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理事不二,就是讲这些。“将心觅心,则是违于,现量之境”,我们本来有一个真心就清清楚楚的现前。你动一个无明要去找一个真心又失掉了。则违于现量之境,为什么叫现量,现量叫做绝对,万法是唯心现量,这个是《楞伽经》所讲的,自觉圣智所证,唯于现量之境。现量就是不是透过揣测,比较。。没有能所的量叫做现量,“亦复沉于,我见深坑”又沉迷执著于一个我见深坑,因为不了解缘起无自性法,“知即是心,心即是知。”没有一个能知的心,一个所知的心,没有。“非有能知,待于所知”待于就是建立,没有一个能知,又等待建立一个所知,“见即是心,心即是见,非有能见,待于所见”,“非与心知”意思就是没有一个能知的心,而立一个所知的心。没有,“非以心见”也没有一个能知的心,立一个所见的境,没有,所以前面是讲心,就知,后面是讲境,非以心知,非以心见,并没有一个心,能知的心立一个所知的心,也没有能知的心立一个所见的境。“刀不自割,指不自触”诸位,注意看,比如说这是一支刀。刀子你放着,它百千万劫,都是这样子,顶多生锈,如果你要是使这支刀破坏,一定要拿一支大刀把它砍,对不对?这支刀怎么能够自割呢?你有没看过这支刀自己能割自己。这怎么割,你没办法割,这刀放着你怎么割,对不对,意思就是放着就是绝对。这刀不自割,自己一支刀子怎么割自己呢?是不是?那一定的道理。刀不自割,有的人这句话看不懂。指不自触。比如说我这第二个指头,我触额头,一个能触,一个所触嘛,对不对?能触,所触,能所嘛,我触我这里,触我这个头。触我这个下巴,如果说用这个指头他能不能触自己第二个指头呢?那没办法,第二个指头,怎么触第二个指头。这是绝对,他是绝对,所以佛法里面什么是禅,禅师就比这样子就叫绝对,绝对,是不是,什么是禅,比出去就是绝对存在,绝对存在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也是一样的,所以说刀不自割,指不自触。也不会自己去建立一个能触一个所触。“正什么时,现什么法 知见之时,无有二相”知就是见,见就是知,就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子的清清净净的。安住在空性的法上,知见是不二的,没有二相,没有两种相。“悟寂无寂”悟到空性,也不着一个空寂之法,“真知”真如的实知,是无所分别的知。“无知”就是无所分别的知。悟到一个空寂之法,是无寂,无就是不着于,不着于空寂之法,真知无知,真正的真如的知,是无所分别的知。“知寂不二,”知就是妙用,寂就是体。空寂之体叫做寂。空性之体叫做寂。那么一个妙用,一个体是不二,“即无入处,”入处就是来去,生灭,你有入就有出,那么入跟出就变成生灭二相。“知体已灭,豁然托空”知体已灭,知之体已灭,就是不着叫做灭,知的体性,知之体性,已经怎么样,不着了,知之体已灭,已灭就是不着。那么如果我们用这个不着的体性处于天地万物。豁然托空,豁然就是心开意朗。托就是显。心开意朗到处可以显示空性的大用,叫做豁然托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个知的体已经不着。自性清净的知这个体性是不着。那我们的心就开朗,心开意朗。那么这个空性就特别的显。托空就显现出来,你只是觉得无所得。“惟觉无得”你只是这个觉性。你觉悟到什么?觉悟到无所得。“即觉无觉”就是觉悟到无所得那个觉也没有觉相。亦无觉,无觉底下加一个,相。即觉无觉,就是即觉亦无觉相,上面惟觉无得只是觉悟到无所得。就是觉悟到无所得那个觉也没有觉相。即觉无相。就是无觉。。。把笔拿起来。无觉就是没有能觉,所觉叫做无觉。之觉上面加一个字:大。没有能觉,所觉之大觉,就是这个意思,无觉之觉就是没有能觉,所觉之大觉,“异乎木石”不同于木石的无情,“能所顿忘”没有能,没有所。顿忘就全盘放下,“纤缘净尽”连一点,缘就是心相。连一点点的心的执著也没有。统统尽了,“冥然虚寂”这个时候你会跟空性会合。跟大寂静处会合。冥然虚寂,似觉无知。相似我们的真正的觉悟之体,似觉就是会感觉到,会感觉到,怎么样?那个真如的本觉的无知已经显现了,似觉无知,相似我们本觉理体那个无知之体已经产生了,那么这个真觉是无知之性,“无知之性,异乎木石”因为木石就是无心。木石是无情嘛,意思就是这无知之性,就是真觉这个无知之性体。是不同于木石的无心。“于一切法,起毫末见”于一切缘起法,起毫末见就是建立任何的观念,不能透视这缘起的幻起的假相这种状况,而安立种种的名相叫做起毫末见。用我们现在英文讲的just a little idea 一点点的观念,起毫末见,你只要建立一点点的观念。“即不如实”知,加一个字。底下实加一个:知,就不是真正的见到实相的知,即不如实知,即失自心,就会失掉我们的本性。“即失菩提”也是失掉我们的菩提自性,“六根不染,六识不生。真如性净,慧鉴无穷。”底下是形容当一个大彻大悟的人的时候。当一个大彻大悟的人,这个六根不染,色,声,香,味。触,法。六个眼,耳,鼻,舌,身,意识之六识。也不产生分别那么这个真如性境,慧鉴无穷。真正的智慧可以把这个天地万物看得透视到极尽处,什么事情就难不到他,“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实相无相,真智无智,心源空寂”就是静到极处,“历历明明”历历分明。就是很活跃的,妙用现前是清清楚楚的,“忘心而照,”放下那个颠倒妄想,执著的心而存在一个觉照。“无念而知”无念就是本体,本性,本性无所念,但是存在的念,念而无念是本性的念。无念而知,佛常现前,无念而知就是没有那一颗分别的知。没有那个执著颠倒的念头,那个本性所产生的知那么就对了,佛常现前,“无见之见,见遍十方”当我们不安立任何好坏,是非,对立的观念。那么什么都难不到你。所以在六祖坛经里面讲不思善,不思恶,是明上座本来的面目,这一句话就告诉你,无见之见,见遍十方。不思善,不思恶,意思就是不要落入对立法,那么绝对的空性就产生,那么无见之见没有。无见就是没有能见,所见,那种清净心的见,那么这个见是遍十方,“无闻之闻,闻通一切,”这是指耳朵的角度,功能,妙用来说的。“方见之际,全是见性。”当你看到的那一刹那都是毕竟空,没有能所,那个就是见性。比如说看到恶人,那我们有时候愤怒或不满。那么这个已经偏离这个清净自性很遥远了,清净自性就是不能调的,这一见就透视他,没有能,所。极大恶的人他还是不会去建立,去恨,仇视,不过对人家的善,人家对我们的好,那是要感恩,滴水之恩,涌泉以报。方见之际,全是见性。就是回归当下,方见之际,际就是刹那,刹那间,你刚看到的那一刹那间,不建立能见,所见,他就是不二,所见的就是清净的本性。因为在圣人的心中,他只有体。“圣人见体,凡夫见相”。圣人见永恒空性的体,凡夫见生灭刹那变化的相。所以凡夫一定会争执,贵为皇帝,国王,总统,都没有办法离开知见立知,没办法,所以我们见到总统不下跪顶礼的,但是见到三宝一定要下跪顶礼的,人家以前看到皇帝要下跪那是没办法,要不然拿去抓去砍头,人家看到三宝就自然下跪顶礼,那是发自诚心,对不对?不向三宝下跪,也不会抓去砍头,他了解三宝是难能可贵的,我们恭敬心的供养有无量无边的福德,所以这个方见之际,全是见性。就是万法回归当下,就是不二。性相不二,能所不二,因果不二,理事不二。底下,“了了如如,当闻之时,全是闻性”了了如如,了了就是清清楚楚,这个是指妙用,如如是指体,了了如如就是体用不二,当闻的时候没有能闻,所闻,全是闻性,不二,“惺惺寂寂”,惺惺是用,寂寂是体,也是体,用,“攀缘而知,作意能解,”就变成能所了,便与菩提,不能相应。攀缘而知有个能缘,就有个所缘而知。作意而解,化作意识心的一念去,把他当作学问来解,那么便跟佛性菩提不能相应,所以《楞严经》讲“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本性本具足有知,具足有见,知就是性,见也是性,知见就是本性,本性本具足有这个知见,绝对的清净自性,但是我们不安于清净自性。不守真如,要立一个另外一个知,本性的知,清净自性的知。不好,又另外立一个知,头上安头,那么这就化作无明,即无明本,比如说,我看到这尊佛像,悟道的人当然,以佛像来讲,不能偷盗怎么样,这是晓得,以世间人的角度,哎,这是佛像很庄严,我们悟道知道,它是不可得,空,那尊佛跟我们心中这尊佛是不二的,这个佛是显相的佛,内在的佛是觉性的佛,无形的佛性,凡夫用这个,可是众生觉得这佛像很庄严。我把它偷偷的带回去,执著这佛像的好坏,有一天佛像它掉了,就痛苦不堪,这个就是知见立知,用这个佛像的比喻如果不同,用花,这个花这么庄严,悟道的人或者是有修学佛道的人,了解说:哎呀,这就是缘起,不可得,知道就好了,知道说:哎呀,这个就是花。缘起性空,随缘,他了解这是生灭,就是搬回去它还是生灭,那么众生就不一样了,这花,这是白的,这是红的,这是绿的,是不是,然后又是起个贪念,哎呀,我结婚的时候我就要一片花海,就要花几百万来买这个花,我这个两旁都是花,怎么样来布置,客厅都是花。。。这个叫做知见立知。空性里面实在是没有,再来就连续一直妄想了,什么叫一直妄想,变花样,今天新闻报道说,哎呀,旗山有一个新郎要娶一个新娘,用什么,新娘在台北,北部那边,用直升机去娶,两架直升飞机去娶新娘,然后再飞回来,你猜猜看,这样多少钱。你猜猜看,一百三十八万,有没有发疯,对不对?一百三十八万,如果拿来给我们印经典可以印多少,不过人家就喜欢啊,众生他就是这样子,现在还有跳伞结婚。跑到上面去,飞机一跳,跳伞,两个就结婚,还有在水中结婚,新郎,新娘都…
《宇宙万有本体论(1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