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淨國土淨——淺談佛教的環保意識
堅钰
內容提要:佛法是濟世的良藥,不但治衆生的身病和心病,而且,對“國土”的嚴淨,也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與方法。本文著重從“心淨”、“國土淨”的涵意去闡述佛教的理論。這些理論對解除現代人的精神壓力,減緩惡性循環的外在自然環境具有良好的作用及其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心淨國土淨有情無情器世間
佛法博大精深,有人稱它是“雜貨鋪”,因爲世出世間一切法皆囊括在內。大到宇宙森羅萬象的構成,小到人類生理、心理的細微活動,從物質到精神,所有這些,佛陀在叁藏十二部中都開示過。
佛法是濟世的良藥,不但治衆生的身病和心病,而且,對“國土”的莊嚴清淨,也有一套完整的理論與方法。下面分別闡述:
—、心淨的函意
所謂“心淨”,就是心靈的自在、解脫,心地的坦蕩、光明。“心淨”是與“心垢”相對而言的,“心垢”是佛學術語。佛教認爲:煩惱爲心之垢穢,故曰心垢。《無量壽經》說。“開神悅體,蕩除心垢”。又《憬興疏》上有“心垢者,煩惱之名”。(1)那麼,心爲什麼有垢穢呢?什麼是心呢?
(一)心的釋名
首先,來看一看佛教對心的闡釋。佛教把心總括爲六種:(1)肉團心,即人的心髒。梵語舊譯爲幹粟馱,新譯爲紀哩馱耶。《宗鏡錄》說:“纥利陀耶,此雲肉團心,身中五藏心也。”又《大日經義釋》說;“梵音雲纥哩馱耶,此雲心,狀如蓮華合而未敷之象,”
(2)集起心,爲第八阿賴耶識。以集諸種子,又能生諸現行法故也,梵語爲質多。《宗鏡錄》說:“質多耶,此雲集起心,唯第八識積聚種子生起現行。”
(3)思量心,梵名未那,漢譯爲意,是思量之義,第七識之特名。《唯識論》中說:“是識(第七識)聖教別名未那,恒審思量勝余識故。”
(4)緣慮心,又名慮知心,了別心。梵語集起心,此爲通于八識之能緣作用。
(5)堅實心,堅固真實之不生不滅心,即自性清淨心,如來藏心,真如之異名。《楞伽經》雲:“此是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應供等正覺性自性第一義心。”《宗鏡錄》雲:“乾粟陀耶,此雲堅實心,亦雲貞實心,此是真心也。”
(6)積聚精要心,積聚諸經中一切之要義者。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積聚大般若六百卷之精要。(2)
(二)心靈的淨化
佛教對心的闡釋是全面的,也有其深刻含義。佛教曆來就重視淨化衆生的心靈,因爲心靈是衆生解脫與煩惱的根源。衆所周知,當年本師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時曾感歎他說:“奇哉!
奇哉!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謂妄想,就是虛妄不實的思想。由于衆生無知,不明白宇宙萬物的真理,故對外界産生執著,生起種種虛假不實的想法,加上貪嗔癡的習氣,導致流轉輪回生死。
要使“心靈純淨”自在、解脫、安祥,必須掃除衆生內心的“貪、嗔、癡”叁毒和破除“我執”。所謂“貪”,就是貪愛、貪戀、貪著。
對于五欲即財、色、名、食、睡的過分追求,爲了滿足自己的私欲,不惜損害他人利益,甚至殺害衆生;“嗔”是眼恚,對于違逆不順之境,不能忍受,生起忿怒,或橫起暴惡,損害他人;“癡”是愚癡迷昧,智慧閉塞,是非不辨,事理不明,謗無因果,起諸邪見。那麼,怎樣去除貪嗔癡呢?佛陀教導我們,以布施度悭貪,忍辱度嗔恚,智慧度愚癡來分別對治。關于衆生的煩惱佛經說有“八萬四千”種,分得很細致。若想了解者,可參閱佛教經典,這裏就不必贅言。
佛教認爲衆生煩惱最大的根源之一是對“我”的執著,所以,必須破除我執。破除“我執”的方法有多種,最基本的方法是:對“我”
進行一番徹底的認識。佛教經典說:人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構成。我們身體的骨節、爪、齒是屬地大;汗液、唾涕、膿血、便利是屬水大;熱度、溫暖是屬火大;呼吸、氣息是屬風大。佛說:四大是構成根身的元素,我們的身體是由四大和合而有的假相。如果一個人四大不調,則會生病,甚至導致死亡。一旦死亡,則根身已壞,四大和合的因緣便消散,所以,佛經中常說“四大本空”。由此而知,人沒有一個實在的“我”可得,只不過是由“業”而招感的果報體。
雖然,“四大本空”,但業力不失,因果律是客觀存在的,正如《大寶積經》偈雲:“假使百千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佛教不僅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理念去淨化人們的心靈,還以“慈悲喜舍”的精神去關懷所有一切有情的生命。而且,提倡“素食”,主張“不殺生”,憐憨一切有生命的衆生。如此“淨化內心”,推己及人,並將此慈悲之心,推廣到其他種類,其它物類,以及祖先和後代子孫。這是通過對自己“心靈的淨化”,提高精神修養,並且,進一步對其它的生命,乃至所有的生命,以及整個生命生存的空間——生態環境進行關懷,這才是“心淨”的真正涵義。只有精神文明的升華,物質文明才能得到更進一步的提高。
二、國土淨的涵義
(一)國土的釋名
所謂“國土淨”,就是有情衆生依之而住的潔淨國土。“國土”也稱器世間,爲山河、大地、房屋及一切器用物品。因“國土…世界猶如器物,能容納衆生居住,所以,又稱器世間。(3)
(二)國土的環保
有情依國土而住,國土的清淨莊嚴與否,佛教認爲,它直接與有情的“業”力相關。
那麼,什麼叫業呢?業,印度稱爲“羯磨”,原始的意思是作事,有造作之義。以世間法來說,有情衆生在生命曆程中,身口意無時無刻不在活動。佛在《增一阿含經》中說:“諸比丘!心之意欲,即我所說業。志之所向,乃作身、語、意業。”有情的身口意只要有活動,不論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不論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並不是過去就算了,而是形成一股力量保存下來,這叫做“業”。業是有情所造,佛經中說到衆生的業有很多種,歸納起來主要有:善業與惡業、共業與不共業、定業與不定業、引業與滿業等。雖然業構成了器世問與有情世間,但業從來就沒有一個“業力規律的製定者”,而且,業力構成世界也不是固定的、永恒不變的實體,它隨衆生的業力而改變。對業的認識應如《中觀論
業品》中所說:“雖空亦不斷,雖有而不常。
業果報不失,是名佛所說”。衆生因無明起惑,因惑造業,于是,業力推動著有情一期又一期的生命去輪回受報。造什麼業,受什麼報,也就會有與之業報相應的國土。既然如此,如果我們喜歡清淨莊嚴的國土,就應該做清淨純善的業。
那麼,清淨莊嚴的國土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關于“淨土”,佛經中說有很多佛的淨土。如: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淨土,是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中所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爲極樂。”又有東方藥師如來琉璃光淨土,是佛在《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中所說:“東方去此過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淨琉璃,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彼佛一向清淨,無有女人亦無惡趣及苦音聲。琉琉爲地,金繩界道,城阙宮閣,軒窗羅網,皆七寶成。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差別。”又有兜率陀院彌勒菩薩的“兜率淨土”等等。總之,一佛一淨土,隨諸佛之願力而各現其清淨國土。
這些清淨國土如此潔淨、美麗、圓滿,正是人們理想中的“樂園”。而“樂園”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諸佛過去生中因地發願,功德圓滿成佛時所現的清淨國土。有因必有果,因果律是客觀存在的。盡管,諸佛淨土名稱不同,有各式各樣的差異,但仔細推究下來,它們給我的啓迪是一樣的,至少包括:1、器世界的存在都是隨願力或業力而成的;2、一切存在的都是優美而有秩序的;3、在這些彼此的共存中有其合理性,並且充滿生機與和諧;4、在器世界中,有情完成自己的修行,達成人格的圓滿,實現自利利他的人生終極理想。
既然,清淨的國土人人喜歡,爲什麼我們不在有生之年努力去改善我們的心念與我們周遭的環境呢?如果把諸佛淨土的理念轉化成現實國土的清淨,則是地球生態環保的問題。它包括:1、如何維護生態平衡,保持良好的生態運作;2、如何建立和維持一個能夠健全合理運作的共存社會。
怎樣建立一個如法、合理的“清淨國土”是現代最切合實際的行動,是當務之急。自1989年起,全球性環境問題已年年列入“世界未日”的指標。環境的汙染不再是“髒、亂、差”的問題,而是人類“生與死”的問題。由于人類不遵循自然界生態平衡的客觀規律,盲目的開發自然資源,嚴重的破壞自然環境,導致生態失去平衡。人類將自食其果。因爲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而我們祖祖輩輩都生活在地球上。我們不能只顧眼前利益,亂砍亂伐破壞自然資源,而禍及子孫後代。
從建立“清淨國土”的角度來說,我認爲:
首先,人類對地球的生態平衡負有保護的道德、責任與義務。(4)
人類是生活在地球上智商很高的動物,有“萬物之靈”的稱譽。但是,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不僅僅是人類,還有其它很多的生物,人類只是其中之一。所以,人類無權任意破壞自然,屠殺其它的生物,這是不公正的、殘忍的、不道德的。佛教曆來提倡“不殺生”,主張“放生”,甚至是“護生”,這正是佛陀“衆生平等”悲智的體現,也是人格圓滿,道德與道義的體現。人類自以爲是地球的主宰,恃強淩弱,屠殺其它生靈,乃至恣意毀壞自然,這些行爲是滅絕人性的、醜惡的,人類應該杜絕它。
第二,生態平衡是多元化的,包括了:自然與自然、自然與人類、人類與人類一系列的問題,人類應該去協調…
《心淨國土淨——淺談佛教的環保意識(堅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