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嘉大師禅學思想窺探(修明)

  永嘉大師禅學思想窺探

  修明

  前言

   禅宗是淵源于印度,形成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佛教中國化産物。中土宗門一事,教內一般認爲達摩西來,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宣二入四行之禅法,安慧可之心識,以心印心即爲中國禅宗之始。此後,見性成佛之法燈,燈燈相續,到唐朝六祖惠能便宣告禅宗一大體系基本完成。考其禅學思想的發展,卻不盡然。嚴格講,禅學一傳入中國就一直獲得廣泛流傳。

  從《藏經》中,我們可以知道,從東漢至南北朝就曾譯出多種禅經,禅學已成爲當時相當重要的流派,只不過是頗重“坐禅”和“神通”,流行的是小乘禅法而已。羅什入關後,把原有的禅學與大乘般若相結合,禅智並弘,使中國禅學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到了隋唐,八大宗派相繼創立,佛教理論中國化趨于完備,禅宗進入大發展時期。當時,六祖禅法極盛,極力提倡不立文字,識心自度,即心即佛,偏重行證之自得而不重教說。五宗七派出現後,湧現出大量的公案語錄,禅學開始走向文字禅。而到了宋明理學形成之際,中土佛教日微,理論方面幾乎停止了發展。禅教一致思想便開始普遍流行。

  禅教一致的思想成熟于宋明,綿延于當代,追其萌芽形成階段,則可以說是在八大宗派形成的唐朝。如唐之永嘉唱臺禅融合,慧忠雲禅即教,宗密力宣禅教一致。都是禅教一致思想的先驅,下面這篇拙文,就是想對先驅之一的永嘉大師的禅學思想作些窺探,但願從中覓出一些大師的禅風特色,特別是大師禅教一致的某些思想,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生平事迹六祖門下一宿覺

  永嘉大師(665———713),俗姓戴,字明道,法號玄覺,浙江永嘉縣人,後人爲尊重故,不直呼其名而以地名“永嘉”呼之。師少年時與其兄同日出家,初禮天臺宗的天宮慧威爲師,居永嘉龍興寺。精進好學,遍探叁藏,精天臺止觀圓妙法門。于四威儀中,常冥禅觀,後自研《維摩經》開悟,曾親近過神秀大師,終于六祖門前得到印證,世稱“一宿覺”。是六祖門下五大法匠之一。別六祖後,還居永嘉龍興禅院,時求學者輻辏,號爲真覺大師。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一說開元二年或先天元年),于龍興禅院端坐入定,怡然不動,灑然入滅。同年十一月十叁日殡于寺之西山之陽,春秋四十有九。敕谥無相大師,塔曰淨光。得法弟子有惠操、惠特、等慈、玄寂等,皆爲當時名僧。

  大師從小資質聰慧,靈氣飛揚。大徹大悟後,“雪山肥膩更無雜,純出醍醐我常納。,,(“法中王、最高勝,恒沙如來同共證,我今能出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應。”“優遊靜106 閩南佛學院學報坐野僧家,聞寂安然實潇灑。”(1)更是靈光獨耀,隨性自在,潇灑至極。其實,不管是從教,還是從禅方面,大師都極具成就,都不愧爲當時的一位佛學泰鬥,所以《宋高僧傳》Z寸他的評價很高,說他是:“心源本淨,智印全文,測不可思,解甚深義。我與無我,恒常因知,空與不空,具足皆見。”大師的著作有《證道歌》及《禅宗悟修圓旨》,後者即《永嘉集》,分爲《慕道志儀》、《戒奢意》、《淨修叁業》、《奢摩他頌》、《毗婆舍那頌》、《優畢義頌》、《叁乘漸次》、《事理不二》、《勸友人書》、《發願文》第十篇。由當時慶州刺史魏靖編輯成冊,曰之爲“永嘉集”而流傳于世,其中《證道歌》是一首用韻文寫成的歌詞,描述了大師自己證道過程中的心得體會和證道後的勝用境界,以及對後學的警告策勵,主要體現了禅宗方面的思想。

  《禅宗悟修圓旨》從慕志修道,具足信心到強調止觀,定慧均等再到最後發願,依次闡述了禅定之用意,修心之曆程,雖然如此,但溶入教門思想頗多,並不限于禅門一宗的思想,可以說,《永嘉集》實質上就是由淺入深地概括反映了永嘉大師的整個佛學思木目/凶、

  永嘉大師所住年代正是初期禅宗過渡到盛期禅宗的時代。當時,神秀大師在北方大演漸悟禅法,六祖惠能則在南方大振頓悟禅風,南能北秀,致使學者趨之若鹜,禅宗遂成中國佛教中的一枝奇葩而獨步佛門。大師雖是籍《維摩經》發明心地,但印證卻是在六祖處得到的,所以他自己在《證道歌》中講:“自從認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關。”六祖門下,得法者頗多,其中南嶽懷讓,荷澤神會,青原行思,南陽慧忠,永嘉玄覺,堪稱惠能門下五大宗匠。永嘉大師當時弘化一方的威勢雖不及其他四位那樣轟轟烈烈,政治上也沒有什麼顯赫地位,但其所著的《證道歌》和《永嘉集》,在禅宗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卻不亞于前四位。《證道歌》作爲通俗的韻文出現,流傳極廣,被一代又一代的禅宗學人所傳頌,而《永嘉集》從淺至深,指導修心,言簡意赅,也被後世禅學者所推崇。再加上大師是在晤六祖前開悟的,又是教門出身,兼唱臺禅融合,所以其禅風在他的同輩中自有自己的一番特色,特別是臺禅融合的一些思想,對後世禅宗風格演變成禅教一致的影響很大。有關他的禅學思想,我們將在後面的篇幅中重點探討,這裏,我們在介紹大師簡要生平的同時,參考《宋高僧傳》、《五燈會元》等,略略例舉大師的二件具體事迹。

  其一,“一宿覺”的來曆,據《五燈會元》記載:

  ……後因左溪朗撣師激勵,與東陽策禅師同詣曹溪,初到振錫,繞祖叁匝,卓然而立。祖曰:“夫沙門者,具叁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

  ”師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祖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

  ”師曰:“體即無生,了衣無速。”祖曰:“如是!如是!”于是大家無不愕然,師方具威儀參禮,須突告辭,祖曰:“返太速乎

  ”師曰:“本自非動,豈有速邪!”祖曰:“誰知非動

  ”師曰:“仁者自生分別。”祖曰:“汝甚得無生之意。”師曰:“無生豈有意邪!祖曰:“無意誰當分別

  ”師曰:“分別亦非意!祖歎曰:“善哉!善哉!少留一宿。”

  時謂“一宿覺”矣。

  師徒雖初次見面,應對卻是刀光劍影,铿锵有聲。六祖以身作靶,抽釘拔楔,意在接引學人,大師靈氣飛揚,領悟透徹,箭箭中的,不愧祖師高徒。其間機鋒迅疾,猶如電光火石,令人怦然心動。大師因一見六祖就對答永嘉大師禅學思想窺探 107如流,反應迅速而被印證,又因在六祖處只留一個晚上就回永嘉大弘禅法,所以被世人稱爲“一宿覺”。此即永嘉大師號稱“一宿覺”的來曆。 —

  其二,往生前的靈異事迹。據《宋高僧傳》卷八記載:

  初覺未亡前,禁足于西岩,望所住寺謂然歎曰:“人物骈阗,花舉蓊蔚,何用之爲廣其門人吳興興師,新羅國宣師數人同聞,皆莫測之。尋而述之曰:“昔有一樣師,將諸弟子遊賞之次,遠望一山,忽而唱曰:“人物多矣”。弟子亦不測,後匪久此師舍壽,殡所望地也。”西山去寺旦有余程,送殡繁擁,人物沸騰,其感動也若此。又未終前,有舒雁千余飛于寺西,侍人曰:“此將何來

  ”空中有聲雲:“爲師墓所,故從海出也。”

  從以上記載中可知大師早已預知圓寂之日期,所葬之地及送葬的盛況。又有幹余大雁因師而不遠千裏從海上飛來,師之靈異與德行從中亦可窺知一二了。

  二、真心本具淨智妙圓人不識

  佛陀初成道時,曾感歎說:“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是佛教理論的出發點。從教門來講,認爲佛性本具,一切衆生皆有,從禅門來講,認爲含生同一真心,只爲客塵障故。在這個問題上,永嘉大師在他的《證道歌》中說:“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裏親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光色非色。”他把衆生本有的佛性,含生同一的真心,比喻成爲摩尼珠,說這顆摩尼珠是“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光色非色。”本性清淨,神通妙用現成,只是人們一念不覺,不認識自心而已。大師要強調的就是真心本具,大道本成,道不屬修,亦無可證,只因迷悟一念之差,而有垢淨染汙之說。于中只有默契真心,方能念得其中真意。

  這大道至真,無修無證的思想乃是曆代祖師禅德所發揮的禅學觀點。如六祖講“何期自性本來清淨。”①四祖道信的修行五種方便之一亦雲:“一者知心體,體性清淨,體與佛同。”其實,一樣都是說真心本具與佛等同,不借修證。又如永嘉大師之後的黃檗希運禅師也說:“學般若人,不見有一法可得,絕意叁乘,唯一真實,不可證得,謂我能證能得,皆是增上慢人,法華會上拂衣而去者,皆斯徒也。故佛言我于菩提實無所得,默契而已。”②可見黃檗禅師對此更是一針見血,直刺痛處,容不得你妄言修證。

  在禅師們的眼中,人人都是一尊古佛,成佛作祖,天然本具,不借外求,求即不得,得亦非真。若要說修,也是無修之修,若要說證,也是無證之證。真心本性,乃是無價之寶,天然而成,法爾如是。不在求,但在會,本源自性天真佛,生佛原是一如。若能根塵脫離,歇下念念妄想執著,一念不生,便見如如佛。所以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中說:“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貧則身常披縷褐,道則心藏無價珍。無價珍,用無盡,利物應機終不吝。叁身四智體中圓,八解六通心地印。上士一決一切了,中下多疑多不信。但自懷中解垢衣,誰能向外誇精進。”修行之人,身貧道不貧。若能識得心中摩尼珠,則是天下最大富翁。大師告訴我們,這顆人人本具的摩尼珠,是無價之寶,只可惜衆生迷惑不能好好認識,若能會此家當,將用之不盡。法身、報身、應身叁身自現,又何勞棄凡入聖

  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自圓,又何用轉識成智;上等根機,一旦悟入,一悟一切悟,這即是明心見性,純一大乘家當。你若能如此自信得及,息得念念馳求之心,便與祖佛無二無別,凡聖等一。而小根機之人,往往不信這真心本具,本來是佛,頓悟見性的簡便法門,而是騎驢覓驢。所以終是徒勞。若說有修有證,也只…

《永嘉大師禅學思想窺探(修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