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受還是妄想,不立一切法,不受一切法,是名正受,不立一切法是正法,不受一切法是正受。不動不譴,心也是如如不動,也不刻意譴除那個不喜歡的境界,心是如如不動,也不刻意的譴除惡劣的逆境,逆境來就是要面對他,沒有什麼,“無人無我”本來就沒有人相,沒有我相。也不昏也不散。“但使六識,出于六門”只要使這個眼耳鼻舌身意,然後六門,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出于六塵中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在這個六識出于六門,在色,聲,香,味,觸,法當中紅塵打滾,怎麼樣,無染無雜,不要被染汙也不要被混雜,我們念念觀照,念念正住,住于無所住,“了不可得”念念正住,住于無所住是名正住,若有所住即成非住,叫做正住,念念無所住是名正住,了不可得,念念圓明,圓滿光明,“清淨本然”我們的自性本來就是如此。“莫作觀行”,有觀就有能觀,所觀,“亦莫澄心”,澄心,把筆拿起來,就死守空寂,澄心就是守住凝心觀照,守在那個地方,哎呀,無念,觀照無念,無念,不敢動也不敢度衆生,就像二乘人一樣,死守空寂。爲什麼澄心呢,亦莫澄心呢?因爲心本來就清淨,你有澄心就刻意的要使他靜下來,刻意的要去找一個圓滿清淨的自性,刻意的使它要澄清,什麼東西,我們的清淨自性本來就光明,但無心,那麼就是圓滿菩提,直下無心就是圓滿菩提,若論佛法一切現成,何必要澄心呢?澄心就是方便,初學佛法的人方便可以,死守空寂,難以大用,大圓滿菩提,那不能用澄心,所以,莫作觀行,亦莫澄心,其實觀行就是澄心,澄心就是觀行。不爲法縛,萬法從來不縛著我們,不束縛我們,不爲境轉,清淨自性是任意縱橫自在,隨緣放曠,曠就是沒有界限。“一切時處,無心無爲,動靜如如,性常自在”,這個簡單。“善照諸幻”很了解一切都是幻化的,“似鏡無痕”,心就像鏡子一樣不著任何的痕迹,“分別諸法,而得不動”這個是根據《大智度論》善分別一切諸法,而得第一義不動,《大智度論》常常這麼說,“隨順衆緣,無障無礙。心地蕩然,任運騰騰”騰騰是指活躍,指大用現前。任持自性,就是任何的這個運用,這個清淨自性大大的活躍,運用這個清淨自性。因爲你見性,“猶如癡人,心如頑石”我們修行人是癡人,就是裝作什麼都不挂礙,癡人就是什麼事情,外表看來就像跟他沒有什麼關系一樣,就像癡人坐在那個地方傻呵呵。但是心理很透視。外表上不需要讓人家知道他是聖人,就像癡人,外表看起來是這樣,心如頑石,這頑石就是堅固不動。首楞嚴大定。就像癡人心如頑石,意思就是大修行人,開悟的人那個心就是如如不動,其實這不是說,就像愚癡的人,不是這個意思,這是指堅固不壞的如來藏心,就像愚癡的人這個心頑石就是如如不動,比喻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動得了他,無須世人,識與不識。不需要世間人認識開悟的聖人。或者你認識我也好,你不認識我也沒關系。我就是這麼自在,我們就是這麼沒有挂礙,識跟不識,就是認識跟不認識,對聖人是無所影響,“應用諸根,不染萬境”,應用六根,但是不會去染著這個萬境。爲什麼,萬境是“生滅諸法”這生滅諸法“透心不入”透就是滲透,滲透不進去,爲什麼,金剛不壞,大般若,大涅槃,大菩提心,你這個煩惱生滅法怎麼透得了進去呢?他是堅固不壞的首楞嚴大定。所以這生滅諸法,是透心不入。就是不會落入生滅法,透就是滲透,沒有辦法滲透進去,“譬如虛空,具含衆像”虛空包含天地萬象,于諸境界,無所分別,真性常住,昭昭靈靈。了然自知,獲本妙心,我們的真常自性,哎呀,昭昭靈靈。昭昭靈靈就是表示,哎呀,這個非常的光明,非常的不可思議,很靈,靈靈就是不可思議 ,了然自知,本覺(本性)本來就是有這種功夫,叫做了然自知,獲本妙心“冥心合道”暗暗的合于這個自性清淨心,合于無生之道,“行解相應”什麼叫做行解相應,說得到做得到,不能說只有在文字,語言上了解而已,意思是真正的去體悟到畢竟空,不起心,不動念的這種功夫。“密加守護”嚴密的加以把它守護,“即名保任”就是保持這個無生的正念,守得住,那麼“安住水邊,深山林下”比喻人少的地方,修行人有時候要找一個人少的地方自己靜一靜。“保養聖胎”保養聖胎就是長養聖胎。因爲你已經見到不生不滅的清淨自性了,剩下來就是訓練了,無時無刻不做這個訓練,令一切法,不來,不去,不生,不滅,讓一切法化作絕對的空性。長養聖胎“修習那伽”那伽就是禅定,修習這種禅定,“從假入空”從緣起去體會空性的統一性,從對立去體會絕對性,叫做從假入空,這個假就假借緣起,從這個假借緣起,入于第一義空。“觀一切法,自性無生,法性常住,”法性常住就是空性常住,“體證無生,絕諸戲論,滅生死因”因爲你了解了一切法無生,就不會在這個生滅法裏面打轉,那個人念到博士,念博士有什麼用呢?是不是?哎呀,那個人到美國拿超博士,超博士有什麼用呢?也不能了生死,是不是?那個人做生意賺大錢,賺大錢又怎麼樣?又能如何,與我們生死何有益哉?是不是?所以說只有修行人是最富有的人,所以佛陀說“入我門中絕不貧窮,進入我們佛門當中是絕對的富有,內心充滿慈悲喜舍,單單這個無诤就讓你快樂享受一輩子。當你體會到這個與世無诤,那所有的贊歎,誹謗,名聞利養都不關我們的事。來嘛,隨緣,去也是隨緣,就是這樣子,“從真出俗”,從空性,真就是空性。從空性,然後怎麼樣,起這個大用叫做出俗。真就是體,出俗,俗就是緣起。這一句話是依體起用。“觀一切法,因緣何合”但是“因果不失”不能壞因果而說第一義谛,壞了因果而說第一義谛,即非正法,壞因果則無第一義谛,壞第一義谛則無因果法,毀滅因果是斷滅見,所以我們今天做什麼因得什麼果。但是因當體即空,非因,緣,當體即空,非緣,那麼果當體即空,非果。所以,中論就是講這個,中論,中觀經論,中論就是講這個,中論就是講因,非因,緣,非緣,果,非果。因沒有來到緣,緣沒有來到果。它是講回歸當下,這一念的圓滿菩提性,但是在這個衆生的共業的世間裏面,不可以壞因果而談第一義谛,所以我們還是要談世俗谛的因果的連鎖性。這個就是業果不失。如果有人講修行人不必負擔這個因果,那這個人當下地獄求出無明,壞因果而說法,絕對不是正法。業果不失“悲憫饒益”悲憫饒益,爲什麼呢?有聽到正法又同情那一些沒有聽到正法的人。“攝化有情,拔苦與樂”我們心“內證真實”內證佛性的真實,“以脫生死,外導萬行”就是六度。外面導這個六度萬行,以入願海,爲什麼?我們要發願要度無量無邊的衆生。不能說你自己,聽到佛法就好,你有因緣要勸勸你的兄弟姊妹,父母,勸勸你的同修,勸勸你的同參道友。好朋友一起來學佛才對嘛。總是讓他有因緣了生死,“外導萬行,以入願海,盡于未來,以智慧力 隨順衆生,令發菩提 獲深法利,悉得解脫,徹底悲心,究竟大慈” 這從哪裏來,“般若空慧,之所成就”都是空性的般若智慧所成就的,所以見緣起即見性空,見性空不壞緣起。那麼性空緣起,緣起性空,是佛陀修行的最高指導原則,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做如是說,所以了解到般若的空慧思想的成就,就會“離于妄見”爲什麼妄見呢?怕你執著爲實在的,你把外在的緣起法當做實在的,當然是虛妄的見,那是一種執著的一個見,離于妄見,不住生死,因爲住于生死就是六道輪回,而起“大悲”起這個大悲心,“不住”不生不滅的“涅槃”,來“自覺”又“覺他”菩薩的心自覺覺他,“悲智雙運,行如來行,入佛境界,智慧方便”,加兩個字,善巧,善巧方便,是佛最了不起的智慧。這個在《大智度論》是多麼的贊歎釋迦牟尼佛,那種善巧方便的大智慧。衆生沒有辦法善巧,也說不上方便,衆生應該講是隨便。智慧善巧方便,“了世如幻,權現世間”權就是方便,出現在這個世間。“無邊幻化,方便不離”這一個段落,了解世間如幻,方便出現在這個世間。無邊的幻法是方便不離。不離就是不離一切衆生。“一切智慧,而現世間”出現世間怎麼樣?“無智境界”因爲凡夫無智,凡夫沒有智慧的境界,是方便不離一切衆生。這方便不離,這是一個段落。一切智慧,而出現在這個世間。乃是要度凡夫的無智的,衆生這種無智的境界。“方便不離”一切衆生。“超出世間,而現世間”那什麼境界呢?“垢濁境界,方便不離”簡單講就是方便不離于垢汙境界而出現世間。這句話也是可以這樣講,“菩薩實際”就是菩薩證悟入到真如實際。而方便出現安住于世間。安住哪個世間呢,凡夫的世間。“凡夫境界”就是執著的境界,顛倒的境界。方便不離,方便不離于一切衆生而出現于世間度凡夫衆生。“無生真實”空性的無生真實法,方便而現世間。是怎麼樣?幻妄境界。出現在這個幻化境界。“方便不離”度一切衆生。“涅槃”:不生不滅的清淨心,“而出現世間“出現在哪裏?“愦鬧境界”這愦鬧的境界怎麼樣?爲什麼出現在愦鬧境界。是因爲“方便不離”,普度一切衆生。“甚深禅定”,而現世間。什麼世間,紛擾的世間。紛擾境界,方便不離,一切衆生。“平等一相,而現世間”怎麼樣,差別的世間,就是差別境界。“一切世間”怎麼樣,“種種境界”一切世間種種境界是指以上的種種境界。1,無智境界。種種境界第一種境界。2,垢濁境界,3,凡夫境界,4幻妄境界。5愦鬧境界6 紛擾世界,7,差別境界,以一切世間以上種種1到7的境界。當下空,“即是如來”境界,表示不二,意思就是說,這句話怎麼說呢?如果按照這個不二法門,就是說無智境界,即是如來境界,垢濁境界即是如來境界。凡夫境界就是如來境界。幻妄境界即是如來境界,愦鬧境界即是如來境界。紛擾境…
《宇宙萬有本體論(1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