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界即是如來境界。差別境界即是如來境界。何以故,不二法門故。當下不二。種種的1到7的境界,就是如來的境界。爲什麼?無論是無智,垢濁,凡夫,幻妄,愦鬧,紛擾,差別,都是畢竟空,實際境界是畢竟空,“無有差別,無有障礙,無有邊際,無有分量”,分量就是多寡,在差別的事相當中,見無生的理。在差別的理上顯現于無,在無生的理顯現于事。所以“事中見理,即事即理”無邊的事相中,見到無生的理。那簡單講就是差別,就是無生,就是不差別,理就是不差別,即假即空,假就是緣起,就是性空,沒有辦法互相建立成能所,不相超隔,沒有辦法超越也沒有辦法隔閡,簡單講就是不二,理就是事,事就是理。我們山河大地的“翠竹黃花,無非般若”因爲他在敘說無常。他在告訴你緣起性空的道理。所以你一看到這個花,翠竹,都知道那是緣起性空,就是智慧,所以翠竹黃花在表一切法,緣起性空,那麼見緣起性空,就無非是般若,“青山碧水”也是緣起性空。都是如來,它也是法的表相。也是如來,“盡是真如”“真如妙性,非物所拘”不是這個緣起法的物所捆綁的,“才涉有無”的角度,才落入有,著一個有,或者著一個無的角度,“便隔宵壤”宵就是天下,天壤,我們說九宵雲外,對不對?天地的意思,便隔一個天,一個地,“智者會得,觸事全真”,有智慧的人碰到任何的緣起就了解萬法畢竟空,“迷者不會”迷惑,迷惑顛倒的人是沒有辦法體會,越追求就越遠,“轉趨轉遠”越追求就越遠。就像電視上,現在的第四臺。都是些外道的,有些一貫道,有些外道的,自己稱自己得到無上智,自己轉大*輪,還批評出家人,哎呀,你們這些師父,就一直批評,一個在家居士,看,好象他就是正法。你們這些出家人就是只會享受,就是信徒供養你們的錢,你們是怎麼樣負擔因果,怎麼樣,怎麼樣,不知道自己迷到極點了,自己不知道。但會批評出家人,你打開這個電視,有時候看一看,聽了就搖頭,搖頭,現在衆生是迷惑顛倒,正邪不分,他搞不清楚的,佛現在他面前,善知識現在他面前。他還搞不清楚,認邪爲正,有的自己標榜自己是正,對不對?就像佛陀當時候六師外道自己都認爲是無上的覺者,無上的智者,外道也是這樣講,而佛陀當時在世也是這樣,自己都認爲自己是無上的覺者,他就是佛,這個在經典裏面佛在世都是這樣子,外道都自稱爲是無上,自己是智者,是覺者,迷者不會,轉趨轉遠。越來越遠,越追求就越遠了,他不知道放下就是了。“念念合道,步步無生”每一個念頭都合于空性的絕對。沒有能所,步步就是每一個念頭就進入無生。步步當然就是一直在前進。每一步都邁向無生。“心常湛然,應用自在,任性逍遙,了無住著”。千萬不要執著。“觸目遇緣,總是妙用。世間諸法,即涅槃相”,爲什麼,生滅當下空,就是不生不滅。不能離開世間,而找一個涅槃。“頭頭是道,法法全彰”若論佛法是一切現成。什麼是佛法,隨手拈來它都是正法。隨手拈來它都是自性,頭頭是道,法法全彰,彰就是顯露出來,“無漏相應”無漏就是沒有煩惱,斷貪嗔癡,無漏相應,“名無漏智,即此身心,自在解脫,心心寂滅,覺性圓彰,自然流入,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就是娑婆若海。娑婆若海翻譯成中文叫做一切種智。“二十四,防魔事”這個很重要,防止內心裏面著魔。這個很重要的,看了這一章以後,你就知道臺灣的魔有多少。“真如本體,迥脫根塵”迥就是遠遠的抛開,六根跟六塵,那個都是妄想心,意思就是說遠遠的抛開六根,六塵。所産生的妄想,分別的意識心,遠遠的放下,徹底的放下,擺脫。迥脫就是徹底的擺脫。六根,六塵所接觸的建立的十八界萬法,統統放下,“根塵相對,故有識生。定中所現,一切境界”尚“不離”于“妄識”,就算你定中所現的一切境界,還是離不開你妄想的心識。“心若染著”自己認爲境界有多高,“即爲境轉,而入于魔事,魔事衆多”《楞嚴經》講五十種陰魔。色,受,想,行,識,各有十種陰魔。“說不能盡,行者或現,妖魔侵擾”你的修行當中有的人現妖魔鬼怪來侵擾你,“化作種種”的惡境或者是順境。“違順境界,惱惑行人,破壞正法,令失善根,起諸煩惱,能使行者,貪欲嗔恚”還沒有學佛沒有這麼多憤怒,學佛以後爲什麼嗔恨心越來越重呢?這就是著魔了,“憂愁驚怖”要不一天到晚憂愁,驚怖。“心神狂亂”發神經,“入諸邪法,成患致疾”變成一種病。
“若心若境,懼如夢幻,應當覺悟”,心跟境都是夢幻的,“求其生性,了不可得,”因爲是緣起,根本沒有一個真實的心,也沒有一個真實的境,是了不可得。“當知攝心,堅固正念”把這個心收回來,“一心反觀,能見之心,不見處所,”能見,你找到能見的心,這顆心在哪裏?你找來找去找不到,覓心了不可得。能見之心,不見處所,找不到就是空,“彼何所惱“那有什麼好惱的”對不對?你看到的這都是個影象,比如說你以前看到最喜歡的,現在變成過去了,你以前看到最痛苦的影象也都過去了,你就是現在所看到的,也是不可得了,這個只是心的影像而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清淨性中,本無垢染,魔如佛如”,意思就是當你遇到不二法門畢竟空,魔也是空,佛還是空,佛,魔都是在心的取舍決定,所以心“莫懷憂懼”也“不欣”,欣就是高亢,也“不怖”就是怖畏,心保持“如如不動”安心寂然。使心如如不動,很靜的隨緣處理一切事情。“彼自當減”這個彼就是魔,魔就會滅掉,你的內心裏面不要看到一點小小的境界就誇大其辭。怕天下人都不知道,彼自當滅,“大抵道高”大部分的人是修行比較高的人,“方知魔障”哎呀,要著魔還不夠資格,這著魔還要有相當的資格,有的人修行,才剛剛初學佛法,他就說,師父呀,我會不會著魔?我跟他講,你還不夠格。啊!我連著魔都不夠資格。那還早,那魔找你這個,笑死人了,你這個兩句就倒了,他還找你,不用了,不會,還不夠資格著魔。“然而魔魅,伎倆有限”,因爲它是在妄想當中,你只要“念念無相,念念無爲,見怪不怪,其怪自敗”對不對?你見怪不要覺得很奇怪,你自己覺得奇怪,你就失敗了,“是故忘機,則佛道隆”忘就是放下,機呢?就是所謂的因緣。放下種種的因緣,那麼意思就是說空,“是故忘機”,如果體悟到空性,“不于因緣”,不在緣起法裏面執著。那麼佛道就興隆,“起念分別,則魔軍熾”,你念念都在有相裏面打轉,說得天花亂墜,還是爲名,爲利。那這個佛法就完了,起念分別,則魔軍熾盛,“不作聖心,名善境界”你不要覺得你很有修行,你現在是聖人了,那麼這個是好的境界,意思就是說你見佛,見光,見花,見七重樓閣,那麼不自己認爲自己已經是聖人了,那麼知道就好,再繼續用功,把所有的感應當作很好的訊息。充滿著法喜,自己知道就好,不必吹噓,“若作聖解,即受群邪”哎呀!如果你自己當作,噢,你很了不得了,你就受到群邪。“心性離”一切“見”,光明“湛然一心”“則無差別,境界之相”“《起信論》雲”“或有衆生,無善根力,則爲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亂”,自己沒有善根力,所以要多親近善知識,有的人常常講,哎呀,我在家念佛就好了,經典不要聽那麼多,一句佛號念到死。我說:這句話是講對了,但是,英文叫做“but .you can control your mind
every morning meditation
你能夠控製你的心嗎?你每天早上,晚上,你都入于禅定嗎?you can on lightment
you
can not !意思就是你本身沒有開悟也沒辦法控製這顆心,你就一定要聽經聞法,要接近善知識,善知識增長你的善根力。你不要小看,師父上課這兩個月,這兩個月你只要一句話抓住了用功下去,准有消息,怕的就是聽很多,不想下功夫,對不對?底下,“若于坐中,現形恐怖,或現端正的男女等相”無論是恐怖相,無論是端正相。你只要念“當念唯心,境界則滅”這萬法都是唯心,境界就滅了。
《宇宙萬有本體論(14)》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