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宇宙万有本体论(14)

  “二二,圣心无知,”这一章比较难一点,“夫有所知”意思就是有所动念,执著,分别。那么就着于某一个部分,“则有不知”,意思就是当你有所执著,那么就有所不知。为什么,因为执著变成观念捆死了,被这个观念捆死了,所以我们看普天下的众生,包括贵为皇帝,总统,五院院长,都没有办法避免这种知见,就是观念的束缚,没有办法,它一定有所定位,在相,虚幻的缘起的相里面它一定有定位,那定位就是一种执著。所以:夫有所知,则有所不知。这意思就是如果你有所执著的一面,你就会有很多的地方会产生不知。就是无知,“圣心无知”就是无所安立知见,圣人的心是无心,无知就是无心,不执著,无所住,无所求,无所惧。不颠倒,不梦想,也不挂碍,圣心是无知,知就是知见,圣人的心是绝对不安立任何的知见的,所以无所不知,加一个所,“故无不知”就无所不知,为什么说无所不知呢?因为他妙用,处处可现,比如说一只手,我这只手握着这个笔,就没有办法再握杯子了,我一定要把笔放下,在握这个杯子。我要是紧握着这个杯子,就没办法拿这个卫生纸,拿卫生纸,执著这卫生纸放不下,这要金钱来,就握不到,意思就是说有所执著,就一定有黑暗面,有所取就一定有所舍,这是对立的,若建立了光明,就一定有黑暗,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说,世间的好只是痛苦的投影,你们应当觉察,我们觉得。。。哎呀,我们刚才这么好,大家又快乐,记住,这是痛苦的开始,哎呀,中这个大家乐,这个好。没几天,绑票了,你不中大家乐,还没这个事情,中大家乐,痛苦就来了,所以,佛陀告诉我们,世间的好只是痛苦的投影。你应当观察,要好好的去觉悟。世间的好是短暂的,你没有发现他的坏,要永远的好才是,那就无上的智慧,永恒的无上的智慧,就永远的好。“不知之知,乃一切知”意思就是自性自己,不安立知见,自性不知之知,这个就是妙用的知。自性的无知知妙用的知。不知就是体,之知就是用,体之用,依体的妙用。不知就是自性,这个自性的,无知之妙用的知。乃是平等心中一切知。乃的底下加四个字,乃平等心中一切知。那么这一句话意思就是自性是无知无所不知。所以自性的无知,产生种种的妙用。这从哪里产生,从平等心中一切知。乃是一切知。“虚寂其心,而实其照”。站在空性的角度,我们应当虚寂其心,就是说胸量放得越大越好。寂就是静,静到了极点。就是我们现在讲的high到最高点,现在的很多名词我一直觉得跟不上,以前我们没听过什么叫做“酷”现在都是讲很酷。奇怪,这个字怎么拿来用,猩猩(新新)人类,犬字旁加一个星。这猩猩人类是很奇怪的,象阿妹在台北这个表演,四万个人,挤破头了,每一个人拿着一个晚上的绿色灯。阿妹就唱,阿妹是原住民,就唱歌,底下四万个人,哦,那都是挤破头了,这四万个人,他就不会来文殊讲堂听经挤破头。迷惑颠倒的,是多得不计其数,觉悟解脱的是少到凤毛麟角。你high到最高点,那最高点接下来就最低点了,我们学佛的人没有高也没有低,快快乐乐的,没有学佛是很悲惨的,就象一个公务员,当警察的公务人员。很好,不错,当的不错,儿女从小慢慢养,养大了,一下子退休了,就是不晓得要做什么。楞在那边,叫他来信佛,他不相信。他就是整天杵在那里,无动于衷不知所措。六十多岁了, 也不晓得要做什么,没学佛了,每天做什么,泡茶,端着茶,不了解佛法,人没有佛法,就不晓得要做什么。就没有工作可做了,退休了,我刚刚讲的就是我姐夫,这下。。。。就楞在那个地方,整天泡茶。孩子都读到博士了,东海大学,警官,三个孩子都很会念书。就偏偏没学佛,也不能说他不对,对不对?生命他就是这样,没学佛就不晓得要干什么。就完全楞住了。再看看底下,说虚寂其心,我们一定要让心扩大,象虚空,使整个心静到了极点。“而实其照”,实,在旁边要画一线,写两个字,存在,这个“实”不好解释,这个实就是存在的意思。而你一定要存在,观照的力量,透视的力量,底下,“虽终日知,而未尝知”未尝着一个知,这样才对,自性清净本自具足有知。虽终日知,但是未尝着一个知。因为没有能所,没有一个能知跟所知,就化作意识心了,有能,所就化作意识心了,“空无言教,空不证空”在这一段很难,底下这八句,很难,你一定要注意听。除非你开悟,否则真的是很难,完全看不懂,亦不知所云,空无言教,空不证空,要注意听,要作笔记。空就是空性当中,无就是离语。空性当中是不能用语言去教化的,我们今天化作语言来教化大家实在是没办法。不得已,叫做空无言教。真正的真空状态,(空性当中)是离于言说,离于教化。是没办法讲的。空不证空,绝对的空性,是不能证绝对的空性,因为绝对的空性没有能证的空跟所证的空,没有能所。因为这是不二的东西,当下空,有就是不二。空就是有,有就不离空。不能说有证了“空”有一个能证,一个所证。那有是形成相对的东西,所以叫做空不证空。绝对是不可以有绝对的,能,所之证。空不证空就是绝对的空性是不能证绝对的空性。因为绝对就是没有相对的能,所。底下“以知知寂,非无缘知,“不知知寂,不自知知,不为无知,性了然故。”这句若看得懂的请举手。赏金十万,这一句如果看得懂,赏金十万,除非你有所悟,否则真不知所云,这一句来自于《证道歌》,古时候禅宗的思想。好注意听,以知知寂,非无缘知。这句讲得实在是很了不得。以意识心的知叫做以知。中间加一个而,知道有一个空寂之法,以意识心的知,而知道有寂静法,有空寂之法,那么就变成一个能知,一个所知了,对不对?那这个是生灭刹那的知。生灭变化的知。再来,非无缘,先解释这个缘,缘就是条件,就是缘起。无缘就是不是籍着条件,非无缘知,不是本性的无缘之知。意思就是非本性无条件的知。简单讲,本性是没有任何条件,意思就是本性非缘起,不离缘起。所以这个无缘简单讲就是本性的意思。没有任何条件的知就是自然知了,这句话的意思跟上面贯通起来,就是用意识心的知,而去知道有一个空性的寂灭法,那么这个不是本性的知,非本性的知。因为它已经变作,有一个能知所知。无缘就是没有任何的条件,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嘛,无缘就是不籍任何条件,那么当然就是本性了,因为本性,缘就是相对,缘就是生灭,缘就是诸相嘛。非,无缘就是无相。无缘就是没有对立,无缘就是没有能,所嘛!那么当然指本性了,所以无缘两个字在旁边写个本性,那么就已经很清楚了,非本性之知。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上面加起来就是以意识心的知而知道有一个空性的寂静法。这不是本性的知。本性的知,没有能知跟所知。那么你用意识心去知就变成化作一个能知一个所知。就是这样子。底下,说不知知寂,上面加五个字,就是自性清净之不知,而能够知寂,就是了悟一个空寂之法,自性清净的不知,因为不知就是说自然知,他不安立任何的知见。自性清净里面的一个无知。不安立知见的自性清净,用这种心去知道一个空寂之法。那表示说不二。自性本自具足有知,叫做不知知寂。意思就是用自性的知,不二的知去知道有一个空寂之法。这个才是真正的知,叫做不知知寂,不知就是本性的知,用本性去知道有一个空寂之法,不自知知,又不为无知。不自知知,把笔拿起来,这不是来,来,中间加一个,来,不是来自于,底下两个知上面一个加一个能知,下面一个叫一个所知,不自知知就是不是来自于能知,所知之知,这是意识心的知。那么本性又不为无知。无知就是草木,为就是同于,又不同于草木的无知,或者是指愚痴的众生的无知,这本性的知,又不同于草木的无知。这本性的知又不同于草木的无知,或者是不同于愚痴众生的无知,怎么样?性了然故。这个清净的自性,本自有知的能力,了然就是清清楚楚的知。然后这整句我在贯穿一遍,从前面,空无言教就是空性当中是离于一切言语教化。空不证空就是绝对的空性,是不能证得绝对的空性,因为绝对是没有能所,不能有能证跟所证。以知知寂,以一个意识心的知,而去知道有寂静法。那么这不是本性的无缘知,那么本性如果用本性的无缘知这个不知。那就不知知寂,就是用本性的无缘的不知。就是自性清净之不知,而去了悟空寂之法。这是真正的知。那么他不是来自于一个能知跟所知叫做不自知知。那么又不是草木的无知。那他是什么,本性了然故就是我们的本性就具足有了然,就是这个知,性了然故。底下,“正知之时,法界理观”当我们知的时候它又,法界理观中间加两个字就是无生,理就是无生,就是当他在知的时候,当下契入空性的无知。契入空性的理观,譬如说,噢,我们现在演说一切法,当下就契入无生,说法者无法可说,听法者无法可听,缘起的当下他都是无生,都是空性,虽然这些动态,人们看起来是活生生,腾跃跃,是好象有这么一回事情,但是仔细,冷静的去透视,把这个时间切割成最低的刹那间的动点来剖析他,其实他回归当下就是无生,所以说正知的时候,法界的空性的理观马上现前,“菩提心生,不可更知。”因为是不二,菩提心一生就是无生,无生就产生菩提心生,菩提心生,无生就现。无生一起,菩提心就生,所以说法界理观菩提就心生,不可更知,没有立一个所知,能知,没有,“现前一念,即如来故,”“不应如来,得于如来”你的心知道我得一个开悟。他本来就是有自性清净。不能说不应于如来。不应如来得到。又得到一个如来。“不应菩提,得于菩提”不应当有一个菩提,又得一个菩提。没有的,见上立见,知上立知,见上立见,一个能见,变成立一个所见,知上立知,一个能知,又立上一个所知。变成头上安头,意思这个都是形容不二法门,性相不二,因果不二…

《宇宙万有本体论(1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