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真的很難做到這個,一個人做到如如不動,這個不是簡單的,只有大家盡力而爲,有的人說心裏慈悲我們買幾條蛇來文殊講堂放生。哇,麻煩大了,真的,你不曉得以前就有人這樣子。拿到我們南普陀去放生的 ,買那個毒蛇去放生, 他說我認爲你們這邊出家人都很有修行,他就不怕我們被咬死,真的。底下,任性自在,心恒寂靜,“如如不動,保其勿失”所以我們現在學一個“守”字,守得住這個如如不動,要先用守的功夫,到最後連這個守都不必了,先守住如如不動的功夫。每天都是那麼歡喜,照不離寂,智慧不離定,寂不離照,就是定力不離智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常寂常照,名常寂光。”
“十九,縛解從心,”你要束縛也是你的心,你要解開那個痛苦,也是你這一顆心,觀念錯誤你就會束縛。要觀念正確有無相,空,平等的心的正確的法你就解脫,了達諸法,如夢如幻,這些萬法都是象夢想象幻化的,“無依無住”,無依就是沒有一個東西可以永遠的依靠叫做無依。無住,不要不執著于任何的緣起的相,“無取無舍”,舍就是刻意的回避,有時候你一定要面對他,譬如說你已經結婚了,兩個夫妻吵得很厲害,觀念不一樣,你想要逃避沒辦法,因爲孩子已經叁個了四個了,你一定要去舍棄他沒有辦法,你一定要面對他,要記住,師父跟你講一句很有智慧的話。解決煩惱的辦法就是采取行動,你要記住師父這一句話。世法,出世法你都一定用得到。我體悟了佛法二十多年,就是這一句是我自己體悟的,你打開任何的哲學,心理學,佛法,都沒講過這句話,這句話我體悟了二十幾年,解決煩惱的辦法就是采取行動,一定要面對它講清楚。把事情觀念貫通,觀念化解于智慧,升華到佛的心靈慈悲喜舍。你就會發現我們這些煩惱都是多余的。再惡的人,惡劣到極點的人,你都可以寬恕他,無取無舍,舍就是逃避,本來就沒有縛,也本自就是解脫,如果能夠“對境無心,”無心就是放得下,對一切萬境統統放得下。嫁女兒也好自己年紀老化也好,健康不佳也好,都知道這個是幻滅的生滅的無常法,當下就是緣起無自性,也不需要在意,盡量照顧他,但是碰到了,你就非得接受不行。對境無心,八風吹不動,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利,有錢,衰就是沒錢,毀:毀謗,譽就是稱贊。譏就是譏謗,苦就是苦,樂就是心裏歡喜。這是八風”不爲所系,八法之風,不動如來。心不動即是如來叫做不動如來。“念念不住”,無所執著。即無系縛,也就沒有辦法捆綁著你,“直下無心”便是,加兩個字,直下無心便是,這六個字是修行的根本。直下就是碰到什麼事情你只要無心,不要再去思善,思惡。思對,思錯,有很多事情是很無奈的你一定要去接受的,所以直下無心,不要再討論了,再討論就煩,因爲再透過語言每一個人各執己見沒辦法解決事情,就用這個無心放下來處理事情,因爲這個越討論就會越煩,繩子越捆綁就會越緊。不必討論你寬恕我,我寬恕你,你退一步,我退一步,反而事情好處理,無心便是,“究竟解脫”。
九十八頁,著即煩惱,離即菩提,執著就有煩惱,離就是放下,它就是菩提,“成相即心,”成就是著,著相就有分別心,你對緣起法看不透,認爲有一個相的存在,就是心就是分別心,“離相即佛”就是見到了佛性,佛就是我們的性,所以要成佛一定要見性,“離心”是“無境”,“離境”也是“無心”,爲什麼,心境是不二的,心跟境不能分開的,爲什麼,正報,依報,怎麼能夠離開,五蘊這個色法的色受想行識是不二的,身心是不二的,心境也是不二,離心是無境,離境也是無心,“縛從心縛”,束縛從心來束縛,一般觀念突不破這就是束縛。解也是從心,徹底的透視觀照就解脫了,“縛解從心”。有一個人我真的很贊歎他,一個居士,他的爸爸騎摩托車從田地騎出來,一下一個年輕人騎摩托車騎得非常快的撞死了,把他的爸爸撞死了,他的爸爸七十多歲了,這位居士是師父的徒弟,很有學佛,修學佛法相當的了不得,他也不責備這個年輕人,他說:事情碰到了,我們就要去接受,我不會跟你要求什麼,不過你盡一點心力。這個年輕人還一直逃避,說不是他怎麼樣一直要擺脫,後來這個孩子的爸爸就出面,說:人家這麼講道理的一個人,我們實在感動,你還跟人家講什麼,就揍他了,我們這個居士還阻止他說:孩子不懂事情發生了,他說:你真了不起,你的爸爸被我的兒子騎摩托車撞死了,撞得頭破血流都不吭一聲,也不牢騷也不抱怨,他就合掌跟他講,佛陀說這就是果報,因緣果報,碰到了,我哭有什麼用,我求賠償,也不能挽回父親的命。也許是前世父親欠你們,作這樣的觀想,後來他們全家都被這個居士感動統統學佛。所以我們有時候太過猛烈的苛責一個人,有時候反而沒有辦法在道業上下工夫,也沒辦法度衆生。所以我就跟居士講你一定會往生極樂世界的,就憑你這樣子的智慧。就憑你這樣的仁慈,就憑你這樣的透視,沒有問題,撞死爸爸都不動一個恨都沒有。他就是這樣心靜如水,很冷靜,理性的處理。結果度了對方的全家,要碰到我,就不曉得了。。。。這要看當時的狀況我是不會就這樣裝著若無其事。我要看他是不是有意或者是惡意的,如果是惡意的當然要給他一個教訓,教訓,如果是無心的這還可以原諒,我會看狀況,法師處理事情我還是會看狀況來處理,不會一概的去接受它,我不會這樣子。但是我一定不會牢騷,抱怨,因爲我會要求他賠一千萬。爲什麼?我的心是好的下次你不敢了,對不對?你今天撞死我爸爸明天就可能撞死你爸爸,我的觀念就是這樣,我一定要給他一個懲處。發的也是慈悲心,你說我這樣做不對嗎?也對,法就是這麼圓融,用硬的來也對用軟的來還是對,這個年輕人很沖的你不給他懲罰,我告訴你放縱惡人。回光返照講起來,我還是可以往生。一樣是上品的,要教訓,教訓。底下,“縛從心縛,解從心解。縛解從心,非關余處“。不關其他的,“水清月現,心淨佛顯”太棒了,這八個字,“性覺妙明,清淨本然。”我們的本性的覺悟不可思議的光明智慧本來就是清淨的,清淨本然,把這個本然放到前面去,一念那就更清楚了,“性覺妙明,本然清淨”,本來就是清淨的,“終日隨緣,莫汙自性”你整天隨這個因緣但是不要起心動念去分別。但是悟道雖分別不做分別想,不要染汙了清淨自性。“心境一如”如就是空。心境是同一個空性。“正智朗然”,正知正見的智慧就清清楚楚的顯現。“雲爲動作”,雲就是言說。就是我們透過語言,爲就是造作,動作就是行住坐臥。這個語言種種的造作行爲,行住坐臥這個動作,“皆是菩提”,爲什麼?來自一顆清淨的菩提心,“理極情忘”,要加幾個字,無生之理窮極,極就是盡了,就是透徹的體悟到無生之道理,叫做理極。這個理是指無生空性的道理,一個人對無生空性的道理達到了究竟之處則情妄。則分別心他就統統放下,執著心統統放下,情就是凡夫之見,當一個人無生之理窮盡了,則凡夫的分別執著,顛倒之見,就統統放下,“菩提智慧,恒與法性,”就恒與諸法的空性。“相應相冥,”恒與種種的法性,相應相冥合。“了脫之術”就是了生脫死的方法,“唯有觀心”把這個字麻煩你畫兩線,唯有觀心,注意我們的觀念,注意我們的正見,了生脫死的方法沒有其他的,只有好好的觀照這一顆心,保持正念守住無心,當下放下,“觀心得悟,一切俱了”,如果觀心了,開悟了,一切俱了,其無所住,本來就無所住。“無縛無脫,則爲曠然”,一切俱了,如果一切都明了了,其,就是他的心,他的其心就無所住,這個心無縛也無脫,則爲曠然,曠就是沒有範疇,就是無相的意思。曠野就是沒有邊際沒有涯,沒有邊際沒有邊涯。“其曠然者,乃爲出離,叁界之家”把胸量放大到虛空包容一切這個是出離叁界之家,這個叁界是指貪嗔癡。表法的是指貪嗔癡。實在的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所以叁界有實有虛,所以說我們要經過叁大阿僧祗劫才能成佛。不用,我們從以前的六道輪回到現在,已經不止叁大阿僧祗劫了,我們已經無量無邊了,你只要在今生今世碰到佛法,一念之間你就是成佛,一念之間回光返照我們就是佛,那就要看你有沒有功夫了,
“二十,綿密不斷”就是做功夫,要下一點功夫。“一切時中,不間不斷。”一切時中要保持正念,是時時刻刻不間不斷,“不雜用心,”象我就是一直念阿彌陀佛。妄想一來,佛號被打斷了馬上知道,我就是用這個來鍛煉來觀照,雜念雜用心一起來馬上知道,念佛念到哪裏去了,馬上就觀察到了,佛號被打斷了再提起佛號,我都是用這個方式,來檢查自己有沒有間斷。“不雜用心,不停邁進”,不停的前進,“終日吃飯,未咬粒米”咬就是執著,不著,這是表示空性之法,整天吃飯沒有執著飯的好壞,這是禅宗講空性的在事相上的表達,未咬粒米,就是從來沒有咬到米,意思就是他與空相應了,也不著于米的味道了,“終日行路,未踏片地”爲什麼,行路的人是五蘊皆空,地也是緣起也是空,整天在走路,未踏片地就是形容空性,內外空,“視而未見,聽而爲聞”爲什麼,萬法就是夢幻,雖有所見可是因爲觀照的心不間不斷,不雜用心,他一直不停的邁進所以他視而不見,他的心不間不斷不雜用心,所以聽而未聞。他“忘餐失寢”。他一心一意的參究。“似救頭燃”意思就是說今生今世這麼幸運的聽到佛法,萬一這一念一息不來又落入叁界怎麼辦。當然拼命的做功德,拼命的盡力拼命的修行,“放舍閑緣”閑就是熟。閑緣就是指外境之緣,這個閑緣就是指成熟的因緣,譬如說,打電動玩具,喜歡看電視,閑聊,這個都是你熟悉的外境,你要放棄那一些色聲香味觸法,你所熟悉的那一些外境,要先學習著放下,爲什麼?這些都與你生死無關,你開那麼好的車你還是死,穿那麼好的衣服還是死,…
《宇宙萬有本體論(1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