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嘉大師禅學思想窺探(修明)▪P2

  ..續本文上一頁是八種解脫,六種神通,終不能見性。雖可自解懷中垢衣,也只能獨善其身而不能廣度有緣。

  大師的歌詞,不象後期祖師們的機鋒對答,令人如墜五裏雲霧,而是通俗易懂,使人一看就知。大師所說的這幾組歌詞實際上就是大師的心性解脫論,是不借修證的頓悟成佛說。只要你相信佛性天然本具,真心現成,能夠直下承當,不從佛外更求于佛,不舍卻自佛而求他佛,無凡無聖,無垢無淨,無大無小,無方無圓,無漏無爲,不起諸見,不染一法。是如此,非如此,又是如此。一念如是,當下即是頓悟見性成佛。淨智妙圓即刻無二無別,所以黃檗希運禅師雲:“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同此大涅粱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離真,皆爲妄想,不可以心更求于心,不可以佛更求于佛,不可以法更求于法,學道人直下無心,默契而已。”①祖師說“心即是佛”無非就是要我們識心達本,明白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真心本具,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當體一念清淨之心,就是真心,就是佛。迷與悟,縛與解,但依你這當下一念之心,如六祖講的“前念迷即凡,後念悟即佛”。②心性的解脫,只是一刹那的功夫,看你是否敢直下承當,大師的觀念中,上等根機的禅者,就是敢于直下承當。在現實中自我解脫,直契真心本具。突然冷灰豆爆,枯木開花,當旁觀者驚愕之際,他已是大徹大悟,萬事了達。這種心性解脫的境界即是“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一切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業。”⑧大師是大徹大悟的過來人,把“上士一決一切了”的境界說出來,也即是把他自己的禅心體驗說出來,無非就是要人相信心性的解脫,不借修證,只須會得自己本來面目即可。若有緣者看到此歌詞,不仿也去會會你的本來面目,看看娘生你的鼻子到底是直的否

  

  叁、取舍皆病無明實性即佛性

  真心本具,清淨圓妙,不借修證是曆代禅法的出發點。永嘉大師,也一樣把這種思想作爲自己的禅體宗旨理論來闡發他的禅學觀點。如《證道歌》中雲:“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僞,學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認賊將爲子。”衆生心本清淨,自性佛現成本具,所以有什麼“妄”可除,又有什麼“真”可求呢

  參禅之人,要明心見性,就必須沒有心時,才能真正見本性,若以心來見性,此心定是妄心。要沒有妄念可除,沒有真心可明,沒有自性可見,才是真正的排除妄念,明心見性。所以大師講,若有妄念可舍,真心可求,那就是巧僞之心,是病態之心。真妄、取舍乃是對等之法,而心性的東西,離一切相,所以佛學講,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參學之人,若不在此處著眼,不了此義,以有相的對待法修行,終是徒勞。永嘉大師呵斥這種學人是“認賊將爲子”。修行人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否則用功再多,也是盲修瞎練。所以黃檗希運禅師也講“不悟此心體.,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 惡法,非菩提道”。①

  大師在《證道歌》中多次談到“取舍”問題,實際上更多是在“真心本具”的基礎上發揮其“無明實性即佛性”的禅學思想。無明實性即是佛性,所以又哪有妄可舍,哪有真可求呢

  若言有“取”有“舍”,那都是病。須知若有所知,即是無明,若有能見,即非實性,若能所雙亡而本有之見聞覺知現前,則皆成佛性。又佛性人人本具,清淨無染,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只因客塵蒙蔽而成無明衆生,所以無明的當體何嘗不就是佛性,佛性又何嘗一刻離開過無明衆生

  在大師的禅學思想中,真與妄、無明與佛性,本質是一樣的。它們都統一于人們的當下一念。大師注重的就是衆生當下活活潑潑

  無取無舍,無分無別的一念,注重的是當下人格的升華達到相對的泯然,不是去追求一個抽象的精神實體,而有什麼“真可求,妄可除”。這個問題,大師在《永嘉集·淨修叁業》②中講得更爲清楚,他說“色心不二,菩提煩惱,本性非殊,生死涅架,平等一照”。這裏的“不二”、“本性非殊”、“平等一照”,充分體現了他把事物的矛盾雙方歸于統一的思想,可以說,這正是我們說他真妄本質一致,無明與佛性本質非二之觀點的最好自我證明。其實,有關無明與佛性的人生本質問題,佛陀早在《仁王護國經》中就觸及過了。佛說“菩薩未成佛時,以菩提爲煩惱,菩薩成佛時,以煩惱爲菩提。何以故

  于第一義,而不二故,諸佛如來,乃至一切法如是。”這就是在闡明煩惱與菩提不二如一的實性。而六祖講“煩惱即菩提”。只不過是更赤裸裸地直接闡明兩者不二的深義。另外,對于這個本質問題,《維摩诘經》中也有一段精采的對話。維摩诘居士曾問文殊師利菩薩:“何等爲如來種

  ”文殊言:“有身爲種,無明有愛爲種,貪嗔癡爲種,四顛倒爲種,五蓋爲種,六入爲種,七識處爲種,八邪法爲種,九惱處爲種,十不善道爲種。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所謂佛性即是成佛的可能性,而有佛種也就是有成佛的可能,永嘉大師是籍《維摩诘經》開悟的,其中思想觀點對他的影響肯定是很大的,追朔其“無明實性即佛性”之觀點與《維摩诘經》中“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性”原無二義,只是吃透佛經以後再吐出的觀點而已。從以上所舉可知,大師“無明實性即佛性”的觀點與六祖“煩惱即菩提”的觀點是一致的。

  參禅的目的,無非都是爲了解脫。大師把事物的不同面加以統一,言色心不二,無明實性即佛性,同樣是爲了人性的解脫。人性的解脫境界,對于參禅者來說,我們可以強言之爲禅體的獲得。大師的禅體是一種絕對的唯一,衆生、諸佛、天地、萬物,都依它而存,大師的禅體也可說是一種相對的萬殊,溶浸在衆生、諸佛、天地、萬物之間。此即是一本散于萬殊,萬殊乃是一本之理。若要言萬殊與一本的本質如何

  大師的觀點是無二無別,如如一致,所以一切的一切,不管是佛也好,無明也好,都不必刻意去追求、去了斷。從相對中尋覓“禅體”,在真正的禅者眼中,是永遠找不到的。因爲“諸佛與一切衆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此心無始以來,不曾生不曾滅,不青不黃,無形無相,不屬有無,不計新舊,非長非短,非大非小,超過一切限量名言,蹤迹對待,當體便是,動念即乖,猶如虛空,無有邊際,不可測度。”③人性的解脫當體就是,與佛無二,無一切形相可言。所以“學道人欲成佛,一切佛法總不用學。唯學無求無著,無求即心不  無著即心不滅,不生不滅,即是佛。”山所以要成就解脫,不在于尋,不在于覓,在于明了真妄之本質,色心之本質,煩惱菩提之本質,解脫系縛之本質,生死涅梁之本質。無求無著,不取不舍,不尋不覓,無修無證,了知真妄無二,無明實性即佛性,煩惱即菩提,系縛即解脫,生死即涅槃。那麼在“取不得,舍不得”中,你自然可以“不可得中只麼得”了。

  四、二六時中語默動靜皆是禅

  禅,是解脫。衆生需要的解脫是永恒而不是刹那之際。所以體悟禅,人們更渴望的是二六時中皆禅味。但要時時擁有這份禅味,就要刻刻保任這顆禅心。那麼,就得于行住坐臥四威儀中,融化貫徹,與生活打成一片,融爲一體。所以,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中雲:“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大師說的就是與生活溶鑄成一味的生活禅,自自然然,平平淡淡,無時不有,又無處不在。

  禅在日用中,運水搬柴,無非妙用。但同樣是運水搬柴,凡夫做之,只是運水搬柴,聖人爲之,卻是神通妙用。凡聖之差何以如此懸殊

  那是因爲,凡夫舉心動念,皆是妄想執著,聖人因“頓覺了,如來禅”,自然可以“六度萬行體中圓,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幹。”②聖人契機契理,心如虛空,不滯留一物,亦無虛空之相,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和凡人一樣擔柴運水,但心卻是:“空空無大幹”,所以雲門匡真禅師說:“終日說事,未曾挂唇齒,未曾道一字;終日穿衣吃飯,未曾觸著一粒米,挂著一縷絲”。③真正的禅者,無念無心,但又在衣食住行中無功用行六度法門;真正的禅者,擔柴運水,與常人外相無異,卻又刻刻保任禅心,從聖入凡,而不住于凡,亦不住于聖,凡聖不住,自在無礙。這種禅心不落任何概念言論,它只是一種平懷,一種“平常心是道”的胸懷。永嘉大師的生活禅亦是如此,與生活打成一片。說它時時有,處處在,是指自然而然的存在,並不是說時空中真的有那麼一個東西可以用六根去感受。真正的禅,是根塵脫離,一念默契的。這禅既然處于自自然然的生活中,你就應該自自然然地在自自然然的生活中自自然然地去體悟。站在六根之外去領悟生活的本來風光,就是你所謂的本來面目。所以,悟後的禅者如何自處

  那就是:“饑來吃飯Bg來眠”;那就是:“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

  生活禅,最終目的就是要禅者達到無功用行,于日常生活中刻刻保禅心,處處行禅道。行住坐臥皆妙道,二六時中盡禅味。但是曆代以來,人們都有一種誤解,認爲只有打坐才叫參禅,坐中才能尋到禅味。修禅之法,在形式上說,是必須靜坐的,諸佛菩薩,叁乘聖者沒有不通過靜坐修禅而悟道解脫的。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端身靜坐,最容易定身息心,有利于用心參究。當年釋迦太子,苦行六年,不得解脫,始知苦行非解脫因,遂往菩提伽耶,于金剛座上,跏跌而坐,端身正念,終于在十二月八日睹明星而悟道。又開創中國禅宗的達摩祖師,與梁武帝言談不契,便往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九年如一日,終日默默,人莫測之,謂之“壁觀婆羅門”。這些都是佛祖給習禅者做的榜樣。禅定一行,最爲神妙,能引發自性無漏智慧,真正的般若總是出于真正的禅定,所謂“由定發慧”是也。靜坐功夫到家時,自可進入禅定境界,咀嚼禅味,處于禅定之中,當然也就是在保任禅心了。永嘉大師說“坐亦禅”,並且于《永…

《永嘉大師禅學思想窺探(修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