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宇宙萬有本體論(13)

  “一切時中,自性自如,念念不生,念念不滅”,注意,不生就是空,不滅還是空,你注意看這一句很重要的,念念空性,念念還是空,念念不生就是念念空,念念不滅還是念念空,何以故,不生就是空,不滅還是空,悟到了理體第一秒,第二秒,第叁秒統統叫做空,到塵點劫還是空,所以成佛一刹那就是永恒際,叁際皆空,所以前念不生後念就不滅,念念不生就念念不滅,“遠離諸執”,種種的執著,“心無所行”,因爲歇即是菩提,“清淨無染,心恒自在,出穢如淨”,我們住在這個汙穢的娑婆世界,就象住在極樂世界,你心清淨了,“以第一義,莊嚴其身”,是爲菩薩,第一義就是無相法,中道法,絕對法,平等法,所以以畢竟空的第一義谛來莊嚴其身這是真正的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圓覺經雲,如果一個人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應當遠離,一切幻化”。應當放下這一些世間,如同幻化不實在的境界,叫做“虛妄境界”,底下,如果要真正修行般若波羅蜜要堅持 所以這個“由堅執持”,這個執不是執著的執,這個執就是堅固的道心,由堅執持。由堅固的道心,要徹底的實踐什麼。“遠離心故”。要徹底的放下,“心如幻者,亦複遠離”,由我們堅執執持遠離心故,就是我們堅定我們的意志,要徹底的放下哪個執著,這一句,你要把它倒過來解釋也可以,由堅定的遠離心,遠離那份的執著,所以這個執持放在底下,心的上面就更清楚,由堅定的信心遠離執持心,這樣子也可以,因爲心如幻者所以要放下,“心如幻者,亦複遠離”,還是要放下,遠離心加一個心,“遠離爲幻,亦複遠離”,還是要放下,這個遠離就是放下,到這一段再講一遍,由堅定的信心,遠離那一顆執著的心,因爲心本來就是生滅如幻,心生滅如幻所以心還是要放下,亦複遠離,這一顆遠離的心還是虛幻的還是必須要遠離,然後“離遠離幻”離一個句點,第一離字就是放下,遠離幻就是幻化之心,放下遠離幻化之心。還要放下,“亦複遠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遠離幻化之心,第一個離用放下整個意思就清楚,放下那一顆遠離幻化之心,你說,我要遠離幻化,一直呼口號,要遠離幻化,遠離幻化的心,我有一顆遠離幻化的心,連這個念頭還是要放下,就是這個意思,不要一直說遠離幻化我現在已經遠離幻化了,著一個遠離幻化的念頭,連這個都要放下,亦複遠離,“得無所離”,心相本來就是空無自性,一直到無所離,真的放得都徹底的,“即除諸幻”,就除掉種種的幻化,諸幻如果滅盡了,非幻就不滅,種種幻化滅盡了,非幻就是我們的真性,清淨自性就不滅了,那個是存在但是無相,自性是存在但是無相,它不是一切相,可是它不離一切相,猶如虛空但能察覺作用,實在說不出所以然。

  八十九頁,“十六,無念無住,心本無念,念逐想生”,我們的心本來就沒有什麼妄念,這些妄念因爲追逐著外境,逐就是隨,念逐想生,隨著妄想就生起來了,念頭是跟著妄想,意思就是說追求外境,境,心本來是一如的,我們因爲追逐妄想就一直生起來,“此想”是“虛妄”的是流轉生死的,如果“能觀無念,爲向佛智”,這句話要畫起來,修行的根本重點就是這句話,換句話說,今天你的貪嗔癡還存在,還不能達到無念,擺不平,要擺平了你的內心,你就擺平了全世界,能觀無念就是空,能夠不著一物不著一念,這是向佛的智慧,就接近佛了,“觀無念者”,你要怎麼樣呢?“屏息萬緣”,所謂屏息萬緣。就是觀萬緣都是空性,這個屏息就是不著,一定要不著于種種千差萬別的萬緣,“一念不生”,統統不執著,一念不生就是妄想一念都不生,“歇即菩提”,放下就覺悟,這麼簡單嗎?就是這麼簡單,我們從以前修行修到現在問題爲什麼不能成佛,就是因爲放不下,歇就是菩提,放下就是覺悟,而且要放得很徹底,放得非常徹底,真正修行的人心中沒有來去,取舍沒有增減之相,沒有什麼誰是誰非,沒有,統統沒有,象我到日本東京去,信徒對某一些本位主義的道場不是很習慣,那個法師,我跟他講我離開東京以後,你還是要回去那個道場,因爲我沒有辦法在旁邊教你們。師父,他叫我不要來聽你演講,我說:沒有關系,我叫你要去親近那個道場,因爲我人在臺灣,你人在日本,歇即是菩提,沒有計較的心,你怎麼對待我都沒有關系,你要就近取材。我在臺灣離你那麼遠,你萬一有什麼不測,打電話要助念辦個手續簽證來不及了。你還是要親近那邊的法師,一個真正歇的人,就不管別人對你怎麼樣,也不在意別人對你怎麼樣,他統統可以放下。計較也沒有什麼意思,歇就是菩提,“一念永息,直至無生”,放再放,放不下再學習放下一直到無生,到無生,時間是幻化的嘛!“一念多劫”,“多劫”就不離“一念”,時間是沒有自性的東西,時間是人類意識心刻畫出來的妄想相,所以一念就是多劫,多劫就是一念,多劫時間就長了,長跟短其實都在一念,叫做“延促由心,叁際平等”,延就是長,促就是短,長短的觀念還是由心,婚姻不幸過一天如同一年,婚姻要是幸福的話過十年,二十年甜甜蜜蜜猶如過一天,尤其是等待,那半個小時象十年很難等的,對不對?所以時間沒有所謂長跟短,都是觀念,延促由心,叁際其實是平等的,實相“一乘”的“妙旨”,是“無念爲宗,無住爲本”,住就是執,不執著是修行的根本,“真空爲體”,真空就是絕對,絕對的空,“妙有爲用,隨心所念,一切諸法,悉從緣生,空無自性”,隨心,隨著我們這一些起心動念,一切的諸法都是因緣生因緣滅的,我們都是隨這個起來的,譬如說我們見到這朵花紅色,空,其實是空無自性的,我們安排一個紅色,黃色,綠色,安排一個觀念,但是火花以後紅黃綠白,統統化爲灰燼,這個時候什麼觀念都沒有,換句話說不必等到境界除掉,見一切境界你都知道,那只是觀念。那個時候不可以被綁死,這個觀念,觀念只是工具而已,觀念是聖人的工具,你不需要去屏除它,但莫于觀念住著,你安排一個紅色,綠色,一個美一個醜,一個好壞,只是方便來表達,我們內心的世界,使衆生更加了解我們的想法,接近于我們的想法,所以說這些假相對聖人來講統統是開悟的工具,它會製造種種的因緣,來利益衆生,譬如說我們也知道空無自性,難道就不做佛事嗎?不行,大量的印經典,大量製造錄音帶,我也知道空無自性,我也知道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可是還是要這樣做,還是要做,因爲不昧因果,對不對?所以“知一切法,幻化不實”,我們了解一切法都是幻化的,“六根無染”,六根不要去染汙,“對境寂然”,就很寂靜了,看一切境界就沒什麼好計較的,所以對境寂然要用兩種功夫,不計較,不比較就OK了,對境界寂然,看到什麼境界,我們享受我們的生命,“不染不著”,不染汙不執著,“念念不住,與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無染,即是修行,忘心而照”,放下這顆心,放下執著心,用這種心回光返照,“無念而知,自然得入”,沒有分別心,沒有執著心,沒有顛倒的念,這樣子清淨的知,清淨本性的知,無念而知,無念就是清淨心無念,無念的清淨心的知,自然就得入了本體,“清淨心體”,“了生”就是“無生”。九十頁,“知妄無妄”,知道妄心是空無自性的,當下就沒有妄心,知妄無妄。知妄,悟到了妄就是空無自性,就是沒有妄心,所以中間加一個即,知妄即無妄,了悟了緣起的妄無自性,就是真心的無妄,“覺”悟“了”心即“無心”,就是沒有心,“無縛無相”,沒有束縛也沒有相。“即念”,中間加一個而“無念”,自性的念其實還是無念,“即定無定”,的心相之執著,自性本自具足有定,“即慧無慧”,的心的執著,即定而無定,即慧也無慧相,就是 說我們當在定中,自性的定,沒有說我在定的相,當我們般若智慧具足也沒有一個般若智慧的相,即“行而無行,菩提無得,般若無知”,不是那種草木的無知,而是沒有分別心的無知,是自性本具足有知,所以“念念無迷,心心無所”,心心就是念念,無所要加一個字,無處所,中間加一個處所,就是念念沒有一個能念,所念,其實你找不到,叫做心心無所,或者是念念無處所,你要找到分析的念,念念都是空,“心無住處,則無有心”,如果心沒有執著,分別心就停止了,也沒有一個愚癡的無心之念的執著,“亦無無心”之執著,我無心了,還執著一個我無心那也不行,要把無心化作一種真實境,解脫的境。而不是把無心化作一個觀念境,再來譴除那又不對,“有無總無”,有心也放下,無心也放下,總無,無就是空,最底下那個總無就是總是空,有心是空,無心也是空,有心,無心總是空,“身心俱盡,我法體空”,那個體要用兩次,我體空,法體空,那個體要用兩次,我體,法體皆空,什麼叫做我體空呢?我就是身心,我這個身心,五蘊身法就是萬法萬相都是緣起,不但我體空,法體還是空無自性,“泯齊萬境”,滅掉齊萬境,泯齊,怎麼能夠泯齊呢?因爲用空性來做橋梁,透過空性統統劃等號,叁千大千世界空等于一微塵的空,一微塵的空等于一朵花的空,一朵花的空等于一個電燈的空,一個電燈的空等于我們色身,五蘊身的空,你跟我都可以畫不等的號,也可以畫相等的號,如果你跟我不等,這是站在相的緣起的角度說,我跟你是不一樣的,站在畢竟的空性的角度來講的話我們是畫等號的,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所以開悟的人,你就是我,我疼愛你就如同疼愛我自己,我疼愛普天下的衆生就如同愛惜我自己的生命,我不忍心去傷害那些幼稚,無知的衆生,所以我們看到衆生的無知,我們只能用同情憐憫的心,卻不能生一念傷害他的心。所以我體空,法體也空,叫做泯齊萬境。爲什麼,用一個空無自性貫串所有的緣起,“萬境如如,本來就空,合本一冥”,冥就是如如不動的本體,合起來本來就是如如不動的…

《宇宙萬有本體論(1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