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同以無言說道,體色入空。”通教所以爲大乘,即由此觀,其通後別圓,因其在體空觀下行菩薩道而不舍衆生,但由未進到如來藏恒河沙佛法,故與藏教佛果同,唯大小巧拙之別。 .
3.次第叁觀。爲別教觀法,又名別教叁觀,隔曆叁觀,即隔曆次第而修習空假中之觀。叁觀互隔,故須次第,分別于十信、十行÷十回向位時修,依次破見思、塵沙、無明叁惑,而得一切智、道種智與一切種智。但也有通修叁觀者,如十住位菩薩除習空觀外,兼修假觀和中道觀。天臺將叁觀分成次第與不次第兩種,以別教次第叁觀來彰顯圓教的圓融叁觀。
4.一心叁觀。即圓融叁觀、不次第叁觀,是最上圓悟行人之法。如修空觀,則假、中亦空,叁觀皆能蕩相破之;如修假觀,則空、中亦假,叁觀皆備立法之義;如修中觀,則空、假亦中,叁觀當處爲絕對之故,以此觀叁谛中任何一谛,而叁谛無不圓具,故稱一心叁觀。此法不思儀,難解難入,故爲圓教利根菩薩所修習。
(二)化儀叁觀
此依頓漸不定叁教設立,因秘密教不可傳,縱欲立觀,亦不過前叁觀,故化儀觀法唯有叁種。
1.頓教觀法。《教觀綱宗》曰:“頓觀唯約圓人,初心便觀諸世實相,如摩诃止觀所明是也”。可知,智者名著《摩诃止觀》正是專明頓教觀法的一部論著。
該書共十章,即大意、釋名、體相、攝法、偏圓、方便、正修、果報、起教、旨歸,又稱爲十廣。前五章是爲修圓教止觀的基礎一——爲發菩提心而說;方便章是講爲入各種行法而作的全部准備,分二十五方便;最後叁章沒有另外分章,僅于大意章中有些說明。最主要的部份是正修章。
正修章對行法之證悟或內觀方面作了詳細論述,共分十乘觀法。第一乘是觀不思議境,以不思量而思量,以不能思議而思議來谛觀一念叁千,此爲修圓頓止觀的要旨,是以下諸乘觀法之主體,以—1;諸乘觀皆是對第一乘觀的實際用功加以列示分析,處于補助地位;第二乘真正發菩提心,叁善巧安心,四破法偏,五識通塞,六道品調適,此五乘爲入理常規:七對治助開,指克服除去障礙的諸條件;八知位次,九能安忍,十離法愛,此叁乘非觀法,是講對修行所經過的階位之用心,不可或缺,故亦列入十乘觀中。
十乘觀法是以心爲主而統一日常行爲,是日常觀心之修行,在修行中所遇之境總分十境。一陰入界境,爲一念叁千所對之總境,亦即吾人現前所執著的虛妄之念。第二境以下都是對現前虛妄心的分析,由于稍努力的修觀,反而激起種種煩惱、宿業,這種現象很普遍,以下之九境便是對此等予以具體認識,助根機差者修觀。當修之時,此九境未必按順序出現,無論何境,當以十乘觀法修之。九境分別是煩惱、病患、業相、魔事、禅定、諸見、上慢、二乘、菩薩。
2.漸教觀法。《教觀綱宗》雲:“漸觀亦唯約圓人,解雖已圓,行須次第,如釋禅波羅蜜法門所明是也”,可知《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是智者大師詳述漸教觀法的著作。此書有十卷,組織與《摩诃止觀》類似,前五章(大意、釋名、明門、诠次,簡法心)明修禅之概要;第六方便章把方便分爲內外兩類,外方便爲具五緣、呵五欲、棄五蓋、調五事、行五法即二十五方便,與《摩诃止觀》完全相同,內方便指禅修中所出現的各種內面的障礙及對治,此爲《摩》之方便章所無,而與《摩》之正修章所說十境類似;第七修證章,由淺而深,由低而高,開示各種修道法門,以“禅”統攝一切,分世間禅、亦世間亦出世間禅、出世間禅、非世間非出世間禅四個階段;其中,出世間禅的緣理無漏部分,及非世間非出世間禅,唯有其名而無詳述,還有本書最後叁章(果報、起數、歸趣)亦然,說明《釋禅》與《摩》二書的立場是完全相同的。
《摩》是智者晚年所述,以“止觀”一語統攬整個佛教,是大師一生實踐觀法圓熟之大成;《釋》是智者:I士年時所述,以“禅”統攝全部佛法,形態組織系統層次俨然。對此二書的比較分析,可知智者由青壯直至晚年,其實踐修證之綱領,是一貫相承的,而且可以進一步地說,智者晚年所述之圓頓止觀是對漸次止觀的提純圓熟,是其畢生的結晶成果。
3.不定止觀。《教觀綱宗》雲:“不定觀亦唯約圓人。解已先圓、隨于何行、或超或次,皆得悟入,如六妙門所明是也”。《六妙門》僅一卷,由智者大師之弟子灌頂整理記錄而成。所謂六妙是指數息、隨息、止心、修觀、還、淨六法。依此而示不定止觀修證之谛要,爲本書的內容,亦分十章。一曆別對諸禅六妙門,明六妙門與禅波羅蜜諸法之關系;二次第相生六妙門,說明六妙法的相互關系;叁隨便宜六妙門,四對治六妙門,五相攝六妙門,此叁章明修證六妙門的意義;六通別、七旋轉、八觀心、九圓頓,此四章說明修證六妙門的實際情況;十證相六妙門,明證悟形相,有次第證、互證、旋轉證、圓頓證四種。不定止觀,非別有特定之法,實不出“或超或次”即或頓或漸諸觀,此雲六妙門只是揭示修觀過程中面對“不定”而采取的措施要訣。
四、天臺觀法的實踐行儀
天臺觀法的實踐組織,有縱有橫,縱則是化法四觀和化儀叁觀,以內心的證悟曆程而分類;橫則是七類觀法的共通的修持行儀,是修觀的外部形式,共分四種,即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以此四種形式便可趨入正定,故又稱四種叁味。
1.常坐叁昧。又稱“一行叁昧”,依據《文殊問般若經》等所立,以九十日爲一期限,而專念于坐禅,口念一佛號,心意集中而觀照,谛審中道法界之理,以了達迷悟不二、凡聖一如的境界。
2.常行叁昧。又稱“般舟叁昧”,依據《般舟叁昧經》而立。般舟叁昧,是梵語的音譯,義譯爲“佛立”,就是說:依佛之威力、正定力,更依行者本身的功德力感招,在定中能獲得諸佛站立于行者眼前的境界。本法亦以九十日爲一期,而專心旋繞行道。步步宣稱阿彌陀佛的名號,意即觀念佛之叁十二相好,以修空假中叁觀爲旨趣。此觀與常坐叁昧之以絕對爲對象的真如觀恰好相反,觀成能見佛聞法,有其適應衆生根機的殊勝處。
3.半行半坐叁昧,此又分二。
(1)方等叁昧。依《大方等陀羅尼經》而立,其第一卷曰:“七日長齋,日叁時洗浴,著淨潔衣,坐佛形像作五色蓋,誦此章句百二十遍,繞百二十匝,如是作已,卻坐思惟,思惟訖已,複更誦此章句,如是七日”。文中所雲“誦此章句”是指誦《摩诃袒持陀羅尼》,其經名義譯爲《大秘要遮惡持善》。誦此經且善思惟之,可契入實相中道之正空,能得叁寶護持,速滅魔障。在行持上,又分方法與勸修兩科以作規範。
方法上分叁方面,一是身業,在《摩诃止觀》雲:“方等至尊,不可聊爾,若欲修習,神明爲證,先求夢王,若得見一,是許忏悔。
于閑靜處,莊嚴道場……設肴馔,盡心力。須新淨衣……出入著脫,無令參雜,七日長齋,日叁時洗浴……別請一明了內外律者爲師,受二十四戒及陀羅尼咒,對師說罪,要用月八日、十五日,當以七日爲一期,決不可減……俗人亦許,須辦單縫叁衣,備佛法式也”。二是口業,在行持初日,奉請叁寶、十佛等。叁是意業,分實相觀和曆事觀,前者以觀實相中道之正空,一空一切空爲旨趣;後者依托行持中所曆諸事成就觀法,注重以禮拜忏悔,消滅魔障爲綱。
關于勸修,《摩诃止觀》雲:“勸修者,諸佛得道。皆由此法,是佛父母世間無上大寶,若能修行,得全分寶,但能讀誦,得中分寶,華香供養,得下分寶。佛與文珠說:下分寶所不能盡,況中上耶!若從地積寶至梵天,以奉于佛,不如施持經者,一食充軀,如經廣說雲雲”。
(2)法華叁昧。該名稱出于《法華經》妙音菩薩品與妙莊嚴王本事品。法華叁昧修法始于慧思,據《續高僧傳》說,思以此開悟,後著《法華安樂行義》,將法華叁昧修法分爲無相行和有相行兩門。無相行即于行住坐臥、飲食語言的一切威儀中,時常深入諸微妙禅定,使心意得到安定的形法;有相行指專念誦持《法華經》,證入叁昧者可親睹普賢菩薩而滅除罪障,獲眼根清淨等,智者大師接承之後,特別重視讀誦和忏悔,組織了一套完整的法華叁昧忏儀,于叁七日中,禮拜、忏悔、行道、誦經、坐禅等,巧妙地配合子有相無相兩門的行法。智者滅度後,法華叁昧尤其受到天臺行者的重視,唐湛然大師更作《法華叁昧行事運想補助儀》,宋知禮大師著《修忏要旨》囊括所有大乘經典中的忏法,爾今之叁昧水忏即由此興盛而來,但早已失去正修原旨。
4、非行非坐叁昧
又名“覺意叁昧”,出《大品船若》。慧思大師稱之爲“隨自意叁昧”,智者則稱之爲“非行非坐之昧”。修此叁昧,不分身儀,不限期間,也不論行住坐臥,以平常之生活即爲叁昧。行者證入此叁昧時,能依智慧觀照心性,了達諸法實相。智者大師將此修法又分諸經觀和叁性觀,前者統攝諸經所說叁昧法,即莊嚴道場、結跏跌坐、十念數息、稱叁寶名、誦持密咒、披陳忏悔等;後者以六根對六塵之念念生起,用四運四性的推檢,觀善惡無記之叁性,而契入一心叁觀。
前叁種叁昧皆實相理觀,唯此叁昧屬事理雙觀的行法。並且,在各種助道法上,前叁種具有嚴格規定,而此種叁昧則無,惟憑自己的般若觀察,似乎易修,實則難,且有墮偏之危,但此叁昧端的殊勝,正如《大智度論》所明:“覺意叁昧者,得是叁昧,令諸叁昧變成無漏,與七覺相應,譬如石汁一斤,能變千斤銅爲金”。
五、天臺觀法的綱宗
綱者,本指網口大繩,于網而言,舉綱則網目可張,條理不紊。所謂綱舉目張即此義也。約喻義,則爲綱領,此處義也。釋迦一代教化,因機施設,而教有萬殊,猶如綱目,然世尊一代施設,必備其本懷,此如綱也。若能得綱,何愁無量教網無從明焉
故明其綱,于學究一代大教,至爲重要。天臺智者,靈山親承,大蘇妙悟,依據法華,判釋一代東流聖教爲五時八教,罄無不盡也。八教可謂一代聖教之綱也;觀依教設,數亦略同,而有化法四觀與化儀叁觀爲一代觀法之綱也。教綱之中,化儀四教雖爲判部,然自無體,而全攬化法爲體,則化法四教爲教綱中之綱也;觀依教設,教然觀亦然,故觀綱之中,化法四觀爲觀綱中之綱也,正如《教觀綱宗》所明:“……雖亦無量,而析空、體空、次第、一心,四觀收之,罄盡無余,則四觀,乃觀之綱也。”
宗者,宗要也,喻若提綱之要領,若不得其要,則綱雖舉,而目難張。佛祖教觀,雖陳其綱,若不獲要領,一代教觀何以彰明
故而宗要不可不明。教綱之中,藏通別叁,方便隨宜,應機利物,爲權教;圓教者,究竟指向,特暢本懷,爲實教。觀依教設,故化法四觀中,析空、體空、次第叁觀爲權觀,而一心叁觀爲實觀。又,化儀無體,全攬化法,但智者于《教觀綱宗》有言:“頓觀唯約圓人……如摩诃止觀所明是也。……漸觀亦唯約圓人……如釋禅波羅密所明是也。……不定觀亦唯約圓人……如六妙門所明是也。”故可知,化儀叁觀歸屬圓教,而于此中又以頓觀爲最,故頓觀爲實中之實。于此可見,天臺對圓頓之觀的地位是如何重視了,智者雲:“爲實施權,開權顯實,乃佛法之宗要也。”于圓頓觀法的辨別,可明如來一代觀法之本懷。
結 語
由上可知,天臺觀法的體系龐大而細致,觀與教之判釋,盡攬佛法,觀之大成可謂中國獨有定格。然于智者大成之後,觀法即無多少進展,只有分岐與衰落,只有漸漸的失去實修原旨,而成學術研究,直至中國近代。當代亦不過紙上談兵而已,天臺振興是一振難振,本文對此是莫可奈何,從學理研究上講是“終日尋春難見春”,從實踐觀法上是“山重水盡無有路”,嗚呼,惟權作此文,以足平生之志也。
參考書目
①《教觀綱宗科釋》,靜修大師
②現代佛教學術叢刊之55.56.57.58,大乘文化出版社
③《維摩經玄疏》,智者
④《八宗概要講義》.周叔迦
⑤《佛教禅學與東方文明》,陳兵
《論天臺觀法(宗亮)》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