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試論《壇經》的禅學思想(文賢)▪P4

  ..續本文上一頁道觀

  在第十咐囑品中,祖師最後提出了叁十六對,即①對法外境,無情五對;②法相語言十二對;③自性起用十九對。此叁十六對均是相對性的概念,如天與地,有與無,長與短,上與下等,故均屬兩邊性之義。此叁十六對邊義涵蓋一切經義。因爲凡是經義,皆非中道,皆系因機製宜而說。邊不立,則中無由顯也,叁十六亦如是,無論出入,均應即離兩邊,以免使人滯言執義,如祖曰:“若人有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問聖將凡對,問凡將聖對。”即凡衆生有所執著,即以其相對的見解,破除其執著,可謂是對症下藥,如《金剛經˙正信希有分第六》中“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中“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這就是說宇宙中萬法皆無定則可言,不必籍言成執,認指爲月。比如一件衣服,有歎其華者,有貶其劣者,不同的人觀點亦不同。叁十六對即是破除人的種種執著成見,達到以無相之心,順一切相,不著一切法,而于自心運任自在,于一切法不取不舍的中道思想,如祖曰:“若有人問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這充分反映了般若中道觀在慧能思想中地位。

  2、“佛性不二”的思想

  慧能對佛性的解釋是以非有非無的不二之性來解釋的,以衆生當下之心的念念無著爲解脫成佛道的,它將自心、佛性、衆生同歸于人們的當下之心,以明即心即佛、生佛不二。只要了知自心有佛,自性是佛,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能開佛知見,頓悟成佛。什麼是佛性?《別傳》裏亦是以“不二”來釋佛性義的,如“佛性非常非無常,佛性非善非不善,無二之性,即是佛性。”由此可見,慧能對佛性的解釋,與吉藏的“以中道爲佛性”及僧肇的“入一空不二法門”的思想是完全相符的。慧能回答薛簡之問時說:“明與無明,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住煩惱而不亂,住禅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去不來,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這裏慧能說出了禅定的最後見解。個體的心,也是宇宙的心,心只有一個,心是如如,菩提是它,煩惱也是它,迷而爲煩惱,悟而曰菩提,所以菩提煩惱無二無別。心本自不生,今亦不滅,明此理者,則曰見性。慧能不僅以非有非無的無二之性來解釋佛性,而且進一步把不二之性與現實之人及人心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以“無念、無相、無住”的當下本覺心把空與萬法,人心與佛性、衆生與佛,圓融無礙地攝爲一體,從而更突出了人們的當下解脫,並賦予“即心即佛,見性成佛”以新的含義。

  五、關于《壇經》的淨土思想

  中國的淨土思想,本是大乘普遍的思想,並說十方世界皆有佛的淨土,西方去此,過十萬億佛土,有西方極樂淨土,東方有淨琉璃藥師淨土,上方有彌勒淨土,然而影響最深的,卻是彌勒淨土。因此往生淨土極樂,不但是自古,就是現今,亦仍是最受人喜歡的淨土法門,所以一提淨土法門,人們便自然想到是彌勒淨土。然而慧能大師卻別開生面,獨辟蹊徑,而大力提倡“唯心淨土”,從而形成了他的禅法的又一特色。

  慧能的“唯心淨土”的主張,其實是淵源于《維摩經˙佛國品第一》,經曰:“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若人意清淨者,便自見諸佛佛國清淨。”龐居士亦說:“一念心清淨,處處蓮花開,一花一淨土,一土一如來。”可見淨心是多麼重要。佛國就在塵世,淨土就在娑婆,差別就在于人們的心淨與淨,所以佛陀以足指點地,叁千國土頓現七寶莊嚴,這也正是慧能“淨土思想”的立論基礎,如《壇經》中曰:“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 “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刹那”,“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淨其心。”可見慧能的淨土說是把重點放在自身、自心的覺悟,“識心見性”的解脫修行方法,他主張,即心即佛,自淨其意,自心頓悟。聖境不離凡境,出世間不離世間,一心正即出世間,一念迷即世間,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覓兔角。”所以說他的“唯心淨土”更確切的說,便是“人間淨土”說,因爲他把真心、自性清淨的本覺心一下子落實到現實世間來覺悟,在世間成佛的觀點。

  有的人說,慧能大師提倡唯心淨土,不承認“十萬億佛土”外另有一個西方淨土,如蓮池大師《彌陀疏》曰:“《壇經》又言:西方去此十萬八千裏,是錯以五天竺等爲極樂也。蓋《壇經》乃學人記錄,甯保無訛。”又《竹窗隨筆》曰:“六祖不識字,一生靡事筆研,《壇經》皆他人記錄,故多訛誤。”其實不然,前文已說過,六祖並非一字不識之人,更何況他十分崇重般若中觀之道,怎會偏重“唯心”,而舍事相上的存在?若如此,則非中道思想,亦非正見也。蓋“十萬八千裏”是種象征手法,喻人身中十惡八邪而已,若身中有“十惡八邪”,縱念佛往生,路途遙遠,“念佛往生難到”,若心地但無不善,則“西方只在刹那”,“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這一點是和西方淨土說十方冥符的,可見,他並不否定西方淨土的存在,而是從“萬法在自性”,自心具足一切的觀點出發去融攝“西方淨土”,如《壇經》曰:“只爲下根說遠,說近只爲上智。”誠然,西方淨土,須是自心清淨才能頓生淨土,見佛聞法,若心不淨,縱帶業往生,也是長時劫的在花中“沈睡”,不能見佛,不能親睹淨土,何異西方路遙。上根之人,識自心性本來清淨,故雖處娑婆而心常清淨,惟心常淨,故不見娑婆之不淨,所以能于現實世間廣集資料,速成正覺。這一點和《無量壽經》中娑婆成佛比淨土成佛快的說法是完全一致的。慧能的自心覺悟,當下心即淨土的思想是從利根的角度出發。若從鈍根角度講,“生西方”實是一條捷徑方便,所以佛陀無問自說,以救世人,行方便爾。藕益大師《淨土十要》亦有“化城”說,認爲西方淨土化城方便爾,非究竟。真實之路在于自心的覺悟,慧能正是抓住這個關鍵,從根本上著手,倡導自性是佛、識心見性的唯心淨土說,同時亦爲以後的禅淨融合打下了基礎。其實,心若清淨,則十方國土清淨,在娑婆亦淨土,在西方亦淨土。淨土在于覺悟,而不在于執著。

  六、《壇經》的現實意義及佛學地位

  《壇經》中把“自心是佛,頓悟成佛”的主題思想,通過佛性論與般若思想的巧妙結合,將凡夫與佛、淨土與人間,煩惱與菩提,統一起來,指出了一條寬廣而平實的新道路,把禅的生活拉回到現實生活中,面向人生,面向社會,面向現實。現實世界就是理想的世界,理想的世界應該在現實世界中去追求,並不是理想世界外另有一個現實世界。他主張“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成佛解脫應在現實生活中求取,離開現實生活,也就沒有佛可成,從而把出世的禅修融入人群和生活當中,他認爲:“了法本因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若無有人,一切法本之不有。”從而強調了從人成佛的重要性。由出世的佛教,變成人間的佛教。他打破了山林的傳統淨修,把禅修融入了日常生活、行住坐臥、人倫日用、吃飯穿衣、擔柴運水,乃至尊老愛幼等都是禅修的機會。禅門人物不住山林,而住人間,不單閉門誦經、亦從事日常勞作,表現了一種超越的人生智慧及生活境界。他打破了出家在家的界限,“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從而把佛法廣泛的擴展到社會的各個階層,把禅修落實到一切人,把成佛轉化爲作人。有一首無相頌最能體現慧能樸實的禅風:“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禅;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衆惡無宣;若能鑽木取火,汙泥定生紅蓮。……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慧能通過般若實相將真心改造爲當下之心,把禅修、悟境與日常生活完全結合到一起。使出世的佛教完全落實到現實生活中,變成了人間佛教,這即爲東山法門的農禅並重找到了證明,亦爲日後的農禅生活准備了條件。

  《壇經》中唯一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本土經典,它的出現,使中國禅風爲之一轉,在唐代大一統的文化背景下,不僅沿襲了傳統的佛學思想,而且進一步發展了心性學說,開辟了自己新的禅學理論,形成了一個從解脫到修行方法,都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完整的禅學思想體系,它不僅打破了傳統了觀點,而且樹立了自己的禅修原則,不但保留了山林特色,而且使禅的修行在下層衆生當中得到發展,不但注意出世的解脫,更注重現實生活的體驗;不但要求作佛,更注重作人;不但發揚理論,更注重實踐,乃至六祖慧能以後《壇經》思想仍爲禅門的思想主流,開辟了中國禅宗五家七宗的新面貌,神密的禅變得富于人情味了,也藝術化了,做人與學佛統一了。這種思想不僅代表了中國佛教的一種本質所在,也表現了中國文化,或者說中國民族性中的一分奇特的生命智慧,同時也確立了《壇經》在佛學思想史以及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價值。

  結語

  《壇經》是一次思想革新的産物,是新舊思想交替的結果,他所引證的經典有幾十種之多,如《金剛經》、《華嚴經》等,所以說它的思想來源複雜,內容豐富,但始終是以般若實相貫攝佛性思想,來完成“自心是佛,見性成佛”的頓悟解脫論的,它是集諸家之長而形成的一種超然的新的禅學思想,所以很難說它是屬于哪一個思想體系。慧能是一位佛教實踐家,所以他必須以佛言佛語作爲自己的言行標准,他的思想是與佛法相應的,所以說是則皆是,然而佛的言教畢竟由名言組成,它代替不了證悟解脫,說食不能肚飽,畫餅豈能充饑,所以說非則俱非。

  總之,禅宗的實踐價值和人生意義是不可估量的,它如一部醫書,應病與藥,使我們的身心得到清涼自在;它如一本生活教科書,教我們怎樣生活,怎樣做人;它如一位哲人,給我們以無盡的啓迪和智慧;它是一位向導,指引我們走出生活的誤區和生命的迷茫;它使我們知道成佛並不神秘,淨土並不遙遠;它用一種超然的智慧,淨化著人心世界,美化著人間,在我們今天大力提倡人間佛教的時候,更應該了解《壇經》的偉大思想和現實主義精神,發揚《壇經》和積極作用,讓人間變爲淨土。

  注釋:

  (1)見《大正藏》第四十八卷362頁中、下

  (2)見《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222頁,呂澂著,中華書局79年版。

  (3)同上223頁。

  (4)《大正藏》四十八卷349頁,下,《壇經》宗寶本。

  (5)《大正藏》四十八卷355頁,上,《壇經》宗寶本。

  (6)(7)《大正藏》四十八卷360頁,中,《壇經》宗寶本。

  (8)《續藏經》第二編第十五套《大慧珠海頓悟要門》卷下。

  (9)《大正藏》四十八卷351頁,上,《壇經》宗寶本。

  (10)《大正藏》四十八卷350頁,中,《壇經》宗寶本。

  (11)《大正藏》四十八卷349頁,下,《壇經》宗寶本。

  (12)《大正藏》四十八卷341頁,下,《壇經》敦煌本。

  (13)《大正藏》四十八卷353頁,中,《壇經》宗寶本。

  (14)《大正藏》四十八卷341頁,下,《壇經》敦煌本。

  (15)(16)(17)(18)《大正藏》四十八卷338中下、340下、340中、340下,《壇經》敦煌本。

  (19)《大正藏》四十八卷352頁,中,《壇經》宗寶本。

  (20)《大正藏》四十八卷347頁,下,《壇經》宗寶本。

  (21)(22)《大正藏》四十八卷338頁上、337頁中,《壇經》敦煌本。

  (23)《大正藏》四十八卷349頁,上,《壇經》宗寶本。

  (24)《大正藏》四十八卷344頁,上,《壇經》敦煌本。

  (25)《大正藏》四十八卷338頁,上,《壇經》敦煌本。

  (26)《大正藏》四十八卷347頁,上,《壇經》宗寶本。

  (27)《大正藏》四十八卷341頁,中,《壇經》敦煌本。

  (28)《大正藏》四十八卷338頁,下,《壇經》敦煌本。

  (29)《大正藏》四十八卷358頁,下,《壇經》宗寶本。

  (30)(31)《大正藏》四十八卷340頁,上,《壇經》敦煌本。

  (32)《大正藏》四十八卷338頁,下,《壇經》敦煌本。

  (33)《大正藏》四十八卷342頁,中,《壇經》敦煌本。

  (34)《大正藏》四十八卷340頁,上,《壇經》敦煌本。

  (35)(36)(37)(38)《大正藏》四十八卷338頁,下,《壇經》敦煌本。

  (39)《大正藏》四十八卷339頁,上,《壇經》敦煌本。

  (40)《大正藏》四十八卷358頁,中,《壇經》宗寶本。

  (41)(42)《大正藏》四十八卷338頁,中,《壇經》敦煌本。

  (43)《大正藏》四十八卷352頁,下,《壇經》宗寶本。

  (44)(45)《大正藏》四十八卷360頁,中,《壇經》宗寶本。

  (46)《大正藏》四十八卷360頁,上,《壇經》宗寶本。

  (47)(48)(49)(50)(51)(52)《大正藏》四十八卷352上、352中、352上、351下、352上、351下《壇經》宗寶本。

  (53)《大正藏》四十八卷340頁,中,《壇經》敦煌本。

  (54)(55)《大正藏》四十八卷352中、352中下,《壇經》宗寶本。

  本文參考書目:

  ①《中國禅宗思想曆程》潘明桂著,今日中國出版社1992年版

  ②《中國禅宗通史》杜繼文、魏道儒編,1995年版

  ③《六祖壇經研究論文集》現代佛教學術叢刊①張漫濤主編

  ④《禅學論文集》現代佛教學術叢刊②張漫濤主編

  ⑤《禅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洪修平著,1992年版

  ⑥《中國禅宗思想史》[日]忽滑谷快天著,1994年版

  ⑦《中國佛教思想史》中卷,郭朋著,1994年版

  ⑧《六祖壇經講記》,演培法師著

  ⑨《中國禅宗大全》李淼著,1991年版

  ⑩《壇經》導讀,郭朋著,1991年版

  ⑾《智慧的探索》中國哲學,張汝倫主編,1995年版

  ⑿《禅的體驗》聖嚴法師,1996年版

  ⒀《六祖法寶壇經淺釋》宣化上人講

  

  

《試論《壇經》的禅學思想(文賢)》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