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宇宙万有本体论(13)▪P7

  ..续本文上一页洋房大楼还是死,这一些玩电动玩具,玩电脑,玩网路,这一些所熟悉的你最喜欢的着迷的境界要先怎么样,放下,放舍闲,这个闲。跟那个空闲的闲不太相同,中间这个木部是指熟,很熟的,你很喜欢的外境叫做闲缘。你要放下那一些你所执著很喜欢的外境,歇却心识,心识就是分别心,要把它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譬如烹茶”譬如说泡茶烹茶,如果“火力微弱,时续时断”火力太差了,一下子连续一下子断。“水终不沸,”腾,这个开水烧不开,煮不开,如果“火力猛利,绵绵密密,不间不断”,不间不断的一直烧,“终达沸点”这是比喻,我们修行人没有什么放假的,没有什么假期,你在国外也还在国内也好,不管你在哪一个地方,早课,晚课,念佛,这一念了生死的心一定持得住,一定不会受到影响,如果有这个心,终达沸点,以前有一位居士告诉我他是念佛的,这个居士是很老实的人,他说:师父,我看到七宝莲花,七宝莲池就在我墙壁显现出来,白鹤就在虚空,他眼睛一睁开来看,七宝莲池,鹤是怎么样子,宝阁,他就是显现出来,他是修这《十六观经》观自己念佛清净的业,这个居士真了不得,善良到了极点,他念旁边没有信佛的人说他是精神病。他笑一笑后来他不敢讲了,阿弥陀佛,继续念,他来讲给我听,我说:我相信,I believe 我非常的相信,一个人念到净业现前的时候,他就是这样,后来这位居士往生了二十四个小时这个头顶都是热的,这个我们是绝对相信的,因此我们要了解修行就是象这样子,念到极乐世界现前,闻香。见佛,见光,见花。生死自在,还是继续念,绝对不间断。“犹鸡抱卵”孵这个小鸡要抱这个卵,“暖气相续”你一间断,母鸡跑掉了卵孵不成了,“自证圣智”自觉圣智“亦复如是”“此贵心行,非徒口说,”这个可贵之处是真心下功夫去修行的,靠内在里面观照的而不只是嘴巴说一说。“步步着力,念念相应”,这八个字是修行的根本,步步着力就是修行的时候要检验自己,知道你每一步走下去,就是真正的很有功夫。念念相应。

  一百页,“转入转深”愈来就愈深。“造极为则,”则就是目标,以心性的观照达到无生,造极,如果是以念佛,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要这种功夫为目标,“二六时中,念兹在兹”为什么?生死重要。“行斯住斯”,斯就是观照空,行观照空安住于一切空,行斯住斯,要尽全力以赴,“体斯用斯”体悟这个自性用清净心,叫做体斯用斯。体悟这个自性用清净心修行。“忍辱精进,长远不变,取证菩提,易如反掌,无思无念,不生不灭”,思就是念的深入的功夫,深入的功夫我们叫做念力。念就是分别,思就是微细的烦恼,没有微细的分别,也没有粗糙的念头,“不生不灭,前后际断”前后际断的意思就是妄想,颠倒,烦恼断不是本性断。本性是存在的他不断。前后际断就是当下这一念,让烦恼无所遁形,全部透视。“一性怡然”这个怡然就是不假造作,平等如此叫做一性怡然。用一个清净的本性不假造作,平等心就是这样子修行。“离念现前”离念加一个妄,离这个妄念正念的佛性就现前,叫做离念现前。但是“亦不自满”就是不骄傲,不狂妄,我有时候看了一些居士,护法,学了一点点佛法目空一切。我们到大陆去见到赵朴初多么的谦虚多了不起,政协的高层的人士,宗教的领袖,佛教会的理事长,我去北京医院看他,多么的谦虚多么的了不起,多么的恭敬三宝,我跟广化老和尚去听,他讲《李炳南老居士》华严,他还没有讲课前走到广化老和尚前就下跪顶礼了,二话不说,先顶礼后上台,我说这些大居士绝对不说僧过。大居士绝对不会去说出家人的过失。真正一个居士怎么去说三宝的过失。恭敬都来不及了,三宝有修没有修,他负因果。他有一件福田衣值得我们恭敬,也种福田,所以在律学里面讲供养一个破戒的比丘尚属无量功德。何况持戒清净,所以我们就知道我们不自满在家居士这个观念很重要。越有修行的人就越了不起,陈履安做过国防部长,监察院长,我们请他到林口体育馆致词,他多么谦虚他看到师父二话不说马上下跪顶礼。陈履安现在人还活着,还可以求证,他对三宝那种恭敬,这哪里是这些居士学佛一年,两年,三年,十年可以比得上的,我们觉得李炳南老居士对三宝,赵朴初中国大陆多么了不起的,你到中国大陆去看,道场都是赵朴初题字的,几乎almost,你看,看到三宝他就是下跪顶礼。多了不起,我们法师看到这一幕,赞叹,赞叹,所以我常常说越有修行的在家居士他一定恭敬三宝。所以有一句话你一定要记住。不敬三宝学法无益,不敬三宝学佛无益。这一句话,麻烦你要做你的座右铭,不礼敬佛,法,僧,学佛没有什么意义的,底下“亦不中辍”就是间断,“努力修持,绵绵密密。恬恬淡淡”,就是淡薄一切也就是不着一切。“绵密之中,更趋绵密,”功夫毫不停止,一点都不自大,“微细之中,更趋微细”意思就是修行不能自满,有功夫的人也不要一直赞叹自己,“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机缘一到,豁然贯通,桶低脱落,”桶低就是无明,最后一层的无明叫做桶底,你这个桶子一拿起来,它怎么能够盛水。承受那么重的负担桶的底不脱落的话负担一直存在。桶底就是指无明,根本无明,根本无明弄通了,“身心俱寂,五蕴皆破”。

  “二十一,性等虚空”“万有如幻”万有缘起就象幻化的,“无缚无脱”没有束缚也没有解脱,“心心寂灭”心心就是念念,念念都在涅槃的境界里面不生不灭的境界里面。“无身心相,”身空心也空,离念相者,等虚空界,当你离开这些妄想,颠倒,执著这些种种的妄想,离念相者,离开这些妄想之相,你的心大智慧现前,你的心就象虚空界一样,绑不住你,“虚空法身,无二无别”你就了解法身是什么。记住,“大道虚旷,绝思绝虑”这个大道是虚旷,如太虚空如无涯的旷野。绝思就是绝分别的思,绝烦恼的虑,虑是指烦恼,思是指分别,绝分别的心。绝烦恼的虑,这是不一样的,思是指分别心,虑是指烦恼心,我们真正了解大道是无一物的不须要去分别。所有分别也都是短暂,刹那就是无常变化,所以绝思绝虑,“无所不遍”当你没有分别,没有烦恼的时候,你的觉性就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就是平等,在大善人也是平等,大恶的人也可以成佛,“寂照忘知”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忘知,就放下了这个分别,这个忘不是忘记是放下分别,知就是分别,“虚含万象”就象虚空含这个万相。“虚明气象”气象就是万法,心如果虚,心如果空出来象空性一样,心如果悟到了空性则明,就拥有光明,怎么样,明气象就是万法,虚明气象意思心若虚空就拥有一片的光明。这些万法就显现,“浩然无涯”浩然指大用现前,浩就是指大,海水叫做浩然。大海水叫做浩然,浩荡,浩浩荡荡是指大用现前,无涯就是无尽。依体起用,这个大用现前是无尽的,就象“如大日轮,常在虚空,遍照十方,无障无碍”,就象这个太阳处在虚空遍照十方是没有障碍。“如镜鉴像”,就象镜子鉴这个性,反射叫做鉴,就象镜子反射这个像。“一无系着,”你看镜子的面,从来不会被相所粘着的,我们见一切相也是这样子,心不要被捆住,“如水澄清,万象明现”我们的心清净就如水,水一澄清万象就明现,“照体本空,而能显物”我们觉照的心体是本来就空无一物,虽空无一物但是它存在,而能显物,所以说照体,我们觉照的心体本来是空,但是它是存在而能够显物,因为存在才能显物,存在但是摸不到,看不到,但是它存在,“心体灵知,湛寂不动,”虽然无相可得但是大用现前,心体灵知是湛寂不动,“无心镜像”没有里面的影象,没有心镜相,意思就是无心镜像,统统没有,不落入这个像,虽“照而常空”“忘怀虚朗”忘怀就是不着一物,则心自然朗就朗照。忘怀就是不着一物则心虚朗照,心如虚空而能够朗照一切,“虚而可见,”因为它就像一面镜子,虽然无一物但是是存在可见就是还可以作用,“犹如明镜,空洞虚豁,了无一物”,但是碰到了有形的东西,它就会反映,“遇形斯映,”就象钟,钟放在那边没有声音,小扣就小声,大扣,咚,就大声,不扣就无声,声音是蕴藏在钟里面,可是你不打,它响不出来,所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存在的一个佛性的潜能,有智慧,就随时可以展现妙明的境界,钟也是这样,钟放在那边不响,大扣大声,小扣小声,心也是这样的,小小的缘起妙用小小的作用,大大的缘起,大大的作用,针对一个人小小的作用,针对无量的众生大大的妙用,所以说“心量广大,遍周法界,了了明明,便知一切,来去自由,心体无滞,直下无心,朗然大觉,”这几个字要是记得住,你真是用不完,来去是这么的自在,我们是来是被来,不晓得来是空,去也不晓得去也没有所谓的去,我们就执著有一个来,执著有一个去就不自由了,大修行人心中拥有的东西都知道这个是空,哪有什么来跟去的东西,哪有什么增跟减来去就自由了,心体无滞,心性绝对不要让它去阻碍,记住,直下无心,当下统统放下,朗然大觉,所以我就告诉诸位,诸位从无量劫来已经也许修行很久了,今生今世听到师父这样一开示,《宇宙本体论》悟道了你就是佛,虽然没有办法像圆满的佛,可是心见性的人就是佛,“无心之量,说为心量”,加两个字叫做“方便”无心之量说有一个心量,“此一念心,不在中间,不在内外,不离中间,”不离内外。我们这一念心不在中间,不在内外也不离中间,也不在内外,“犹如虚空,平等不动,” “觉性遍满,清净法界,圆无边际,”“无边虚空,觉所显发,”就是为吾人觉性之所显法。“无心之量。说为心量”无心,当然就没有量了,因为没有影象的东西,没有执著的东西,没有切割分裂的东西,当然就没有量了,方便说为心量,就是方便说,为心量,此一念心,不在中间,因为无所谓的中,左边看是右,右边看是左,前面看是后,后边看又变成前,这个定位是人类方便,给予的东,南,西,北,所以不在中间,不在内,也不在外,如果在内先看到五脏六腑,如果在外,可以看到自己的脸。那么心在外跟我们也不相关,这《楞严经》阿难七处征心就讲得很清楚,但是 “不离中间”这个心也不能离开这个中间,因为要方便说,在这个中间,“不离内外”如果离开内外,心就没有觉受了,所以也不离开这个内外,中间是缘起,内外是缘起,其实这句话直截了当说,心不在中间,不在内外,但是不离因缘,不离缘起,不能离开这个缘起法,缘起才定位这个中内外嘛,没有缘起怎么定这个位呢?比如说虚空,哪里是东,南,西,北,没办法定位,“犹如虚空,平等不动”虚空,你跟他赞叹,如如不动, 跟它吐痰,如如不动。跟它撒尿,如如不动,你给它一百万,一千万,如如不动。拿刀子切割,不痛不痒,拿火烧,烧不烂,不坏,就象虚空平等不动,“觉性便满,清净法界,”觉性遍满也就是说到处都充满着我们的觉性,如果一个人有所证量,他走到哪里,他觉性就不离当下。所以叫做觉性遍满,一个开悟的人在台湾开悟,有证量,到美国他一定不会失去的,简单讲不受空间的约束,或者是这个左右,叫做觉性遍满,清净法界是圆满无边际。“圆无边际”就是圆满无边际。“无边虚空,觉所显发”他在这里意思就是,这一句话,是根据《楞严经》的,虚空是属于色法,意思就是说,虚空是衬托有色的东西,虽然虚空是无形相,但是因为有虚空,然后衬托出有形相的色法,有形相的色法是因为虚空来衬托,那么 虚空也必须由有形相来衬托,所以虚空列为色法的一种,当我们的意识心打破了,那么分别执著也没有定位了,那么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那么就不会有所定位,东南西北,包括这个虚空,也只是我们觉所显发,这也是清净自性里面的一部分,就是这个意思,无边的虚空只是我们本性所显发出来的一个相。虽然是无形相的东西,但是还是属于色法,是属于清净心所影现出来的,“心包太虚”心是无形相的,心包太虚这一句话其实是讲绝对的意思,心怎么能够包太虚,哪里有包来包去的,这是方便说,意思绝对的心性其实跟太虚空的绝对性是一模一样的,是不二的,所以叫做心包太虚,太虚当然没有止尽,没有界限,那么心就可以把他包,那么当然心也是表示没有止尽的,那么心包太虚的“量周沙界”如果心包太虚是指如果站在无形相的角度,心可以遍无量的太虚,那么如果站在有形象的量,那么就遍法界了,沙指无量无边,界指三千大千世界,如果论到我们的心性是大到可以包太虚空,论到我们心性的妙用无量无边的妙用,那么是周遍恒河沙的三千大千世界的法界。它就是这个意思,“广大虚空”,广大的虚空,“生大觉中”意思就是只是大觉性的一小部分。广大的虚空在众生看起来是很大,但是在一个证悟的人,虚空也只是觉性当中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常常讲顺逆二境是生命的一部分,生老病死是生命的一部分,但是在这里讲虚空是自性大觉中的一部分,“犹如片云,点太清理,”太清就是虚空,就象一片的云,小小的云出现,点就是出现,出现在这个太虚空当中,太虚空是指本性,云就是指虚空,比喻指虚空,意思是虚空虽大,我们的胸量更大,“亦如大海”,比喻说我们的本性,“一沤之发”沤就是小水泡,一个大海里面中的一个空气浮起来的小水泡。那算什么,这么广大的虚空只是觉性的一小部分,这算什么,对不对,就像大海水中出现的一个小水泡。也不算什么,简单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觉性是无量无边的大,没有办法形容,你看到的太虚空还不大,我们的觉性,心性是无量无边的,“若有欲知,佛之境界,当净其意,犹如虚空,”这是出自华严经,若有欲知佛的境界我们应当怎么做呢?应当好好的净其意,净就是把这个净化,除掉这些妄想,颠倒,执著那就是净。犹如虚空,虚空是无形无相,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也只有这样能够比喻清净的自性,比较接近,否则实在没办法比喻。“远离妄想”,因为一切都是妄想,“以及诸取”,以及种种的执著,“令心所向,一切无碍”。

  

《宇宙万有本体论(13)》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