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宇宙萬有本體論(13)▪P7

  ..續本文上一頁洋房大樓還是死,這一些玩電動玩具,玩電腦,玩網路,這一些所熟悉的你最喜歡的著迷的境界要先怎麼樣,放下,放舍閑,這個閑。跟那個空閑的閑不太相同,中間這個木部是指熟,很熟的,你很喜歡的外境叫做閑緣。你要放下那一些你所執著很喜歡的外境,歇卻心識,心識就是分別心,要把它製心一處,無事不辦,“譬如烹茶”譬如說泡茶烹茶,如果“火力微弱,時續時斷”火力太差了,一下子連續一下子斷。“水終不沸,”騰,這個開水燒不開,煮不開,如果“火力猛利,綿綿密密,不間不斷”,不間不斷的一直燒,“終達沸點”這是比喻,我們修行人沒有什麼放假的,沒有什麼假期,你在國外也還在國內也好,不管你在哪一個地方,早課,晚課,念佛,這一念了生死的心一定持得住,一定不會受到影響,如果有這個心,終達沸點,以前有一位居士告訴我他是念佛的,這個居士是很老實的人,他說:師父,我看到七寶蓮花,七寶蓮池就在我牆壁顯現出來,白鶴就在虛空,他眼睛一睜開來看,七寶蓮池,鶴是怎麼樣子,寶閣,他就是顯現出來,他是修這《十六觀經》觀自己念佛清淨的業,這個居士真了不得,善良到了極點,他念旁邊沒有信佛的人說他是精神病。他笑一笑後來他不敢講了,阿彌陀佛,繼續念,他來講給我聽,我說:我相信,I believe 我非常的相信,一個人念到淨業現前的時候,他就是這樣,後來這位居士往生了二十四個小時這個頭頂都是熱的,這個我們是絕對相信的,因此我們要了解修行就是象這樣子,念到極樂世界現前,聞香。見佛,見光,見花。生死自在,還是繼續念,絕對不間斷。“猶雞抱卵”孵這個小雞要抱這個卵,“暖氣相續”你一間斷,母雞跑掉了卵孵不成了,“自證聖智”自覺聖智“亦複如是”“此貴心行,非徒口說,”這個可貴之處是真心下功夫去修行的,靠內在裏面觀照的而不只是嘴巴說一說。“步步著力,念念相應”,這八個字是修行的根本,步步著力就是修行的時候要檢驗自己,知道你每一步走下去,就是真正的很有功夫。念念相應。

  一百頁,“轉入轉深”愈來就愈深。“造極爲則,”則就是目標,以心性的觀照達到無生,造極,如果是以念佛,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要這種功夫爲目標,“二六時中,念茲在茲”爲什麼?生死重要。“行斯住斯”,斯就是觀照空,行觀照空安住于一切空,行斯住斯,要盡全力以赴,“體斯用斯”體悟這個自性用清淨心,叫做體斯用斯。體悟這個自性用清淨心修行。“忍辱精進,長遠不變,取證菩提,易如反掌,無思無念,不生不滅”,思就是念的深入的功夫,深入的功夫我們叫做念力。念就是分別,思就是微細的煩惱,沒有微細的分別,也沒有粗糙的念頭,“不生不滅,前後際斷”前後際斷的意思就是妄想,顛倒,煩惱斷不是本性斷。本性是存在的他不斷。前後際斷就是當下這一念,讓煩惱無所遁形,全部透視。“一性怡然”這個怡然就是不假造作,平等如此叫做一性怡然。用一個清淨的本性不假造作,平等心就是這樣子修行。“離念現前”離念加一個妄,離這個妄念正念的佛性就現前,叫做離念現前。但是“亦不自滿”就是不驕傲,不狂妄,我有時候看了一些居士,護法,學了一點點佛法目空一切。我們到大陸去見到趙樸初多麼的謙虛多了不起,政協的高層的人士,宗教的領袖,佛教會的理事長,我去北京醫院看他,多麼的謙虛多麼的了不起,多麼的恭敬叁寶,我跟廣化老和尚去聽,他講《李炳南老居士》華嚴,他還沒有講課前走到廣化老和尚前就下跪頂禮了,二話不說,先頂禮後上臺,我說這些大居士絕對不說僧過。大居士絕對不會去說出家人的過失。真正一個居士怎麼去說叁寶的過失。恭敬都來不及了,叁寶有修沒有修,他負因果。他有一件福田衣值得我們恭敬,也種福田,所以在律學裏面講供養一個破戒的比丘尚屬無量功德。何況持戒清淨,所以我們就知道我們不自滿在家居士這個觀念很重要。越有修行的人就越了不起,陳履安做過國防部長,監察院長,我們請他到林口體育館致詞,他多麼謙虛他看到師父二話不說馬上下跪頂禮。陳履安現在人還活著,還可以求證,他對叁寶那種恭敬,這哪裏是這些居士學佛一年,兩年,叁年,十年可以比得上的,我們覺得李炳南老居士對叁寶,趙樸初中國大陸多麼了不起的,你到中國大陸去看,道場都是趙樸初題字的,幾乎almost,你看,看到叁寶他就是下跪頂禮。多了不起,我們法師看到這一幕,贊歎,贊歎,所以我常常說越有修行的在家居士他一定恭敬叁寶。所以有一句話你一定要記住。不敬叁寶學法無益,不敬叁寶學佛無益。這一句話,麻煩你要做你的座右銘,不禮敬佛,法,僧,學佛沒有什麼意義的,底下“亦不中辍”就是間斷,“努力修持,綿綿密密。恬恬淡淡”,就是淡薄一切也就是不著一切。“綿密之中,更趨綿密,”功夫毫不停止,一點都不自大,“微細之中,更趨微細”意思就是修行不能自滿,有功夫的人也不要一直贊歎自己,“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機緣一到,豁然貫通,桶低脫落,”桶低就是無明,最後一層的無明叫做桶底,你這個桶子一拿起來,它怎麼能夠盛水。承受那麼重的負擔桶的底不脫落的話負擔一直存在。桶底就是指無明,根本無明,根本無明弄通了,“身心俱寂,五蘊皆破”。

  “二十一,性等虛空”“萬有如幻”萬有緣起就象幻化的,“無縛無脫”沒有束縛也沒有解脫,“心心寂滅”心心就是念念,念念都在涅槃的境界裏面不生不滅的境界裏面。“無身心相,”身空心也空,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當你離開這些妄想,顛倒,執著這些種種的妄想,離念相者,離開這些妄想之相,你的心大智慧現前,你的心就象虛空界一樣,綁不住你,“虛空法身,無二無別”你就了解法身是什麼。記住,“大道虛曠,絕思絕慮”這個大道是虛曠,如太虛空如無涯的曠野。絕思就是絕分別的思,絕煩惱的慮,慮是指煩惱,思是指分別,絕分別的心。絕煩惱的慮,這是不一樣的,思是指分別心,慮是指煩惱心,我們真正了解大道是無一物的不須要去分別。所有分別也都是短暫,刹那就是無常變化,所以絕思絕慮,“無所不遍”當你沒有分別,沒有煩惱的時候,你的覺性就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就是平等,在大善人也是平等,大惡的人也可以成佛,“寂照忘知”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忘知,就放下了這個分別,這個忘不是忘記是放下分別,知就是分別,“虛含萬象”就象虛空含這個萬相。“虛明氣象”氣象就是萬法,心如果虛,心如果空出來象空性一樣,心如果悟到了空性則明,就擁有光明,怎麼樣,明氣象就是萬法,虛明氣象意思心若虛空就擁有一片的光明。這些萬法就顯現,“浩然無涯”浩然指大用現前,浩就是指大,海水叫做浩然。大海水叫做浩然,浩蕩,浩浩蕩蕩是指大用現前,無涯就是無盡。依體起用,這個大用現前是無盡的,就象“如大日輪,常在虛空,遍照十方,無障無礙”,就象這個太陽處在虛空遍照十方是沒有障礙。“如鏡鑒像”,就象鏡子鑒這個性,反射叫做鑒,就象鏡子反射這個像。“一無系著,”你看鏡子的面,從來不會被相所粘著的,我們見一切相也是這樣子,心不要被捆住,“如水澄清,萬象明現”我們的心清淨就如水,水一澄清萬象就明現,“照體本空,而能顯物”我們覺照的心體是本來就空無一物,雖空無一物但是它存在,而能顯物,所以說照體,我們覺照的心體本來是空,但是它是存在而能夠顯物,因爲存在才能顯物,存在但是摸不到,看不到,但是它存在,“心體靈知,湛寂不動,”雖然無相可得但是大用現前,心體靈知是湛寂不動,“無心鏡像”沒有裏面的影象,沒有心鏡相,意思就是無心鏡像,統統沒有,不落入這個像,雖“照而常空”“忘懷虛朗”忘懷就是不著一物,則心自然朗就朗照。忘懷就是不著一物則心虛朗照,心如虛空而能夠朗照一切,“虛而可見,”因爲它就像一面鏡子,雖然無一物但是是存在可見就是還可以作用,“猶如明鏡,空洞虛豁,了無一物”,但是碰到了有形的東西,它就會反映,“遇形斯映,”就象鍾,鍾放在那邊沒有聲音,小扣就小聲,大扣,咚,就大聲,不扣就無聲,聲音是蘊藏在鍾裏面,可是你不打,它響不出來,所以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存在的一個佛性的潛能,有智慧,就隨時可以展現妙明的境界,鍾也是這樣,鍾放在那邊不響,大扣大聲,小扣小聲,心也是這樣的,小小的緣起妙用小小的作用,大大的緣起,大大的作用,針對一個人小小的作用,針對無量的衆生大大的妙用,所以說“心量廣大,遍周法界,了了明明,便知一切,來去自由,心體無滯,直下無心,朗然大覺,”這幾個字要是記得住,你真是用不完,來去是這麼的自在,我們是來是被來,不曉得來是空,去也不曉得去也沒有所謂的去,我們就執著有一個來,執著有一個去就不自由了,大修行人心中擁有的東西都知道這個是空,哪有什麼來跟去的東西,哪有什麼增跟減來去就自由了,心體無滯,心性絕對不要讓它去阻礙,記住,直下無心,當下統統放下,朗然大覺,所以我就告訴諸位,諸位從無量劫來已經也許修行很久了,今生今世聽到師父這樣一開示,《宇宙本體論》悟道了你就是佛,雖然沒有辦法像圓滿的佛,可是心見性的人就是佛,“無心之量,說爲心量”,加兩個字叫做“方便”無心之量說有一個心量,“此一念心,不在中間,不在內外,不離中間,”不離內外。我們這一念心不在中間,不在內外也不離中間,也不在內外,“猶如虛空,平等不動,” “覺性遍滿,清淨法界,圓無邊際,”“無邊虛空,覺所顯發,”就是爲吾人覺性之所顯法。“無心之量。說爲心量”無心,當然就沒有量了,因爲沒有影象的東西,沒有執著的東西,沒有切割分裂的東西,當然就沒有量了,方便說爲心量,就是方便說,爲心量,此一念心,不在中間,因爲無所謂的中,左邊看是右,右邊看是左,前面看是後,後邊看又變成前,這個定位是人類方便,給予的東,南,西,北,所以不在中間,不在內,也不在外,如果在內先看到五髒六腑,如果在外,可以看到自己的臉。那麼心在外跟我們也不相關,這《楞嚴經》阿難七處征心就講得很清楚,但是 “不離中間”這個心也不能離開這個中間,因爲要方便說,在這個中間,“不離內外”如果離開內外,心就沒有覺受了,所以也不離開這個內外,中間是緣起,內外是緣起,其實這句話直截了當說,心不在中間,不在內外,但是不離因緣,不離緣起,不能離開這個緣起法,緣起才定位這個中內外嘛,沒有緣起怎麼定這個位呢?比如說虛空,哪裏是東,南,西,北,沒辦法定位,“猶如虛空,平等不動”虛空,你跟他贊歎,如如不動, 跟它吐痰,如如不動。跟它撒尿,如如不動,你給它一百萬,一千萬,如如不動。拿刀子切割,不痛不癢,拿火燒,燒不爛,不壞,就象虛空平等不動,“覺性便滿,清淨法界,”覺性遍滿也就是說到處都充滿著我們的覺性,如果一個人有所證量,他走到哪裏,他覺性就不離當下。所以叫做覺性遍滿,一個開悟的人在臺灣開悟,有證量,到美國他一定不會失去的,簡單講不受空間的約束,或者是這個左右,叫做覺性遍滿,清淨法界是圓滿無邊際。“圓無邊際”就是圓滿無邊際。“無邊虛空,覺所顯發”他在這裏意思就是,這一句話,是根據《楞嚴經》的,虛空是屬于色法,意思就是說,虛空是襯托有色的東西,雖然虛空是無形相,但是因爲有虛空,然後襯托出有形相的色法,有形相的色法是因爲虛空來襯托,那麼 虛空也必須由有形相來襯托,所以虛空列爲色法的一種,當我們的意識心打破了,那麼分別執著也沒有定位了,那麼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那麼就不會有所定位,東南西北,包括這個虛空,也只是我們覺所顯發,這也是清淨自性裏面的一部分,就是這個意思,無邊的虛空只是我們本性所顯發出來的一個相。雖然是無形相的東西,但是還是屬于色法,是屬于清淨心所影現出來的,“心包太虛”心是無形相的,心包太虛這一句話其實是講絕對的意思,心怎麼能夠包太虛,哪裏有包來包去的,這是方便說,意思絕對的心性其實跟太虛空的絕對性是一模一樣的,是不二的,所以叫做心包太虛,太虛當然沒有止盡,沒有界限,那麼心就可以把他包,那麼當然心也是表示沒有止盡的,那麼心包太虛的“量周沙界”如果心包太虛是指如果站在無形相的角度,心可以遍無量的太虛,那麼如果站在有形象的量,那麼就遍法界了,沙指無量無邊,界指叁千大千世界,如果論到我們的心性是大到可以包太虛空,論到我們心性的妙用無量無邊的妙用,那麼是周遍恒河沙的叁千大千世界的法界。它就是這個意思,“廣大虛空”,廣大的虛空,“生大覺中”意思就是只是大覺性的一小部分。廣大的虛空在衆生看起來是很大,但是在一個證悟的人,虛空也只是覺性當中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我們常常講順逆二境是生命的一部分,生老病死是生命的一部分,但是在這裏講虛空是自性大覺中的一部分,“猶如片雲,點太清理,”太清就是虛空,就象一片的雲,小小的雲出現,點就是出現,出現在這個太虛空當中,太虛空是指本性,雲就是指虛空,比喻指虛空,意思是虛空雖大,我們的胸量更大,“亦如大海”,比喻說我們的本性,“一漚之發”漚就是小水泡,一個大海裏面中的一個空氣浮起來的小水泡。那算什麼,這麼廣大的虛空只是覺性的一小部分,這算什麼,對不對,就像大海水中出現的一個小水泡。也不算什麼,簡單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的覺性是無量無邊的大,沒有辦法形容,你看到的太虛空還不大,我們的覺性,心性是無量無邊的,“若有欲知,佛之境界,當淨其意,猶如虛空,”這是出自華嚴經,若有欲知佛的境界我們應當怎麼做呢?應當好好的淨其意,淨就是把這個淨化,除掉這些妄想,顛倒,執著那就是淨。猶如虛空,虛空是無形無相,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也只有這樣能夠比喻清淨的自性,比較接近,否則實在沒辦法比喻。“遠離妄想”,因爲一切都是妄想,“以及諸取”,以及種種的執著,“令心所向,一切無礙”。

  

《宇宙萬有本體論(13)》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