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时中,自性自如,念念不生,念念不灭”,注意,不生就是空,不灭还是空,你注意看这一句很重要的,念念空性,念念还是空,念念不生就是念念空,念念不灭还是念念空,何以故,不生就是空,不灭还是空,悟到了理体第一秒,第二秒,第三秒统统叫做空,到尘点劫还是空,所以成佛一刹那就是永恒际,三际皆空,所以前念不生后念就不灭,念念不生就念念不灭,“远离诸执”,种种的执著,“心无所行”,因为歇即是菩提,“清净无染,心恒自在,出秽如净”,我们住在这个污秽的娑婆世界,就象住在极乐世界,你心清净了,“以第一义,庄严其身”,是为菩萨,第一义就是无相法,中道法,绝对法,平等法,所以以毕竟空的第一义谛来庄严其身这是真正的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圆觉经云,如果一个人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应当远离,一切幻化”。应当放下这一些世间,如同幻化不实在的境界,叫做“虚妄境界”,底下,如果要真正修行般若波罗蜜要坚持 所以这个“由坚执持”,这个执不是执著的执,这个执就是坚固的道心,由坚执持。由坚固的道心,要彻底的实践什么。“远离心故”。要彻底的放下,“心如幻者,亦复远离”,由我们坚执执持远离心故,就是我们坚定我们的意志,要彻底的放下哪个执著,这一句,你要把它倒过来解释也可以,由坚定的远离心,远离那份的执著,所以这个执持放在底下,心的上面就更清楚,由坚定的信心远离执持心,这样子也可以,因为心如幻者所以要放下,“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还是要放下,远离心加一个心,“远离为幻,亦复远离”,还是要放下,这个远离就是放下,到这一段再讲一遍,由坚定的信心,远离那一颗执著的心,因为心本来就是生灭如幻,心生灭如幻所以心还是要放下,亦复远离,这一颗远离的心还是虚幻的还是必须要远离,然后“离远离幻”离一个句点,第一离字就是放下,远离幻就是幻化之心,放下远离幻化之心。还要放下,“亦复远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远离幻化之心,第一个离用放下整个意思就清楚,放下那一颗远离幻化之心,你说,我要远离幻化,一直呼口号,要远离幻化,远离幻化的心,我有一颗远离幻化的心,连这个念头还是要放下,就是这个意思,不要一直说远离幻化我现在已经远离幻化了,着一个远离幻化的念头,连这个都要放下,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心相本来就是空无自性,一直到无所离,真的放得都彻底的,“即除诸幻”,就除掉种种的幻化,诸幻如果灭尽了,非幻就不灭,种种幻化灭尽了,非幻就是我们的真性,清净自性就不灭了,那个是存在但是无相,自性是存在但是无相,它不是一切相,可是它不离一切相,犹如虚空但能察觉作用,实在说不出所以然。
八十九页,“十六,无念无住,心本无念,念逐想生”,我们的心本来就没有什么妄念,这些妄念因为追逐着外境,逐就是随,念逐想生,随着妄想就生起来了,念头是跟着妄想,意思就是说追求外境,境,心本来是一如的,我们因为追逐妄想就一直生起来,“此想”是“虚妄”的是流转生死的,如果“能观无念,为向佛智”,这句话要画起来,修行的根本重点就是这句话,换句话说,今天你的贪嗔痴还存在,还不能达到无念,摆不平,要摆平了你的内心,你就摆平了全世界,能观无念就是空,能够不着一物不著一念,这是向佛的智慧,就接近佛了,“观无念者”,你要怎么样呢?“屏息万缘”,所谓屏息万缘。就是观万缘都是空性,这个屏息就是不着,一定要不着于种种千差万别的万缘,“一念不生”,统统不执著,一念不生就是妄想一念都不生,“歇即菩提”,放下就觉悟,这么简单吗?就是这么简单,我们从以前修行修到现在问题为什么不能成佛,就是因为放不下,歇就是菩提,放下就是觉悟,而且要放得很彻底,放得非常彻底,真正修行的人心中没有来去,取舍没有增减之相,没有什么谁是谁非,没有,统统没有,象我到日本东京去,信徒对某一些本位主义的道场不是很习惯,那个法师,我跟他讲我离开东京以后,你还是要回去那个道场,因为我没有办法在旁边教你们。师父,他叫我不要来听你演讲,我说:没有关系,我叫你要去亲近那个道场,因为我人在台湾,你人在日本,歇即是菩提,没有计较的心,你怎么对待我都没有关系,你要就近取材。我在台湾离你那么远,你万一有什么不测,打电话要助念办个手续签证来不及了。你还是要亲近那边的法师,一个真正歇的人,就不管别人对你怎么样,也不在意别人对你怎么样,他统统可以放下。计较也没有什么意思,歇就是菩提,“一念永息,直至无生”,放再放,放不下再学习放下一直到无生,到无生,时间是幻化的嘛!“一念多劫”,“多劫”就不离“一念”,时间是没有自性的东西,时间是人类意识心刻画出来的妄想相,所以一念就是多劫,多劫就是一念,多劫时间就长了,长跟短其实都在一念,叫做“延促由心,三际平等”,延就是长,促就是短,长短的观念还是由心,婚姻不幸过一天如同一年,婚姻要是幸福的话过十年,二十年甜甜蜜蜜犹如过一天,尤其是等待,那半个小时象十年很难等的,对不对?所以时间没有所谓长跟短,都是观念,延促由心,三际其实是平等的,实相“一乘”的“妙旨”,是“无念为宗,无住为本”,住就是执,不执著是修行的根本,“真空为体”,真空就是绝对,绝对的空,“妙有为用,随心所念,一切诸法,悉从缘生,空无自性”,随心,随着我们这一些起心动念,一切的诸法都是因缘生因缘灭的,我们都是随这个起来的,譬如说我们见到这朵花红色,空,其实是空无自性的,我们安排一个红色,黄色,绿色,安排一个观念,但是火花以后红黄绿白,统统化为灰烬,这个时候什么观念都没有,换句话说不必等到境界除掉,见一切境界你都知道,那只是观念。那个时候不可以被绑死,这个观念,观念只是工具而已,观念是圣人的工具,你不需要去屏除它,但莫于观念住着,你安排一个红色,绿色,一个美一个丑,一个好坏,只是方便来表达,我们内心的世界,使众生更加了解我们的想法,接近于我们的想法,所以说这些假相对圣人来讲统统是开悟的工具,它会制造种种的因缘,来利益众生,譬如说我们也知道空无自性,难道就不做佛事吗?不行,大量的印经典,大量制造录音带,我也知道空无自性,我也知道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可是还是要这样做,还是要做,因为不昧因果,对不对?所以“知一切法,幻化不实”,我们了解一切法都是幻化的,“六根无染”,六根不要去染污,“对境寂然”,就很寂静了,看一切境界就没什么好计较的,所以对境寂然要用两种功夫,不计较,不比较就OK了,对境界寂然,看到什么境界,我们享受我们的生命,“不染不着”,不染污不执著,“念念不住,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无染,即是修行,忘心而照”,放下这颗心,放下执著心,用这种心回光返照,“无念而知,自然得入”,没有分别心,没有执著心,没有颠倒的念,这样子清净的知,清净本性的知,无念而知,无念就是清净心无念,无念的清净心的知,自然就得入了本体,“清净心体”,“了生”就是“无生”。九十页,“知妄无妄”,知道妄心是空无自性的,当下就没有妄心,知妄无妄。知妄,悟到了妄就是空无自性,就是没有妄心,所以中间加一个即,知妄即无妄,了悟了缘起的妄无自性,就是真心的无妄,“觉”悟“了”心即“无心”,就是没有心,“无缚无相”,没有束缚也没有相。“即念”,中间加一个而“无念”,自性的念其实还是无念,“即定无定”,的心相之执著,自性本自具足有定,“即慧无慧”,的心的执著,即定而无定,即慧也无慧相,就是 说我们当在定中,自性的定,没有说我在定的相,当我们般若智慧具足也没有一个般若智慧的相,即“行而无行,菩提无得,般若无知”,不是那种草木的无知,而是没有分别心的无知,是自性本具足有知,所以“念念无迷,心心无所”,心心就是念念,无所要加一个字,无处所,中间加一个处所,就是念念没有一个能念,所念,其实你找不到,叫做心心无所,或者是念念无处所,你要找到分析的念,念念都是空,“心无住处,则无有心”,如果心没有执著,分别心就停止了,也没有一个愚痴的无心之念的执著,“亦无无心”之执著,我无心了,还执著一个我无心那也不行,要把无心化作一种真实境,解脱的境。而不是把无心化作一个观念境,再来谴除那又不对,“有无总无”,有心也放下,无心也放下,总无,无就是空,最底下那个总无就是总是空,有心是空,无心也是空,有心,无心总是空,“身心俱尽,我法体空”,那个体要用两次,我体空,法体空,那个体要用两次,我体,法体皆空,什么叫做我体空呢?我就是身心,我这个身心,五蕴身法就是万法万相都是缘起,不但我体空,法体还是空无自性,“泯齐万境”,灭掉齐万境,泯齐,怎么能够泯齐呢?因为用空性来做桥梁,透过空性统统划等号,三千大千世界空等于一微尘的空,一微尘的空等于一朵花的空,一朵花的空等于一个电灯的空,一个电灯的空等于我们色身,五蕴身的空,你跟我都可以画不等的号,也可以画相等的号,如果你跟我不等,这是站在相的缘起的角度说,我跟你是不一样的,站在毕竟的空性的角度来讲的话我们是画等号的,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所以开悟的人,你就是我,我疼爱你就如同疼爱我自己,我疼爱普天下的众生就如同爱惜我自己的生命,我不忍心去伤害那些幼稚,无知的众生,所以我们看到众生的无知,我们只能用同情怜悯的心,却不能生一念伤害他的心。所以我体空,法体也空,叫做泯齐万境。为什么,用一个空无自性贯串所有的缘起,“万境如如,本来就空,合本一冥”,冥就是如如不动的本体,合起来本来就是如如不动的…
《宇宙万有本体论(1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