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宇宙萬有本體論(13)▪P5

  ..續本文上一頁都說你要精進修行你怎麼精進修行呢?就是這一句話,念念無妄,每一個念頭都跟真如實相相應,不跟妄想顛倒相應,念念無妄,念念沒有妄想,顛倒,執著,這個就是真正用功的人,而不是一天到晚在佛前拜佛念佛每天跟人家斤斤計較的人,也不是這樣子,“湛寂不動”湛寂就是一片光明,但是卻是寂靜,除了分別清清楚楚這個叫做智慧。“六法一體”前面講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智慧,這六法就是六度法其實是一個體性,叫做六法一體,前面講的布施等等六度法其實是同一體性,“叁學”這個戒定慧“等用”其實是同一個心性的妙用,簡單講開悟證量就戒定慧具足,一個有證量的人他就是戒定慧,心性本身就是戒,心性本來就有定,心性本自就是有智慧。“萬法周圍”性相是不二,理事是圓融,“湛然常寂”“即定常慧”定裏面常常充滿著智慧,智慧也常常在定中,“即慧常定,定慧等等”“寂用自在”寂就是體,用就是妙用,這個體用是自在的,依體起用,攝用歸體,體用不二,所以叫做寂用自在,“定是慧體”如果慧一定要分體,相,用的話那麼定是慧的體,“慧”就“是定”的作“用”“從定起慧,將慧歸定”,其實就是依體起用,攝用歸體,“即慧之時,定即在慧。即定之時,慧即在定,此義即是,定慧等學”,“系心一處”把心定下來,“法性寂然”你好好的去透視,觀照,法性寂然,萬法皆空,可以讓我們的心一直在靜裏面非常,非常的靜。“靜極則明”明就是心就自明,靜處到了極點心就會顯露出來,自性就顯露出來,心的自性顯露出來,則“法性常照”我們空性的智慧就常常作用,妙用在前,如果“定多慧少,不離無明”定比較多智慧比較少,就接近外道,根本無明沒有破,所以就不離無明,如果“定少”了“慧多”。智慧多可是他沒有定力,就象世間人把佛學拿來做研究,學問的研究再來批評,日本最多,所以真正的日本很難找到一個真正如實修行的,很難,爲什麼,大部分都拿來做學問的研究就像現在的學者一樣,批判,批評。爲什麼?拿到博士學位,拿到博士學位就用批評,“增長邪見”“有慧無定,惺惺亂想”,惺惺就是浮動的意思,浮動,心浮動亂想,“乃生緣慮”之心,就生攀緣的心,緣慮就是放不下外相,在這個因緣法裏面煩惱叫做緣慮之心,“便落狂慧,”狂慧就是沒有定輔,沒有定來做輔助的智慧,自己認爲我就是佛,人家拜佛說人家,你著相,拜我就是佛,就是這樣子狂慧,佛在世很多外道叫做。。。他自己認爲是無上的覺者,諸位要記住,這一些輪回,業力,佛,這些名詞不是佛教的,佛在世這些外道的也都是稱佛。自己認爲自己就是無上的智者,無上的覺者,我們業力或者是輪回或者是這個佛,這個都不是佛教的名詞,都是外道的名詞,但是佛在當時就運用大家所熟悉的這個名詞,運用在佛教裏面,叫業力,Karmaforce 不只是佛教講業力,在奧義書裏面,不只是佛教講業力,外道也講業力的,不只是佛教講佛,有一個無上的至尊的佛,包括六師外道,九十幾種外道也是講佛,他們也是佛,輪回的觀念不是佛教建立的,外道也講輪回,外道也是講輪回,我們一定要了解佛當時在世的種種的強烈的外道,在奧義書裏面寫得很清楚,種種的祭祀的儀式,釋迦牟尼佛就說一句話,這些繁瑣的宗教儀式,無益于覺性的開發,很煩瑣的宗教儀式,沒有辦法幫助我們覺性的開發,無益于覺性的開發,很煩,外道都是重視這個外表,佛教重視心法,所以我們今天所研究的這一些佛法的這些名相。都已經存在佛教,外道互用,外道講輪回,講業力也講佛也講叁世也講善也講惡。也講無常統統有,這些先理清不是說只有佛教的才有這樣子的觀念,底下,乃生緣慮之心,便落狂慧,如果“有定無慧,”有了定力但是沒有智慧,就落入外道。“寂寂”就是表示心理很安靜,可是無記,無記就是心屬無明,無記,沒有妙用,無記可以說無明的一種,有善的無明,自己行善執著善落入無明,造惡,人家勸不聽就落入惡的無明,我不思善,不思惡,不造作善,不造作惡,對不對,可是內心裏面沒有智慧,它還是無明,所以無記就是心屬無明沒有妙用叫做無記,叫無記心,這個外道更多,有定無慧,心雖然保持一個安靜的心態,可是還是無明的一種,“易入昏住”,昏就是昏沈,住就是住著,很容易昏沈,執著,便落,外道,空定,外道的四禅天就是這樣子,有定無慧,沒有般若的智慧,但求于禅定,有了禅定可是沒辦法斷煩惱,微細惑還在,所以便落外道的四禅,四空的定,最高就是非想非非想,“寂破散亂”意思就是當這個靜態的心盡了,因爲他沒有智慧沒有斷煩惱他還是有漏。沒有斷沒有超出叁界,都是有漏心,用這個有漏心的定力伏住,伏到一天定力消失了,寂破這個寂,破就是盡了,這個定力到八萬四千大劫,這個定力盡了的時候,散亂,心就失定了,散亂就失定了,因爲我們沒有超出叁界就落下來了,叫做寂破散亂。空寂之心如果破了,就是失去定力了,“惺治昏沈,”保持正念叫做惺。可以對治昏沈,惺就是保持一個覺醒的心,可以對治昏沈,“寂生昏沈”如果太靜的話,完全沒有智慧的照的作用,只是一味的起定就生昏沈,心生散亂,如果太重的話,一直覺照,很煩惱內心裏面一直想求生極樂世界。可是心一直定不下來,起作用但是定不下來,叫做惺生散亂,如果是太過于動了,散亂心就跑出來。“頑則失照”頑就是固執不通,譬如說凡夫,外道,二乘人,都叫做頑。這個頑包括佛教的外道,佛門的外道,爲什麼,不見性統統叫做外道,心外求法,頑就是固執不通,如果一個人固執不通則失去智慧的觀照,“寂照非頑”,寂照同時的話,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同時則非頑就是那就不是固執不通的心了,如果這個頑固固守己見,怎麼樣?頑則無知,如果固守己見的心不改變,則落入無知。無知就是沒有慧觀,沒有智慧的觀照叫做無知,了知非頑,如果了解這個知就是寂照平等,這個知劃一線寫寂照平等,了知寂照平等的法則。“既非頑空”就不是固執不通的人。既非凡夫,外道,或者是佛教的這些二乘人,頑固固執不通的人,則不落入斷滅之見,則不會落入本性空無所有,就是說,連存在的清淨覺性也否定,就不會落入斷滅之見,則不斷滅,就是不會落入斷滅之見,昭靈現前。我們清清楚楚的靈性,覺性就現前。“一切普照,了了明明,一念不生,惺惺寂寂。”“即照而寂,一念不生”就是在觀照當中妙用現前但是不離體性,不生不滅的體性,一念不生,了了明明,一念不生是因爲了解緣起,所以緣起就是空無自性,空無自性最主要就是在說明無生,一切法無生,沒有所謂的什麼樹木,人相,我相,這些相一生就知道這是空。沒有所謂的什麼樹木,人相,我相信這些相一生就知道這是空。只是緣起湊合,讓你記憶裏面的一種幻影,你拿這種幻影來當作是真實,拼命的追求到最後一樣,就象小肯尼迪一樣什麼都沒有,所以一念不生但是卻了了明明,“寂寂惺惺,即寂而照”雖然心很安靜可是充滿著智慧的覺醒叫做寂寂惺惺,即寂而照,即寂就是即體而起妙用之照。“日應萬緣”,每一天,應就是應對,反射在這個萬緣,萬相。因爲我們要生活,食衣住行,行住坐臥。日應萬緣,不取于相,這倒是很重要,不取于相,因爲相不可得,有一天連我們這個臭皮囊都要丟掉,所以日應萬緣,不取于相,“任性自在”,任憑我們的清淨自性一直自在,來去沒有任何的阻礙,任性自在,怎麼樣?“心恒寂靜”那個心是永遠保持著歡笑,這個寂靜裏面簡單講就是充滿著法的喜悅。寂靜就是我對世間真的無所求。真的看透了,要對這世間的幻起的緣起的假相要看透透。就很了不起,非常了不起。萬緣這寂靜法,什麼叫做寂靜?那種美,那種對世間的感受那種覺,真,因爲他見到了真性,善,他是純正沒有執著。他就是做一切的善,他都沒有覺得我在做善事。也不會執著我在做善事。那種美,內在那種慈悲喜舍的那種美。那時圓滿,性相圓融。一切法無诤。受到贊歎非常的歡喜,因爲衆生懂得贊歎他就會成佛。所以有的人贊歎慧律法師。我都跟他們講,你講人家的好話你會當佛祖。我都會跟他補上這一句話。講好話,對不對?如果人家惡言相向,我們心還是很寂滅。要同情他,他將來也可以成佛。他將來還是可以成佛。我們內心裏面就充滿著一種享受。真善美的世界。簡單講一個有證量大徹大悟的人,或者是證悟的人,他的心是什麼?他時時刻刻都在享受佛陀所賜給我們的心法。那種安詳,真善美,寂滅,他這個世界你不曉得有多美。就象玄奘大師的師父戒賢論師。戒賢論師,玄奘大師還沒有去的時候。腰爛了一半。腰爛了一半的時候會長蟲。他跳一跳的時候,這個蟲掉下來。他從地上把它撿起來,又放到那個膿爛裏面。他說這是你的生活環境,我不好意思破壞你。大無我的精神,寂滅的心。吃自己肉的血。因爲他證悟到無我的空性了。這個蟲掉下去他怕它餓死,又把它撿起來,放到自己膿爛的地方,這個是什麼心,要是我們怎麼可能拿起來,不是我願意殺死你,你實在是你逼我沒辦法睡覺。讓你。。。。。所以到現在。。。。要不然調查一下,請問你,你學佛了十年以上你內心看到那個螞蟻,蟑螂那個蚊蟲。從來不打死的又起歡喜心讓他們叮的,請舉手。他還是外面的還不是裏面的,他是長蟲。還把他抓起來放著,你看一個聖者那個悟道的心,那有多了不起。我有時候出國晚上有兩只蚊子,半夜就起來抓了,無法睡覺要不然叫我怎麼辦,對不對?沒辦法,還是沒辦法,說一句實在我們把他趕走,打死倒是不會。不過有時候是故意把它抓死,心自己寬恕自己。我不是故意的,我給你念,《毗盧遮那佛大光明咒》,給你超度,實在是真的把他捏死的,這個要老實講,實在是吵死了,真的沒辦法了,還有一點習氣…

《宇宙萬有本體論(1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