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合成他的观心第一门的。台禅融通思想,由此即见。
这种台禅融合观点在他观心十门中是处处可见的,如观心第三门中讲:“心与空相应,则讥毁赞誉,何忧何喜
身与空相应,则刀割香涂,何苦何乐
心与空不空相应则爱见都忘,慈悲普救;身与空不空相应,则内同枯木,外现威仪。心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实相初明,开佛知见;身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一尘入正受,诸尘三味起。”这固然有本源清净,身心俱空的禅观常法,但大师把“空”、“不空”、“空不空”、“非空非不空”这些天台常用的遮遣方法用进去,你却不能不承认大师是在用天台止观遮遣空有二边的方法引导观心。又如观心第六门中讲“只知一念,即空不空,非有非无,不知即念即空不空,非非有,非非无。”这种以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有无俱遣来观一念之心,从而达到忘念绝虑,不落有无言诠,一样是传统禅观与天台止观相结合的产物。可见,永嘉大师就是这样融通禅教观法,来体现他观心的特色的。
永嘉大师的这种观心方法,对于初学禅观的人来说是非常有好处的,因为大师强调修心的次第性,又用“非”、“非非”的反面形式,相对形式来“逼”走有无,或是空不空两边,从而引发行人的中间一念,再进行实参实悟。这种观心教导相对初期禅宗已具体了许多,如当年达摩祖师教导二祖慧可时,只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这就很笼统,到底怎样一个“外息诸缘法”,怎样达到“心如墙壁”呢
又如五祖的“坐禅守一”,“看心看净”也是很概括化的词语,不是利根上智的人是很难领会的。而永嘉大师以遮遣的力·式,分析两边的心境。从相对的比较之下,提出中间的那么一念去观待,依理行事,有先有后,修禅人明白这理后,就很容易上路了。要知道,参禅用功,就是要保任孤明历历,不续前念,不引后念,逼使中间孤明,时时对治妄心,使真心得以显现,又不执于这真心、妄心,以无念无相之心观待实相无相之真心,才可冥合亲证,这是观心的原则问题,所以永嘉大师在《奢摩他颂》中讲“忘缘之后寂寂,灵知之性历历,无记昏昧昭昭,契真本空皎皎,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今言知知,但知而已,则前不接灭,后不引起,前后断续,中间自孤,当体不顾,应时消灭。”可见,这确是观心的一个原则问题,但同时也是习禅者观心后的一种冥合亲证境界,更是大师禅教观法融合的高度概括。这些话中隐含了禅者从任心任念到一念看心,再到无心是道的心理历程。因此,这段话其实也可以作为参禅者时刻检验自己用心是否正确的标准。
大师的观心法门,就是如此具有禅台融合特色的,在这里,笔者对大师观心的分析肯定相当肤浅,所以我想还是用大师自己的话来形容他的观心特色,才最具权威,那即是会炙人口的四句话: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六、台禅融合婆心切切携三乘
中国佛教,自大小乘宗派形成,特别是禅宗大盛于天下后,便有了“宗下”与“教下”之说。所谓“宗下”原本指的就是这十大宗派。后来,禅宗一门在干百年的流传中,习惯于称以明心见性为宗旨的禅宗丛林为“宗下”,而对于专弘三论、法相、天台、贤首的寺庙,则称之为教下。宗与教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不论从门庭,还是修行生活方面都是分得很清楚的。至于把宗门和教门思想完全融合起来,形成禅净合一,或台禅融合,乃至禅教一致的思想并达到成熟阶段,则是宋明以后的事。而这融通禅教思想的先驱中,永嘉大师是一个典型人物。他提倡台禅融合,把天台的教门思想和禅宗思想揉合起来形成他自己的佛学思想。如《景德传灯录》中就说他“唱台禅融合说”,而大师本人在《证道歌》和《永嘉集》中也处处表明了这种思想。如《证道歌》中讲“宗亦通,教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说明宗门与教门的思想都要通达并且融通起来,才能达到定慧圆明而契入佛之知见。在《永嘉集》中又专作《三乘渐次》以天台教理来说明修行成佛的阶梯性,强调顿悟与渐修法门乃是因众生根机的不同而方便实施,法本无二,众生根机有差别而已。
大师提倡台禅融合。首先,是注重文字般若,他把禅的实修实证,自悟心宗和借文字般若的宣扬,导悟心宗,放在平衡地位,把禅和教的原则思想融合起来,以教来指导禅,以禅来验证教,禅教相融相摄,以便更好地成就佛道。所以大师认为禅体有表达的必要,虽说禅的境界是“三世诸佛,不能自宣;历代祖师,全提不起;一大藏教,诠句不及。”但要开示学人,使学人更容易从迷惑中走出来,就必须以浯言文字来接引。因此,大师在《证道歌》中说:“决定说,表真乘,有人不肯任情徵。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这里的“真乘”即第一义谛,“直截根源”指的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核心思想。大师的意思是说:我要把“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真乘第一义谛,决定表达出来,因为这是佛陀当年亲传印可的,而其他枝叶的东西我是不愿讲的。可见大师是主张表达禅体的,而词中“有人不肯任情徵”则反映了当时有人不同意他的观点。从这句歌词中也可见当时佛教界并不是都提倡以文字般若来导悟心宗的。因此,可以说永嘉大师正是一位从初期的“不立文字”禅宗过渡到重视文字般若的早期人物之一。另外又如歌词中讲“比来尘镜未曾磨,今日分明须剖析”,意思是说磨洗下的性天朗耀心境,今日很分明,所以我们应该加以剖析和研究,以便指示后人一条入路。这里的剖析和研究自然是对禅体及开悟过程的剖析和研究,这剖析和研究的结果也当然离不开语言文字,而目的则当然是为了提携后学,为了“达者同游涅架路”。由此也可见大师是非常重视以文字般若来指导学人的。
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中的特胜法门,是教外别传的心宗,所以学人往往不太注重文字,信奉的是不落言诠,不立文字,重实修实证,真参实悟。如《传法宝纪》中记载,曰四祖道信每劝诸门人曰:“努力勤坐,坐为根本”,“莫读经,莫共人语”,认为“能如此者,久久堪用”。他的门下五祖弘忍更是进一步在修行实践上创立宗风,据《楞伽师资记》中记载,说他的东山法门是“箫然净坐,不出文记,口说玄理,默授与人。”而达摩祖师虽有籍教悟宗之说,但其禅法传承却是注重安心法门。所以从达摩至慧可至僧粲的次第传授,历来被认为是以心传心的正统法系。可见,初期的禅宗思想是偏重于自我实修实悟的教导而不重于文字语言的教理教导。禅宗进入盛期后,由于这时期佛经主要典籍在中国的翻译基本上完毕,卷繁帙浩,蔚然壮观的佛门文字对当时的禅僧们的文字欲刺激肯定是很大的,再加上禅宗书籍,不论是本土祖师作的,还是翻译过来的,此时也猛然增多,禅宗思想由此更加丰富,所以禅宗大德们开始注重文字般若开示学人的禅风产生,是非常自然的事。在这批大德中,永嘉大师早年师事天台,精通天台止观法门,所以大师重教、重文字的禅学思想也在情理之中。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大师力排众议,坚决以文字般若显扬禅法的思想,在当时来讲,无疑代表了一种禅风的进展。
当然,我们还得明白禅宗虽标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但并非脱离文字。当年达摩祖师传授慧可以《楞伽》四卷,黄梅曹溪弘演《金刚》都说明禅宗没有离开文字,所以说,禅宗不立文字,但不等于不用文字。在自悟方面,强调籍教悟宗;在悟他方面,更是离不开经典。只不过,初期禅宗在传授禅法的方式上确有侧重默授与文字引导两种情况。这一点,永嘉大师把自悟心宗与导悟心宗的方式置于平衡地位,提倡文字般若,我们说这是他唱台禅融合的基础,在当时来讲,也确实代表了一种新禅风,这是禅宗思想发展吏上的一个突破,对于后世禅风的演变无疑有着重大的影响。
其次,大师很直接、很明确地把宗和教提在同等地位。所以他在《证道歌》中说:“宗亦通,教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宗属定门,教属慧门。大师认为宗与教都通达了,才能做到真正的定慧圆明。大师是精通天台教理的禅者,这里说的“教”很大程度指的就是天台教门,而有关定慧圆明的说法,天台教理中是讲得很多的。天台宗认为“有教无观则殆,有观无教则罔”,提倡的是教观并重,事理不二,把实践和理论放在平衡线上再结合起来,教观同时具备才能圆修圆证,达到定慧圆明。而大师在《证道歌》中讲“宗亦通,教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实际上也就是天台教观并行的思想。大师把宗和教等同起来,通宗通教既作为前提,又作为目的,以教来指导宗,以宗来验证教,通过宗、教相通相摄、理事不二来圆满契入佛之知见。《证道歌》是大师一生参禅修行证道后的精心之作,力述了大师悟后境界与参禅历程。大师把“宗亦通,教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的观点写入《证道歌》无疑,大师在参禅的过程中,已大大融合了天台教理,对天台教理与传统参禅方法同等重视,并且高度结合,从而修行办道,他把这种思想写进他的《证道歌》,明确地表现了大师台禅融合的禅学思想。
其三,永嘉大师虽说顿悟,但也强调渐修,并论证三乘修证次第,籍此来体现他的台禅融合思想。如他在《三乘渐次》①中讲:“妙道冲微,理绝名相之表;至真虚寂,量超群教之外,而能无缘之慈,随机而感应,不二之旨,逐根性以区分。”又云:“法本无三而人自三”,,认为佛之妙法本具一乘,无二亦无三,但众生根性有上中下:差别不能契入佛之知见,所以佛陀才大慈大悲,为方便度生故设上中下三乘法门。大师在这《三乘渐次》中阐述了三乘众生如何修证问题,并论证了法本是一,无二亦无三的观点,认为上乘根机者“根性本明,玄功宿著,学非博涉,解自生心,心无所缘”,自能顿然悟入佛之知见;中下根机者,则要一步一步修行,次第随机,观机施教,或是观心看净,或是观四谛,或是悟十二因缘,慢慢除却无明习气,清净身口意三业,最终得以悟入佛道。
可见,大师是主张法无高下,人有高下,才要设立三乘的。以三乘教法论证修行次第,强调渐修而证,乃是天台的基本教理,也是一般教下的宗旨理论。永嘉大师把三乘理论放入他的《永嘉集》中加以论证,强调修行的渐次,固然是婆心切切,目的在于提携三乘学人。但从中窥其禅学思想,他把三乘渐修教理溶为修心历程,确已在唱台禅融合之说,宣扬禅教并重。
另外,有关大师的台禅融合思想,在他止观思想中也是表现得很明显,这一点在前面“止观并重”的观心思想中已分析过了,这里就不赘述。还有大师“无明实性即佛性”的禅学思想,其实也是融合了天台教理,因为在天台典籍《摩诃止观》中屡屡出现“法性即无明”、“无明即法性”的句子,这观点与大师的“无明实性即佛性”宗旨是一致的。总而言之。台禅融合思想是大师禅学的一大特色。大师不仅在修行办道上直接运用,而且还著书立说,把其观点溶于文字,加以发挥。这种禅学观点具有浓厚的禅风转折色彩,对后世形成禅教一致的思想影响非常大。所以我们说,永嘉大师不愧为禅教思想的先驱之一。
结 语
综上所说,粗略可知大师的禅学思想是以真心本具、佛体现成、即心即佛为其禅学基础的,并从此出发融合天台思想,提出“无明实性即佛性”以否定真妄、菩提、涅槃乃至取舍、得失来显扬利根顿悟及其悟后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平实解脱风光。大师浸心顿悟法门,同时亦强调渐修,所以大师虽认为“无二亦无三”、“唯有一佛乘”,但还是以三片瓦子来敲开禅宗大门,把天台止观并重的思想融入传统禅观,又以天台教门的三乘修证次第来论证行者的修心历程,其目的在于提携顿根之人,可谓用心良苦。
但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大师渐修、顿悟同等重视、台禅融合的佛学思想。其中,大师的台禅融合观点是大师禅学思想的最大特色,它代表丁当时禅风的新风尚,是一种禅风进展,为后世禅教一致思想奠下了最初基石,在禅宗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很值得后世学人探讨的。当然,作为一代禅门巨匠的永嘉大师,其禅学何止于这些,肯定是相当丰富。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再加上历代以来,有关分析永嘉大师佛学思想的著作甚少,肯定有许多地方不够精辟,甚至也许还有差错,因此,笔者在这里以十二分的虔诚,敬请诸方大德不吝批评指正。
参考资料
现代佛教学术从刊(2)(3)(1 2)(52) 张曼涛主编
(2)《禅宗永嘉集》大正藏第48卷P387。
(3)《五灯会元》宋·普济辑 中华书局出版1984年第1版
(4)《宋高僧传》赞宁撰·中华书局1987年第1版
(5)《景德传灯录》大正藏第51卷P196
(6)《六祖坛经》大:汇藏第43卷P345
(7)《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洪修来著 江苏;占籍出版社1992年第1版(3)《传法宝汜》人正85P1291
(9)《楞伽师资汜》大正85P1 283
(10)《维摩洁所说经》大正14 P537
(11)《六妙门》大正藏46 P549
(12)《摩河止观》大正46 P1
(13)《教观纲宗》大正46 P936
(14)《禅宗大意》正果法师著
(15)《中国禅宗语录大观》袁宾编著出版社1 994年第1,版百花洲文艺
(16)《禅林珠玑》第六辑,惟明法师编述 台湾弘光印经会印行
(17)佛教禅学与东方文刀》陈兵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午第1板
《永嘉大师禅学思想窥探(修明)》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