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理事不二,就是講這些。“將心覓心,則是違于,現量之境”,我們本來有一個真心就清清楚楚的現前。你動一個無明要去找一個真心又失掉了。則違于現量之境,爲什麼叫現量,現量叫做絕對,萬法是唯心現量,這個是《楞伽經》所講的,自覺聖智所證,唯于現量之境。現量就是不是透過揣測,比較。。沒有能所的量叫做現量,“亦複沈于,我見深坑”又沈迷執著于一個我見深坑,因爲不了解緣起無自性法,“知即是心,心即是知。”沒有一個能知的心,一個所知的心,沒有。“非有能知,待于所知”待于就是建立,沒有一個能知,又等待建立一個所知,“見即是心,心即是見,非有能見,待于所見”,“非與心知”意思就是沒有一個能知的心,而立一個所知的心。沒有,“非以心見”也沒有一個能知的心,立一個所見的境,沒有,所以前面是講心,就知,後面是講境,非以心知,非以心見,並沒有一個心,能知的心立一個所知的心,也沒有能知的心立一個所見的境。“刀不自割,指不自觸”諸位,注意看,比如說這是一支刀。刀子你放著,它百千萬劫,都是這樣子,頂多生鏽,如果你要是使這支刀破壞,一定要拿一支大刀把它砍,對不對?這支刀怎麼能夠自割呢?你有沒看過這支刀自己能割自己。這怎麼割,你沒辦法割,這刀放著你怎麼割,對不對,意思就是放著就是絕對。這刀不自割,自己一支刀子怎麼割自己呢?是不是?那一定的道理。刀不自割,有的人這句話看不懂。指不自觸。比如說我這第二個指頭,我觸額頭,一個能觸,一個所觸嘛,對不對?能觸,所觸,能所嘛,我觸我這裏,觸我這個頭。觸我這個下巴,如果說用這個指頭他能不能觸自己第二個指頭呢?那沒辦法,第二個指頭,怎麼觸第二個指頭。這是絕對,他是絕對,所以佛法裏面什麼是禅,禅師就比這樣子就叫絕對,絕對,是不是,什麼是禅,比出去就是絕對存在,絕對存在就是這個意思。我們也是一樣的,所以說刀不自割,指不自觸。也不會自己去建立一個能觸一個所觸。“正什麼時,現什麼法 知見之時,無有二相”知就是見,見就是知,就在這個時候就是這樣子的清清淨淨的。安住在空性的法上,知見是不二的,沒有二相,沒有兩種相。“悟寂無寂”悟到空性,也不著一個空寂之法,“真知”真如的實知,是無所分別的知。“無知”就是無所分別的知。悟到一個空寂之法,是無寂,無就是不著于,不著于空寂之法,真知無知,真正的真如的知,是無所分別的知。“知寂不二,”知就是妙用,寂就是體。空寂之體叫做寂。空性之體叫做寂。那麼一個妙用,一個體是不二,“即無入處,”入處就是來去,生滅,你有入就有出,那麼入跟出就變成生滅二相。“知體已滅,豁然托空”知體已滅,知之體已滅,就是不著叫做滅,知的體性,知之體性,已經怎麼樣,不著了,知之體已滅,已滅就是不著。那麼如果我們用這個不著的體性處于天地萬物。豁然托空,豁然就是心開意朗。托就是顯。心開意朗到處可以顯示空性的大用,叫做豁然托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我們這個知的體已經不著。自性清淨的知這個體性是不著。那我們的心就開朗,心開意朗。那麼這個空性就特別的顯。托空就顯現出來,你只是覺得無所得。“惟覺無得”你只是這個覺性。你覺悟到什麼?覺悟到無所得。“即覺無覺”就是覺悟到無所得那個覺也沒有覺相。亦無覺,無覺底下加一個,相。即覺無覺,就是即覺亦無覺相,上面惟覺無得只是覺悟到無所得。就是覺悟到無所得那個覺也沒有覺相。即覺無相。就是無覺。。。把筆拿起來。無覺就是沒有能覺,所覺叫做無覺。之覺上面加一個字:大。沒有能覺,所覺之大覺,就是這個意思,無覺之覺就是沒有能覺,所覺之大覺,“異乎木石”不同于木石的無情,“能所頓忘”沒有能,沒有所。頓忘就全盤放下,“纖緣淨盡”連一點,緣就是心相。連一點點的心的執著也沒有。統統盡了,“冥然虛寂”這個時候你會跟空性會合。跟大寂靜處會合。冥然虛寂,似覺無知。相似我們的真正的覺悟之體,似覺就是會感覺到,會感覺到,怎麼樣?那個真如的本覺的無知已經顯現了,似覺無知,相似我們本覺理體那個無知之體已經産生了,那麼這個真覺是無知之性,“無知之性,異乎木石”因爲木石就是無心。木石是無情嘛,意思就是這無知之性,就是真覺這個無知之性體。是不同于木石的無心。“于一切法,起毫末見”于一切緣起法,起毫末見就是建立任何的觀念,不能透視這緣起的幻起的假相這種狀況,而安立種種的名相叫做起毫末見。用我們現在英文講的just a little idea 一點點的觀念,起毫末見,你只要建立一點點的觀念。“即不如實”知,加一個字。底下實加一個:知,就不是真正的見到實相的知,即不如實知,即失自心,就會失掉我們的本性。“即失菩提”也是失掉我們的菩提自性,“六根不染,六識不生。真如性淨,慧鑒無窮。”底下是形容當一個大徹大悟的人的時候。當一個大徹大悟的人,這個六根不染,色,聲,香,味。觸,法。六個眼,耳,鼻,舌,身,意識之六識。也不産生分別那麼這個真如性境,慧鑒無窮。真正的智慧可以把這個天地萬物看得透視到極盡處,什麼事情就難不到他,“真實智慧,無爲法身,實相無相,真智無智,心源空寂”就是靜到極處,“曆曆明明”曆曆分明。就是很活躍的,妙用現前是清清楚楚的,“忘心而照,”放下那個顛倒妄想,執著的心而存在一個覺照。“無念而知”無念就是本體,本性,本性無所念,但是存在的念,念而無念是本性的念。無念而知,佛常現前,無念而知就是沒有那一顆分別的知。沒有那個執著顛倒的念頭,那個本性所産生的知那麼就對了,佛常現前,“無見之見,見遍十方”當我們不安立任何好壞,是非,對立的觀念。那麼什麼都難不到你。所以在六祖壇經裏面講不思善,不思惡,是明上座本來的面目,這一句話就告訴你,無見之見,見遍十方。不思善,不思惡,意思就是不要落入對立法,那麼絕對的空性就産生,那麼無見之見沒有。無見就是沒有能見,所見,那種清淨心的見,那麼這個見是遍十方,“無聞之聞,聞通一切,”這是指耳朵的角度,功能,妙用來說的。“方見之際,全是見性。”當你看到的那一刹那都是畢竟空,沒有能所,那個就是見性。比如說看到惡人,那我們有時候憤怒或不滿。那麼這個已經偏離這個清淨自性很遙遠了,清淨自性就是不能調的,這一見就透視他,沒有能,所。極大惡的人他還是不會去建立,去恨,仇視,不過對人家的善,人家對我們的好,那是要感恩,滴水之恩,湧泉以報。方見之際,全是見性。就是回歸當下,方見之際,際就是刹那,刹那間,你剛看到的那一刹那間,不建立能見,所見,他就是不二,所見的就是清淨的本性。因爲在聖人的心中,他只有體。“聖人見體,凡夫見相”。聖人見永恒空性的體,凡夫見生滅刹那變化的相。所以凡夫一定會爭執,貴爲皇帝,國王,總統,都沒有辦法離開知見立知,沒辦法,所以我們見到總統不下跪頂禮的,但是見到叁寶一定要下跪頂禮的,人家以前看到皇帝要下跪那是沒辦法,要不然拿去抓去砍頭,人家看到叁寶就自然下跪頂禮,那是發自誠心,對不對?不向叁寶下跪,也不會抓去砍頭,他了解叁寶是難能可貴的,我們恭敬心的供養有無量無邊的福德,所以這個方見之際,全是見性。就是萬法回歸當下,就是不二。性相不二,能所不二,因果不二,理事不二。底下,“了了如如,當聞之時,全是聞性”了了如如,了了就是清清楚楚,這個是指妙用,如如是指體,了了如如就是體用不二,當聞的時候沒有能聞,所聞,全是聞性,不二,“惺惺寂寂”,惺惺是用,寂寂是體,也是體,用,“攀緣而知,作意能解,”就變成能所了,便與菩提,不能相應。攀緣而知有個能緣,就有個所緣而知。作意而解,化作意識心的一念去,把他當作學問來解,那麼便跟佛性菩提不能相應,所以《楞嚴經》講“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知,本性本具足有知,具足有見,知就是性,見也是性,知見就是本性,本性本具足有這個知見,絕對的清淨自性,但是我們不安于清淨自性。不守真如,要立一個另外一個知,本性的知,清淨自性的知。不好,又另外立一個知,頭上安頭,那麼這就化作無明,即無明本,比如說,我看到這尊佛像,悟道的人當然,以佛像來講,不能偷盜怎麼樣,這是曉得,以世間人的角度,哎,這是佛像很莊嚴,我們悟道知道,它是不可得,空,那尊佛跟我們心中這尊佛是不二的,這個佛是顯相的佛,內在的佛是覺性的佛,無形的佛性,凡夫用這個,可是衆生覺得這佛像很莊嚴。我把它偷偷的帶回去,執著這佛像的好壞,有一天佛像它掉了,就痛苦不堪,這個就是知見立知,用這個佛像的比喻如果不同,用花,這個花這麼莊嚴,悟道的人或者是有修學佛道的人,了解說:哎呀,這就是緣起,不可得,知道就好了,知道說:哎呀,這個就是花。緣起性空,隨緣,他了解這是生滅,就是搬回去它還是生滅,那麼衆生就不一樣了,這花,這是白的,這是紅的,這是綠的,是不是,然後又是起個貪念,哎呀,我結婚的時候我就要一片花海,就要花幾百萬來買這個花,我這個兩旁都是花,怎麼樣來布置,客廳都是花。。。這個叫做知見立知。空性裏面實在是沒有,再來就連續一直妄想了,什麼叫一直妄想,變花樣,今天新聞報道說,哎呀,旗山有一個新郎要娶一個新娘,用什麼,新娘在臺北,北部那邊,用直升機去娶,兩架直升飛機去娶新娘,然後再飛回來,你猜猜看,這樣多少錢。你猜猜看,一百叁十八萬,有沒有發瘋,對不對?一百叁十八萬,如果拿來給我們印經典可以印多少,不過人家就喜歡啊,衆生他就是這樣子,現在還有跳傘結婚。跑到上面去,飛機一跳,跳傘,兩個就結婚,還有在水中結婚,新郎,新娘都…
《宇宙萬有本體論(1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