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宇宙萬有本體論(10)▪P4

  ..續本文上一頁相,“無心”無“境相”無心這個無 要用兩次,無心境相就是無心相,無境相,“照而常空”,是大智慧,但是內心實在如如不動,“心境一如,有何挂礙,一一諸法,一一諸心”“當處寂滅”因爲都不可得,內空外空本來就是這樣,“即是道場”這個要畫,當外寂滅,即是道場,諸位你要找道場嗎?就要找這個道場,這個就是我們真正的道場。如果這個妄想、分別、顛倒見,還沒有放得下,哪裏都不是道場,當處寂滅,當處六根、六塵,境界一顯現當下統統放得下。就是我們的道場。你要找道場就要找這個自心的道場,這是我們永恒的道場,智慧的道場,善知識就是你自己的心性,你就是心性,你的道場就在你的內在,不需要往外求。“欲契法性,無生之旨,離相之體,唯證相應”,離相,放下妄相的執著、顛倒、分別見,貪嗔癡慢疑統統放下,只有證道,唯證相應,唯證相應,意思就是要下功夫,才有辦法斷習氣才能證。這個唯證意思就是不是空口說白話。只有真正證入的人才可以相應,不是說說而已不是學者,不能用浮華表面之詞說心性的功夫,唯證相應是勉勵我們不能空口說白話,要實際面對這個境界,真的去擺脫它放下它,“真如自性,清淨圓明”。“非心非佛”它也不能講是心也不是佛,因爲是無一物,不能安上任何的名相,“無假無真”畢竟空的體性,沒有所謂假也沒有所謂真,“心佛衆生”都是假名“名皆假立”,“不立菩提,不立涅磐,亦無解脫,亦無知見”,“絕諸幻化,無所依倚”放下種種的幻化也無所依靠,“離一切縛,便得中道,性常湛寂,慧日自現”,離一切束縛就是中道,中道,當然就是無相叫做中道,對不對?無相叫做中道,性常湛寂,湛就是光明顯現又能夠如如不動,性是常常光明智慧顯現又是如如不動,體用一如,慧日自現,智慧如太陽就自然顯現。“境識俱亡”俱亡就是統統沒有了,外面的境界內在的分別心的念頭統統沒有了,因爲我們用的就是大智慧打破一切的妄想、顛倒,“入大總持”總就是主一切法,持就是持一切義。所以密宗就是這樣子,你持咒就是大總持,道理不懂你就持咒,好好的持咒,慢慢的在顯教的基礎慢慢的改變,持咒是佛的密語,慢慢從佛的心性裏面去相應,慢慢去相應慢慢業障消除,然後再開示就很容易悟道,所以持咒消消業障,持咒也可以離苦得樂,但是還是要有經教的功夫,顯密是不二的。“十

   我空,我執法執”,我執就是對五蘊的假相,産生堅固的執著,法執就是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構成的種種法。産生一種認爲有實體性的執著,我執法執“相互依存”,什麼叫相互依存呢?意思就是說有關聯,其實我執跟法執究竟來講都是一種影像,只是兩種不同的名詞而已,叫做人我執、法我執。其實這個都是建立在有實體性的角度叫做執,相互依存“一切邪執,皆依我見”,邪執就是對生命的看法偏激、錯誤,實在是無我把它當做一個有我,這就壞了,生活起來就處處你爭我奪,不肯退讓,一切的邪執,皆依我見,我見就是我的看法,在任何的相上,加了一個強烈的自我意識,認定有一個實在的東西,有一個實在的我,有一個實在外面的境界的法,統統叫做我見。“我見實爲,生死根本”我見就是鬥爭的開始,沒有止息的鬥爭,書讀得越多鬥爭越厲害,世智辯聰越可怕,讀小學也爭,讀到臺大研究所還是爭,就以清華大學那兩個女孩子爲了一個男朋友殺死對方,還判了十幾年,清華大學夠好的,你就是念到哈佛大學還是爭,這個世界沒有碰到釋迦牟尼佛的法一點辦法都沒有,就是爭,沒有人會覺悟的。我們讀到大學都是念理工的,看到佛法才恍然大悟,一切法無我,都是因緣生因緣滅的,才開始思維主觀的意識狀態,空性的。再思維客觀的環境都是緣起的東西,才發覺佛陀的偉大。活了二、叁十年快死掉的人了,都沒有想到這個色身是假的,是壞的、是無常的,都沒想到這個東西,所以這個佛法,我見就是爭論的開始,夫妻爲什麼會吵架,我見看法不同,兩個國家爲什麼會戰爭?我見看法不同,朋友之間爲什麼怒目相視、反目成仇?我見看法不同。這個很可怕的,一個東西加上一個我的執著那很可怕的,強烈的對立性,二元的世界就産生,沒有辦法,所以我見。出家人也是一樣,如果沒有在心性上下功夫,他只會照顧我(自己)的信徒,不會照顧整個佛教,我見,還是一樣的。所以這個很難突破,所以我見實爲輪回生死的根本,“流轉主因”,這是流轉的主因,化做一念知見就爭,爭就開始貪嗔癡就起來,“身心世界,因緣假合,空無自性”,空無自性就是沒有實體性,沒有永恒性,但是不能否定它,既不肯定也不可以否定緣起,“妄認四大,爲自身相”,這個地水火風構成的色身認爲就是自己的色身,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就是由能攀緣的心,見到所(被)攀緣的境界,這個放在內心的影像其實那只是影像的投射。而我們以爲有一個自心相,所以說,六塵的緣影來當做自心相,因爲六塵緣影還是沒有自性,這個自心就是妄想心。拿那個沒有自性的緣起法,安立種種的知見,就變成我們一般的貪嗔癡的心,在《楞嚴經》講這不是真心,這是妄想心。這是“惑亂之因,源于妄執”,虛妄的執著。所以生命就是六個字,虛妄的生、虛妄的死,虛妄生、虛妄死,都是虛妄的,“一切衆生,皆由著我”,執著一個我,“因而幻起,六趣升沈”才産生了六道的升跟沈,升是指叁善道,沈是指叁惡道,“若離此著”,如果離開這個執著,放下了這一份執著,“則無生處”,你想去投胎都不可能,對不對?你不執著這個世界,沒有貪嗔癡無明也就頓斷,就悟到清淨的自性,你要投胎到哪裏去呢?無生處就是淨土顯現的地方。“不住吾我,不自貪身”,不要執著有一個我,也不貪這個色身,“若離于我”我觀念,建立了我執的觀念很可怕,如果離開一個我執的觀念,“則無邪執”,爲什麼沒有邪執呢?遠離對立,邪執就是對立,能所不斷叫做邪執。能所不斷叫做邪執,“觀自身心,貪愛淫欲,赤白和合”,赤白是你精母血,“膿血臭穢”我們色身都布滿了血肮髒的,“九竅汙垢”我們這個色身九孔都常流不淨,“皮袋充滿”,就象一個充氣的皮袋裏面裝滿著屎尿,“尿屎”胃“腸”五“髒”“無常敗壞”,有一天總是會消失,再大的美女,久了就會變發黴的黴就是黴女。同樣的聲音時間的不一樣,對不對?所以說這個師媽長得很漂亮,過期的美女,已經過期了,所以說人沒辦法,再英俊的小生還是一樣的,還是一樣無常敗壞的,“青瘀脹爛”,這是指死的時候發青,瘀就是血不通就變成黑黑的,脹,膨脹了,爛,壞了,“唯余白骨”,“自身既而,他身亦然”,一個“薄皮所蒙”蔽了,“妄生愛戀”,所以說美只是一層皮,把這一層皮剝起來就不會說你可以再靠近一點,你可以再靠近一點,這只是這一層皮,這一層皮一剝掉就你不能再靠近了。遠遠的看還是不好看。所以美容瘦身中心就是爲了做這一層皮膚,所以薄皮所蒙,妄生愛戀,“愛箭入骨,不能自拔”,英雄好漢,都沒有辦法躲過這個東西,愛箭入骨,不能自拔。所以爲什麼修行人可以值得讓人家尊敬,這個愛當然包括兄弟姐妹的一種執著。包括男女的欲望的一種執著。這個愛箭入骨,比如說,母親天性就是愛自己的兒女,兒子死了,她也不想活了,所以這個愛範圍講得比較廣一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男女的淫心不除,六塵是出不了的,“如是觀察,自他男女,種種惡露,悉皆不淨”,“知心無常,知身無我,貪欲爲苦”,所以一結婚,發喜帖、穿新衣、請客,世間就是這樣子,請完了苦就開始來了,有一個人剛結婚才幾天,紅包都還沒有弄開來,今天晚上結婚紅包收一收,小偷就闖到他家去了,就拿起刀子來命令他們把他們所有的首飾、紅包袋,今天晚上收的統統拿出來,否則要讓他們死。第一天結婚,晚上人家就來幹一票了,因爲顧慮到新婚這個問題統統給他好了,收了七八十萬統統給他,包括那個首飾一百多萬總共損失兩百萬,剛結婚而已,所以這個世間什麼時候要碰到很難講。貪欲爲苦。“心不染著,欲念自除,我人亦空”,沒有一個真正的我,沒有一個真正的人,“心水本澄”,我們的心其實如果悟道就可以很寂靜的了解人生的真理。“即是至道”。六十八頁,“愛欲所攪”擾動,擾亂我們這個心境,“真性不顯”,真性就顯現不出來。“楞嚴經雲,若諸世界,六道衆生,其心不淫”,如果沒有淫念“則不隨其,生死相續”,不貪著,所以修行人要看淡一點,慢慢的觀照。“當觀身心,猶如幻夢,中無有實”,在這中間實在沒有一個身心,“亦如枯樹”,就像枯樹,枯樹的意思就是說毫無生機,沒有豔麗的花朵,外表也沒有豔麗的外觀也快死掉了,幹涸而死了。譬如“牆壁瓦礫”就是人人棄之,牆壁打下來,這些瓦礫是一文不值,“念念衰老,其息出已,更不複入”,不但念念衰老,我們這個呼吸一出,有時候就不一定能夠吸進去再能夠……吐出去的氣能不能吸進來,人命在呼吸間,“圓覺經雲,宴坐靜室”這個就是禅坐,保持一顆心安祥。“恒作是念”,恒這樣子,作是念其實就是觀照,永遠做如是的觀照。怎麼樣觀照起呢?“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是頭“發”要不然就是“毛爪”要不然就是牙“齒”,分析看來不是“皮”就是“肉”,不是“筋”就是“骨”,要不然就“髓腦垢色”就是不清淨的,都是不清淨的東西,這個色只是表法的,都是一種不清淨的形相或者是形色,“皆歸于地”,只要這一些統統屬于比較堅固的東西。第二個“唾涕”,鼻涕,唾就是唾液,再來就“膿血”,“津”甘的口水,有一點甜的味道津液。“液”就是尿液。或者津液就是指我們的口水甘的不是苦的,“涎沫”就是指口水泡沫。“痰”或者是“淚”或者是我們的眼淚,“精氣”就是我們所謂的精髓。“大小便利”大便、小便這個“皆歸于水”,“暖氣”是“歸”于“火”,我們色身有溫度,“動轉歸風”,我們有呼吸,“四大各離”四大一分開來,各離就是如果把它分析開來就沒有了。“今者妄身,當在何處”,你觀照、觀照看看,現在這個虛妄的色身,四大把它分離起來,到底人在哪裏呢?你找不到的。“即知此身,畢竟無體”沒有一個體性沒有一個永恒,“和合爲相”,那只是因緣和合就當做是一個相,“實同幻化”這實在是幻化出來的,“四緣”地水火風的“假合”,虛“妄”的一出生具足“有六根”,這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跟地水火風的“四大”,“中外合成”中就是心,外就是身,身心和合,由內在的心外在和身合起來,“妄有緣氣”虛妄有一個呼吸。因爲這個呼吸起來,支持了四大繼續活下來,“于中積聚,似有緣相”,好像有一個能緣的心相,似有緣相,緣就是能緣,能夠攀緣的相,就是心。似有能緣之心相,“假名爲心”,其實那是因爲緣起法影現出來的假相,我們就拿這些語言文字、假相來做功夫不曉得當體即空。意思就是說把這些因緣聚合起來的,由六根接觸六塵,然後化做意識形態的一種觀念,牢死不可破,沒辦法。說這是一種花,就告訴他這不能講是樹,這是一棵樹就不能講是花,在一個聖者來講,樹跟花是平等的,因爲它是空性的。漂亮的環境跟惡劣的環境還是平等的,因爲還是空無所有。有錢人跟沒錢人還是平等心,爲什麼?畢竟無。因此它不會因爲緣起所建立的觀念的假相牢不可破,有錢人就定位在有錢人的角度,不會的,因爲沒有一個實在的東西,悟到了這一點隨時隨地隨處就沒有高低的心。所以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就是這個道理。“當知衆法,合成此身,五蘊四大,幻緣假合”,“空無自性,起唯法起”,法起就是緣起。而意思就是說,我們的自性是不生不滅的,這一句話含義就是這個意思。你只要覺得有一種東西是起生滅、來去相、增減相,對不對?有緣起就有法起,但是意思就是說其實那個不生不滅的清淨自性,是沒有起也沒有滅的。它的言外之意是含著這個重大的意義在背後。

  “滅”也是“唯法滅”,六根、六塵、六識一緣起就是法起,十八界緣滅就是法滅,都是虛妄相在生滅,清淨自體根本就沒有來去沒有生滅。“四大無主”作不了主的,說死就死,說生病就生病。“身亦無我,反複推求”反複的思維、推敲、分析“我不可得”。“一切法中 悉無有我 四大本空 五蘊非有”地水火風本來就是空,五蘊也沒有一個我,所以“故知無我”,而且這個色身、身心都是“無常”而且又是“不淨”,這個很明顯的,你若叁天不洗澡試試看,女人就會很有女人味了,男人就很有男人的味道了。所以”無常不淨”佛陀講的都是實在話。“不自在故”一點都不自在”故知無我 身見顛倒”也著有一個五蘊身的知見,堅執有一個知見,當然有一個我身見,有一個我的色身,什麼都要爲我追求,吃最好的,睡最好的,貪圖享受的時間一到,變作黃土一堆,什麼也帶不走,所以這個身見顛倒要不然就縱欲享受,最後“假名字故”只有一個假名。就象一朵花,花開的時候只有五天,再過五年、十年再去觀照它就知道它是空的,但有假名,而無實意,所以“故知無我 過現未來 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的心還是不可得,“故知無我 ”只是生滅的幻想的執著,“諸法性空 斷我得道”斷我,這有兩種我,人我執還有法我執,人我執是指執著五蘊身的一個我,法我執指萬物、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都沒有一個自體性。第一個人我執是比較具體感的,意思就是對四大五蘊身的一種執著叫做人我執,法我執著一般比較不懂,法我執這個我是表法的,是表說相一般人認爲它是實體的存在,比如說執一朵花實在這個就是法我執,執四大地、水、火、風是實體的這個就是法我執,所以斷我得道是斷兩種我,斷人我執,斷法我執“故知無我 法性寂滅”悟到空性的人內心是很安詳很寂滅很知足的,聖人的心二十四個小時都是那麼安詳那麼的知足,這就是法性寂滅,“本自涅磐”,因爲我們對緣起的幻相沒有透視它,拼命的追求有跟無,所以不知道法性寂滅本來就是不生不滅“故知無我 諸法性相 平等一如”爲什麼相緣起不可得,性也是空無所有不可得,但有覺性作用所以平等一如,知道“故知無我”那麼我們的心“真如本際”“寂然無蹤”找不到形象與蹤迹,清淨的真如自性是本自清淨,沒有任何的形象。“一真法界 常住不動”這個是出自華嚴,絕對的心性,心就是法界,法界就是心,一真就是法界,法界就是一真,這是絕對的,常住不動“故知無我”我們的“清淨”自性當中是“絕諸對待”沒有對立法,就是絕諸對待,所以知道無我。

  

《宇宙萬有本體論(10)》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