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順于如 覺性圓偏”法爲什麼順于如呢?這個如就是不動,因爲空無自性,所以它是如如不動,法本身是如如不動空無自性,覺性是圓偏,圓滿周偏的“故知無我”“法住實際”實際就是不生不滅,法是安住在空性的不生不滅這才叫做實際不叫做幻化的緣起叫做幻化,空性是實際存在的,可是也沒有形相。“滅諸戲論”戲論就是說所有的語言文字所有的形容,時間、空間這個都是幻化的戲論,滅諸戲論就是不可以在假相裏打轉,文章寫的很好卻無益于生死,于生死沒有任何的幫忙才知道自己的無知才知道佛陀的偉大,實在是太了不起了,滅諸戲論“故知無我”。“法界一相 無前後際”前後際是人訂的,在經典裏面講人因爲無知沒有辦法了解開始,所以將一個無始做爲假設的點,人的智慧不夠也沒辦法了解未來盡未來際,所以又假設一個終點叫無終。法界一相就是無相的意思,沒有前際沒有後際其實就是現前一念而已,法界一相叫做絕對,絕對空相,絕對的空叫做法界一相,畢竟平等叫做法界一相,無前後際就是回歸當下一念,也本不可得,叫做無前後際,“故知無我”。“如來藏中 本無起滅”我們的佛性當中沒有所謂的生滅“故知無我”“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無人”相也是“無我”相“亦無我所有”加一個有,亦無我所有,有我就我所有,這個是我然後旁邊四周的東西就是我所有的,譬如說有一個我洋房、汽車、老婆、兒女統統我所有的,我就是圓規裏面的圓點,我所有,看你執著多強大用圓規畫一圈那一圈的範圍裏面叫做我所有,由我做定點,其他統統叫做我所有,洋房,汽車,大樓,不動産,股票統統我所有的,衆生的牢執不可破“我見障除”。如果我見障礙除掉了,“知解不生”就是這些知見立知是無明本,不要把它起心動念,不生就是不動念,知解不生就是看到外面的假相緣起知道它是空而不安立種種的是非、善惡、對立、執著、分別、顛倒統統放下就很好了“智慧覺性 得以開顯”,知解不生就是這些知見不要産生,智慧覺性就得以開顯就會發揮出來“忘己無我 得至虛無”放下一個自己,無我直到沒有一點執著,完全知道這個是無我的,吃、住隨緣。我們如果悟入了畢竟空性,了解了空無自性了解了無我,好處極多,你們的內心就“無憂無喜”有一句話你們聽過嗎?隨緣自得性,無喜亦無憂。如果你隨緣認識了本性就沒有所謂的憂跟喜這個情緒的變化。一個人認識了我們清淨的本性以後什麼東西得到也不會喜,因爲不是我們的,就是有人傷害我們也不必憂,也沒有這個東西。有人用了千斤去對抗外面的,不過一個修行人四兩,修行人保持一個如如不動,你就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修行人忍耐得住而你卻忍耐不住,功夫就差這個而已。受到很大的侮辱,攻擊,傷害,他就忍得住你就忍耐不住,因爲修行人內心裏面都是充滿著法的喜悅,不覺得委屈,世間沒有冤枉,可能我前世沒有學佛以前也是記者吧也是跟人家刁難也賺了不少黑錢,所以要受到一點委屈沒什麼關系,也許沒有,可是成佛之道必定是要經過高考,一定要高考考試,看能不能通過,如如不動,不取于相,換別人氣得半死,換我們高興的半死,這要看功夫對不對?所以說無憂無喜,內心只有沒有智慧的人他不會有是非,大智慧的人聽到是非笑一笑,修行人內心“無是無非”“無取無舍”世間沒有什麼好執著的,也沒有什麼好逃避的,有些問題你一定要面對它,就象生老病死,沒什麼好逃避的,也不必到哪一個地方去求仙藥,對不對?沒有什麼藥吃下去就能長生不老的,很多東西你都必須面對它,這個世間的東西不值得取也不必逃避。“無苦無樂”這苦是一種幻覺,如果我們用業報應該來還你會很舒服的,就象我欠錢能夠還一點你是會覺得很舒服的,無苦也無所謂的樂,衆生刺激當作是快樂,情緒的高低也叫做快樂。就是這樣子而已,“無違無順”違就是逆,違逆;順就是順從。哪一個叫做叛逆,哪一個叫做順從,其實都是我們心的態度,如果你把逆境當作一種增上緣,把順境當作喜舍的緣,那麼什麼都動搖不了我們的自性。“無勝無負“沒有所謂的勝也沒有所謂的負,別人要贏就讓他贏,別人要讓我們贏我們就隨緣,如果我提早學佛我今天的色身就不需要這樣子了,對不對?讀書的時候有人就罵我矮冬瓜,我去練臺拳道使自己勇猛,以後誰敢罵我矮冬瓜我就給他點顔色瞧瞧。就開始練拳,非常嚴格,我的個子又最矮,在對打的時候我速度是最快的,偷襲珍珠港,我的外號叫做山本五十六,專門擅長偷襲,每次踢都踢到別人不能踢到的地方,沒辦法我腿不夠長,這個不能怪我啊,對不對?所以如果跟我對打別人都要穿一件護套免得被我踢中命根,沒辦法我身高就只有這麼高,又有股鄉下人的傻勁,夠勇夠狠,所以沒有人敢跟我打,打時我象拼命叁郎一樣,有勝負的心,怕段位升不上去,打的自己全身都是病,練到自己的色身産生負面的作用,練到勝負心非常強烈。現在聽聞佛法了,打什麼?對不對?你腳還沒拿起來人家子彈就到了,你怎麼跟人家比?買槍比較快了,練什麼也沒有用,所以這個勝負的觀念沒有學佛的人非常可怕的,一句話你侮辱我我就要你的命。“無貪無嗔 無得無失”什麼東西都不值得貪,一些事情也不值得憤怒,先了解這樣子,再慢慢斷這個習氣,“無得無失”。“無憎”憎就是恨,“無愛”也無所謂的愛,都是緣起的幻相,“性自本來 清淨無物 圓滿具足”,我們內在的自性“光明朗照”,“不可自增”不可增也不可減,這些“纏繞造作”指外相的緣起法的一種執著,“迷昧迂曲”就是不直心,譬如說我們爲了現實,他明明是不對,我們也要說:“哎呀,老板你幹的好!”明明他欺負人家,還昧心說他很有正義感,衆生就是這樣子纏繞造作然後迷昧迂曲。不認識本心,爲一點點蠅頭小利甘願說假話拍馬屁,迂曲不真實。“即一切法 離一切相 唯即與離 二無所著”即就是面對,離就是超越。你要面對一切法同時也要超越一切相,既現實又超越,既超越又必須面對現實,即一切法就是你要面對現實,六根、六塵、六識,只要你是人就不可能離群獨居,我們都必須跟整個社會人群當中互動微妙關系息息相關,即一切法,但是在面對一切法的當中應當離一切相,何以故?沒有真實,幻化的東西,“唯即與離,二無所著”,面對它無所著,超越它也不能說我放下超越這個觀點也不可以建立,我很超越,我比你更有智慧,我怎麼樣,認爲我必須超越那也是一種執著,“能所雙亡”。達到能攀緣的心,所攀緣的境界統統放下,那麼“當處全真”,所以煩惱就是菩提,煩惱悟了本空菩提就顯現,菩提迷了煩惱就顯現。妄想心懂得觀照,放下它妄想心就是真心不二,“如是方契 真空無我 唯有本心 蕩然清淨”蕩然就是無存,不存一點絲毫的知見,如果我們了知沒有人我“知無人我 則無貪欲”,你就不會去跟人比較得失,修行人沒有得失的觀念,沒有增減的觀念“不被束縛 誰受輪轉”,簡單講我們要學習控製我們的情緒,這是現代人學佛最貼切的一句話,控製了我們的情緒就會慢慢了解佛是不情緒化的。“亦無身心 受彼生死”“菩薩通達 諸法性空 無我無法,並空亦遣”遣就是遣除,連空也一樣遣除 。“俱空不生”俱空就是能空,所空也不生。能空的心、所空的境統統不動到一個念頭叫做俱空。“忍可安住”這個忍可就是印證,印證了應無所住,安住就是無所住,印證了應無所住才是我們的清淨心,了達了印證了應無所住的清淨心顯現,那麼“空性圓明 成法解脫 叁毒自滅”你不需要去滅它就自然滅“叁界”就“自離”。簡單講放下貪、嗔、癡叁界就自然跳出來了。
十一、法空
“法性不壞”法性是不生不滅,什麼是法?覺悟是法“法是菩提”覺悟就是法;“法無所得”因爲緣起,“法無戲論 法無行處”畢竟空、行要有所造作,遠離生滅叫做無行處,遠離緣起、放下緣起即空,所以真正不生不滅的法是沒有造作的叫做法無行處,非因、非緣、非果;“法無取舍”取不得,舍不得,真正不生滅法,你取也取不來也舍也舍不掉,當體即空“法名寂滅”因爲我們有妄想心才有煩惱,寂滅就是內心裏面不安一點知見,不落入一點點的對立法,寂滅就是內心裏面安靜到極點,快樂舒服的如同到極樂世界那麼清涼。寂滅旁邊寫:是真道場。這就是我們真正的道場。法名寂滅,寂滅名真道場,你要找道場嗎?你要先找到這一顆寂滅的心,如果我們沒有找到寂滅的心,你就還沒有找到真正的道場“法名無染”這個法是不染著的,“法名無相 法名無爲 法不可住”“法亦不可 見聞覺知”這八個字要連起來一起念,不能分開解釋,法亦不可 見聞覺知,不可以落入見聞覺知的知見,這六根把你綁死了,但是解脫還是這六根,你見一切相捆得死死的是這六根,但是你用觀照的能力還是六根見一切相如如不動,六根就解脫。讓我們束縛的是六根,讓我們解脫的還是六根。同一心性,原一精明分做六和合,法也不可以落入六根的見聞覺知的知見。“諸法自性 本來寂靜 于中不見”眼雖見無所見,“可說”雖說無可說,雖聽無可聽,因爲都是空性,“不見一字 有其說處”因爲不可得,“如是見者”這樣子的觀照、照見“是法實際”這個就是不生不滅的實際法,“一切衆生 生死無性”就是沒有實在的生死,衆生都是虛妄的生,虛妄的死,貪生怕死,爲什麼?不明了世間宇宙的真理,所以生死還是空無自性的,沒有實在的生也沒有實在的死,但是虛妄生虛妄死,“本無生死 橫計生死”因爲有執著。“一切諸佛 本無自性”,“實”在也“無”一個“菩提”可求,因爲我們本性具足覺性“亦無涅磐”涅磐是對生滅講的,涅磐是不生不滅,也沒有不生不滅的涅磐境界。“諸佛亦無”所以人家要畫佛像,師父,這個佛像畫得很好,我說:好,來,你幫我畫心中的…
《宇宙萬有本體論(1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