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宇宙万有本体论(14)▪P3

  ..续本文上一页穿好了,然后在水里结婚,还有骑脚踏车结婚,统统有,是不是?为什么,无聊,不搞这些,就不晓得要搞什么,他一定要弄一些很奇怪的点子。然后新闻报道,然后就把它剪影起来,然后就报纸出来,然后做一个 memory回忆。你看,像今天这样子,直升飞机去娶回来了,那还不是一样吗?送进洞房,对不对?明年生宝宝,还不都一样吗?这些仪式不是可以免吗?他就是要这样做,所以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众生他没有绝对空性的知见,他一定要建立一种实以为知的这种东西。以为有这世间以为有一个实在的东西。然后哗众取宠。知见立知就是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知见,世间所安立的知见,无见,放下,不着一个知见,这个就是不生不灭,再讲一遍,头上安头,你在真如的清净知见里面又安立一个知见就头上安头了,这个就是无明的开始,简单讲我们所建立的观念要透视他,要解脱他,让他超越自在,无牵无挂,如果我们再去推论或者是建立一个实体性的知见,那么这就坏了,就无明本,知见无见这个就是不生不灭的涅槃。知见不再安立任何的见就是涅槃,就是恢复到本性的见,知见,“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般若无见,无所不见”,这个见是指透视,超越,解脱的意思,般若是无见的,因为般若不建立任何的知见,所以没有任何东西不与空相应,无所不透视,无所不超越,无所不解脱。“般若无见,能见涅槃”能见不生不灭的涅槃,这一句就是存在。存在一个不生不灭的觉性,但是拿不出来。但是他可以存在,你可以感受它的存在,所以般若无见,但是能见。不生不灭涅槃的心境,这涅槃它是指心境是无形相的东西。“涅槃无生,”就是捏盘清净的体本来是无生,“能生般若”涅槃清净的体本来就是无生。但是能生般若,这还是讲存在,“无分别体,具恒沙用,”没有分别的体性,具足有恒沙的妙用。“善能分别,而体不动”而体第一义谛而不动。善能分别诸法相,而体悟第一义谛不动,而不动叫做善能分别而体不动。体就是本体,善能分别,但是这个本体是不动。“寂知本体,神解之用,”神是当作不可思议,不昏就是不昏沉,不动就是不浮动,就是掉举的意思,不昏沉也不掉举,二六时中“如如常然”永远是这样子,我们“灵知不昧”我们的清净觉性是不昏昧的。“空寂之知,知之一字”这个知是指贯穿,透视,空性的贯穿的知。透视,彻悟,解脱,自在的知。这个知是“众妙之门”是不可思议。当你一切法如实知,毕竟空,你的不可思议的清净自性就展现出来,“心性离见,”心性离一切见,这个见有四种解释。执著,分别,妄想,颠倒。这个见是指这个,离的底下加一切,心性离一切执著。心性离一切分别,心性离一切的妄想,心性离一切的颠倒。叫做心性离见,那么心性离一切,颠倒,妄想,执著,分别。“智慧光明,遍照法界”“即诸法性”不生不灭的法性就是现前。“镜若有垢,色像不现。”这是指心,我们的心境,心就像镜子如果有污垢。那么这个外在的色像就显现不出来,“众生心垢,法身不显,甚深般若,无知无见”无知就是不立一个知也不立一个见,若有着一个见,一个境,见一个智,“见境见智,即非圣见”即非佛之圣见。甚深的般若无知无见,就不立一个知,不立一个见,如果是见境见智,那这当然不是佛的圣见,“正住观察,于第一义。”第一义谛就是不见,毕竟空,大般涅槃叫做第一义谛,“见无所见”虽见,但无所见,叫做见无所见,虽分别,但无所分别,“亦无照相”也不着一个观照之相,亦无照相,就如虚空,“如虚空故,有所得心”放下,“无所得心”放下,“皆不可得”这一句是描述那个有跟无,就象虚空,有,有所得心,注意那个有。无所得心,注意那个无,有,无,统统不可得,“若有修行,若不修行,”不修行就是无修行,皆不取着。这个也是描述放下,有跟无统统放下,“诸佛如来,与一切法,悉皆如故”诸佛如来就是指有情,与一切万法是指无情,有情,无情同圆种智,悉皆如故,如的旁边写三个字,毕竟空,统统毕竟空,诸佛如来有情毕竟空。万法器世间毕竟空,悉皆空,统统是毕竟空。《仁王经》云,金刚定前就是成佛以前,所有知见,就是所建立的知见,皆不名见,加一个,正,皆不名正见,“唯佛顿解”加六个字,无立任何知见,则具一切智,唯佛顿解,解什么,无立任何知见,唯佛顿解,无立任何知见,则具一切智,一切智就是佛了,“所有知见,而得名见,”则所有,加三个字,则所有自性之知见,而得名,加,上面加:无见之正见,而得名无见之正见。再讲一便,所有知见,皆不名不为正,金刚定前,成佛以前所有建立的知见,都不名为正知正见,所以我们现在还是外道,佛门的外道,佛门里面的外道,不是佛门外面的外道,佛门的外道是真的外道,不见性还算是外道,心外求法,唯佛顿解,不立任何知见具一切智,则所有自性的知见,而得名无见之正见,而得名见,名见就是名为正见。什么正见呢,无见之正见,不安立知见的正见,这个都是形容不二法门,都在讲不二法门。

  “二十三,随缘保任”这个保任就是保持正念,任运随缘,意思就是我们一定要在一切的缘起法里面,保持这个正念,任运随缘。而不为任何的境界所影响,“古往今来,事事物物,唯因缘起”只是缘起而已,缘起是表示因为它无自性,说明一切法无生,这是重点,为什么讲缘起,为什么讲无常,因为讲缘起,见缘起即见道,为什么讲缘起,因为讲这个空无自性,为什么一定要讲无自性呢?表示什么,表示一切法无生,重点就是讲无生,见缘起即见道,见缘起,空,那就了解无生的道理,了解一切法无生,什么八风,赞叹,诽谤,那这个都不关生死的事情,所以人家的赞叹,我们不要当作自己的成就,人家别人的称赞,就像嚼口香糖,嚼一嚼,这不错,但是不要吞下去,人家的赞叹不要误会,以为是自己的成就,不需要这样子,别人的恭维,我们还是要谦虚,就像嚼口香糖一嚼,不错,但是千万不要把那个口香糖剩下的还吞下去,所以古往今来,事事物物,唯因缘起,都是因缘刹那的变化,“唯心识变,”这个都是唯心所变,还好我们讲过《唯识学》,《唯识学》,初学佛法的人要先听,还有十四讲表,初学佛法的人要先听,“梦幻泡影”一切法就像梦幻泡影都不是实在的,石火电光,这比喻刹那生灭,“毕竟体空”,你找来找去就是毕竟体空,无有自性,我以前始终没有办法体会这四个字,无有自性,现在用一个比较具体的使大家更容易了解的,就是没有永恒性,叫做无自性,这下可以抓到这个语句的正确的观念,我以前对这个无有自性,实在是听不懂,后来慢慢自己去参悟,自己去看书,再来听听长老的启示,后来我自己发现用这样来讲,来比喻更清楚,无有自性就是任何东西都没有永恒,没有实在的东西,没有实在的永恒性那就叫无自性,一下子一语道破,你看,你随手拈来,哪一种东西是永恒,那么既然不是永恒,简单讲我们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我们以为金钱,名利或者是外在的东西以为是永恒,我们追求的东西错误了,人与人相处就是硬要改变对方,来依顺我们内在生活的一种标准,所以变成很痛苦,夫妻之间,夫想改妻的观念,妻子想要改变夫的观念,儿子想要改变老爸的观念,都很痛苦,到后来都变成仇人,所以与其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就是这个道理,学佛的人先调伏自己,先改变自己,这个世间,我们就活得天下太平,“人法顿寂,”就是空,法空,顿寂也是空,人法顿空,万缘自息。这个万缘,缘起法里面种种的不可思议的种种的现象界。自然就平息了,“对境随缘”对这个境界一切随这个因缘,“过而不留”就是不留痕迹,过去了,过往就不留任何的痕迹。“常使其心,虚明洞彻”常常让我们这一颗心,又如虚空,又拥有光明,洞彻一切,“如镜照物”镜照这个物就“随缘映现,”“来不预计,去不留恋”来也不执著,预计就是预先计度,这个计就是算计,表示说在我们的执著的角度范畴里面,来也不预先有一个计划,或者是一个执著,去也不留恋,“不被境惑,一无系着”。一点都绑不住你,就是要砍头了,也是如如不动,也知道总有一天这个臭皮囊生命是一定要交出来的,我们这个臭皮囊一定要交出来的,何况说小小的逆境,有的人一下碰到小小的逆境活不下来了,自杀了,闹自杀了,对不对?前几天有一个小姐发布说:得到乳癌。就跳楼自杀,这个慢慢来治疗的,有什么关系,就是治不好,动个手术能够活多久,那么要是有因缘学佛,也可以往生。比如说,你得到乳癌,还有三年的生命,那你拼命的念佛,你还有一条路可以走,说不定念一念,业障消除了,碰到一个好医生,又好了,所以人要是没有正法的观念,动不动就用自杀来解决,哎,这实在是很同情他,很怜悯,这《唯识学》里面讲,有自杀今生今世有自杀,就存留了种子,这个种子下辈子再碰到因缘又自杀,想不开就自杀,反正统统用自杀来解决问题,那生生世世一直连续,这个不好,我们学佛的人不管碰到多么大的逆境,乃至于这个生命受到威胁,都不能用自杀来解决。底下,一无系着,我们的清净自性是“不即一法”因为他不是任何缘起嘛。法就是缘起,也不是任何一个缘起法。但是也不离任何缘起法,“不离一法”也不是任何一法。也不住任何一法,但是也不分别,思就是分别,也不分别任何一法。也不见任何一法,也不挂碍任何一法,也不贪也不昧,也不取也不舍,也不贪也不昧,昧就是迷失,或者是失照,失去观照,“不滞”滞就是留,也是停顿,不着执著,也不随,不随这个因缘而变化,也不坏,但是不坏这个事相的修持。不立一切法,也不受一切法。受就是触受,觉受,感受。简单讲就是苦受,乐受,忧受,喜受。这个都是妄想,不苦不乐,舍…

《宇宙万有本体论(1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