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天台观法(宗亮)

  论天台观法

  宗亮

  前言

  天台宗,中国化之佛教一宗,理富义奥。中国佛教十宗,禅宗讲“禅”,净土宗倡“念佛”,密宗特“密”,唯识宗归“识”,中观宗宣“缘起性空”,华严宗扬“法界无碍”,律宗重“戒律”,俱舍宗“对法”,成实宗明“五聚”,各呈异彩,而天台特扬天下者唯以“教观”,可见“观”乃天台宗两大特色之一。

  事实而言,观法非天台独家发明,佛教中诸乘务宗皆有其各自特点的观法体系。

  小乘俱舍宗有四谛观,于奢摩他定心中深观四谛,被作为断惑证果的关键;还有十二因缘观,乃缘觉行者所修,释迦成道正是运用了此观,可谓举足轻重。成实宗有人空观与法空观,为小乘空部之最后发展。

  大乘诸宗中,三论宗为一个观法也特突出的宗派。其所依《中论》即一部中道观法,观察八不;其《十二门论》即十二门实相观法,从所依《百论》而来。唯识宗为转识成智而建立五重唯识观的体系,五重观法重重紧凑,逐层剥落,颇为精彩。华严宗立足法界缘起思想,建立法界三观,以理法界立真空观,以事理无碍法界立事理无碍观,以事事无碍法界立周遍含容观,可见其观端的颇具独到的特色,万有相摄无碍的观法于它宗中所无仅有。其余各宗观法亦各具特色,此不一一举例。那么,既然天台独以“观”闻名,必有其相当的份量可称,今文下面即逐面展开论述之。

  一、天台观法的源流与建立

  天台宗的开山祖师。远溯印度可推龙树,代代相传至中国,中国的开山鼻祖则推北齐的慧文禅师。据《摩诃止观》卷一:“文师用心,一依释论”,又据《释门正统》及《佛祖统纪》,可知文师是因读及解释《大般若经》的《大智度论》而发明天台核心观法即一心三观之旨,原文曰:“问曰:“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种智,断烦恼习;今云何言,以一切智具足得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习

  答曰:实一切智一时得;此中为令人信般若波罗密故,次第差别说。欲令众生得清净心,是故如是说。复次,虽一心中得,亦有初、中、后次第。如一心中有三相,生因缘住,住因缘灭。又如心心数法,不相应诸行,及身业、口业。”又,《中论》四谛品之三谛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也被认为是文师发得一心三观之纲要。故天台观法渊源于龙树菩萨的《智论》及《中论》,而以《大品》为所依。

  文传法于慧思,据《续高僧传》载,思常诵法华,证得“空有一味,凡圣一如”的诸法实相本体——法华三昧。法华乃唯对利根菩萨所说的不次第行,其思想超越从来的空观思想,故湛然大师于《止观大意》赞曰:

  “今家教门,以龙树为始祖,慧文但到内观,视听而已!泊乎南岳、天台,复因法华三昧,发陀罗尼,开拓义门,观法周备。”由此可知,天台观法虽源自龙树,但发端却起子慧文,而教义与观法能以法华为宗骨来融会者则肇自慧思。

  但是,文、思二师虽悟虽融一心三观之旨,却无有提及其名,文无著作留世,思之著作虽有而无其名,其名之出现则是起于思之弟子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取“一心三观”之名,出于《本业璎珞经》。在《维摩经玄疏》卷五第五页,智者明言:“三观之名出璎珞经,云从假入空,名二谛观;从空入假,名平等观,是二观为方便道。因是二空观,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也。”又于同卷第九页云“第三辨三观相者,即为二意。一明别相三观,二明一心三观。”此处明确出现“一心三观”之名。

  天台宗的观法体系亦大成于智者。568年,智者于金陵讲《法华》,开天台宗之纪元,之后宣《智论》,敷演次第禅门修证,即渐次止观,亦即渐教观法,时由法慎纪录,后由灌顶整理成《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十卷。隋开皇十四年,大师57岁时于家乡沙市玉泉寺开讲《摩诃止观》,即圆顿止观,灌顶纪录整理成十卷,后来又为其兄陈缄讲其梗概,此即《童蒙止观》,又名《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或《小止观》,有上下两卷。另外,智者的主要修观著作还有《修禅六妙门》,即不定教观的不定止观,一卷,失传后从日本取回。上即天台著名的三大观法,均为智者所述而大成,由此而建立了天台宗的观法体系。

  二、天台观法之核心理论

  ——一念三千

  天台观法之究竟极致乃一心三观,而其理论核心是一念三干。一念三干为所观之境,一心三观为能观之法。二者之成熟完善在于智者,一心三观说出于智者对圆教观法之诠述,一念三千说出于对顿教观法之诠述,后者出于智者晚年,《摩诃止观》即为诠释一念三千的圆顿止观名著。

  《摩诃止观》卷五日:“夫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百法界具十如是、千法界,一界具三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干,亦不可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若从一心从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一时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又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之真理,实不可说;但有因缘故亦可得说,谓四悉檀因缘是也。心与缘合,则三种世间,三干性相,皆从心起。一性虽少而不无,无明虽多而不有;指一为多,多非多,指多为一,一非少,故名此心为不可思议。一即一切(假观),一切即一(空观),非一非一切(中道观),遍历一切皆是不可思议境。”由此可见天台一念三千之理的不可思议,为·了进一步诠释其理,下面再就有关名相予以说明。

  1.十法界。指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人、声闻、缘觉、菩萨、佛十类法界。但此划分于佛经中及原始论部中部无明显记载,唯在《华严经十地品》及《智论》中有所谈及,名目尚未健全。智者大师深证如来本怀,由《华严》所云莲花藏世界海“一即一切”之理而发挥,成就十界互具之组织,由十界互具而成百法界。

  2.十如是。指十种如实的中道实相之存在性质。此出于《法华经》的方便品,即:一、如是相,十界各具或苦或乐的外在形相。二、如是性,十界各具潜伏内心的自性。三、如是体,十界之体是五阴色心,统摄相与性。四、如是力,十界各具堪任作用于外物之力。五、如是作,依不同之力,十界各起造作。六、如是因,由造作相异,而招感十界不同之果的直接原因。七、如是缘,十界各具相应之增上缘。八、如是果,十界之果各各相异。九、如是报,由一期相续之异熟果,可引生后世之报,此报又十界各异。十、如是本末究竟等,任何事物皆备从本至末即从相至报的九个性质,平等究竟。此十如是,无不与心相关,心具十如是。智者将十如是配之百界,而成为千如是。

  3.“三世间。迁流可毁称世,存在差别为间,世间即时空。《智论》卷47中谈及三种世间,智者的三世间思想由此而来。一种是五阴世间,五阴指色受想行识,乃心理作用之世界,为构成十界的共通要素,是众生的差别相。二种是众生世间,众生揽五阴而成,共分十界,为众生所持正报的差别相。三种是国土世间,在《智论》是称作住处世间,即众生居住的山河大地,为众生所感依处的差别相。三世间配上十如是便成三十世间,三十世间再配以百法界即成三千世间。此三干世间不在别处,而具足于吾人日夜所起之一念心中,故得一念三千之名。

  智者大师悟得一念三干之根源,据《摩何止观》卷五日:“观不思议境者,如《华严》云:“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莫不从心造”。种种五阴者,如前十法界五阴也”,可知此《华严》唯心偈是智者发明一念三千之根源。天台认为,吾人日夜所起之一念心,必属于十法界中的某一法界,如与杀生等的嗔恚相应是为地狱界,如与我慢胜他相应是为阿修罗界,乃至与真如世界相应是为佛界,等等不一例举。然此一念心与诸法间本无隔绝,互具互融,故在一界而必具十界,此十界中又各互具,则有百界,百界中每一界又具十如是,则有千如是,每一如是又具三种世间,则有三千世间,所以一念心中必具三千世间,乃由此而来。

  三千之数,岂止宇宙万有之数,三千只是宇宙万有无尽差别相之象征解释,故荆溪湛然曰:“三千者无尽之异名也”。一念三千,虽可云为种种,实要言之,而为圆融三谛。三谛指真、俗、中三谛。三干世间,一切法即一法,即日一切阴界入等即是一实法界,此为真谛;三千世间,一切阴界入等各有其一定规律,宛然而有,一法即一切法,此为俗谛;三干世间,非一非一切,称为中谛。而观此真俗中三谛者,分别为空观观其真谛空理,假观观其俗谛假名,中观观其中谛中道。一念三千,即是三谛圆融,而观此圆融三谛之一念三千之不可思议境者,即是一心三观。

  三、天台观法之内容

  天台判如来一代大教为化法四教与化仪四教,观依教设,教亦略同,而有化法四观与化仪三观,今此下明之。

  (一)化法四观

  1.析空观。为藏教观法,如《教观纲宗》曰:“藏以析空为观”。亦名析法空,析色入空,大体是将因缘和合法分析而拆散,便见其空。如将一座大山析成无数微尘,无有其大山之形而成空。此带色败为空,由观诸法生灭无常,见之败坏而归于灭无,故名空,败坏空,析法空只是方便权为,非彻底。

  2.体空观。《教观纲宗》云:“通以体空为观”,即日体空观为通教观法,体空观以体空而入空,观现在宇宙之形形色色,根身器界,皆缘所生法,均无自性,而当体即空,如“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即体空观的境界。若能无自性而见当体即空,就能证无生法忍,即是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就四谛来说,即是无生四谛。通教引小入大,首先在观法上引其舍弃析空观而入体空观,故曰:“三(乘圣…

《论天台观法(宗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