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穿好了,然後在水裏結婚,還有騎腳踏車結婚,統統有,是不是?爲什麼,無聊,不搞這些,就不曉得要搞什麼,他一定要弄一些很奇怪的點子。然後新聞報道,然後就把它剪影起來,然後就報紙出來,然後做一個 memory回憶。你看,像今天這樣子,直升飛機去娶回來了,那還不是一樣嗎?送進洞房,對不對?明年生寶寶,還不都一樣嗎?這些儀式不是可以免嗎?他就是要這樣做,所以說知見立知是無明本,衆生他沒有絕對空性的知見,他一定要建立一種實以爲知的這種東西。以爲有這世間以爲有一個實在的東西。然後嘩衆取寵。知見立知就是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知見,世間所安立的知見,無見,放下,不著一個知見,這個就是不生不滅,再講一遍,頭上安頭,你在真如的清淨知見裏面又安立一個知見就頭上安頭了,這個就是無明的開始,簡單講我們所建立的觀念要透視他,要解脫他,讓他超越自在,無牽無挂,如果我們再去推論或者是建立一個實體性的知見,那麼這就壞了,就無明本,知見無見這個就是不生不滅的涅槃。知見不再安立任何的見就是涅槃,就是恢複到本性的見,知見,“般若無知,無所不知,般若無見,無所不見”,這個見是指透視,超越,解脫的意思,般若是無見的,因爲般若不建立任何的知見,所以沒有任何東西不與空相應,無所不透視,無所不超越,無所不解脫。“般若無見,能見涅槃”能見不生不滅的涅槃,這一句就是存在。存在一個不生不滅的覺性,但是拿不出來。但是他可以存在,你可以感受它的存在,所以般若無見,但是能見。不生不滅涅槃的心境,這涅槃它是指心境是無形相的東西。“涅槃無生,”就是捏盤清淨的體本來是無生,“能生般若”涅槃清淨的體本來就是無生。但是能生般若,這還是講存在,“無分別體,具恒沙用,”沒有分別的體性,具足有恒沙的妙用。“善能分別,而體不動”而體第一義谛而不動。善能分別諸法相,而體悟第一義谛不動,而不動叫做善能分別而體不動。體就是本體,善能分別,但是這個本體是不動。“寂知本體,神解之用,”神是當作不可思議,不昏就是不昏沈,不動就是不浮動,就是掉舉的意思,不昏沈也不掉舉,二六時中“如如常然”永遠是這樣子,我們“靈知不昧”我們的清淨覺性是不昏昧的。“空寂之知,知之一字”這個知是指貫穿,透視,空性的貫穿的知。透視,徹悟,解脫,自在的知。這個知是“衆妙之門”是不可思議。當你一切法如實知,畢竟空,你的不可思議的清淨自性就展現出來,“心性離見,”心性離一切見,這個見有四種解釋。執著,分別,妄想,顛倒。這個見是指這個,離的底下加一切,心性離一切執著。心性離一切分別,心性離一切的妄想,心性離一切的顛倒。叫做心性離見,那麼心性離一切,顛倒,妄想,執著,分別。“智慧光明,遍照法界”“即諸法性”不生不滅的法性就是現前。“鏡若有垢,色像不現。”這是指心,我們的心境,心就像鏡子如果有汙垢。那麼這個外在的色像就顯現不出來,“衆生心垢,法身不顯,甚深般若,無知無見”無知就是不立一個知也不立一個見,若有著一個見,一個境,見一個智,“見境見智,即非聖見”即非佛之聖見。甚深的般若無知無見,就不立一個知,不立一個見,如果是見境見智,那這當然不是佛的聖見,“正住觀察,于第一義。”第一義谛就是不見,畢竟空,大般涅槃叫做第一義谛,“見無所見”雖見,但無所見,叫做見無所見,雖分別,但無所分別,“亦無照相”也不著一個觀照之相,亦無照相,就如虛空,“如虛空故,有所得心”放下,“無所得心”放下,“皆不可得”這一句是描述那個有跟無,就象虛空,有,有所得心,注意那個有。無所得心,注意那個無,有,無,統統不可得,“若有修行,若不修行,”不修行就是無修行,皆不取著。這個也是描述放下,有跟無統統放下,“諸佛如來,與一切法,悉皆如故”諸佛如來就是指有情,與一切萬法是指無情,有情,無情同圓種智,悉皆如故,如的旁邊寫叁個字,畢竟空,統統畢竟空,諸佛如來有情畢竟空。萬法器世間畢竟空,悉皆空,統統是畢竟空。《仁王經》雲,金剛定前就是成佛以前,所有知見,就是所建立的知見,皆不名見,加一個,正,皆不名正見,“唯佛頓解”加六個字,無立任何知見,則具一切智,唯佛頓解,解什麼,無立任何知見,唯佛頓解,無立任何知見,則具一切智,一切智就是佛了,“所有知見,而得名見,”則所有,加叁個字,則所有自性之知見,而得名,加,上面加:無見之正見,而得名無見之正見。再講一便,所有知見,皆不名不爲正,金剛定前,成佛以前所有建立的知見,都不名爲正知正見,所以我們現在還是外道,佛門的外道,佛門裏面的外道,不是佛門外面的外道,佛門的外道是真的外道,不見性還算是外道,心外求法,唯佛頓解,不立任何知見具一切智,則所有自性的知見,而得名無見之正見,而得名見,名見就是名爲正見。什麼正見呢,無見之正見,不安立知見的正見,這個都是形容不二法門,都在講不二法門。
“二十叁,隨緣保任”這個保任就是保持正念,任運隨緣,意思就是我們一定要在一切的緣起法裏面,保持這個正念,任運隨緣。而不爲任何的境界所影響,“古往今來,事事物物,唯因緣起”只是緣起而已,緣起是表示因爲它無自性,說明一切法無生,這是重點,爲什麼講緣起,爲什麼講無常,因爲講緣起,見緣起即見道,爲什麼講緣起,因爲講這個空無自性,爲什麼一定要講無自性呢?表示什麼,表示一切法無生,重點就是講無生,見緣起即見道,見緣起,空,那就了解無生的道理,了解一切法無生,什麼八風,贊歎,誹謗,那這個都不關生死的事情,所以人家的贊歎,我們不要當作自己的成就,人家別人的稱贊,就像嚼口香糖,嚼一嚼,這不錯,但是不要吞下去,人家的贊歎不要誤會,以爲是自己的成就,不需要這樣子,別人的恭維,我們還是要謙虛,就像嚼口香糖一嚼,不錯,但是千萬不要把那個口香糖剩下的還吞下去,所以古往今來,事事物物,唯因緣起,都是因緣刹那的變化,“唯心識變,”這個都是唯心所變,還好我們講過《唯識學》,《唯識學》,初學佛法的人要先聽,還有十四講表,初學佛法的人要先聽,“夢幻泡影”一切法就像夢幻泡影都不是實在的,石火電光,這比喻刹那生滅,“畢竟體空”,你找來找去就是畢竟體空,無有自性,我以前始終沒有辦法體會這四個字,無有自性,現在用一個比較具體的使大家更容易了解的,就是沒有永恒性,叫做無自性,這下可以抓到這個語句的正確的觀念,我以前對這個無有自性,實在是聽不懂,後來慢慢自己去參悟,自己去看書,再來聽聽長老的啓示,後來我自己發現用這樣來講,來比喻更清楚,無有自性就是任何東西都沒有永恒,沒有實在的東西,沒有實在的永恒性那就叫無自性,一下子一語道破,你看,你隨手拈來,哪一種東西是永恒,那麼既然不是永恒,簡單講我們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在于追求錯誤的東西,我們以爲金錢,名利或者是外在的東西以爲是永恒,我們追求的東西錯誤了,人與人相處就是硬要改變對方,來依順我們內在生活的一種標准,所以變成很痛苦,夫妻之間,夫想改妻的觀念,妻子想要改變夫的觀念,兒子想要改變老爸的觀念,都很痛苦,到後來都變成仇人,所以與其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就是這個道理,學佛的人先調伏自己,先改變自己,這個世間,我們就活得天下太平,“人法頓寂,”就是空,法空,頓寂也是空,人法頓空,萬緣自息。這個萬緣,緣起法裏面種種的不可思議的種種的現象界。自然就平息了,“對境隨緣”對這個境界一切隨這個因緣,“過而不留”就是不留痕迹,過去了,過往就不留任何的痕迹。“常使其心,虛明洞徹”常常讓我們這一顆心,又如虛空,又擁有光明,洞徹一切,“如鏡照物”鏡照這個物就“隨緣映現,”“來不預計,去不留戀”來也不執著,預計就是預先計度,這個計就是算計,表示說在我們的執著的角度範疇裏面,來也不預先有一個計劃,或者是一個執著,去也不留戀,“不被境惑,一無系著”。一點都綁不住你,就是要砍頭了,也是如如不動,也知道總有一天這個臭皮囊生命是一定要交出來的,我們這個臭皮囊一定要交出來的,何況說小小的逆境,有的人一下碰到小小的逆境活不下來了,自殺了,鬧自殺了,對不對?前幾天有一個小姐發布說:得到乳癌。就跳樓自殺,這個慢慢來治療的,有什麼關系,就是治不好,動個手術能夠活多久,那麼要是有因緣學佛,也可以往生。比如說,你得到乳癌,還有叁年的生命,那你拼命的念佛,你還有一條路可以走,說不定念一念,業障消除了,碰到一個好醫生,又好了,所以人要是沒有正法的觀念,動不動就用自殺來解決,哎,這實在是很同情他,很憐憫,這《唯識學》裏面講,有自殺今生今世有自殺,就存留了種子,這個種子下輩子再碰到因緣又自殺,想不開就自殺,反正統統用自殺來解決問題,那生生世世一直連續,這個不好,我們學佛的人不管碰到多麼大的逆境,乃至于這個生命受到威脅,都不能用自殺來解決。底下,一無系著,我們的清淨自性是“不即一法”因爲他不是任何緣起嘛。法就是緣起,也不是任何一個緣起法。但是也不離任何緣起法,“不離一法”也不是任何一法。也不住任何一法,但是也不分別,思就是分別,也不分別任何一法。也不見任何一法,也不挂礙任何一法,也不貪也不昧,也不取也不舍,也不貪也不昧,昧就是迷失,或者是失照,失去觀照,“不滯”滯就是留,也是停頓,不著執著,也不隨,不隨這個因緣而變化,也不壞,但是不壞這個事相的修持。不立一切法,也不受一切法。受就是觸受,覺受,感受。簡單講就是苦受,樂受,憂受,喜受。這個都是妄想,不苦不樂,舍…
《宇宙萬有本體論(1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