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道不属修”修成必坏一定的道理,有修就一定会有坏,“佛性天真,本自具足,本自清净,不从造作”造作就是因缘法,叫做生灭法,也不跟着因缘法变化,就像虚空不随因缘法变化,“不属渐次”渐次就是因、缘、果。有阶位有次第叫做渐次,也不属于渐次、位、因缘果法,“不假修持”本性具足不必修持,“不待修成”无成可修法本来无一物,也不必等待修成。“体”性本“自如如”我们的心性“万德圆满”如果“了”解“此天真”的佛性,“不可起”一念的“心”去“造作”去“修证”,低下是十六个字,就是修行的根本,“但于境缘”只要你在一切境界“不着不滞”不停顿,滞就是停顿,被卡住了,台湾话叫做被卡住了,只要你在一切境界不执着,不要停滞,,停滞就是说死执不放,把自己弄得实在是神魂颠倒,痛苦不堪,“不使污染,无法可得,无行可修,是无上道”这六句是修行的根本,但于境缘,不着不滞,不使污染。不使污染就是不要着相,无法可得就是空了,无行可修,你修什么?所以道是用悟的不使用修的,修,断习气方便名为修,释迦牟尼佛称悟道,悟道,对不对?怎么不称修道呢?修就是还在生灭法里面打转,有悟就进入不生不灭了,是无上道,“何劳纤毫,言说思维”又何必去计较那一点点的言说或者去分别心的思维,“用”什么“心”“用”什么“力”你只要放下就干净利落,快乐如神仙,“有作有为,起心求道,徒劳尘劫”你用心用力,有作有为,就化作生灭法,起心求道,徒劳尘劫,徒劳就是白白的浪费你的体力,经过尘点劫还是生灭法,“取善舍恶”还是生灭法“观空入定,有修有证”还是生灭法,“皆是染污”“若欲求证,自性菩提”如果动一个念头往菩提求“是为着相,终无实证”何以故?不必求当下放下就是,“情存我能,悟入之见”内心里面存在着,我能够悟入要契入,本来就无所入,本来就无所入,你要悟入什么?情存一个我能够悟入之见,有这样子的看法,着这样的一个观念,“一念才动,白云千里”我们的佛性本来是如同万里晴空,突然冒出一朵白云,就可以遮障千里不见真日,一念才动,无明动一个念头,怎么样?就如同万里晴空突然跑出一朵白云可以遮蔽千里,白云就是指无明能够遮千里,我们所做的事情都来自于无明,在无明的投射的阴影下过日子,“着相以求,求之转失”着相再去求又转失了,得到又失,“穷劫尽形,终不能得”穷劫尽形还是不能得,“起功用行,依次第证,历劫勤求,永不成道”所以这个就很清楚的证明,渐教很难成道的,所以师父已经从头讲到在八大宗派里面,每一个宗派都了不起,禅宗是真正讲佛的心,你修净土法门的人对佛的心不认识,你怎么修净土法门呢?念到一半又是疑心疑鬼的,你了解了佛的心,修净土法门心净则国土净,绝对相应的,一点都不迷信的,净土法门怎么会是难信之法,对不对?心净则国土净,到极乐世界....一念求生极乐世界,了解佛的心是清净的,求生极乐世界虽生也无生,还是一样的,所以历劫勤求,永不成道,“欲明此心,欲见此性,即是流入”流入就是说,有来有去,有出有入,流入就是化作生灭法,一念想要见性就是化作生灭,就是“颠倒”是“邪途”“盖未了达,此心此性”这个就不了解无形相的心,无形相的性,但有“妄有名言,梦幻非实”妄有名言,是虚妄假立一个名言,梦幻非实,“若言修成,修成还坏”这句话很重要,他修行成佛了,成佛也会变众生,不能用修的,用悟的,当体即空,放下万缘,全体就显现,所以修成还是坏,“若言不修,即同凡夫”如果你讲不修行那就....即同凡夫就是放纵习气的意思,修还是要,你要把那个习气修掉,习气没有修掉你怎么顿悟本性,对不对?说修是方便的阶段可以这么讲,到最后的阶段要顿悟,如果你讲本性具足,不必修,那完了,放纵习气即同凡夫,“存修却败”存一念修行的心却又败坏,也不对,“放逸全乖”如果放逸不修全部违背佛性的宗旨,佛性是绝对没有烦恼的,你不把那个习气修掉,贪嗔痴修掉,难修的种种妄念修掉,你怎么会成佛呢?所以存修心是不对的会败坏,如果象众生的放逸也全然不修,那整个违背佛教的宗旨,你还是要修,所以“急亦不成,缓亦不得”急不来,因缘不具足没办法来,就像大便一样,没有大便你就坐在马桶上,就座一个钟头也没有大便,没有粪便站着茅坑不拉屎,因缘不具足是...连大便这个例子,就是最好的例子,因缘具足了大便在急了,大便急得不得了又有厕所,裤子一脱,因缘具足这个不拉也很难,一个大便就可以解释一切法,成佛也是一样的,这个人每天都要观照,每天都说放下要不成佛很难,这个人放纵妄念贪嗔痴具足,着于生死要修成佛那不可能,这是因缘,急亦不成,缓亦不得,这个意思就是一切都是看你自己的因缘,急不来也慢不得,“有作之修”,“终成”总是”败坏”“但知不修,必不虚弃”注意听,不休就是精进观照内心,好好的不休息,一念都不放过,但知精进观照内心观照不休息,然后必不虚弃就是我们所讲的功不唐捐,你就是今生今世没有了道,你也种下了无上的菩提种子,你也种下了无上的菩提种子,你一定功不唐捐。底下就告诉你,如何观照呢?如何观照,注意,看他教你怎么用功,记住“念念无相,直下无心”很厉害的,这个居士实在很厉害的,这个是修行的拿捏一句话根本,念念无相,直下无心,直下就是不必透过第二念,零点一秒的时间,直下就是在任何一个时空交会点你谈到或者你动念,那个失守当下直下无心,“无心体极”无心这个功夫体会到了极点,“一念而得”低下就见性,一念而得见性,无心的功夫体悟到了极点,一念之间就见性。
你见性就“无求无著”我们见到了佛性,见性就“不生不灭,”我们见到了佛性就“念念无为,便是究竟,”既然悟到了究竟毕竟空,你讲它是什么,统统不是,不是心也不是佛,无相可得了,身心俱无,空无自性,只有剩下的清净的自性,清净皎皎,是名大道,你看,这几句话把修行一笔勾出,一针见血,念念无相,直下无心,无心的功夫体悟到极点,就一念见性,当你见到佛性的时候你的内心就无所求无所住,就进入不生不灭,就每一个念头都是无为,就是毕竟空究竟,悟到究竟毕竟空是什么东西什么东西都不是,也不能讲心也不能讲佛,身心也不是,只有清净皎皎的佛性是名大道,“不起丝毫,修学之心”,但于“无相光中,”放下,但于无相光中放下,则常恒自在,你就得到自在,八十一页。“随时随处”,随一切时随一切处,“息业养神”,业就是造作,放下这些造作,意思就是叫你随缘,说:某某人辞职,讲了以后他自己也哭起来,愚痴,谁辞职跟我们生死有什么关系,这里的工作人员哪一个。。。。这些生灭的东西一定会辞职,就是有一天我也会辞职,也会死,对不对?所以说我们眼睛所见的它一定会变化的,你要认识这个世界的本质,记住师父一句话,这个世界是时时刻刻会变的,今天跟明天不晓得怎么样,不知道,所以你在每一个时空的变都安住在无相,OK了,怎么变我就是如如不动,没什么好稀奇古怪的,息业养神,把笔拿起来,神就是圣胎,这一句就是放下一切造作生灭的造作长养不生灭的圣胎,叫做长养圣胎,“修而无修”,修掉习气,你就会进入顿悟的无修,“无修而修”,顿悟的无修不能离开修,不能离开习气,断除习气的修,全部断除习气的修就是本性的显现,全部本性就在习气里面断除,“全修在性,全性在修”,所有的修行都会在本性里面下功夫,所有见到本性的显现也可以依照本性去起这个方便修行,所以全性起方便修,全部的方便修行都是本性的显现,“性修不二”,本自有的本性还有方便渐次的修行其实是不二的,叫做性修不二,“自然神妙”,能如是修,能够如是渐次顿悟同时下手,也不见修相,“四威仪中”,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修之无间,这个修是指放下,观照,这个叫做修之无间,除习气叫做修,“于净觉”的本“体”当中,清净的本觉的理体当中,“随顺无染”。不必特别造作,你只要随顺无染,但莫染污不必造净,清净的净,不必制造清净的境界,只要你不染污,只要你不染污即得,染污即不得,但莫染污无净可得,“离诸幻化,知见不生,”放下这些幻化,知见就不生起来,底下很重要,“离心意识”,离开第六意识的分别心,心前面加分别,意前面加执著,识前面加微细生灭心,这个很重要,离要用三次,你要修行要离开底下这几个,离开分别心,就是讲放下,要离开执著的第七意识,意是指第七意识,心是指第六意识,你真正要修行,悟入不生灭的体性,你一定要离开第六意识的分别心,离开第七意识的执著心,执著意,要离开第八意识的微细生灭心,这样修行,“正觉常住,真智淳净,”这个淳跟单纯的纯是一样的,这个是古字,真智淳净,法身自然显现,本体自然现前,才知道本来就无修无证,无佛无生,当处就是寂灭,烦恼即菩提,生灭就是不生灭,有为就是无为,色相就是空体,体就是用,用就是体,渐次就是顿悟,顿悟就是渐次,“家风依旧”,什么叫做家风依旧呢,本觉理体,从无量劫来,无量的诸佛都觉悟了叫做家风。诸佛菩萨证悟的自觉圣体叫做家风,学佛有什么家风,我们诸佛菩萨的家风是什么?开悟,见性,自觉圣智,就是家风,依旧,没有什么改变,没有什么新点子,我们今天做众生有什么新的点子神秘的点子,没有,悟道了,跟诸佛,古佛一样,未来佛一样没有新没有旧,就是我们本来的家风,“第一义中”,“本”来就“无迷悟”,迷悟是对待,对迷才说悟,无始劫来本既不迷,只是因为你妄想心一起就迷了,“悟亦不立”,迷悟是对立,“说修说证。终成戏论”,说什么有修说什么有可证终是戏论不可得,讲的好,实在太好了,我是…
《宇宙万有本体论(1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