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天台观法(宗亮)▪P2

  ..续本文上一页)人同以无言说道,体色入空。”通教所以为大乘,即由此观,其通后别圆,因其在体空观下行菩萨道而不舍众生,但由未进到如来藏恒河沙佛法,故与藏教佛果同,唯大小巧拙之别。 .

  3.次第三观。为别教观法,又名别教三观,隔历三观,即隔历次第而修习空假中之观。三观互隔,故须次第,分别于十信、十行÷十回向位时修,依次破见思、尘沙、无明三惑,而得一切智、道种智与一切种智。但也有通修三观者,如十住位菩萨除习空观外,兼修假观和中道观。天台将三观分成次第与不次第两种,以别教次第三观来彰显圆教的圆融三观。

  4.一心三观。即圆融三观、不次第三观,是最上圆悟行人之法。如修空观,则假、中亦空,三观皆能荡相破之;如修假观,则空、中亦假,三观皆备立法之义;如修中观,则空、假亦中,三观当处为绝对之故,以此观三谛中任何一谛,而三谛无不圆具,故称一心三观。此法不思仪,难解难入,故为圆教利根菩萨所修习。

  (二)化仪三观

  此依顿渐不定三教设立,因秘密教不可传,纵欲立观,亦不过前三观,故化仪观法唯有三种。

  1.顿教观法。《教观纲宗》曰:“顿观唯约圆人,初心便观诸世实相,如摩诃止观所明是也”。可知,智者名著《摩诃止观》正是专明顿教观法的一部论著。

  该书共十章,即大意、释名、体相、摄法、偏圆、方便、正修、果报、起教、旨归,又称为十广。前五章是为修圆教止观的基础一——为发菩提心而说;方便章是讲为入各种行法而作的全部准备,分二十五方便;最后三章没有另外分章,仅于大意章中有些说明。最主要的部份是正修章。

  正修章对行法之证悟或内观方面作了详细论述,共分十乘观法。第一乘是观不思议境,以不思量而思量,以不能思议而思议来谛观一念三千,此为修圆顿止观的要旨,是以下诸乘观法之主体,以—1;诸乘观皆是对第一乘观的实际用功加以列示分析,处于补助地位;第二乘真正发菩提心,三善巧安心,四破法偏,五识通塞,六道品调适,此五乘为入理常规:七对治助开,指克服除去障碍的诸条件;八知位次,九能安忍,十离法爱,此三乘非观法,是讲对修行所经过的阶位之用心,不可或缺,故亦列入十乘观中。

  十乘观法是以心为主而统一日常行为,是日常观心之修行,在修行中所遇之境总分十境。一阴入界境,为一念三千所对之总境,亦即吾人现前所执着的虚妄之念。第二境以下都是对现前虚妄心的分析,由于稍努力的修观,反而激起种种烦恼、宿业,这种现象很普遍,以下之九境便是对此等予以具体认识,助根机差者修观。当修之时,此九境未必按顺序出现,无论何境,当以十乘观法修之。九境分别是烦恼、病患、业相、魔事、禅定、诸见、上慢、二乘、菩萨。

  2.渐教观法。《教观纲宗》云:“渐观亦唯约圆人,解虽已圆,行须次第,如释禅波罗蜜法门所明是也”,可知《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是智者大师详述渐教观法的著作。此书有十卷,组织与《摩诃止观》类似,前五章(大意、释名、明门、诠次,简法心)明修禅之概要;第六方便章把方便分为内外两类,外方便为具五缘、呵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即二十五方便,与《摩诃止观》完全相同,内方便指禅修中所出现的各种内面的障碍及对治,此为《摩》之方便章所无,而与《摩》之正修章所说十境类似;第七修证章,由浅而深,由低而高,开示各种修道法门,以“禅”统摄一切,分世间禅、亦世间亦出世间禅、出世间禅、非世间非出世间禅四个阶段;其中,出世间禅的缘理无漏部分,及非世间非出世间禅,唯有其名而无详述,还有本书最后三章(果报、起数、归趣)亦然,说明《释禅》与《摩》二书的立场是完全相同的。

  《摩》是智者晚年所述,以“止观”一语统揽整个佛教,是大师一生实践观法圆熟之大成;《释》是智者:I士年时所述,以“禅”统摄全部佛法,形态组织系统层次俨然。对此二书的比较分析,可知智者由青壮直至晚年,其实践修证之纲领,是一贯相承的,而且可以进一步地说,智者晚年所述之圆顿止观是对渐次止观的提纯圆熟,是其毕生的结晶成果。

  3.不定止观。《教观纲宗》云:“不定观亦唯约圆人。解已先圆、随于何行、或超或次,皆得悟入,如六妙门所明是也”。《六妙门》仅一卷,由智者大师之弟子灌顶整理记录而成。所谓六妙是指数息、随息、止心、修观、还、净六法。依此而示不定止观修证之谛要,为本书的内容,亦分十章。一历别对诸禅六妙门,明六妙门与禅波罗蜜诸法之关系;二次第相生六妙门,说明六妙法的相互关系;三随便宜六妙门,四对治六妙门,五相摄六妙门,此三章明修证六妙门的意义;六通别、七旋转、八观心、九圆顿,此四章说明修证六妙门的实际情况;十证相六妙门,明证悟形相,有次第证、互证、旋转证、圆顿证四种。不定止观,非别有特定之法,实不出“或超或次”即或顿或渐诸观,此云六妙门只是揭示修观过程中面对“不定”而采取的措施要诀。

  四、天台观法的实践行仪

  天台观法的实践组织,有纵有横,纵则是化法四观和化仪三观,以内心的证悟历程而分类;横则是七类观法的共通的修持行仪,是修观的外部形式,共分四种,即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以此四种形式便可趋入正定,故又称四种三味。

  1.常坐三昧。又称“一行三昧”,依据《文殊问般若经》等所立,以九十日为一期限,而专念于坐禅,口念一佛号,心意集中而观照,谛审中道法界之理,以了达迷悟不二、凡圣一如的境界。

  2.常行三昧。又称“般舟三昧”,依据《般舟三昧经》而立。般舟三昧,是梵语的音译,义译为“佛立”,就是说:依佛之威力、正定力,更依行者本身的功德力感招,在定中能获得诸佛站立于行者眼前的境界。本法亦以九十日为一期,而专心旋绕行道。步步宣称阿弥陀佛的名号,意即观念佛之三十二相好,以修空假中三观为旨趣。此观与常坐三昧之以绝对为对象的真如观恰好相反,观成能见佛闻法,有其适应众生根机的殊胜处。

  3.半行半坐三昧,此又分二。

  (1)方等三昧。依《大方等陀罗尼经》而立,其第一卷曰:“七日长斋,日三时洗浴,著净洁衣,坐佛形像作五色盖,诵此章句百二十遍,绕百二十匝,如是作已,却坐思惟,思惟讫已,复更诵此章句,如是七日”。文中所云“诵此章句”是指诵《摩诃袒持陀罗尼》,其经名义译为《大秘要遮恶持善》。诵此经且善思惟之,可契入实相中道之正空,能得三宝护持,速灭魔障。在行持上,又分方法与劝修两科以作规范。

  方法上分三方面,一是身业,在《摩诃止观》云:“方等至尊,不可聊尔,若欲修习,神明为证,先求梦王,若得见一,是许忏悔。

  于闲静处,庄严道场……设肴馔,尽心力。须新净衣……出入著脱,无令参杂,七日长斋,日三时洗浴……别请一明了内外律者为师,受二十四戒及陀罗尼咒,对师说罪,要用月八日、十五日,当以七日为一期,决不可减……俗人亦许,须办单缝三衣,备佛法式也”。二是口业,在行持初日,奉请三宝、十佛等。三是意业,分实相观和历事观,前者以观实相中道之正空,一空一切空为旨趣;后者依托行持中所历诸事成就观法,注重以礼拜忏悔,消灭魔障为纲。

  关于劝修,《摩诃止观》云:“劝修者,诸佛得道。皆由此法,是佛父母世间无上大宝,若能修行,得全分宝,但能读诵,得中分宝,华香供养,得下分宝。佛与文珠说:下分宝所不能尽,况中上耶!若从地积宝至梵天,以奉于佛,不如施持经者,一食充躯,如经广说云云”。

  (2)法华三昧。该名称出于《法华经》妙音菩萨品与妙庄严王本事品。法华三昧修法始于慧思,据《续高僧传》说,思以此开悟,后著《法华安乐行义》,将法华三昧修法分为无相行和有相行两门。无相行即于行住坐卧、饮食语言的一切威仪中,时常深入诸微妙禅定,使心意得到安定的形法;有相行指专念诵持《法华经》,证入三昧者可亲睹普贤菩萨而灭除罪障,获眼根清净等,智者大师接承之后,特别重视读诵和忏悔,组织了一套完整的法华三昧忏仪,于三七日中,礼拜、忏悔、行道、诵经、坐禅等,巧妙地配合子有相无相两门的行法。智者灭度后,法华三昧尤其受到天台行者的重视,唐湛然大师更作《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宋知礼大师著《修忏要旨》囊括所有大乘经典中的忏法,尔今之三昧水忏即由此兴盛而来,但早已失去正修原旨。

  4、非行非坐三昧

  又名“觉意三昧”,出《大品船若》。慧思大师称之为“随自意三昧”,智者则称之为“非行非坐之昧”。修此三昧,不分身仪,不限期间,也不论行住坐卧,以平常之生活即为三昧。行者证入此三昧时,能依智慧观照心性,了达诸法实相。智者大师将此修法又分诸经观和三性观,前者统摄诸经所说三昧法,即庄严道场、结跏跌坐、十念数息、称三宝名、诵持密咒、披陈忏悔等;后者以六根对六尘之念念生起,用四运四性的推检,观善恶无记之三性,而契入一心三观。

  前三种三昧皆实相理观,唯此三昧属事理双观的行法。并且,在各种助道法上,前三种具有严格规定,而此种三昧则无,惟凭自己的般若观察,似乎易修,实则难,且有堕偏之危,但此三昧端的殊胜,正如《大智度论》所明:“觉意三昧者,得是三昧,令诸三昧变成无漏,与七觉相应,譬如石汁一斤,能变千斤铜为金”。

  五、天台观法的纲宗

  纲者,本指网口大绳,于网而言,举纲则网目可张,条理不紊。所谓纲举目张即此义也。约喻义,则为纲领,此处义也。释迦一代教化,因机施设,而教有万殊,犹如纲目,然世尊一代施设,必备其本怀,此如纲也。若能得纲,何愁无量教网无从明焉

  故明其纲,于学究一代大教,至为重要。天台智者,灵山亲承,大苏妙悟,依据法华,判释一代东流圣教为五时八教,罄无不尽也。八教可谓一代圣教之纲也;观依教设,数亦略同,而有化法四观与化仪三观为一代观法之纲也。教纲之中,化仪四教虽为判部,然自无体,而全揽化法为体,则化法四教为教纲中之纲也;观依教设,教然观亦然,故观纲之中,化法四观为观纲中之纲也,正如《教观纲宗》所明:“……虽亦无量,而析空、体空、次第、一心,四观收之,罄尽无余,则四观,乃观之纲也。”

  宗者,宗要也,喻若提纲之要领,若不得其要,则纲虽举,而目难张。佛祖教观,虽陈其纲,若不获要领,一代教观何以彰明

  故而宗要不可不明。教纲之中,藏通别三,方便随宜,应机利物,为权教;圆教者,究竟指向,特畅本怀,为实教。观依教设,故化法四观中,析空、体空、次第三观为权观,而一心三观为实观。又,化仪无体,全揽化法,但智者于《教观纲宗》有言:“顿观唯约圆人……如摩诃止观所明是也。……渐观亦唯约圆人……如释禅波罗密所明是也。……不定观亦唯约圆人……如六妙门所明是也。”故可知,化仪三观归属圆教,而于此中又以顿观为最,故顿观为实中之实。于此可见,天台对圆顿之观的地位是如何重视了,智者云:“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乃佛法之宗要也。”于圆顿观法的辨别,可明如来一代观法之本怀。

  结 语

  由上可知,天台观法的体系庞大而细致,观与教之判释,尽揽佛法,观之大成可谓中国独有定格。然于智者大成之后,观法即无多少进展,只有分岐与衰落,只有渐渐的失去实修原旨,而成学术研究,直至中国近代。当代亦不过纸上谈兵而已,天台振兴是一振难振,本文对此是莫可奈何,从学理研究上讲是“终日寻春难见春”,从实践观法上是“山重水尽无有路”,呜呼,惟权作此文,以足平生之志也。

  参考书目

  ①《教观纲宗科释》,静修大师

  ②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之55.56.57.58,大乘文化出版社

  ③《维摩经玄疏》,智者

  ④《八宗概要讲义》.周叔迦

  ⑤《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陈兵

  

  

《论天台观法(宗亮)》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