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天臺觀法
宗亮
前言
天臺宗,中國化之佛教一宗,理富義奧。中國佛教十宗,禅宗講“禅”,淨土宗倡“念佛”,密宗特“密”,唯識宗歸“識”,中觀宗宣“緣起性空”,華嚴宗揚“法界無礙”,律宗重“戒律”,俱舍宗“對法”,成實宗明“五聚”,各呈異彩,而天臺特揚天下者唯以“教觀”,可見“觀”乃天臺宗兩大特色之一。
事實而言,觀法非天臺獨家發明,佛教中諸乘務宗皆有其各自特點的觀法體系。
小乘俱舍宗有四谛觀,于奢摩他定心中深觀四谛,被作爲斷惑證果的關鍵;還有十二因緣觀,乃緣覺行者所修,釋迦成道正是運用了此觀,可謂舉足輕重。成實宗有人空觀與法空觀,爲小乘空部之最後發展。
大乘諸宗中,叁論宗爲一個觀法也特突出的宗派。其所依《中論》即一部中道觀法,觀察八不;其《十二門論》即十二門實相觀法,從所依《百論》而來。唯識宗爲轉識成智而建立五重唯識觀的體系,五重觀法重重緊湊,逐層剝落,頗爲精彩。華嚴宗立足法界緣起思想,建立法界叁觀,以理法界立真空觀,以事理無礙法界立事理無礙觀,以事事無礙法界立周遍含容觀,可見其觀端的頗具獨到的特色,萬有相攝無礙的觀法于它宗中所無僅有。其余各宗觀法亦各具特色,此不一一舉例。那麼,既然天臺獨以“觀”聞名,必有其相當的份量可稱,今文下面即逐面展開論述之。
一、天臺觀法的源流與建立
天臺宗的開山祖師。遠溯印度可推龍樹,代代相傳至中國,中國的開山鼻祖則推北齊的慧文禅師。據《摩诃止觀》卷一:“文師用心,一依釋論”,又據《釋門正統》及《佛祖統紀》,可知文師是因讀及解釋《大般若經》的《大智度論》而發明天臺核心觀法即一心叁觀之旨,原文曰:“問曰:“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種智,斷煩惱習;今雲何言,以一切智具足得一切種智,以一切種智斷煩惱習
答曰:實一切智一時得;此中爲令人信般若波羅密故,次第差別說。欲令衆生得清淨心,是故如是說。複次,雖一心中得,亦有初、中、後次第。如一心中有叁相,生因緣住,住因緣滅。又如心心數法,不相應諸行,及身業、口業。”又,《中論》四谛品之叁谛偈“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是中道義”,也被認爲是文師發得一心叁觀之綱要。故天臺觀法淵源于龍樹菩薩的《智論》及《中論》,而以《大品》爲所依。
文傳法于慧思,據《續高僧傳》載,思常誦法華,證得“空有一味,凡聖一如”的諸法實相本體——法華叁昧。法華乃唯對利根菩薩所說的不次第行,其思想超越從來的空觀思想,故湛然大師于《止觀大意》贊曰:
“今家教門,以龍樹爲始祖,慧文但到內觀,視聽而已!泊乎南嶽、天臺,複因法華叁昧,發陀羅尼,開拓義門,觀法周備。”由此可知,天臺觀法雖源自龍樹,但發端卻起子慧文,而教義與觀法能以法華爲宗骨來融會者則肇自慧思。
但是,文、思二師雖悟雖融一心叁觀之旨,卻無有提及其名,文無著作留世,思之著作雖有而無其名,其名之出現則是起于思之弟子智者大師。
智者大師取“一心叁觀”之名,出于《本業璎珞經》。在《維摩經玄疏》卷五第五頁,智者明言:“叁觀之名出璎珞經,雲從假入空,名二谛觀;從空入假,名平等觀,是二觀爲方便道。因是二空觀,得入中道第一義谛觀。雙照二谛,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也。”又于同卷第九頁雲“第叁辨叁觀相者,即爲二意。一明別相叁觀,二明一心叁觀。”此處明確出現“一心叁觀”之名。
天臺宗的觀法體系亦大成于智者。568年,智者于金陵講《法華》,開天臺宗之紀元,之後宣《智論》,敷演次第禅門修證,即漸次止觀,亦即漸教觀法,時由法慎紀錄,後由灌頂整理成《釋禅波羅密次第法門》十卷。隋開皇十四年,大師57歲時于家鄉沙市玉泉寺開講《摩诃止觀》,即圓頓止觀,灌頂紀錄整理成十卷,後來又爲其兄陳緘講其梗概,此即《童蒙止觀》,又名《修習止觀坐禅法要》或《小止觀》,有上下兩卷。另外,智者的主要修觀著作還有《修禅六妙門》,即不定教觀的不定止觀,一卷,失傳後從日本取回。上即天臺著名的叁大觀法,均爲智者所述而大成,由此而建立了天臺宗的觀法體系。
二、天臺觀法之核心理論
——一念叁千
天臺觀法之究竟極致乃一心叁觀,而其理論核心是一念叁幹。一念叁幹爲所觀之境,一心叁觀爲能觀之法。二者之成熟完善在于智者,一心叁觀說出于智者對圓教觀法之诠述,一念叁千說出于對頓教觀法之诠述,後者出于智者晚年,《摩诃止觀》即爲诠釋一念叁千的圓頓止觀名著。
《摩诃止觀》卷五日:“夫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百法界具十如是、千法界,一界具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叁千種世間,此叁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叁幹,亦不可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後,若從一心從一切法者,此則是縱,若心一時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橫,縱亦不可,橫亦不可,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縱非橫,非一非異,玄妙深絕,非識所識,非言所言。”又雲:“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之真理,實不可說;但有因緣故亦可得說,謂四悉檀因緣是也。心與緣合,則叁種世間,叁幹性相,皆從心起。一性雖少而不無,無明雖多而不有;指一爲多,多非多,指多爲一,一非少,故名此心爲不可思議。一即一切(假觀),一切即一(空觀),非一非一切(中道觀),遍曆一切皆是不可思議境。”由此可見天臺一念叁千之理的不可思議,爲·了進一步诠釋其理,下面再就有關名相予以說明。
1.十法界。指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人、聲聞、緣覺、菩薩、佛十類法界。但此劃分于佛經中及原始論部中部無明顯記載,唯在《華嚴經十地品》及《智論》中有所談及,名目尚未健全。智者大師深證如來本懷,由《華嚴》所雲蓮花藏世界海“一即一切”之理而發揮,成就十界互具之組織,由十界互具而成百法界。
2.十如是。指十種如實的中道實相之存在性質。此出于《法華經》的方便品,即:一、如是相,十界各具或苦或樂的外在形相。二、如是性,十界各具潛伏內心的自性。叁、如是體,十界之體是五陰色心,統攝相與性。四、如是力,十界各具堪任作用于外物之力。五、如是作,依不同之力,十界各起造作。六、如是因,由造作相異,而招感十界不同之果的直接原因。七、如是緣,十界各具相應之增上緣。八、如是果,十界之果各各相異。九、如是報,由一期相續之異熟果,可引生後世之報,此報又十界各異。十、如是本末究竟等,任何事物皆備從本至末即從相至報的九個性質,平等究竟。此十如是,無不與心相關,心具十如是。智者將十如是配之百界,而成爲千如是。
3.“叁世間。遷流可毀稱世,存在差別爲間,世間即時空。《智論》卷47中談及叁種世間,智者的叁世間思想由此而來。一種是五陰世間,五陰指色受想行識,乃心理作用之世界,爲構成十界的共通要素,是衆生的差別相。二種是衆生世間,衆生攬五陰而成,共分十界,爲衆生所持正報的差別相。叁種是國土世間,在《智論》是稱作住處世間,即衆生居住的山河大地,爲衆生所感依處的差別相。叁世間配上十如是便成叁十世間,叁十世間再配以百法界即成叁千世間。此叁幹世間不在別處,而具足于吾人日夜所起之一念心中,故得一念叁千之名。
智者大師悟得一念叁幹之根源,據《摩何止觀》卷五日:“觀不思議境者,如《華嚴》雲:“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莫不從心造”。種種五陰者,如前十法界五陰也”,可知此《華嚴》唯心偈是智者發明一念叁千之根源。天臺認爲,吾人日夜所起之一念心,必屬于十法界中的某一法界,如與殺生等的嗔恚相應是爲地獄界,如與我慢勝他相應是爲阿修羅界,乃至與真如世界相應是爲佛界,等等不一例舉。然此一念心與諸法間本無隔絕,互具互融,故在一界而必具十界,此十界中又各互具,則有百界,百界中每一界又具十如是,則有千如是,每一如是又具叁種世間,則有叁千世間,所以一念心中必具叁千世間,乃由此而來。
叁千之數,豈止宇宙萬有之數,叁千只是宇宙萬有無盡差別相之象征解釋,故荊溪湛然曰:“叁千者無盡之異名也”。一念叁千,雖可雲爲種種,實要言之,而爲圓融叁谛。叁谛指真、俗、中叁谛。叁幹世間,一切法即一法,即日一切陰界入等即是一實法界,此爲真谛;叁千世間,一切陰界入等各有其一定規律,宛然而有,一法即一切法,此爲俗谛;叁幹世間,非一非一切,稱爲中谛。而觀此真俗中叁谛者,分別爲空觀觀其真谛空理,假觀觀其俗谛假名,中觀觀其中谛中道。一念叁千,即是叁谛圓融,而觀此圓融叁谛之一念叁千之不可思議境者,即是一心叁觀。
叁、天臺觀法之內容
天臺判如來一代大教爲化法四教與化儀四教,觀依教設,教亦略同,而有化法四觀與化儀叁觀,今此下明之。
(一)化法四觀
1.析空觀。爲藏教觀法,如《教觀綱宗》曰:“藏以析空爲觀”。亦名析法空,析色入空,大體是將因緣和合法分析而拆散,便見其空。如將一座大山析成無數微塵,無有其大山之形而成空。此帶色敗爲空,由觀諸法生滅無常,見之敗壞而歸于滅無,故名空,敗壞空,析法空只是方便權爲,非徹底。
2.體空觀。《教觀綱宗》雲:“通以體空爲觀”,即日體空觀爲通教觀法,體空觀以體空而入空,觀現在宇宙之形形色色,根身器界,皆緣所生法,均無自性,而當體即空,如“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即體空觀的境界。若能無自性而見當體即空,就能證無生法忍,即是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就四谛來說,即是無生四谛。通教引小入大,首先在觀法上引其舍棄析空觀而入體空觀,故曰:“叁(乘聖…
《論天臺觀法(宗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