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宇宙萬有本體論(11)▪P3

  ..續本文上一頁的智,一切種智就是佛的智慧,念念流入佛的一切種智,“十二,畢竟空”空性,畢竟空是什麼呢?是“浩浩蕩蕩”什麼叫浩浩蕩蕩?就像長江淘盡一切衆生的煩惱,洗滌一切的塵勞,浩浩蕩蕩,除掉一切的罣礙,“纖毫不立”纖毫不立就是一塵不染,“掃蹤絕迹”不著于一切形相,蹤迹就是有形相的,掃蹤絕迹就是不能著一相,“一絲不挂”一點點不可以有罣礙,“無拘無累”沒有束縛也沒有累贅,累就是一種負擔,“清淨如如,心意蕭然”蕭然就是冷靜很理性,換我們現在來講,叫做很有理性的人,心意蕭然,我們心意非常冷靜,非常的理性。內心裏面“自在無”罣“礙”“絕待空性,畢竟寂滅”“心”如如“不動”的“時”候。“不生靜想”就是不生一念靜想,如如不動是透過智慧的,性相一如,體用一如。而不生一念說我現在是不動,我現在是在靜態當中,又著一個靜想,“知”道“心”本來就是“清淨”也“不生”一念清“淨想”不生淨想,知道心本自清淨,亦不生一念清淨心想,“亦無”也沒有“無淨”因爲自性的絕待的真空裏面,也沒有淨跟不淨,不淨就是汙穢,淨是對不淨講的,不淨對淨講的,也沒有這種對立法的,既然不生淨想,也沒有一個所謂的不淨,“名畢竟淨”不立兩邊之淨叫做畢竟淨,不著淨也不著不淨叫做畢竟淨,這個畢竟空呢,到最後是“無證無得”我們說自內證那是方便說,你得到什麼?畢竟空,一無所得。亦無無證”也不著一個無證,你說:我無證,變成一個口號,我無證了,也沒有一個無證的境界,我無所證,就是我認爲境界很高,如果還要著一個無所證,那還是有所得,“亦無無得”也不著一個無得的觀念,“無空無定”自體本來空,自性本來定,無所謂的空也無所謂的定,自性本來就有具足戒定慧了,所以無空就無所謂的空,本來就空了,不必加任何一個空的觀念,也無所謂的一個定,“亦無無空”空是對無空講的,無空就是有也不著一個有,“亦無無定”也不著一個散亂,定就是亂,也不著一個無定的觀念,也不著一個無空的觀念。“無有解脫”之相,意思就是沒有解脫,本自解脫之相,“無無解脫”。也沒有一個無解脫的境界,簡單講就是無一法不解脫,也不著一個無解脫的心境,一開始是講我們束縛,境界最高的束縛,再來解脫,我們說解脫。要講不可以這一個解脫,無解脫。連這個無解脫也要放下,就是這個意思。一層一層的放,一層一層的放,一開始叫做束縛,再進一層叫做解脫,然後再勸你連解脫也要放下。叫做無解脫。然後你連這個無解脫,還著一個我,連解脫的觀念都沒有,所以還是執著還要放下,再放下,所以無無解脫就是要放下,這個無第一個無解釋放下,要放下那個無解脫的觀念,那就對了,答案就出來了,整句的解釋就是知道,我們心清淨也不生一念清淨想,也沒有所謂的不淨,名叫做畢竟淨,自性畢竟空,無所謂的證也無所謂的得。也不著一個無證,也不著一個無得,自性本自戒定慧本是空,所以無所謂空也無所謂定,因爲加一個定又是一層,加一層汙染,也無所謂不空,也無所謂的執著一個不定,無有解脫之相本自解脫,也不著一個解脫之相,叫做無有解脫,本來就是解脫,不需要有一個解脫之相,也放下那個無解脫的觀念,七十七頁,“了了知心,住無住處”了了知心,每一個念頭徹底的觀照,清清楚楚叫做了了,了了知道,我們這個心性是住無住處,安住在無所住的地方,“見無所見”看到了當體即空也無所謂的看,“得無所得”所以“不得一法,名爲傳心,若了此心,無心可得”我們禅宗傳心法要都講過了,“當下了時,亦無了相,無了不了”這個無用兩次,無了無不了,沒有一個了也沒有一個不了“亦無可得”“如鳥飛空”就像鳥飛過虛空,我們要找它的蹤迹找不到“蹤不可尋”鳥飛過但有影象再來找找不到它的蹤迹,“般若清淨,畢竟絕待,言思不及,汙染不得”說還有思維都沒有辦法達到,言思不及就是不可思議,也汙染不得,清淨自性是汙染不得。“了了自在,名真實相”“能證之智”還有“所證之”無生“理”這個理就是空性的無生理。般若智證無生理這個是相對的,一定的道理。智其實就是理就是不二,能證的般若智,所證的無生之理。“畢竟”是“空寂”只要觀照到“一念相應”“無明頓盡”最細微的無明頓盡。“善根顯發”六根“就“通利”就見性了。六根通利,所有障礙都變成不障礙。“觀慧轉明”戒定慧愈來愈強,“心性”就“轉顯”了。了解畢竟空,心性就愈來愈明顯,“如鳥出籠”籠指五蘊,鳥是指清淨自性。這個清淨自性,當下就超越了五蘊,所有的五蘊統統化作佛性,所以色即是空,色法就是佛性,受即是空,受就是佛性。佛性就是受,所以五蘊即空就是這樣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空就是佛性,佛性就是展現在色法裏面。受即是空,受就是佛性,受就轉爲佛性,佛性在一切感受發揮它的智慧,想就是佛性,想當體即空。一切的佛性不離一切的想,所以我們觀佛像用清淨智慧觀,佛菩薩現前。十方諸佛,在一切衆生想象中顯現,行即是空,空就是佛性,佛性不離一切行造作,識,微細的分別,識即是空,識不離佛性,佛性就是不離細微的分別,如果了解微細的分別心,當體即空就是佛性,簡單講如鳥出籠,,這個鳥就是佛性。這個佛性超越五蘊的束縛,五蘊會生病、煩惱、生滅、造作統統拘它不得,如鳥出籠這個多快樂的事情,“不倚不著”不倚就是沒有能所,不著就是不執著,“如是漸進,微細智慧”這是指菩薩,這是指菩薩的智慧,微細的智慧,因爲他能夠觀照到微細的細節裏面,微細的心性裏面,“上上升進,入如來地”上上升進,入如來地,“是名自覺,聖智行相”這個加兩個字。就是自覺聖智行相,低下加與慈悲喜舍相應。“方是善境”聖智就是自覺聖智,自覺聖智,就是《楞伽經》講的,自覺聖智行相就是悟到佛自覺,這個自覺聖智的行相,跟慈悲喜舍相應,跟慈悲喜舍相應就是善境,“然亦不可”“生一念”歡喜之”心”不可以。

  七十八頁“亦不可生,有所得心,不生法愛”之心也”不生戲論”“知一切法,同于涅槃”何以故?當體即空。了解一切法,就是跟不生不滅一樣,何以故?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了解這個,心自然沒有罣礙,“依于衆生”,所“以有妄心”“念念分別,皆不相應”都與佛性不相應,跟畢竟空不相應,“故說爲空”如果能夠放下這個妄想心,也實無可空,空,但空掉妄想的心相,而不是空掉妄想的心體,心的體不能空,心的相是可以空的,破是破除心的相,放下心中的相,而不是破除心中的體,“若離妄心”離是離心相而不是離心體,心中的相,心中著相就是妄想心,所以”實無可空,言無爲者,亦墮言辭”說一個無爲也是墮落言辭,何以故?無爲是對有爲講的,有爲是對無爲講的,你說有一個無爲法,還是落入言辭的巢窟,這還是一種對立,依幻說覺”依這個虛幻說有一個覺,“覺亦不立”因爲覺是對不覺講的,不覺是對覺講的,還是對立,所以也不可以立一個覺,所以無佛、無衆生,心、佛、衆生是叁無差別,依幻說覺,依照幻化的緣起說有一個覺悟,說一個覺也是方便說,也不可說著一個覺,所以覺也不可以立,“根塵雙脫”能攀緣的六根,所攀緣的六塵統統放下,我們的清淨自性“靈光”就“獨耀”什麼都障礙不了你,簡單講你看到什麼東西,你就曉得無所見,聽什麼是非也無所聽,嘗什麼味道也沒有煩惱,靈光獨耀“淨法滿足”淨法滿足,自性的光明淨法就滿足,“常恒不變,真淨微妙,不可思議,無分別體”常恒就不變,真正的清淨微妙,不可思議的心性,就是我們沒有分別的心體,“妙用”如同“恒沙”很多、很多、很多的妙用,妙用如恒河沙,“分別一切,無事不知”雖分別不做分別想,所以從透過本性出來的妙用,分別一切,無事不知,也“無相可取,唯證相應”只有真正證到那種功夫的人,才了解沒有所能,絕對的思路是什麼,“畢竟空中,熾燃建立,是善知識”意思就是說當你說一切法,畢竟空就是指第一義諦,當你說法你用畢竟空,然後再展現一切法,這個就是善知識。講一些神通稀奇古怪的東西,讓你蠱惑顛倒,讓你覺得很稀奇古怪,哪裏又感應,哪裏是怎麼樣子不可思議,然後來引誘你,不了解空性的道理,這叫方便說不究竟。

  

  

《宇宙萬有本體論(11)》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