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聖心無知,”這一章比較難一點,“夫有所知”意思就是有所動念,執著,分別。那麼就著于某一個部分,“則有不知”,意思就是當你有所執著,那麼就有所不知。爲什麼,因爲執著變成觀念捆死了,被這個觀念捆死了,所以我們看普天下的衆生,包括貴爲皇帝,總統,五院院長,都沒有辦法避免這種知見,就是觀念的束縛,沒有辦法,它一定有所定位,在相,虛幻的緣起的相裏面它一定有定位,那定位就是一種執著。所以:夫有所知,則有所不知。這意思就是如果你有所執著的一面,你就會有很多的地方會産生不知。就是無知,“聖心無知”就是無所安立知見,聖人的心是無心,無知就是無心,不執著,無所住,無所求,無所懼。不顛倒,不夢想,也不挂礙,聖心是無知,知就是知見,聖人的心是絕對不安立任何的知見的,所以無所不知,加一個所,“故無不知”就無所不知,爲什麼說無所不知呢?因爲他妙用,處處可現,比如說一只手,我這只手握著這個筆,就沒有辦法再握杯子了,我一定要把筆放下,在握這個杯子。我要是緊握著這個杯子,就沒辦法拿這個衛生紙,拿衛生紙,執著這衛生紙放不下,這要金錢來,就握不到,意思就是說有所執著,就一定有黑暗面,有所取就一定有所舍,這是對立的,若建立了光明,就一定有黑暗,所以,佛陀告訴我們說,世間的好只是痛苦的投影,你們應當覺察,我們覺得。。。哎呀,我們剛才這麼好,大家又快樂,記住,這是痛苦的開始,哎呀,中這個大家樂,這個好。沒幾天,綁票了,你不中大家樂,還沒這個事情,中大家樂,痛苦就來了,所以,佛陀告訴我們,世間的好只是痛苦的投影。你應當觀察,要好好的去覺悟。世間的好是短暫的,你沒有發現他的壞,要永遠的好才是,那就無上的智慧,永恒的無上的智慧,就永遠的好。“不知之知,乃一切知”意思就是自性自己,不安立知見,自性不知之知,這個就是妙用的知。自性的無知知妙用的知。不知就是體,之知就是用,體之用,依體的妙用。不知就是自性,這個自性的,無知之妙用的知。乃是平等心中一切知。乃的底下加四個字,乃平等心中一切知。那麼這一句話意思就是自性是無知無所不知。所以自性的無知,産生種種的妙用。這從哪裏産生,從平等心中一切知。乃是一切知。“虛寂其心,而實其照”。站在空性的角度,我們應當虛寂其心,就是說胸量放得越大越好。寂就是靜,靜到了極點。就是我們現在講的high到最高點,現在的很多名詞我一直覺得跟不上,以前我們沒聽過什麼叫做“酷”現在都是講很酷。奇怪,這個字怎麼拿來用,猩猩(新新)人類,犬字旁加一個星。這猩猩人類是很奇怪的,象阿妹在臺北這個表演,四萬個人,擠破頭了,每一個人拿著一個晚上的綠色燈。阿妹就唱,阿妹是原住民,就唱歌,底下四萬個人,哦,那都是擠破頭了,這四萬個人,他就不會來文殊講堂聽經擠破頭。迷惑顛倒的,是多得不計其數,覺悟解脫的是少到鳳毛麟角。你high到最高點,那最高點接下來就最低點了,我們學佛的人沒有高也沒有低,快快樂樂的,沒有學佛是很悲慘的,就象一個公務員,當警察的公務人員。很好,不錯,當的不錯,兒女從小慢慢養,養大了,一下子退休了,就是不曉得要做什麼。楞在那邊,叫他來信佛,他不相信。他就是整天杵在那裏,無動于衷不知所措。六十多歲了, 也不曉得要做什麼,沒學佛了,每天做什麼,泡茶,端著茶,不了解佛法,人沒有佛法,就不曉得要做什麼。就沒有工作可做了,退休了,我剛剛講的就是我姐夫,這下。。。。就楞在那個地方,整天泡茶。孩子都讀到博士了,東海大學,警官,叁個孩子都很會念書。就偏偏沒學佛,也不能說他不對,對不對?生命他就是這樣,沒學佛就不曉得要幹什麼。就完全楞住了。再看看底下,說虛寂其心,我們一定要讓心擴大,象虛空,使整個心靜到了極點。“而實其照”,實,在旁邊要畫一線,寫兩個字,存在,這個“實”不好解釋,這個實就是存在的意思。而你一定要存在,觀照的力量,透視的力量,底下,“雖終日知,而未嘗知”未嘗著一個知,這樣才對,自性清淨本自具足有知。雖終日知,但是未嘗著一個知。因爲沒有能所,沒有一個能知跟所知,就化作意識心了,有能,所就化作意識心了,“空無言教,空不證空”在這一段很難,底下這八句,很難,你一定要注意聽。除非你開悟,否則真的是很難,完全看不懂,亦不知所雲,空無言教,空不證空,要注意聽,要作筆記。空就是空性當中,無就是離語。空性當中是不能用語言去教化的,我們今天化作語言來教化大家實在是沒辦法。不得已,叫做空無言教。真正的真空狀態,(空性當中)是離于言說,離于教化。是沒辦法講的。空不證空,絕對的空性,是不能證絕對的空性,因爲絕對的空性沒有能證的空跟所證的空,沒有能所。因爲這是不二的東西,當下空,有就是不二。空就是有,有就不離空。不能說有證了“空”有一個能證,一個所證。那有是形成相對的東西,所以叫做空不證空。絕對是不可以有絕對的,能,所之證。空不證空就是絕對的空性是不能證絕對的空性。因爲絕對就是沒有相對的能,所。底下“以知知寂,非無緣知,“不知知寂,不自知知,不爲無知,性了然故。”這句若看得懂的請舉手。賞金十萬,這一句如果看得懂,賞金十萬,除非你有所悟,否則真不知所雲,這一句來自于《證道歌》,古時候禅宗的思想。好注意聽,以知知寂,非無緣知。這句講得實在是很了不得。以意識心的知叫做以知。中間加一個而,知道有一個空寂之法,以意識心的知,而知道有寂靜法,有空寂之法,那麼就變成一個能知,一個所知了,對不對?那這個是生滅刹那的知。生滅變化的知。再來,非無緣,先解釋這個緣,緣就是條件,就是緣起。無緣就是不是籍著條件,非無緣知,不是本性的無緣之知。意思就是非本性無條件的知。簡單講,本性是沒有任何條件,意思就是本性非緣起,不離緣起。所以這個無緣簡單講就是本性的意思。沒有任何條件的知就是自然知了,這句話的意思跟上面貫通起來,就是用意識心的知,而去知道有一個空性的寂滅法,那麼這個不是本性的知,非本性的知。因爲它已經變作,有一個能知所知。無緣就是沒有任何的條件,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嘛,無緣就是不籍任何條件,那麼當然就是本性了,因爲本性,緣就是相對,緣就是生滅,緣就是諸相嘛。非,無緣就是無相。無緣就是沒有對立,無緣就是沒有能,所嘛!那麼當然指本性了,所以無緣兩個字在旁邊寫個本性,那麼就已經很清楚了,非本性之知。那麼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上面加起來就是以意識心的知而知道有一個空性的寂靜法。這不是本性的知。本性的知,沒有能知跟所知。那麼你用意識心去知就變成化作一個能知一個所知。就是這樣子。底下,說不知知寂,上面加五個字,就是自性清淨之不知,而能夠知寂,就是了悟一個空寂之法,自性清淨的不知,因爲不知就是說自然知,他不安立任何的知見。自性清淨裏面的一個無知。不安立知見的自性清淨,用這種心去知道一個空寂之法。那表示說不二。自性本自具足有知,叫做不知知寂。意思就是用自性的知,不二的知去知道有一個空寂之法。這個才是真正的知,叫做不知知寂,不知就是本性的知,用本性去知道有一個空寂之法,不自知知,又不爲無知。不自知知,把筆拿起來,這不是來,來,中間加一個,來,不是來自于,底下兩個知上面一個加一個能知,下面一個叫一個所知,不自知知就是不是來自于能知,所知之知,這是意識心的知。那麼本性又不爲無知。無知就是草木,爲就是同于,又不同于草木的無知,或者是指愚癡的衆生的無知,這本性的知,又不同于草木的無知。這本性的知又不同于草木的無知,或者是不同于愚癡衆生的無知,怎麼樣?性了然故。這個清淨的自性,本自有知的能力,了然就是清清楚楚的知。然後這整句我在貫穿一遍,從前面,空無言教就是空性當中是離于一切言語教化。空不證空就是絕對的空性,是不能證得絕對的空性,因爲絕對是沒有能所,不能有能證跟所證。以知知寂,以一個意識心的知,而去知道有寂靜法。那麼這不是本性的無緣知,那麼本性如果用本性的無緣知這個不知。那就不知知寂,就是用本性的無緣的不知。就是自性清淨之不知,而去了悟空寂之法。這是真正的知。那麼他不是來自于一個能知跟所知叫做不自知知。那麼又不是草木的無知。那他是什麼,本性了然故就是我們的本性就具足有了然,就是這個知,性了然故。底下,“正知之時,法界理觀”當我們知的時候它又,法界理觀中間加兩個字就是無生,理就是無生,就是當他在知的時候,當下契入空性的無知。契入空性的理觀,譬如說,噢,我們現在演說一切法,當下就契入無生,說法者無法可說,聽法者無法可聽,緣起的當下他都是無生,都是空性,雖然這些動態,人們看起來是活生生,騰躍躍,是好象有這麼一回事情,但是仔細,冷靜的去透視,把這個時間切割成最低的刹那間的動點來剖析他,其實他回歸當下就是無生,所以說正知的時候,法界的空性的理觀馬上現前,“菩提心生,不可更知。”因爲是不二,菩提心一生就是無生,無生就産生菩提心生,菩提心生,無生就現。無生一起,菩提心就生,所以說法界理觀菩提就心生,不可更知,沒有立一個所知,能知,沒有,“現前一念,即如來故,”“不應如來,得于如來”你的心知道我得一個開悟。他本來就是有自性清淨。不能說不應于如來。不應如來得到。又得到一個如來。“不應菩提,得于菩提”不應當有一個菩提,又得一個菩提。沒有的,見上立見,知上立知,見上立見,一個能見,變成立一個所見,知上立知,一個能知,又立上一個所知。變成頭上安頭,意思這個都是形容不二法門,性相不二,因果不二…
《宇宙萬有本體論(1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