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說菩提心
續智
閩南佛學
前言
在中國這個號稱大乘佛法之邦的國度,凡稍有接觸佛法,懂點佛法常識的人都知道“菩提心”這個名詞。翻開大乘經論,更隨處可見菩提心的重要,如《華嚴經》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密嚴經》說:“善男子,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之種子,能長養—切衆生種種白法猶如田地;能圓滿一切意樂猶如寶瓶;能摧煩惱敵猶如戈矛。”《菩提心義經》又說:“菩提之心,成佛之本”等等。
然而菩提心究竟爲何物呢
大多數人除”廠知道“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爲利衆生願成佛”就是菩提心這個定義外,至于它在大乘佛法中的位置、功德、利益、種類及其修學等多半不清楚。筆者對此亦多不了解,由于不知菩提心而其又是如此的關鍵和重要,故利用課余時間聽、讀有關這方面的磁帶、書籍寫下了此文。
一、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標志
《菩提道次第廣論》說:“佛說二種大乘,渭波羅密多大乘與密咒大乘,除此更無所余大乘,于此二乘隨趣何門,然能人門唯菩提心,若于相續何時生此未生余德,亦得安立爲大乘人,何時離此,縱有通達空性等德,然亦墮在聲聞地,退失大乘……故于最初人大乘數,亦以唯發此心安立,後出大乘亦以唯此心安立。”此中明確地指出菩提心是衡量大乘的標志,其它般若、禅定等六度及神通都不是區別大乘與聲聞、緣覺乘之法。
因小乘聖者由觀世間緣起、無常、苦、無我亦能證達般若空性,此空性雖被中觀派行者呵斥爲“毛孔空”,然究其體性而言,此空與中觀派之“太虛空”是不二的,只在相、用上後者比前者更大、更徹底、更圓滿而已。因此般若空性是叁乘共通之法。禅定分爲世間禅與出世間禅兩大部類。世間禅者如四禅八定,此不但是大小乘共通之道,且通于凡夫外道;出世間,的解脫禅亦能通大通小。至高無上的般若空性與禅定尚不能用來區分大小乘法,余之四度就更不用說了。神通是修學佛道的副産品,度生的—種工具,同時是神仙們的高超技藝,故而神通亦是二家五乘共有的,不能用來劃分大小乘法。
唯有菩提心才是外道、小乘聖者所無的。經中告訴我們說:“若有衆生等,欲轉于*輪,欲觸上菩提,須發菩提心。”因發廠菩提心的行者方可爲大乘菩薩、如來子,其所修一切善法功德均能迅猛增長,超特聲聞等二乘及世間一切善法之功德,他所修的彈、淨、律、密等才算是大乘之法,那時的布施才是大乘的布施,持戒、忍辱乃至般若亦才算人大乘數,是故菩提心是大小乘人的區別法,也是安立一切佛法根本之法,所以說菩提心是人大乘之門的標志。
二、菩提心的功德試說菩提心
發菩提心的菩薩,他所求的是無上佛道,所要度的是法界中一切有情,而非一個十個,或者百個幹個,由其向上所求的是至極無上,向下所化者是無量無邊,以其無限量的心,求無上果,度無量衆,故菩提心的功德勝利也是無上無量的。對此,諸大乘經論都盛贊不已,譬如《勇施請問經》說:“發菩提心之福德,假使令其色相盡虛空界悉充滿猶複盈溢不能空。”《入菩薩行論》說:“僅唯發起饒益心,猶勝供養諸如來,況于無余衆有情,勤作利益安樂事。”又說:“菩提妙心猶如劫盡火,刹那能焚諸罪盡無余。”《瑜伽師地論·菩薩地》說:“最初發心堅固菩薩,由初發心求菩提故,所攝善法比余一切所攝善法有二種勝:一者因勝,二者果勝。渭諸菩薩所攝善法,皆是無上正等菩薩能證因故,所證無上正等菩提是此果故,比余一切聲聞獨覺所攝善法尚爲殊勝,何況比余一切有情所攝善法。”《華嚴經·入法界品》說:“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無量功德。舉要言之,應知悉與一切佛法功德等,何以故
因菩提心出生—切諸菩薩行,叁世如來從菩提心而生故。是故善男子,若有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則已出生無量功德,普能攝取一切智道。”《大集經·海慧菩薩品》又說:“若能發菩提心,是則能勝一切乘,能淨——切衆生心,亦能演說無上道。”大乘經典中,稱贊菩提心的經文,真是舉不舉。總之,說提心的功德,諸大乘經論都以最勝、最高、最上、最妙、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等來贊歎。綜其所贊之功德,大略可歸納爲以下四個方面:
一、發菩提心者堪稱如來子,應受衆生尊敬供養。
二、發菩提心者能速滅渚罪,一切魇魅鬼神不能惱亂。
叁、發菩提心者,一切善法功德利益超特叁乘聖者,速登佛地。
四、發菩提心者,能成就與佛同等的智慧辯才。
總而言之,菩提心是統攝大乘—切教法的關鍵,是含容一切功德的大寶藏,是菩薩廣大行的最可靠、最有力的支柱,因此修菩提心即是成佛最妙的方法,是修學菩薩道的核心。
叁、菩提心的種類
根據修行的深淺層次和覺悟的不同,一般將菩提心分爲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兩類。世俗菩提心又可分爲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
所謂願菩提心,即是發起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宏大之願。菩提心願最初是怎樣引發的呢
據《瑜伽師地論·菩薩地》說有四種情況:一、行者由于看見或聽見諸佛菩薩種種不可思議的神通變化的威力,于大菩提深生信解,因此發起大菩提心;二、從說法的法師處聽到或渎湧到菩薩藏教法,深生信解,爲得如來敞妙智故,發起菩提心;叁、看到菩薩藏教法將要冥滅而不忍,心中發起住持正法的大願。即爲滅除無量衆生大苦,護持正法,于如來智深生信解,爲得如來微妙智故而發心;四、看見末劫衆生愚癡無智,悭貪嫉妒,被諸煩惱所纏,身心惱亂,于佛法多渚不信,見此情況發起大菩提心,度無量有情修學佛法。可見發菩提心不是爲廠求名求利,而皆爲興教利生,求證徘果故發心,電唯有此發心才稱正因發心,爲真正的菩提願心。
有了願力,修就有了方向、目標,而不致于誤入迷途。但僅有願而不見于行,方向再正確、目標再好電無濟于事,只是空口說白話,自欺欺人、乃至欺佛。因此行者發菩提心後就要付出行動,發出真實利益衆生的實際行爲,這種行爲就稱爲菩提行,此菩提行是指修行者發菩提心後,受學菩薩戒法,並依戒法而做的一切利生事業。菩薩戒主要有六重二十八輕(在家)和十重四十八輕(出家)兩種,將其擴而展之可說是八萬四千種,歸而納之不出慈悲喜舍和四攝六度。由于無量劫來衆生慣于利己,習氣牢固堅深,所以要想做到菩薩“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之精神是非常難的。故而要行菩薩道就得從助人于難、給人歡喜、給人快樂、予人方便、拔人于苦做起,如此常行不懈,漸漸熏習,自可鞏固加深悲心大願,成就菩提大行。
勝義菩提心又名大圓覺、佛性等,指行者離開能所對待,對空性有了直接體驗,即已契證真如實相,真實體會到“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的境界,心中不再有美醜、親疏、賢愚、好壞、青黃等種種差別之州,洞達一切諸法皆是緣起如幻,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無所來亦無所去,且又能隨緣應化衆生。證得勝義菩提心之行者便位居菩薩初地,此時菩薩開始發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精神,在般若空性的指導下,廣行六度萬行,速消五蓋障,迅速趣人事理圓融,即福慧不二、悲智不二、空有不二、勝俗不二的境地,最終成就佛道。
菩提心願與行力雖然難能可貴,然而行者在此階段未契本覺空性,還有分別對待,因此其所修雖是成佛之因,但其近期之果卻僅限于人天福報,是有漏的,故叫世俗菩提心。本文下面所討論的菩提心的修持亦是指此世俗菩提心。
四、菩提心的修習方法
菩提心的修習方法,據藏傳主要有兩—是廣行派阿底峽尊者所傳的七知—是深觀派寂天菩薩所傳之自他相換
一、七知法:即知母、念恩、報恩、大慈、大悲、增上意樂和菩提心七種法,這七種是前前爲後後作因,故又叫七因果法。
其以大悲爲根本,以知母、念恩、報恩爲菩提心之所依,以大慈、大悲和增上意樂爲菩提心之正修,以菩提心爲果,下面試一一“論述。
1、生起菩提心的所依一知母、念恩、報恩
發菩提心的菩薩是要下化一切衆生,而自己對這些衆生是有親有怨,有生有疏,有仇有恨,要改變這種不平衡的心態,修菩提心,首先就要對一切衆生作平等想。
所謂平等想就是在己的內心作如是念:現在這個最親近的朋友可能在過去生中是自己的仇人,他可能打過我,罵過我,甚至殺害過我。俗話說:“兒女是欠債,夫妻是冤家。”世間最親愛的兒女,最恩愛的大妻過去生中尚爲冤家,其他的朋友又何嘗不是呢
那個最討厭的人,在過去生小說不定是很好的朋友或親人,今生因一點小事就把過去的恩情全部推翻掉,實在不合道理。如此互相輪換思維觀察。慢慢地那種強烈的愛染心與嗔恨心就會消失掉,那種好壞、良莠、賢愚、親疏、美醜等相也就會淡化下來趨于平等。
心中僅具備平等想還不行,還須對衆生生起好樂之心,否則就如同與自己擦肩而過的陌生人,自己不去分別男女老幼好醜等,視同陌路,與己毫不相幹。要度化衆生就不能把衆生視爲過客,要對其生起親切感,並隨時生起樂意幫助之心,猶如慈母愛子之悅意,是爲成悅意相。此相生起,悲心就可速疾而生,其修習內容就是知母、念恩和報恩。
知母:要對衆生起好感,就要念衆生之恩。一切恩人之中母親的恩德最大,故而修菩提心者首要視衆生如母,易于生起感恩心,慈悲心。衆生生死無盡,受生亦當無盡,佛說每個人無始以來死的白骨堆積起來如須彌山一樣的高,喝的奶水比四大海還多,足見在生死輾轉流傳中,沒有一個地方沒有去過,沒有—個衆生不是自己的母親,在未來世亦當做自己的母親,如是思惟對一切有情生起尊重,如同尊敬現在的母親。
念恩:母親的恩德是浩蕩無邊,不可徹見,難以述盡的。佛在《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中將其歸爲十種:①懷胎守護恩,②臨産受…
《試說菩提心(續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