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都说你要精进修行你怎么精进修行呢?就是这一句话,念念无妄,每一个念头都跟真如实相相应,不跟妄想颠倒相应,念念无妄,念念没有妄想,颠倒,执著,这个就是真正用功的人,而不是一天到晚在佛前拜佛念佛每天跟人家斤斤计较的人,也不是这样子,“湛寂不动”湛寂就是一片光明,但是却是寂静,除了分别清清楚楚这个叫做智慧。“六法一体”前面讲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这六法就是六度法其实是一个体性,叫做六法一体,前面讲的布施等等六度法其实是同一体性,“三学”这个戒定慧“等用”其实是同一个心性的妙用,简单讲开悟证量就戒定慧具足,一个有证量的人他就是戒定慧,心性本身就是戒,心性本来就有定,心性本自就是有智慧。“万法周围”性相是不二,理事是圆融,“湛然常寂”“即定常慧”定里面常常充满着智慧,智慧也常常在定中,“即慧常定,定慧等等”“寂用自在”寂就是体,用就是妙用,这个体用是自在的,依体起用,摄用归体,体用不二,所以叫做寂用自在,“定是慧体”如果慧一定要分体,相,用的话那么定是慧的体,“慧”就“是定”的作“用”“从定起慧,将慧归定”,其实就是依体起用,摄用归体,“即慧之时,定即在慧。即定之时,慧即在定,此义即是,定慧等学”,“系心一处”把心定下来,“法性寂然”你好好的去透视,观照,法性寂然,万法皆空,可以让我们的心一直在静里面非常,非常的静。“静极则明”明就是心就自明,静处到了极点心就会显露出来,自性就显露出来,心的自性显露出来,则“法性常照”我们空性的智慧就常常作用,妙用在前,如果“定多慧少,不离无明”定比较多智慧比较少,就接近外道,根本无明没有破,所以就不离无明,如果“定少”了“慧多”。智慧多可是他没有定力,就象世间人把佛学拿来做研究,学问的研究再来批评,日本最多,所以真正的日本很难找到一个真正如实修行的,很难,为什么,大部分都拿来做学问的研究就像现在的学者一样,批判,批评。为什么?拿到博士学位,拿到博士学位就用批评,“增长邪见”“有慧无定,惺惺乱想”,惺惺就是浮动的意思,浮动,心浮动乱想,“乃生缘虑”之心,就生攀缘的心,缘虑就是放不下外相,在这个因缘法里面烦恼叫做缘虑之心,“便落狂慧,”狂慧就是没有定辅,没有定来做辅助的智慧,自己认为我就是佛,人家拜佛说人家,你着相,拜我就是佛,就是这样子狂慧,佛在世很多外道叫做。。。他自己认为是无上的觉者,诸位要记住,这一些轮回,业力,佛,这些名词不是佛教的,佛在世这些外道的也都是称佛。自己认为自己就是无上的智者,无上的觉者,我们业力或者是轮回或者是这个佛,这个都不是佛教的名词,都是外道的名词,但是佛在当时就运用大家所熟悉的这个名词,运用在佛教里面,叫业力,Karmaforce 不只是佛教讲业力,在奥义书里面,不只是佛教讲业力,外道也讲业力的,不只是佛教讲佛,有一个无上的至尊的佛,包括六师外道,九十几种外道也是讲佛,他们也是佛,轮回的观念不是佛教建立的,外道也讲轮回,外道也是讲轮回,我们一定要了解佛当时在世的种种的强烈的外道,在奥义书里面写得很清楚,种种的祭祀的仪式,释迦牟尼佛就说一句话,这些繁琐的宗教仪式,无益于觉性的开发,很烦琐的宗教仪式,没有办法帮助我们觉性的开发,无益于觉性的开发,很烦,外道都是重视这个外表,佛教重视心法,所以我们今天所研究的这一些佛法的这些名相。都已经存在佛教,外道互用,外道讲轮回,讲业力也讲佛也讲三世也讲善也讲恶。也讲无常统统有,这些先理清不是说只有佛教的才有这样子的观念,底下,乃生缘虑之心,便落狂慧,如果“有定无慧,”有了定力但是没有智慧,就落入外道。“寂寂”就是表示心理很安静,可是无记,无记就是心属无明,无记,没有妙用,无记可以说无明的一种,有善的无明,自己行善执著善落入无明,造恶,人家劝不听就落入恶的无明,我不思善,不思恶,不造作善,不造作恶,对不对,可是内心里面没有智慧,它还是无明,所以无记就是心属无明没有妙用叫做无记,叫无记心,这个外道更多,有定无慧,心虽然保持一个安静的心态,可是还是无明的一种,“易入昏住”,昏就是昏沉,住就是住着,很容易昏沉,执著,便落,外道,空定,外道的四禅天就是这样子,有定无慧,没有般若的智慧,但求于禅定,有了禅定可是没办法断烦恼,微细惑还在,所以便落外道的四禅,四空的定,最高就是非想非非想,“寂破散乱”意思就是当这个静态的心尽了,因为他没有智慧没有断烦恼他还是有漏。没有断没有超出三界,都是有漏心,用这个有漏心的定力伏住,伏到一天定力消失了,寂破这个寂,破就是尽了,这个定力到八万四千大劫,这个定力尽了的时候,散乱,心就失定了,散乱就失定了,因为我们没有超出三界就落下来了,叫做寂破散乱。空寂之心如果破了,就是失去定力了,“惺治昏沉,”保持正念叫做惺。可以对治昏沉,惺就是保持一个觉醒的心,可以对治昏沉,“寂生昏沉”如果太静的话,完全没有智慧的照的作用,只是一味的起定就生昏沉,心生散乱,如果太重的话,一直觉照,很烦恼内心里面一直想求生极乐世界。可是心一直定不下来,起作用但是定不下来,叫做惺生散乱,如果是太过于动了,散乱心就跑出来。“顽则失照”顽就是固执不通,譬如说凡夫,外道,二乘人,都叫做顽。这个顽包括佛教的外道,佛门的外道,为什么,不见性统统叫做外道,心外求法,顽就是固执不通,如果一个人固执不通则失去智慧的观照,“寂照非顽”,寂照同时的话,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同时则非顽就是那就不是固执不通的心了,如果这个顽固固守己见,怎么样?顽则无知,如果固守己见的心不改变,则落入无知。无知就是没有慧观,没有智慧的观照叫做无知,了知非顽,如果了解这个知就是寂照平等,这个知划一线写寂照平等,了知寂照平等的法则。“既非顽空”就不是固执不通的人。既非凡夫,外道,或者是佛教的这些二乘人,顽固固执不通的人,则不落入断灭之见,则不会落入本性空无所有,就是说,连存在的清净觉性也否定,就不会落入断灭之见,则不断灭,就是不会落入断灭之见,昭灵现前。我们清清楚楚的灵性,觉性就现前。“一切普照,了了明明,一念不生,惺惺寂寂。”“即照而寂,一念不生”就是在观照当中妙用现前但是不离体性,不生不灭的体性,一念不生,了了明明,一念不生是因为了解缘起,所以缘起就是空无自性,空无自性最主要就是在说明无生,一切法无生,没有所谓的什么树木,人相,我相,这些相一生就知道这是空。没有所谓的什么树木,人相,我相信这些相一生就知道这是空。只是缘起凑合,让你记忆里面的一种幻影,你拿这种幻影来当作是真实,拼命的追求到最后一样,就象小肯尼迪一样什么都没有,所以一念不生但是却了了明明,“寂寂惺惺,即寂而照”虽然心很安静可是充满着智慧的觉醒叫做寂寂惺惺,即寂而照,即寂就是即体而起妙用之照。“日应万缘”,每一天,应就是应对,反射在这个万缘,万相。因为我们要生活,食衣住行,行住坐卧。日应万缘,不取于相,这倒是很重要,不取于相,因为相不可得,有一天连我们这个臭皮囊都要丢掉,所以日应万缘,不取于相,“任性自在”,任凭我们的清净自性一直自在,来去没有任何的阻碍,任性自在,怎么样?“心恒寂静”那个心是永远保持着欢笑,这个寂静里面简单讲就是充满着法的喜悦。寂静就是我对世间真的无所求。真的看透了,要对这世间的幻起的缘起的假相要看透透。就很了不起,非常了不起。万缘这寂静法,什么叫做寂静?那种美,那种对世间的感受那种觉,真,因为他见到了真性,善,他是纯正没有执著。他就是做一切的善,他都没有觉得我在做善事。也不会执著我在做善事。那种美,内在那种慈悲喜舍的那种美。那时圆满,性相圆融。一切法无诤。受到赞叹非常的欢喜,因为众生懂得赞叹他就会成佛。所以有的人赞叹慧律法师。我都跟他们讲,你讲人家的好话你会当佛祖。我都会跟他补上这一句话。讲好话,对不对?如果人家恶言相向,我们心还是很寂灭。要同情他,他将来也可以成佛。他将来还是可以成佛。我们内心里面就充满着一种享受。真善美的世界。简单讲一个有证量大彻大悟的人,或者是证悟的人,他的心是什么?他时时刻刻都在享受佛陀所赐给我们的心法。那种安详,真善美,寂灭,他这个世界你不晓得有多美。就象玄奘大师的师父戒贤论师。戒贤论师,玄奘大师还没有去的时候。腰烂了一半。腰烂了一半的时候会长虫。他跳一跳的时候,这个虫掉下来。他从地上把它捡起来,又放到那个脓烂里面。他说这是你的生活环境,我不好意思破坏你。大无我的精神,寂灭的心。吃自己肉的血。因为他证悟到无我的空性了。这个虫掉下去他怕它饿死,又把它捡起来,放到自己脓烂的地方,这个是什么心,要是我们怎么可能拿起来,不是我愿意杀死你,你实在是你逼我没办法睡觉。让你。。。。。所以到现在。。。。要不然调查一下,请问你,你学佛了十年以上你内心看到那个蚂蚁,蟑螂那个蚊虫。从来不打死的又起欢喜心让他们叮的,请举手。他还是外面的还不是里面的,他是长虫。还把他抓起来放着,你看一个圣者那个悟道的心,那有多了不起。我有时候出国晚上有两只蚊子,半夜就起来抓了,无法睡觉要不然叫我怎么办,对不对?没办法,还是没办法,说一句实在我们把他赶走,打死倒是不会。不过有时候是故意把它抓死,心自己宽恕自己。我不是故意的,我给你念,《毗卢遮那佛大光明咒》,给你超度,实在是真的把他捏死的,这个要老实讲,实在是吵死了,真的没办法了,还有一点习气…
《宇宙万有本体论(1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