“从泰勒斯起我们才正式开始哲学史”。鉴真是一个“具修三学,博达五乘、外秉威仪、内求奥理”(《唐大和尚东征传》第80页)的律学大师,是一个具有“三学”、“五乘”之奥理的哲人。他的哲学思想,是为他的伟大实践提供宇宙观基础的。他的一身的伟大实践和光辉的业绩本身,就是一部深刻的哲学著作。为了从理论上印证他的伟大实践,他虽然没有自己的著作供我探讨,但我们可以从他的师承关系中,追溯他的哲学思想根源。

  唐代律宗以《四分律》为主,分为三派:即道宣之南山宗,法硒之相部宗,怀素之东塔宗。三派中以道宣之南山宗为唐代律宗之主流,鉴真前后在扬州等地讲《四分律》及《疏》四十遍,讲《四分律行事钞》七十遍,讲《量处轻重仪》十遍,讲《四分律羯磨疏》十遍,(同上),这些都是道宣的作品。在律学方面,鉴真虽兼学相部,而所主实为南山。他终生不但学习南山,而且宣传南山。所以道宣的哲学思想,对鉴真有决定性的影响,甚至说鉴真的哲学思想就是道宣的哲学思想,也不为过。

  道宣德高望重,学识宏富,他是唐初的一个佛学权威,又是继僧祜之后著名的佛教史传作者。在律学方面,他宗《四分律》,认为它“开万行之通衢,引三乘之正轨”(《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序》)。他著了好几种阐述《四分律》的书,建立了思想体系,遂开南山一宗,他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律学思想中,主要有下列几点:

  第一,戒为无上菩提之本——止恶防非为戒,调伏身心名律,故名戒律。《经》、《论》、《律》三藏中之《律》藏,旧译毗尼,新译毗奈耶,有种种异名:一日毗尼、二曰木叉、三曰尸罗、四曰律,统称戒律。道宣说:

  “大教膺期,总归为显一理。但由众生著欲,欲本所谓我心,故能随其所怀,开示止心之法。然则心为生欲之本,灭欲必止心元,止心由于明慧,慧起假于定发,发定之中,非戒不弘,是故特须尊重于戒。故经石:“戒为无上菩提之本,应当一心持净戒”(《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序》)。

  他认为释迦一代教法,不外乎显示真理。真理即真如,真如就法而言是法性(一切事物的本质),就心而言是心性(心空理所显真如)。“心性本净,客尘所染”。这个染污心性的客尘,就是道宣所谓“欲”。“欲”是别境心所之一种,《成唯识论》(卷五)所谓“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就是计较利害、得失、苦乐,从而趋利避害,趋得避失,趋乐避苦的意识作用。这种意识当然不外乎是一种心理作用,所以说“心为生欲之本”。心为什么又有净又有染泥

  佛家认为心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心的运动变化发展,是它所具有的内因和各种外缘所引起的,所以叫“依他起”。这个“他”就是指的内因和各种外缘。(即唯识所讲的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等四缘),本净的心法和染污的客尘,都在一个心上,前者叫净分依他,后者叫染分依他。心性和客尘,净和染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二者互为消长,染分消则净分长,净分消则染分长。染分消尽,净分圆满,就达到理盛欲灭的境界;反之,净分消尽,染分充斥,就堕落到人欲横行,天理泯灭地步。持戒的目的,就是要灭欲显理。道宣说:“灭欲必止心元”。所谓“止心元”,并不是叫心停止不动,而是遏制心的“染分依他”(染心)而显现其“净分依他”(净心),即所谓“舍染趣净”,“舍染起净”要以对染净事物有识别的能力为先决条件。道宣说:“止心由于明慧”。“慧”也是别境心所之一种。《成唯识论》(卷五)所谓慧是“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所以慧就是识别染净事物的能力。智慧从各方面得到充分发辉,就会变成生产力,直接造福于人类社会,如鉴真所创的业绩一样。佛家所谓“慧”不是随便就有的,道宣说:“慧起假于定发”。“定”也是别境心所之一种。《成唯识论》(卷五)说“定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这就是说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注意力高度集中,一心不乱就是定。“定”能产生那种识别染净事物的能力,即所谓智慧。智慧达到最高境界,叫无上菩提。“定”也不是随便能发生的,道宣说:“发定之功,非戒不弘”。要“定”能发生,又要以止恶防非,身心调伏为先决条件,所以在戒、定、慧三学中,道宣特别尊重戒学。由戒而发定,由定而生慧,慧到了充实、光大、圆满之后,便证无上菩提,而达到学佛的最终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戒不但是入德之门,且为无上菩提之本。《瑜仂口师地论》(卷四十)谈菩萨戒时,即强调“受律仪戒后,所有一切为大菩提由身语意积集诸善,总说名为摄善法戒。”所以戒为菩提之本,这种思想是从玄奘大师的法相唯识学中来的。

  第二,戒体为心法——戒体就是僧侣受戒以后在身心中所产生的那种防止非恶的功能。唐代律学三派中,对戒体的主张各不相同。东塔宗怀素主张戒体为色法,相部宗法硒主张戒体为非色非心法,南山宗道“宣主张戒体为心法。所谓心法,指受戒时熏于阿赖耶识中之种子。唯识家把人们的意识由浅入深,分为八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意、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八识中第八阿赖耶识是根本,前七识依此而得产生。八只中具有使前七识发生认识等活动的功能,假名种子(非女口草木种子之为实体)。种子分本有种和新生种二类,都藏在第八阿赖耶识中。前七识所现之善恶行为和思想,其影响于阿赖耶识中,如香气之熏衣,叫做熏习,前七识为能熏,第八识为所熏。第八识中之新生种和本有种,均赖前七识之熏习而令其生(新生种)长(本有种)。受戒者由前七识接受戒法,熏习于阿赖耶识中,令其种子生长而成戒行,关键在于阿赖耶识(心法)。道宣以心法为戒体,其义仍本于唯识。

  第三,《四分律》为大乘说——《四分律》究竟属于大乘还是属于小乘,三家主张也不一致,法历和怀素以《四分律》为小乘。道宣主张属于大乘,道宣曾参加玄奘大师译场,研究法相唯识教义,执弟子礼。玄奘大师视律学为大乘,所以道宣之《四分律》大乘说,仍本于玄奘。他在所著《四分律行事钞》中说:“

  “夫理本绝名,故立名标其宗极。名随事显,故对事而备斯文”。意思是说真理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诠释的,所以说“理本绝名”。但为了救渡众生,不能不依理立教,教即是名。“立名标其终极”,是说立教也是为了显示真理。万化同归为宗,诸法源底为极,“宗极”就是说的真理。这两句进依理立教。”名随事显”,是说立教诠理必依于事,一切事物离不开假名,“不坏假名而说实相”(真理)。“斯文”,指下文所说的律藏,“对事而备斯文”,是说律藏就是不坏假名而说实相,即立教诠理的具体表现。

  道宣认为理有二种:小乘讲生空,大乘般若讲法空,都是权理,只有大乘唯识教讲常住真性方为实理。道宣主张;决了权乘,同归实道”(《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就是要小乘生空教,般若法空教会归于唯识的真性常侄教,推尊玄奘大师之慈恩宗为究竟,所以他主张阿赖耶识之种子为戒体,《四分律》属大乘,很明显和玄奘有学术上的继承关系。

  《成唯识论》(卷九)把全部戒学分为三种: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瑜伽师地论·本地分》(卷四十)说这三种戒都是大乘菩萨戒(所以玄奘以律学为大乘)。律仪戒禁恶防非,使人不犯罪恶不口过错,以禁防为体,是消极的;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要求受戒者精勤勇猛,作种种济物利人的好事,以勤勇为体,是积极的。前者如地之有基,后二者如塔之有顶,无基不载,无顶不极,三者不可偏废。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鉴真盲目航海、舍己为人的业绩,不但是一首伟大的活生生的哲学诗篇,同时还是一部光辉的律学典范,鉴真的律学思想就是他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源于道宣,还可以上溯到玄奘三藏,女口前所述,道宣曾参加玄奘译场,学法相唯识学。他在律学方面的见解,主要根据《成唯识论》《瑜伽师地论》二书。这两部书是法相唯识学的要典,所以当鉴真赴日后,以三师七,证的授戒仪式传戒,旧派贤璟,志中坚持自誓授戒,出而反对时,跟随鉴真多年的普照即根据《瑜伽师地论·决择分》(卷五十三)中“芯刍律仪无有自然受义”的主张逐条驳难,获得胜利。可见当时学南山律的都要精通慈恩宗的《成唯识论》和《瑜伽师地论》,鉴真及其追随者,当然也不例外。从这里我们找出了鉴真的哲学思想根源。这个问题,当然还须深入研究,作者仅作一些初步探索而已。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下旬于厦门闽南佛学院)

  

  

《鉴真哲学思想探源(田光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