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嘉大師禅學思想窺探(修明)▪P4

  ..續本文上一頁合成他的觀心第一門的。臺禅融通思想,由此即見。

  這種臺禅融合觀點在他觀心十門中是處處可見的,如觀心第叁門中講:“心與空相應,則譏毀贊譽,何憂何喜

  身與空相應,則刀割香塗,何苦何樂

  心與空不空相應則愛見都忘,慈悲普救;身與空不空相應,則內同枯木,外現威儀。心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實相初明,開佛知見;身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一塵入正受,諸塵叁味起。”這固然有本源清淨,身心俱空的禅觀常法,但大師把“空”、“不空”、“空不空”、“非空非不空”這些天臺常用的遮遣方法用進去,你卻不能不承認大師是在用天臺止觀遮遣空有二邊的方法引導觀心。又如觀心第六門中講“只知一念,即空不空,非有非無,不知即念即空不空,非非有,非非無。”這種以非有非無,非非有非非無,有無俱遣來觀一念之心,從而達到忘念絕慮,不落有無言诠,一樣是傳統禅觀與天臺止觀相結合的産物。可見,永嘉大師就是這樣融通禅教觀法,來體現他觀心的特色的。

  永嘉大師的這種觀心方法,對于初學禅觀的人來說是非常有好處的,因爲大師強調修心的次第性,又用“非”、“非非”的反面形式,相對形式來“逼”走有無,或是空不空兩邊,從而引發行人的中間一念,再進行實參實悟。這種觀心教導相對初期禅宗已具體了許多,如當年達摩祖師教導二祖慧可時,只說“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這就很籠統,到底怎樣一個“外息諸緣法”,怎樣達到“心如牆壁”呢

  又如五祖的“坐禅守一”,“看心看淨”也是很概括化的詞語,不是利根上智的人是很難領會的。而永嘉大師以遮遣的力·式,分析兩邊的心境。從相對的比較之下,提出中間的那麼一念去觀待,依理行事,有先有後,修禅人明白這理後,就很容易上路了。要知道,參禅用功,就是要保任孤明曆曆,不續前念,不引後念,逼使中間孤明,時時對治妄心,使真心得以顯現,又不執于這真心、妄心,以無念無相之心觀待實相無相之真心,才可冥合親證,這是觀心的原則問題,所以永嘉大師在《奢摩他頌》中講“忘緣之後寂寂,靈知之性曆曆,無記昏昧昭昭,契真本空皎皎,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亂想惺惺非……今言知知,但知而已,則前不接滅,後不引起,前後斷續,中間自孤,當體不顧,應時消滅。”可見,這確是觀心的一個原則問題,但同時也是習禅者觀心後的一種冥合親證境界,更是大師禅教觀法融合的高度概括。這些話中隱含了禅者從任心任念到一念看心,再到無心是道的心理曆程。因此,這段話其實也可以作爲參禅者時刻檢驗自己用心是否正確的標准。

  大師的觀心法門,就是如此具有禅臺融合特色的,在這裏,筆者對大師觀心的分析肯定相當膚淺,所以我想還是用大師自己的話來形容他的觀心特色,才最具權威,那即是會炙人口的四句話: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六、臺禅融合婆心切切攜叁乘

  中國佛教,自大小乘宗派形成,特別是禅宗大盛于天下後,便有了“宗下”與“教下”之說。所謂“宗下”原本指的就是這十大宗派。後來,禅宗一門在幹百年的流傳中,習慣于稱以明心見性爲宗旨的禅宗叢林爲“宗下”,而對于專弘叁論、法相、天臺、賢首的寺廟,則稱之爲教下。宗與教在相當一段時期內,不論從門庭,還是修行生活方面都是分得很清楚的。至于把宗門和教門思想完全融合起來,形成禅淨合一,或臺禅融合,乃至禅教一致的思想並達到成熟階段,則是宋明以後的事。而這融通禅教思想的先驅中,永嘉大師是一個典型人物。他提倡臺禅融合,把天臺的教門思想和禅宗思想揉合起來形成他自己的佛學思想。如《景德傳燈錄》中就說他“唱臺禅融合說”,而大師本人在《證道歌》和《永嘉集》中也處處表明了這種思想。如《證道歌》中講“宗亦通,教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說明宗門與教門的思想都要通達並且融通起來,才能達到定慧圓明而契入佛之知見。在《永嘉集》中又專作《叁乘漸次》以天臺教理來說明修行成佛的階梯性,強調頓悟與漸修法門乃是因衆生根機的不同而方便實施,法本無二,衆生根機有差別而已。

  大師提倡臺禅融合。首先,是注重文字般若,他把禅的實修實證,自悟心宗和借文字般若的宣揚,導悟心宗,放在平衡地位,把禅和教的原則思想融合起來,以教來指導禅,以禅來驗證教,禅教相融相攝,以便更好地成就佛道。所以大師認爲禅體有表達的必要,雖說禅的境界是“叁世諸佛,不能自宣;曆代祖師,全提不起;一大藏教,诠句不及。”但要開示學人,使學人更容易從迷惑中走出來,就必須以浯言文字來接引。因此,大師在《證道歌》中說:“決定說,表真乘,有人不肯任情徵。直截根源佛所印,摘葉尋枝我不能。”這裏的“真乘”即第一義谛,“直截根源”指的就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禅宗核心思想。大師的意思是說:我要把“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真乘第一義谛,決定表達出來,因爲這是佛陀當年親傳印可的,而其他枝葉的東西我是不願講的。可見大師是主張表達禅體的,而詞中“有人不肯任情徵”則反映了當時有人不同意他的觀點。從這句歌詞中也可見當時佛教界並不是都提倡以文字般若來導悟心宗的。因此,可以說永嘉大師正是一位從初期的“不立文字”禅宗過渡到重視文字般若的早期人物之一。另外又如歌詞中講“比來塵鏡未曾磨,今日分明須剖析”,意思是說磨洗下的性天朗耀心境,今日很分明,所以我們應該加以剖析和研究,以便指示後人一條入路。這裏的剖析和研究自然是對禅體及開悟過程的剖析和研究,這剖析和研究的結果也當然離不開語言文字,而目的則當然是爲了提攜後學,爲了“達者同遊涅架路”。由此也可見大師是非常重視以文字般若來指導學人的。

  禅宗是中國佛教宗派中的特勝法門,是教外別傳的心宗,所以學人往往不太注重文字,信奉的是不落言诠,不立文字,重實修實證,真參實悟。如《傳法寶紀》中記載,曰四祖道信每勸諸門人曰:“努力勤坐,坐爲根本”,“莫讀經,莫共人語”,認爲“能如此者,久久堪用”。他的門下五祖弘忍更是進一步在修行實踐上創立宗風,據《楞伽師資記》中記載,說他的東山法門是“箫然淨坐,不出文記,口說玄理,默授與人。”而達摩祖師雖有籍教悟宗之說,但其禅法傳承卻是注重安心法門。所以從達摩至慧可至僧粲的次第傳授,曆來被認爲是以心傳心的正統法系。可見,初期的禅宗思想是偏重于自我實修實悟的教導而不重于文字語言的教理教導。禅宗進入盛期後,由于這時期佛經主要典籍在中國的翻譯基本上完畢,卷繁帙浩,蔚然壯觀的佛門文字對當時的禅僧們的文字欲刺激肯定是很大的,再加上禅宗書籍,不論是本土祖師作的,還是翻譯過來的,此時也猛然增多,禅宗思想由此更加豐富,所以禅宗大德們開始注重文字般若開示學人的禅風産生,是非常自然的事。在這批大德中,永嘉大師早年師事天臺,精通天臺止觀法門,所以大師重教、重文字的禅學思想也在情理之中。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看,大師力排衆議,堅決以文字般若顯揚禅法的思想,在當時來講,無疑代表了一種禅風的進展。

  當然,我們還得明白禅宗雖標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但並非脫離文字。當年達摩祖師傳授慧可以《楞伽》四卷,黃梅曹溪弘演《金剛》都說明禅宗沒有離開文字,所以說,禅宗不立文字,但不等于不用文字。在自悟方面,強調籍教悟宗;在悟他方面,更是離不開經典。只不過,初期禅宗在傳授禅法的方式上確有側重默授與文字引導兩種情況。這一點,永嘉大師把自悟心宗與導悟心宗的方式置于平衡地位,提倡文字般若,我們說這是他唱臺禅融合的基礎,在當時來講,也確實代表了一種新禅風,這是禅宗思想發展吏上的一個突破,對于後世禅風的演變無疑有著重大的影響。

  其次,大師很直接、很明確地把宗和教提在同等地位。所以他在《證道歌》中說:“宗亦通,教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宗屬定門,教屬慧門。大師認爲宗與教都通達了,才能做到真正的定慧圓明。大師是精通天臺教理的禅者,這裏說的“教”很大程度指的就是天臺教門,而有關定慧圓明的說法,天臺教理中是講得很多的。天臺宗認爲“有教無觀則殆,有觀無教則罔”,提倡的是教觀並重,事理不二,把實踐和理論放在平衡線上再結合起來,教觀同時具備才能圓修圓證,達到定慧圓明。而大師在《證道歌》中講“宗亦通,教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實際上也就是天臺教觀並行的思想。大師把宗和教等同起來,通宗通教既作爲前提,又作爲目的,以教來指導宗,以宗來驗證教,通過宗、教相通相攝、理事不二來圓滿契入佛之知見。《證道歌》是大師一生參禅修行證道後的精心之作,力述了大師悟後境界與參禅曆程。大師把“宗亦通,教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的觀點寫入《證道歌》無疑,大師在參禅的過程中,已大大融合了天臺教理,對天臺教理與傳統參禅方法同等重視,並且高度結合,從而修行辦道,他把這種思想寫進他的《證道歌》,明確地表現了大師臺禅融合的禅學思想。

  其叁,永嘉大師雖說頓悟,但也強調漸修,並論證叁乘修證次第,籍此來體現他的臺禅融合思想。如他在《叁乘漸次》①中講:“妙道沖微,理絕名相之表;至真虛寂,量超群教之外,而能無緣之慈,隨機而感應,不二之旨,逐根性以區分。”又雲:“法本無叁而人自叁”,,認爲佛之妙法本具一乘,無二亦無叁,但衆生根性有上中下:差別不能契入佛之知見,所以佛陀才大慈大悲,爲方便度生故設上中下叁乘法門。大師在這《叁乘漸次》中闡述了叁乘衆生如何修證問題,並論證了法本是一,無二亦無叁的觀點,認爲上乘根機者“根性本明,玄功宿著,學非博涉,解自生心,心無所緣”,自能頓然悟入佛之知見;中下根機者,則要一步一步修行,次第隨機,觀機施教,或是觀心看淨,或是觀四谛,或是悟十二因緣,慢慢除卻無明習氣,清淨身口意叁業,最終得以悟入佛道。

  可見,大師是主張法無高下,人有高下,才要設立叁乘的。以叁乘教法論證修行次第,強調漸修而證,乃是天臺的基本教理,也是一般教下的宗旨理論。永嘉大師把叁乘理論放入他的《永嘉集》中加以論證,強調修行的漸次,固然是婆心切切,目的在于提攜叁乘學人。但從中窺其禅學思想,他把叁乘漸修教理溶爲修心曆程,確已在唱臺禅融合之說,宣揚禅教並重。

  另外,有關大師的臺禅融合思想,在他止觀思想中也是表現得很明顯,這一點在前面“止觀並重”的觀心思想中已分析過了,這裏就不贅述。還有大師“無明實性即佛性”的禅學思想,其實也是融合了天臺教理,因爲在天臺典籍《摩诃止觀》中屢屢出現“法性即無明”、“無明即法性”的句子,這觀點與大師的“無明實性即佛性”宗旨是一致的。總而言之。臺禅融合思想是大師禅學的一大特色。大師不僅在修行辦道上直接運用,而且還著書立說,把其觀點溶于文字,加以發揮。這種禅學觀點具有濃厚的禅風轉折色彩,對後世形成禅教一致的思想影響非常大。所以我們說,永嘉大師不愧爲禅教思想的先驅之一。

  結 語

  綜上所說,粗略可知大師的禅學思想是以真心本具、佛體現成、即心即佛爲其禅學基礎的,並從此出發融合天臺思想,提出“無明實性即佛性”以否定真妄、菩提、涅槃乃至取舍、得失來顯揚利根頓悟及其悟後與生活融爲一體的平實解脫風光。大師浸心頓悟法門,同時亦強調漸修,所以大師雖認爲“無二亦無叁”、“唯有一佛乘”,但還是以叁片瓦子來敲開禅宗大門,把天臺止觀並重的思想融入傳統禅觀,又以天臺教門的叁乘修證次第來論證行者的修心曆程,其目的在于提攜頓根之人,可謂用心良苦。

  但更重要的是體現了大師漸修、頓悟同等重視、臺禅融合的佛學思想。其中,大師的臺禅融合觀點是大師禅學思想的最大特色,它代表丁當時禅風的新風尚,是一種禅風進展,爲後世禅教一致思想奠下了最初基石,在禅宗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是很值得後世學人探討的。當然,作爲一代禅門巨匠的永嘉大師,其禅學何止于這些,肯定是相當豐富。由于本人才疏學淺,再加上曆代以來,有關分析永嘉大師佛學思想的著作甚少,肯定有許多地方不夠精辟,甚至也許還有差錯,因此,筆者在這裏以十二分的虔誠,敬請諸方大德不吝批評指正。

  參考資料

  現代佛教學術從刊(2)(3)(1 2)(52) 張曼濤主編

  (2)《禅宗永嘉集》大正藏第48卷P387。

  (3)《五燈會元》宋·普濟輯 中華書局出版1984年第1版

  (4)《宋高僧傳》贊甯撰·中華書局1987年第1版

  (5)《景德傳燈錄》大正藏第51卷P196

  (6)《六祖壇經》大:彙藏第43卷P345

  (7)《禅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洪修來著 江蘇;占籍出版社1992年第1版(3)《傳法寶汜》人正85P1291

  (9)《楞伽師資汜》大正85P1 283

  (10)《維摩潔所說經》大正14 P537

  (11)《六妙門》大正藏46 P549

  (12)《摩河止觀》大正46 P1

  (13)《教觀綱宗》大正46 P936

  (14)《禅宗大意》正果法師著

  (15)《中國禅宗語錄大觀》袁賓編著出版社1 994年第1,版百花洲文藝

  (16)《禅林珠玑》第六輯,惟明法師編述 臺灣弘光印經會印行

  (17)佛教禅學與東方文刀》陳兵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午第1板

  

  

《永嘉大師禅學思想窺探(修明)》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