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宇宙萬有本體論(12)

  “十叁,道不屬修”修成必壞一定的道理,有修就一定會有壞,“佛性天真,本自具足,本自清淨,不從造作”造作就是因緣法,叫做生滅法,也不跟著因緣法變化,就像虛空不隨因緣法變化,“不屬漸次”漸次就是因、緣、果。有階位有次第叫做漸次,也不屬于漸次、位、因緣果法,“不假修持”本性具足不必修持,“不待修成”無成可修法本來無一物,也不必等待修成。“體”性本“自如如”我們的心性“萬德圓滿”如果“了”解“此天真”的佛性,“不可起”一念的“心”去“造作”去“修證”,低下是十六個字,就是修行的根本,“但于境緣”只要你在一切境界“不著不滯”不停頓,滯就是停頓,被卡住了,臺灣話叫做被卡住了,只要你在一切境界不執著,不要停滯,,停滯就是說死執不放,把自己弄得實在是神魂顛倒,痛苦不堪,“不使汙染,無法可得,無行可修,是無上道”這六句是修行的根本,但于境緣,不著不滯,不使汙染。不使汙染就是不要著相,無法可得就是空了,無行可修,你修什麼?所以道是用悟的不使用修的,修,斷習氣方便名爲修,釋迦牟尼佛稱悟道,悟道,對不對?怎麼不稱修道呢?修就是還在生滅法裏面打轉,有悟就進入不生不滅了,是無上道,“何勞纖毫,言說思維”又何必去計較那一點點的言說或者去分別心的思維,“用”什麼“心”“用”什麼“力”你只要放下就幹淨利落,快樂如神仙,“有作有爲,起心求道,徒勞塵劫”你用心用力,有作有爲,就化作生滅法,起心求道,徒勞塵劫,徒勞就是白白的浪費你的體力,經過塵點劫還是生滅法,“取善舍惡”還是生滅法“觀空入定,有修有證”還是生滅法,“皆是染汙”“若欲求證,自性菩提”如果動一個念頭往菩提求“是爲著相,終無實證”何以故?不必求當下放下就是,“情存我能,悟入之見”內心裏面存在著,我能夠悟入要契入,本來就無所入,本來就無所入,你要悟入什麼?情存一個我能夠悟入之見,有這樣子的看法,著這樣的一個觀念,“一念才動,白雲千裏”我們的佛性本來是如同萬裏晴空,突然冒出一朵白雲,就可以遮障千裏不見真日,一念才動,無明動一個念頭,怎麼樣?就如同萬裏晴空突然跑出一朵白雲可以遮蔽千裏,白雲就是指無明能夠遮千裏,我們所做的事情都來自于無明,在無明的投射的陰影下過日子,“著相以求,求之轉失”著相再去求又轉失了,得到又失,“窮劫盡形,終不能得”窮劫盡形還是不能得,“起功用行,依次第證,曆劫勤求,永不成道”所以這個就很清楚的證明,漸教很難成道的,所以師父已經從頭講到在八大宗派裏面,每一個宗派都了不起,禅宗是真正講佛的心,你修淨土法門的人對佛的心不認識,你怎麼修淨土法門呢?念到一半又是疑心疑鬼的,你了解了佛的心,修淨土法門心淨則國土淨,絕對相應的,一點都不迷信的,淨土法門怎麼會是難信之法,對不對?心淨則國土淨,到極樂世界....一念求生極樂世界,了解佛的心是清淨的,求生極樂世界雖生也無生,還是一樣的,所以曆劫勤求,永不成道,“欲明此心,欲見此性,即是流入”流入就是說,有來有去,有出有入,流入就是化作生滅法,一念想要見性就是化作生滅,就是“顛倒”是“邪途”“蓋未了達,此心此性”這個就不了解無形相的心,無形相的性,但有“妄有名言,夢幻非實”妄有名言,是虛妄假立一個名言,夢幻非實,“若言修成,修成還壞”這句話很重要,他修行成佛了,成佛也會變衆生,不能用修的,用悟的,當體即空,放下萬緣,全體就顯現,所以修成還是壞,“若言不修,即同凡夫”如果你講不修行那就....即同凡夫就是放縱習氣的意思,修還是要,你要把那個習氣修掉,習氣沒有修掉你怎麼頓悟本性,對不對?說修是方便的階段可以這麼講,到最後的階段要頓悟,如果你講本性具足,不必修,那完了,放縱習氣即同凡夫,“存修卻敗”存一念修行的心卻又敗壞,也不對,“放逸全乖”如果放逸不修全部違背佛性的宗旨,佛性是絕對沒有煩惱的,你不把那個習氣修掉,貪嗔癡修掉,難修的種種妄念修掉,你怎麼會成佛呢?所以存修心是不對的會敗壞,如果象衆生的放逸也全然不修,那整個違背佛教的宗旨,你還是要修,所以“急亦不成,緩亦不得”急不來,因緣不具足沒辦法來,就像大便一樣,沒有大便你就坐在馬桶上,就座一個鍾頭也沒有大便,沒有糞便站著茅坑不拉屎,因緣不具足是...連大便這個例子,就是最好的例子,因緣具足了大便在急了,大便急得不得了又有廁所,褲子一脫,因緣具足這個不拉也很難,一個大便就可以解釋一切法,成佛也是一樣的,這個人每天都要觀照,每天都說放下要不成佛很難,這個人放縱妄念貪嗔癡具足,著于生死要修成佛那不可能,這是因緣,急亦不成,緩亦不得,這個意思就是一切都是看你自己的因緣,急不來也慢不得,“有作之修”,“終成”總是”敗壞”“但知不修,必不虛棄”注意聽,不休就是精進觀照內心,好好的不休息,一念都不放過,但知精進觀照內心觀照不休息,然後必不虛棄就是我們所講的功不唐捐,你就是今生今世沒有了道,你也種下了無上的菩提種子,你也種下了無上的菩提種子,你一定功不唐捐。底下就告訴你,如何觀照呢?如何觀照,注意,看他教你怎麼用功,記住“念念無相,直下無心”很厲害的,這個居士實在很厲害的,這個是修行的拿捏一句話根本,念念無相,直下無心,直下就是不必透過第二念,零點一秒的時間,直下就是在任何一個時空交會點你談到或者你動念,那個失守當下直下無心,“無心體極”無心這個功夫體會到了極點,“一念而得”低下就見性,一念而得見性,無心的功夫體悟到了極點,一念之間就見性。

  你見性就“無求無著”我們見到了佛性,見性就“不生不滅,”我們見到了佛性就“念念無爲,便是究竟,”既然悟到了究竟畢竟空,你講它是什麼,統統不是,不是心也不是佛,無相可得了,身心俱無,空無自性,只有剩下的清淨的自性,清淨皎皎,是名大道,你看,這幾句話把修行一筆勾出,一針見血,念念無相,直下無心,無心的功夫體悟到極點,就一念見性,當你見到佛性的時候你的內心就無所求無所住,就進入不生不滅,就每一個念頭都是無爲,就是畢竟空究竟,悟到究竟畢竟空是什麼東西什麼東西都不是,也不能講心也不能講佛,身心也不是,只有清淨皎皎的佛性是名大道,“不起絲毫,修學之心”,但于“無相光中,”放下,但于無相光中放下,則常恒自在,你就得到自在,八十一頁。“隨時隨處”,隨一切時隨一切處,“息業養神”,業就是造作,放下這些造作,意思就是叫你隨緣,說:某某人辭職,講了以後他自己也哭起來,愚癡,誰辭職跟我們生死有什麼關系,這裏的工作人員哪一個。。。。這些生滅的東西一定會辭職,就是有一天我也會辭職,也會死,對不對?所以說我們眼睛所見的它一定會變化的,你要認識這個世界的本質,記住師父一句話,這個世界是時時刻刻會變的,今天跟明天不曉得怎麼樣,不知道,所以你在每一個時空的變都安住在無相,OK了,怎麼變我就是如如不動,沒什麼好稀奇古怪的,息業養神,把筆拿起來,神就是聖胎,這一句就是放下一切造作生滅的造作長養不生滅的聖胎,叫做長養聖胎,“修而無修”,修掉習氣,你就會進入頓悟的無修,“無修而修”,頓悟的無修不能離開修,不能離開習氣,斷除習氣的修,全部斷除習氣的修就是本性的顯現,全部本性就在習氣裏面斷除,“全修在性,全性在修”,所有的修行都會在本性裏面下功夫,所有見到本性的顯現也可以依照本性去起這個方便修行,所以全性起方便修,全部的方便修行都是本性的顯現,“性修不二”,本自有的本性還有方便漸次的修行其實是不二的,叫做性修不二,“自然神妙”,能如是修,能夠如是漸次頓悟同時下手,也不見修相,“四威儀中”,行住坐臥四威儀中修之無間,這個修是指放下,觀照,這個叫做修之無間,除習氣叫做修,“于淨覺”的本“體”當中,清淨的本覺的理體當中,“隨順無染”。不必特別造作,你只要隨順無染,但莫染汙不必造淨,清淨的淨,不必製造清淨的境界,只要你不染汙,只要你不染汙即得,染汙即不得,但莫染汙無淨可得,“離諸幻化,知見不生,”放下這些幻化,知見就不生起來,底下很重要,“離心意識”,離開第六意識的分別心,心前面加分別,意前面加執著,識前面加微細生滅心,這個很重要,離要用叁次,你要修行要離開底下這幾個,離開分別心,就是講放下,要離開執著的第七意識,意是指第七意識,心是指第六意識,你真正要修行,悟入不生滅的體性,你一定要離開第六意識的分別心,離開第七意識的執著心,執著意,要離開第八意識的微細生滅心,這樣修行,“正覺常住,真智淳淨,”這個淳跟單純的純是一樣的,這個是古字,真智淳淨,法身自然顯現,本體自然現前,才知道本來就無修無證,無佛無生,當處就是寂滅,煩惱即菩提,生滅就是不生滅,有爲就是無爲,色相就是空體,體就是用,用就是體,漸次就是頓悟,頓悟就是漸次,“家風依舊”,什麼叫做家風依舊呢,本覺理體,從無量劫來,無量的諸佛都覺悟了叫做家風。諸佛菩薩證悟的自覺聖體叫做家風,學佛有什麼家風,我們諸佛菩薩的家風是什麼?開悟,見性,自覺聖智,就是家風,依舊,沒有什麼改變,沒有什麼新點子,我們今天做衆生有什麼新的點子神秘的點子,沒有,悟道了,跟諸佛,古佛一樣,未來佛一樣沒有新沒有舊,就是我們本來的家風,“第一義中”,“本”來就“無迷悟”,迷悟是對待,對迷才說悟,無始劫來本既不迷,只是因爲你妄想心一起就迷了,“悟亦不立”,迷悟是對立,“說修說證。終成戲論”,說什麼有修說什麼有可證終是戲論不可得,講的好,實在太好了,我是…

《宇宙萬有本體論(1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