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前一念離念,即與道合。
道不是物質,但物質因道而成,所以道又非不是物質;道不是精神,但精神也由道而成,所以道也非不是精神。道是物質與精神共同的本體,是涅槃,離道則無一切法。
我們生存在道中,確由于無明之故,遺失本有之道,只要破無明,道自然呈現,立處即真,觸類是道。
六 佛學之因果是內在因果
佛學與科學不同,科學是面向自然界的物質實體,在某種意義上,是關于空間存在的質量研究,是外在因果之學理;然而佛學則是面向自我的心性,在某“種意義上,是關于心念相續因果關系的研究,是內在因果之學理。
內在因果與外在因果不同。內在因果是心識的種子與現行的關系,即前念與後念的關系,是相續因果(或者稱爲時間線性因果)。佛學是轉識成智的觀心之學,是心地法門,它唯一的對象就是自我的心性,故雲“萬法唯心”。外在因果是物質運動的因果,是四維時空連續區的因果,是人的遍計所執性區域。佛法不談這屍性質問題(因爲有兩點:一是外界的無限性,二是出發點不對),佛學認爲,法界本來無內無外,內外一體,這是唯入正智者所知;在凡夫位,內外有別,但無自性,只要先向內觀照,轉變內識成智性,內道才能與外道合一。
內在因果足有效因果論,而外在因果論則難建立。爲什麼呢
所謂內在因果,就是心理意識活動的柑續關系,足反思自明的存在。只有徹底地認識了自我,才能認識一切,而認識自我的本來面目不能滯留于遍計思維上,一定要轉遍計之識成圓滿之正智。轉變心識就必須明了心識活動的因果關系,徹因赅果,以無漏爲正因,成就無漏之正果。內在因果是前後時間線性因果,是一個必然性因果,是業(思)的相續,“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故內在因果在反思理和在必然性原理上是有效的自足因果論。然而外在因果論則是以遍計識爲尺度,恒計物相彼此前後相關性爲因果。由于物種繁多,變化、複雜,時空差別極大,難用概念概括講外在因果論,要普適性就不精確,要精確性就不普適,故外在因果論充滿了矛盾,正如量子科學所面臨的物質現象與直觀的物質因果原理相悖一樣。外在因果論是心外之境,佛學是心地法門,不涉外境。外境都是遍計所執而有,若悟唯識無境,即能內外合一,宇宙實在性才被如實體證。宇宙本身並無內外之別,唯因凡夫執實與執我之故,斷然將宇宙與人分成兩半。二元性是輪回之根,只有入不二法門,才能超越輪回。外境情有理無,破除情見,明知唯識之理,就是轉識成智,就是宇宙與人圓融爲一。
七 佛學面對的是價值世界
價值世界就是道德世界。佛陀立教就是以導衆生離苦得樂、轉迷爲悟爲旨,這是關系人生價值意義的建立。佛法把價值的建立與道德實踐聯系起來,以道德實踐爲根據,以價值爲目的。佛法的價值是終極價值,是生命的大圓滿,是無上的幸福與智慧。“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就是佛法價值目的與道德行爲的綱目。
常、樂、我、淨是價值的內涵。我們有成佛(常、樂、我、淨)的可能性,把可能性轉化爲現實就是終極價值的實現。常就是永恒永真的存在,樂就是極美極幸福的心境,我是真實之我、無我之我,淨是離一切垢的本性之淨。這是生命的終極尋求,也是價值的內涵。
道德實踐是價值實現的因由,而道德才是最爲重要的。何謂道德
道者,萬法之本體,宇宙之大道。一切法以道(理)而成,道是一切行爲之軌,成佛之道是無上正道,依道而成行爲之德。德者,大道之用。穗以禮爲相,德禮是人之所以爲人的保證,失其德禮,即失人格。太虛大師有雲;“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人格的道德完善也就是成佛之基,因爲人佛是一體的。
八 宇宙的所以然成智方曉
佛學是講實證的,一切言思都是方便,唯悟證是究竟。宇宙的所以然就是宇宙萬法的實相,萬法的實相就是心性本然,而明心見性就是悟證宇宙所以然的實相。萬法唯心,心生萬法,萬法的本體就是真如實相之心。心性本然而不可思議,唯成智方曉。大乘佛教都講廢诠談旨,把體認與認知辯證地統一了起來,並以活生生的體認之智作感悟宇宙的所以然之能相,這是涅槃之智的表現。
在法住智中,只要明了真俗二谛之理,就算理成就了,但這僅僅是依言真如。依言可以悟理,離言可以成事,理事不一不異,超越一切差別,離一切戲論,至究竟平等。學佛修道實在是在于親證,以明理爲正因,以行德性之事爲正行,以實證宇宙所以然(天地法爾之大道)爲正果,故佛學之智有知行二義。
九 佛法只是方法
佛者,妙覺也,法者,軌持也。故佛學就是妙覺的方法。方法有二義:一,理之用;二,能契理。所謂理之用,就是方法與法性本體是體用關系。方法是本體之理則的表現,也只有本體理法才能相應于本體之實。所謂能契理,就是從佛陀性海流出的大悲教法是行持聖道的軌範,依此法理,可以實證佛性本然。《金剛經》之“佛法如筏”說,就是說教相之法是實踐悟證的方法。
于法不執就是破法執。佛陀說法一生,最後斷言,實無說一字,就是講教法是依言真如,但有言說,全無實義。依言真如是能契理體的方法,若證理體,方法當舍。《金剛經》雲:“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言說與教相都是假立,非實有性,唯證離言真如是悟歸于體。
佛法是就叁藏經教而言,是理體的悟證方法。由于理體真如是心行處滅、言語道斷的,所以教相無法顯現出真如的本然,真如唯證乃知。佛教之區別于外道,就在于其不在言思上執實。佛法是超言思的,所以佛法只能理解爲向覺的方法,而不可理解爲世間定言思想邏輯體系。佛陀是生命自我革命家而不是滿足于理性的哲學家,他的終極目的就是要否定世間,從心性中喚醒本有的性智,而佛陀的教相不過是喚醒性智的方法而已,方法與本體是相關的。
十 佛學是人生哲學
佛教是人生的佛教,現實的佛教,理智的佛教,實用的佛教。佛是覺悟的人,人是未覺悟的佛,佛與人之本性一體。我信仰的佛是人格完美的佛,我信仰的佛教是無神論、無靈魂論的宗教。我認爲,佛學既是宗教,又是哲學,既超越宗教,又超越哲學。佛學比科學偉大,科學只能研究形下有形之物相,而無法研究形上無形的心性,佛學則是專門體認人之心性。
佛學反對迷信,佛學最講道理。佛學理論的核心是緣起論,緣起論是最徹底的辯證法,它反對實體主義。世間哲學中的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都是遍計所執性,佛法是超越物與心的,是無自性主義,是中道主義。
佛法講平等,以理服人,反對權威。佛陀講法有四依,所謂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法面對的是人生,爭取的是人生的終極價值。人倫世界最完美的人格塑造就是成佛之道,故人格主義就是佛教主義,佛學就是人學,人生的道德實踐就是法爾道理的最高境界的呈現。
人性對人而言是直接性,也就是自我的現實性,人性的本質就是佛性。不過,人性只是自在性,而佛性則是自爲性,是升華了的人性。成佛在于自爲,改造人生就是修行。佛教是獨特的人本主義、人道主義、人格主義,它以人爲中心,人的本性、人的原則、人的品格都含藏著圓滿的法身本體之性德。孔學之爲人也可爲成佛之基,孔學多講用,佛學多講體,佛孔有會通的必要,這對佛法的弘化頗有益處。
《佛學之我見(胡曉光)》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