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受还是妄想,不立一切法,不受一切法,是名正受,不立一切法是正法,不受一切法是正受。不动不谴,心也是如如不动,也不刻意谴除那个不喜欢的境界,心是如如不动,也不刻意的谴除恶劣的逆境,逆境来就是要面对他,没有什么,“无人无我”本来就没有人相,没有我相。也不昏也不散。“但使六识,出于六门”只要使这个眼耳鼻舌身意,然后六门,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出于六尘中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在这个六识出于六门,在色,声,香,味,触,法当中红尘打滚,怎么样,无染无杂,不要被染污也不要被混杂,我们念念观照,念念正住,住于无所住,“了不可得”念念正住,住于无所住是名正住,若有所住即成非住,叫做正住,念念无所住是名正住,了不可得,念念圆明,圆满光明,“清净本然”我们的自性本来就是如此。“莫作观行”,有观就有能观,所观,“亦莫澄心”,澄心,把笔拿起来,就死守空寂,澄心就是守住凝心观照,守在那个地方,哎呀,无念,观照无念,无念,不敢动也不敢度众生,就像二乘人一样,死守空寂。为什么澄心呢,亦莫澄心呢?因为心本来就清净,你有澄心就刻意的要使他静下来,刻意的要去找一个圆满清净的自性,刻意的使它要澄清,什么东西,我们的清净自性本来就光明,但无心,那么就是圆满菩提,直下无心就是圆满菩提,若论佛法一切现成,何必要澄心呢?澄心就是方便,初学佛法的人方便可以,死守空寂,难以大用,大圆满菩提,那不能用澄心,所以,莫作观行,亦莫澄心,其实观行就是澄心,澄心就是观行。不为法缚,万法从来不缚着我们,不束缚我们,不为境转,清净自性是任意纵横自在,随缘放旷,旷就是没有界限。“一切时处,无心无为,动静如如,性常自在”,这个简单。“善照诸幻”很了解一切都是幻化的,“似镜无痕”,心就像镜子一样不着任何的痕迹,“分别诸法,而得不动”这个是根据《大智度论》善分别一切诸法,而得第一义不动,《大智度论》常常这么说,“随顺众缘,无障无碍。心地荡然,任运腾腾”腾腾是指活跃,指大用现前。任持自性,就是任何的这个运用,这个清净自性大大的活跃,运用这个清净自性。因为你见性,“犹如痴人,心如顽石”我们修行人是痴人,就是装作什么都不挂碍,痴人就是什么事情,外表看来就像跟他没有什么关系一样,就像痴人坐在那个地方傻呵呵。但是心理很透视。外表上不需要让人家知道他是圣人,就像痴人,外表看起来是这样,心如顽石,这顽石就是坚固不动。首楞严大定。就像痴人心如顽石,意思就是大修行人,开悟的人那个心就是如如不动,其实这不是说,就像愚痴的人,不是这个意思,这是指坚固不坏的如来藏心,就像愚痴的人这个心顽石就是如如不动,比喻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动得了他,无须世人,识与不识。不需要世间人认识开悟的圣人。或者你认识我也好,你不认识我也没关系。我就是这么自在,我们就是这么没有挂碍,识跟不识,就是认识跟不认识,对圣人是无所影响,“应用诸根,不染万境”,应用六根,但是不会去染着这个万境。为什么,万境是“生灭诸法”这生灭诸法“透心不入”透就是渗透,渗透不进去,为什么,金刚不坏,大般若,大涅槃,大菩提心,你这个烦恼生灭法怎么透得了进去呢?他是坚固不坏的首楞严大定。所以这生灭诸法,是透心不入。就是不会落入生灭法,透就是渗透,没有办法渗透进去,“譬如虚空,具含众像”虚空包含天地万象,于诸境界,无所分别,真性常住,昭昭灵灵。了然自知,获本妙心,我们的真常自性,哎呀,昭昭灵灵。昭昭灵灵就是表示,哎呀,这个非常的光明,非常的不可思议,很灵,灵灵就是不可思议 ,了然自知,本觉(本性)本来就是有这种功夫,叫做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冥心合道”暗暗的合于这个自性清净心,合于无生之道,“行解相应”什么叫做行解相应,说得到做得到,不能说只有在文字,语言上了解而已,意思是真正的去体悟到毕竟空,不起心,不动念的这种功夫。“密加守护”严密的加以把它守护,“即名保任”就是保持这个无生的正念,守得住,那么“安住水边,深山林下”比喻人少的地方,修行人有时候要找一个人少的地方自己静一静。“保养圣胎”保养圣胎就是长养圣胎。因为你已经见到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了,剩下来就是训练了,无时无刻不做这个训练,令一切法,不来,不去,不生,不灭,让一切法化作绝对的空性。长养圣胎“修习那伽”那伽就是禅定,修习这种禅定,“从假入空”从缘起去体会空性的统一性,从对立去体会绝对性,叫做从假入空,这个假就假借缘起,从这个假借缘起,入于第一义空。“观一切法,自性无生,法性常住,”法性常住就是空性常住,“体证无生,绝诸戏论,灭生死因”因为你了解了一切法无生,就不会在这个生灭法里面打转,那个人念到博士,念博士有什么用呢?是不是?哎呀,那个人到美国拿超博士,超博士有什么用呢?也不能了生死,是不是?那个人做生意赚大钱,赚大钱又怎么样?又能如何,与我们生死何有益哉?是不是?所以说只有修行人是最富有的人,所以佛陀说“入我门中绝不贫穷,进入我们佛门当中是绝对的富有,内心充满慈悲喜舍,单单这个无诤就让你快乐享受一辈子。当你体会到这个与世无诤,那所有的赞叹,诽谤,名闻利养都不关我们的事。来嘛,随缘,去也是随缘,就是这样子,“从真出俗”,从空性,真就是空性。从空性,然后怎么样,起这个大用叫做出俗。真就是体,出俗,俗就是缘起。这一句话是依体起用。“观一切法,因缘何合”但是“因果不失”不能坏因果而说第一义谛,坏了因果而说第一义谛,即非正法,坏因果则无第一义谛,坏第一义谛则无因果法,毁灭因果是断灭见,所以我们今天做什么因得什么果。但是因当体即空,非因,缘,当体即空,非缘,那么果当体即空,非果。所以,中论就是讲这个,中论,中观经论,中论就是讲这个,中论就是讲因,非因,缘,非缘,果,非果。因没有来到缘,缘没有来到果。它是讲回归当下,这一念的圆满菩提性,但是在这个众生的共业的世间里面,不可以坏因果而谈第一义谛,所以我们还是要谈世俗谛的因果的连锁性。这个就是业果不失。如果有人讲修行人不必负担这个因果,那这个人当下地狱求出无明,坏因果而说法,绝对不是正法。业果不失“悲悯饶益”悲悯饶益,为什么呢?有听到正法又同情那一些没有听到正法的人。“摄化有情,拔苦与乐”我们心“内证真实”内证佛性的真实,“以脱生死,外导万行”就是六度。外面导这个六度万行,以入愿海,为什么?我们要发愿要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不能说你自己,听到佛法就好,你有因缘要劝劝你的兄弟姊妹,父母,劝劝你的同修,劝劝你的同参道友。好朋友一起来学佛才对嘛。总是让他有因缘了生死,“外导万行,以入愿海,尽于未来,以智慧力 随顺众生,令发菩提 获深法利,悉得解脱,彻底悲心,究竟大慈” 这从哪里来,“般若空慧,之所成就”都是空性的般若智慧所成就的,所以见缘起即见性空,见性空不坏缘起。那么性空缘起,缘起性空,是佛陀修行的最高指导原则,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做如是说,所以了解到般若的空慧思想的成就,就会“离于妄见”为什么妄见呢?怕你执著为实在的,你把外在的缘起法当做实在的,当然是虚妄的见,那是一种执著的一个见,离于妄见,不住生死,因为住于生死就是六道轮回,而起“大悲”起这个大悲心,“不住”不生不灭的“涅槃”,来“自觉”又“觉他”菩萨的心自觉觉他,“悲智双运,行如来行,入佛境界,智慧方便”,加两个字,善巧,善巧方便,是佛最了不起的智慧。这个在《大智度论》是多么的赞叹释迦牟尼佛,那种善巧方便的大智慧。众生没有办法善巧,也说不上方便,众生应该讲是随便。智慧善巧方便,“了世如幻,权现世间”权就是方便,出现在这个世间。“无边幻化,方便不离”这一个段落,了解世间如幻,方便出现在这个世间。无边的幻法是方便不离。不离就是不离一切众生。“一切智慧,而现世间”出现世间怎么样?“无智境界”因为凡夫无智,凡夫没有智慧的境界,是方便不离一切众生。这方便不离,这是一个段落。一切智慧,而出现在这个世间。乃是要度凡夫的无智的,众生这种无智的境界。“方便不离”一切众生。“超出世间,而现世间”那什么境界呢?“垢浊境界,方便不离”简单讲就是方便不离于垢污境界而出现世间。这句话也是可以这样讲,“菩萨实际”就是菩萨证悟入到真如实际。而方便出现安住于世间。安住哪个世间呢,凡夫的世间。“凡夫境界”就是执著的境界,颠倒的境界。方便不离,方便不离于一切众生而出现于世间度凡夫众生。“无生真实”空性的无生真实法,方便而现世间。是怎么样?幻妄境界。出现在这个幻化境界。“方便不离”度一切众生。“涅槃”:不生不灭的清净心,“而出现世间“出现在哪里?“愦闹境界”这愦闹的境界怎么样?为什么出现在愦闹境界。是因为“方便不离”,普度一切众生。“甚深禅定”,而现世间。什么世间,纷扰的世间。纷扰境界,方便不离,一切众生。“平等一相,而现世间”怎么样,差别的世间,就是差别境界。“一切世间”怎么样,“种种境界”一切世间种种境界是指以上的种种境界。1,无智境界。种种境界第一种境界。2,垢浊境界,3,凡夫境界,4幻妄境界。5愦闹境界6 纷扰世界,7,差别境界,以一切世间以上种种1到7的境界。当下空,“即是如来”境界,表示不二,意思就是说,这句话怎么说呢?如果按照这个不二法门,就是说无智境界,即是如来境界,垢浊境界即是如来境界。凡夫境界就是如来境界。幻妄境界即是如来境界,愦闹境界即是如来境界。纷扰境…
《宇宙万有本体论(1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