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相,“无心”无“境相”无心这个无 要用两次,无心境相就是无心相,无境相,“照而常空”,是大智慧,但是内心实在如如不动,“心境一如,有何挂碍,一一诸法,一一诸心”“当处寂灭”因为都不可得,内空外空本来就是这样,“即是道场”这个要画,当外寂灭,即是道场,诸位你要找道场吗?就要找这个道场,这个就是我们真正的道场。如果这个妄想、分别、颠倒见,还没有放得下,哪里都不是道场,当处寂灭,当处六根、六尘,境界一显现当下统统放得下。就是我们的道场。你要找道场就要找这个自心的道场,这是我们永恒的道场,智慧的道场,善知识就是你自己的心性,你就是心性,你的道场就在你的内在,不需要往外求。“欲契法性,无生之旨,离相之体,唯证相应”,离相,放下妄相的执著、颠倒、分别见,贪嗔痴慢疑统统放下,只有证道,唯证相应,唯证相应,意思就是要下功夫,才有办法断习气才能证。这个唯证意思就是不是空口说白话。只有真正证入的人才可以相应,不是说说而已不是学者,不能用浮华表面之词说心性的功夫,唯证相应是勉励我们不能空口说白话,要实际面对这个境界,真的去摆脱它放下它,“真如自性,清净圆明”。“非心非佛”它也不能讲是心也不是佛,因为是无一物,不能安上任何的名相,“无假无真”毕竟空的体性,没有所谓假也没有所谓真,“心佛众生”都是假名“名皆假立”,“不立菩提,不立涅磐,亦无解脱,亦无知见”,“绝诸幻化,无所依倚”放下种种的幻化也无所依靠,“离一切缚,便得中道,性常湛寂,慧日自现”,离一切束缚就是中道,中道,当然就是无相叫做中道,对不对?无相叫做中道,性常湛寂,湛就是光明显现又能够如如不动,性是常常光明智慧显现又是如如不动,体用一如,慧日自现,智慧如太阳就自然显现。“境识俱亡”俱亡就是统统没有了,外面的境界内在的分别心的念头统统没有了,因为我们用的就是大智慧打破一切的妄想、颠倒,“入大总持”总就是主一切法,持就是持一切义。所以密宗就是这样子,你持咒就是大总持,道理不懂你就持咒,好好的持咒,慢慢的在显教的基础慢慢的改变,持咒是佛的密语,慢慢从佛的心性里面去相应,慢慢去相应慢慢业障消除,然后再开示就很容易悟道,所以持咒消消业障,持咒也可以离苦得乐,但是还是要有经教的功夫,显密是不二的。“十
我空,我执法执”,我执就是对五蕴的假相,产生坚固的执著,法执就是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构成的种种法。产生一种认为有实体性的执著,我执法执“相互依存”,什么叫相互依存呢?意思就是说有关联,其实我执跟法执究竟来讲都是一种影像,只是两种不同的名词而已,叫做人我执、法我执。其实这个都是建立在有实体性的角度叫做执,相互依存“一切邪执,皆依我见”,邪执就是对生命的看法偏激、错误,实在是无我把它当做一个有我,这就坏了,生活起来就处处你争我夺,不肯退让,一切的邪执,皆依我见,我见就是我的看法,在任何的相上,加了一个强烈的自我意识,认定有一个实在的东西,有一个实在的我,有一个实在外面的境界的法,统统叫做我见。“我见实为,生死根本”我见就是斗争的开始,没有止息的斗争,书读得越多斗争越厉害,世智辩聪越可怕,读小学也争,读到台大研究所还是争,就以清华大学那两个女孩子为了一个男朋友杀死对方,还判了十几年,清华大学够好的,你就是念到哈佛大学还是争,这个世界没有碰到释迦牟尼佛的法一点办法都没有,就是争,没有人会觉悟的。我们读到大学都是念理工的,看到佛法才恍然大悟,一切法无我,都是因缘生因缘灭的,才开始思维主观的意识状态,空性的。再思维客观的环境都是缘起的东西,才发觉佛陀的伟大。活了二、三十年快死掉的人了,都没有想到这个色身是假的,是坏的、是无常的,都没想到这个东西,所以这个佛法,我见就是争论的开始,夫妻为什么会吵架,我见看法不同,两个国家为什么会战争?我见看法不同,朋友之间为什么怒目相视、反目成仇?我见看法不同。这个很可怕的,一个东西加上一个我的执著那很可怕的,强烈的对立性,二元的世界就产生,没有办法,所以我见。出家人也是一样,如果没有在心性上下功夫,他只会照顾我(自己)的信徒,不会照顾整个佛教,我见,还是一样的。所以这个很难突破,所以我见实为轮回生死的根本,“流转主因”,这是流转的主因,化做一念知见就争,争就开始贪嗔痴就起来,“身心世界,因缘假合,空无自性”,空无自性就是没有实体性,没有永恒性,但是不能否定它,既不肯定也不可以否定缘起,“妄认四大,为自身相”,这个地水火风构成的色身认为就是自己的色身,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就是由能攀缘的心,见到所(被)攀缘的境界,这个放在内心的影像其实那只是影像的投射。而我们以为有一个自心相,所以说,六尘的缘影来当做自心相,因为六尘缘影还是没有自性,这个自心就是妄想心。拿那个没有自性的缘起法,安立种种的知见,就变成我们一般的贪嗔痴的心,在《楞严经》讲这不是真心,这是妄想心。这是“惑乱之因,源于妄执”,虚妄的执著。所以生命就是六个字,虚妄的生、虚妄的死,虚妄生、虚妄死,都是虚妄的,“一切众生,皆由著我”,执著一个我,“因而幻起,六趣升沉”才产生了六道的升跟沉,升是指三善道,沉是指三恶道,“若离此著”,如果离开这个执著,放下了这一份执著,“则无生处”,你想去投胎都不可能,对不对?你不执著这个世界,没有贪嗔痴无明也就顿断,就悟到清净的自性,你要投胎到哪里去呢?无生处就是净土显现的地方。“不住吾我,不自贪身”,不要执著有一个我,也不贪这个色身,“若离于我”我观念,建立了我执的观念很可怕,如果离开一个我执的观念,“则无邪执”,为什么没有邪执呢?远离对立,邪执就是对立,能所不断叫做邪执。能所不断叫做邪执,“观自身心,贪爱淫欲,赤白和合”,赤白是你精母血,“脓血臭秽”我们色身都布满了血肮脏的,“九窍污垢”我们这个色身九孔都常流不净,“皮袋充满”,就象一个充气的皮袋里面装满着屎尿,“尿屎”胃“肠”五“脏”“无常败坏”,有一天总是会消失,再大的美女,久了就会变发霉的霉就是霉女。同样的声音时间的不一样,对不对?所以说这个师妈长得很漂亮,过期的美女,已经过期了,所以说人没办法,再英俊的小生还是一样的,还是一样无常败坏的,“青瘀胀烂”,这是指死的时候发青,瘀就是血不通就变成黑黑的,胀,膨胀了,烂,坏了,“唯余白骨”,“自身既而,他身亦然”,一个“薄皮所蒙”蔽了,“妄生爱恋”,所以说美只是一层皮,把这一层皮剥起来就不会说你可以再靠近一点,你可以再靠近一点,这只是这一层皮,这一层皮一剥掉就你不能再靠近了。远远的看还是不好看。所以美容瘦身中心就是为了做这一层皮肤,所以薄皮所蒙,妄生爱恋,“爱箭入骨,不能自拔”,英雄好汉,都没有办法躲过这个东西,爱箭入骨,不能自拔。所以为什么修行人可以值得让人家尊敬,这个爱当然包括兄弟姐妹的一种执著。包括男女的欲望的一种执著。这个爱箭入骨,比如说,母亲天性就是爱自己的儿女,儿子死了,她也不想活了,所以这个爱范围讲得比较广一点。“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男女的淫心不除,六尘是出不了的,“如是观察,自他男女,种种恶露,悉皆不净”,“知心无常,知身无我,贪欲为苦”,所以一结婚,发喜帖、穿新衣、请客,世间就是这样子,请完了苦就开始来了,有一个人刚结婚才几天,红包都还没有弄开来,今天晚上结婚红包收一收,小偷就闯到他家去了,就拿起刀子来命令他们把他们所有的首饰、红包袋,今天晚上收的统统拿出来,否则要让他们死。第一天结婚,晚上人家就来干一票了,因为顾虑到新婚这个问题统统给他好了,收了七八十万统统给他,包括那个首饰一百多万总共损失两百万,刚结婚而已,所以这个世间什么时候要碰到很难讲。贪欲为苦。“心不染著,欲念自除,我人亦空”,没有一个真正的我,没有一个真正的人,“心水本澄”,我们的心其实如果悟道就可以很寂静的了解人生的真理。“即是至道”。六十八页,“爱欲所搅”扰动,扰乱我们这个心境,“真性不显”,真性就显现不出来。“楞严经云,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如果没有淫念“则不随其,生死相续”,不贪著,所以修行人要看淡一点,慢慢的观照。“当观身心,犹如幻梦,中无有实”,在这中间实在没有一个身心,“亦如枯树”,就像枯树,枯树的意思就是说毫无生机,没有艳丽的花朵,外表也没有艳丽的外观也快死掉了,干涸而死了。譬如“墙壁瓦砾”就是人人弃之,墙壁打下来,这些瓦砾是一文不值,“念念衰老,其息出已,更不复入”,不但念念衰老,我们这个呼吸一出,有时候就不一定能够吸进去再能够……吐出去的气能不能吸进来,人命在呼吸间,“圆觉经云,宴坐静室”这个就是禅坐,保持一颗心安祥。“恒作是念”,恒这样子,作是念其实就是观照,永远做如是的观照。怎么样观照起呢?“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是头“发”要不然就是“毛爪”要不然就是牙“齿”,分析看来不是“皮”就是“肉”,不是“筋”就是“骨”,要不然就“髓脑垢色”就是不清净的,都是不清净的东西,这个色只是表法的,都是一种不清净的形相或者是形色,“皆归于地”,只要这一些统统属于比较坚固的东西。第二个“唾涕”,鼻涕,唾就是唾液,再来就“脓血”,“津”甘的口水,有一点甜的味道津液。“液”就是尿液。或者津液就是指我们的口水甘的不是苦的,“涎沫”就是指口水泡沫。“痰”或者是“泪”或者是我们的眼泪,“精气”就是我们所谓的精髓。“大小便利”大便、小便这个“皆归于水”,“暖气”是“归”于“火”,我们色身有温度,“动转归风”,我们有呼吸,“四大各离”四大一分开来,各离就是如果把它分析开来就没有了。“今者妄身,当在何处”,你观照、观照看看,现在这个虚妄的色身,四大把它分离起来,到底人在哪里呢?你找不到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没有一个体性没有一个永恒,“和合为相”,那只是因缘和合就当做是一个相,“实同幻化”这实在是幻化出来的,“四缘”地水火风的“假合”,虚“妄”的一出生具足“有六根”,这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跟地水火风的“四大”,“中外合成”中就是心,外就是身,身心和合,由内在的心外在和身合起来,“妄有缘气”虚妄有一个呼吸。因为这个呼吸起来,支持了四大继续活下来,“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好像有一个能缘的心相,似有缘相,缘就是能缘,能够攀缘的相,就是心。似有能缘之心相,“假名为心”,其实那是因为缘起法影现出来的假相,我们就拿这些语言文字、假相来做功夫不晓得当体即空。意思就是说把这些因缘聚合起来的,由六根接触六尘,然后化做意识形态的一种观念,牢死不可破,没办法。说这是一种花,就告诉他这不能讲是树,这是一棵树就不能讲是花,在一个圣者来讲,树跟花是平等的,因为它是空性的。漂亮的环境跟恶劣的环境还是平等的,因为还是空无所有。有钱人跟没钱人还是平等心,为什么?毕竟无。因此它不会因为缘起所建立的观念的假相牢不可破,有钱人就定位在有钱人的角度,不会的,因为没有一个实在的东西,悟到了这一点随时随地随处就没有高低的心。所以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就是这个道理。“当知众法,合成此身,五蕴四大,幻缘假合”,“空无自性,起唯法起”,法起就是缘起。而意思就是说,我们的自性是不生不灭的,这一句话含义就是这个意思。你只要觉得有一种东西是起生灭、来去相、增减相,对不对?有缘起就有法起,但是意思就是说其实那个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是没有起也没有灭的。它的言外之意是含著这个重大的意义在背后。
“灭”也是“唯法灭”,六根、六尘、六识一缘起就是法起,十八界缘灭就是法灭,都是虚妄相在生灭,清净自体根本就没有来去没有生灭。“四大无主”作不了主的,说死就死,说生病就生病。“身亦无我,反复推求”反复的思维、推敲、分析“我不可得”。“一切法中 悉无有我 四大本空 五蕴非有”地水火风本来就是空,五蕴也没有一个我,所以“故知无我”,而且这个色身、身心都是“无常”而且又是“不净”,这个很明显的,你若三天不洗澡试试看,女人就会很有女人味了,男人就很有男人的味道了。所以”无常不净”佛陀讲的都是实在话。“不自在故”一点都不自在”故知无我 身见颠倒”也着有一个五蕴身的知见,坚执有一个知见,当然有一个我身见,有一个我的色身,什么都要为我追求,吃最好的,睡最好的,贪图享受的时间一到,变作黄土一堆,什么也带不走,所以这个身见颠倒要不然就纵欲享受,最后“假名字故”只有一个假名。就象一朵花,花开的时候只有五天,再过五年、十年再去观照它就知道它是空的,但有假名,而无实意,所以“故知无我 过现未来 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的心还是不可得,“故知无我 ”只是生灭的幻想的执着,“诸法性空 断我得道”断我,这有两种我,人我执还有法我执,人我执是指执着五蕴身的一个我,法我执指万物、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都没有一个自体性。第一个人我执是比较具体感的,意思就是对四大五蕴身的一种执着叫做人我执,法我执着一般比较不懂,法我执这个我是表法的,是表说相一般人认为它是实体的存在,比如说执一朵花实在这个就是法我执,执四大地、水、火、风是实体的这个就是法我执,所以断我得道是断两种我,断人我执,断法我执“故知无我 法性寂灭”悟到空性的人内心是很安详很寂灭很知足的,圣人的心二十四个小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的知足,这就是法性寂灭,“本自涅磐”,因为我们对缘起的幻相没有透视它,拼命的追求有跟无,所以不知道法性寂灭本来就是不生不灭“故知无我 诸法性相 平等一如”为什么相缘起不可得,性也是空无所有不可得,但有觉性作用所以平等一如,知道“故知无我”那么我们的心“真如本际”“寂然无踪”找不到形象与踪迹,清净的真如自性是本自清净,没有任何的形象。“一真法界 常住不动”这个是出自华严,绝对的心性,心就是法界,法界就是心,一真就是法界,法界就是一真,这是绝对的,常住不动“故知无我”我们的“清净”自性当中是“绝诸对待”没有对立法,就是绝诸对待,所以知道无我。
《宇宙万有本体论(10)》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