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宇宙萬有本體論(13)▪P2

  ..續本文上一頁一個本體,同一個本體叫做合本一冥。合起來本來就是一個如如不動的本體,沒有什麼好爭的,如果每一個國王每一個將軍,戰鬥的將軍,武將,都能夠研究這個佛法,心就會善用他的武術,如果每一個記者都能夠站在一個泯齊萬境,萬境如如的心,他的執筆就會比較客觀,執筆就會比較客觀,所以現在就是你攻擊我,我攻擊你,所以這個世間沒有絕對的對,也沒有絕對的錯,生活來到貴娑婆世間四十七年我就很認了,很認了,認命了,因爲是非莫辯,善惡莫辯,對錯也很難講,還是解脫比較重要,這就告訴諸位這個事情,就是說世間都是這樣子的,很難去定論,不過空卻是平等,“冥然幻照,照無不寂”,冥然幻照意思就是說我們本體合于統一的本體,産生了智慧般若的照,照無不寂,用這個本性的照,沒有一個照是不寂的,都是如如不動的,依無不虛。“以寂爲體,體無不虛,“用空性當作體,沒有一個體不是空性,所以“虛極無窮”,就是我們空達到了最大的絕對極限,通同法界,就跟法界一樣,“即得隨順,入真如門”,真如門就是無相,無相就是絕對,絕對就是虛空,絕對如虛空就是無一物,“真如無念,非想能知”,這不是妄想可以知道的,不是妄想可以知道的,“實相真空,豈識能見”,豈就是哪裏,識,就是分別,哪裏是分別的識心所能見到了,叫做豈識能見,實相無不相的真空絕對平等的心性,哪裏是用凡夫的分別心能夠見到的,“若見寂然,即是作意”。就算你看到了 那個不動寂然一切的境界的寂然就是靜靜的,還是有造作的意識心,即是作意就是還是有所造作的意識心在作用,意思就是說當你看到寂靜這個寂然就是靜,很安靜沒有聲音這些還是造作的意識在作用,不是真正的空,“內守幽閑 ”,這個閑本來就是熟的意思,很成熟,也可以當作是閑,空閑的閑,這兩種看哪一個角度,內守幽閑就是第六意識的微細處,意思就是說我也不著境我也不著心,就好象沒有動靜的執著,好象而已,就是杵在那邊不動,但是並不是有透過智慧力,斷煩惱的那個本體的不動,只是說沒有這些外境的幹擾,內心裏面有一點點的輕安,這個叫做幽閑,內在如果守住那個一點點的輕安,不爲動靜所動,那還是妄想,“猶落法塵”,法塵就是心相,心相就是法塵,就是對外塵執著落入微細的意識裏面叫做法塵,法塵,心識的影相叫做法塵,分別心産生一種影像,這個影相落入我們的心變成一種執著。或者是討論的一種話題,或者內在的一種心的資料,或者是一種經驗,這個都是屬于法塵,“遠離戲論”,無益生死的叫做戲論,“透出妄識,如如不動”,看到如如不動的本體,“動用無窮,如果本體一動,這個就是妙用無窮,本體若動就是妙用無窮,“用而常空”,雖妙用但是本體常空,雖本體是空但是依體起用,卻是常常在作用,就象一面鏡子一樣,這裏後面如果是一面鏡子,照得大家清清楚楚,我們車子開過去這個影象,你看這面鏡子在作用,你去摸都是平平的,我們的心也是這樣子的,在座諸位也是這樣,我們看了在動,我們的心平平的,你怎麼摸摸不到,鏡子是有形相的東西,來比喻還不是很貼切,我們的心是無形相的東西,看一切東西就像影相一樣的,看個東西就像影相的。眼睛一睜開影相吸收起來晚上又開始做夢,這個都是影像。用而常空,雖“空而常用”,“行住坐臥,心無起滅“,心無起滅就是不會了落入意識心態的種子 內心裏面也就沒有切割,也就是感情跟理性、智慧保持一個平衡點。“一切時中”“畢竟”一個“空寂”,“妄息寂生、寂生知現”這個很重要,妄就是妄心,息就是止息,妄心如果停止了,寂生就是寂靜的自然就産生,寂靜之心就産生,妄心如果停止了,寂靜之心就産生,寂靜之心産生了,妙用的知就立刻出現,寂生知現就是寂靜的心一生起來,從本體展露出來的話,妙用就立刻現出來。心體的妙用“知生寂舍”,如果心體的妙用之知一生起來,大用現前,對不對。二乘人沈空滯寂,寂舍,二乘人守寂的心就舍了。知生寂舍就是心體的妙用的知一生起來,意思就是大用現前,二乘人所死守的那個空寂的心,又一並舍下,二乘一舍菩提就顯現了,所以是則“菩提真見”,菩提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心,度衆生的心,真見就是無所見,這菩提真見就顯露出來,“菩提心生”,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一産生,菩提心就是無念,生滅的心就滅了,“生滅懼盡,得大解脫,生滅俱盡,得大解脫,自由自在,縱橫盡得,萬德斯具,妙用無窮。”九十一頁,“十七,平等一相”,平等一相就是空相的意思,也就是萬法都平等,都平等沒有對立,“性空緣起,千差萬別”,這個在強調緣起,就是空性是平等的,但是無量的緣起。這個人生宇宙就是無量的緣起,如果在地球悟道,在他方世界也是悟道,爲什麼?他緣起還是緣起,所以性空緣起重點就放在緣起就千差萬別,就是我們現在六根,六塵所看到的東西就千差萬別,緣起性空,重點就放在性空,契入空性的本體,就叫做“寂靜一味”,爲什麼叫寂靜呢?內心裏面沒有貪嗔癡,也不必要貪嗔癡。也本來就沒有,也不需要加以斷除,恢複到本來面目,寂靜,內心裏面充滿了智慧的一種透視力。沒有任何一種東西可以動到他一個念頭,成佛的究竟,寂靜一味,這個一味就是不二。沒有意識心沒有顛倒,沒有妄想,它都是一個如來藏,清淨的本體在顯現,“虛空萬有,幻相雖異”,虛空這些萬有幻相雖然不同,但是畢竟空的“真如本際”就是我們的清淨心,“實”在是“無差別”,“蘊等雖殊”這個蘊是指五蘊,這個等一般都是指四大,五蘊,六根,六塵,六識。十二入或者是十八界等,等就是等,凡是就是包括在內,五蘊:色受想行識,六根,六塵,六識,或者是十二入,十八界等等,這些法雖然不同,空相是一的,畢竟空它是一的,不管你怎樣的去討論它,它都是平等,絕對的畢竟空,“垢淨爲二,”凡夫看起來垢跟淨是二,“其性非二”其性,它的空性畢竟空實在是不二。翻過來九十二頁。“真淨法界,性相平等”,我們真如清淨的法界裏面性相平等,什麼叫做性相平等,性是指我們的清淨自性,也可以講心,悟道就叫做性,凡夫就叫做識,心就是籠統的名詞,心有意識心,有清淨心,有執著心,有見性的心,心就比較籠統,但是要區隔開來,用性來區隔開來,就是心達到最高的清淨的境界叫做性,所以性相平等,爲什麼呢?相把它分析起來是無自性,無自性最重要的在講什麼?在講無生,在講無生,在講緣起,相,我們看這一朵花,它好象有東西長出來,有那麼一朵花草,但是你徹底把它分析起來,它都是宇宙的元素只是一個化學成分而已,所以他雖然講花有生,但是其實是不生,沒有一個真正這樣的花,你看到的只是相而已,外相而已,我們看到的只是相而已,我們今天說有一個人,也是一樣一個人 ,如果我們用電子顯微鏡來看人的細胞再透視它,這個人本身也不存在,可是我們衆生卻著于這個相,聖人來講的話,到他的清淨自性一展現,所有的相都是空,性是內空,相是外空,這是對凡夫來解釋是不得不,可是性相是平等,意思就是畢竟空,站在畢竟空的角度來講的話你見過哪個花哪個樹,見就是性,性就是見,你看到就是你的真心,這些都是我們業力所影現出來的虛幻的一個世界,但是你要真正的放得下,要下一番功夫,因爲我們內在有一些習氣。簡單講你要怎麼樣訓練到我們臨命終的時候沒有挂礙呢?到臨命終你從現在開始訓練,訓練到什麼?訓練到放下,就要那種功夫,就是你被倒一百萬,一千萬,乃至說你最喜歡的東西被人家偷走,或者是你的愛人被人家殺死,或者說你家突然發生很大的變化,都是如如不動,要訓練,到臨命終的時候,最重要的生命一放下,極樂世界的蓮花馬上就開,要往生極樂世界,一定要訓練到放下,統統放下,你不放下又能如何?你要問自己,今天我不放下我能如何?無濟于事,一點用處都沒有。九十二頁,“恒沙諸法”,恒沙就是萬法,諸法,“同一體性”,大家都是同一個體性,都是平等的,“虛空大地”,“有爲”法,“無爲”法,“叁界六道,染淨諸法”,染法,淨法,諸法,二乘人,都沒有辦法離開這個對立,染法或者是淨法,因爲二乘人承認有一個涅槃可得,那麼到究竟的圓滿菩提才沒有染淨諸法,這是平等不二,所以染淨諸法,對凡夫來講是存在的,但是它,底下就分析給你聽,叫做“根本性離”,這個很不好懂,根本性離就是說,著一個有能夠依靠的實有之性,是不可能的,染淨諸法,染法也好,淨法也好,真正有沒有。。。根本性就是有實在性,譬如說阿羅漢,是不是真正有一個阿羅漢的性呢?沒有,有沒有四果阿羅漢,初果,二果,叁果,四果,或者這些菩薩,也沒有,你把他透視起來都是無自性,叫做根本性,根本性中間加叁個字就很清楚,根本實有之性,在本跟性的中間加這叁個字,劃一線寫叁個字就很清楚了,在上面加一個著,執著的著,染淨諸法,如果著一個根本實有之性,就是你認爲那個是有實體的東西,有實實在在的這個東西你就完了,離就是放下,這個離當作是沒有,也就是說,染法,淨法一切的法,如果你找來找去以爲有一個根本實有之性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應當怎麼樣?離,放下,應當放下,本來就沒有,不管你用什麼方式,要找到這個世間,有實實在在永遠的東西那都不可能,所以參禅第一個步驟以不可得爲大前提,修行也是一樣的,念念回光返照,覺照的心了解萬法不可得,根本性離就“本來寂滅”,什麼叫做本來寂滅,本來就是寂靜,滅就是滅貪嗔癡,本來就沒有這些貪嗔癡。沒有這些貪婪,執著或者是嫉妒,攻擊性,惡言相向。本來也是沒有,本來是寂滅的,可是我們一直失去了本心,“究竟一等,等同虛空,”所謂究竟一相就是究竟處都是平等的,“本自解脫,本來清淨,”本來…

《宇宙萬有本體論(1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