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宇宙万有本体论(13)▪P2

  ..续本文上一页一个本体,同一个本体叫做合本一冥。合起来本来就是一个如如不动的本体,没有什么好争的,如果每一个国王每一个将军,战斗的将军,武将,都能够研究这个佛法,心就会善用他的武术,如果每一个记者都能够站在一个泯齐万境,万境如如的心,他的执笔就会比较客观,执笔就会比较客观,所以现在就是你攻击我,我攻击你,所以这个世间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生活来到贵娑婆世间四十七年我就很认了,很认了,认命了,因为是非莫辩,善恶莫辩,对错也很难讲,还是解脱比较重要,这就告诉诸位这个事情,就是说世间都是这样子的,很难去定论,不过空却是平等,“冥然幻照,照无不寂”,冥然幻照意思就是说我们本体合于统一的本体,产生了智慧般若的照,照无不寂,用这个本性的照,没有一个照是不寂的,都是如如不动的,依无不虚。“以寂为体,体无不虚,“用空性当作体,没有一个体不是空性,所以“虚极无穷”,就是我们空达到了最大的绝对极限,通同法界,就跟法界一样,“即得随顺,入真如门”,真如门就是无相,无相就是绝对,绝对就是虚空,绝对如虚空就是无一物,“真如无念,非想能知”,这不是妄想可以知道的,不是妄想可以知道的,“实相真空,岂识能见”,岂就是哪里,识,就是分别,哪里是分别的识心所能见到了,叫做岂识能见,实相无不相的真空绝对平等的心性,哪里是用凡夫的分别心能够见到的,“若见寂然,即是作意”。就算你看到了 那个不动寂然一切的境界的寂然就是静静的,还是有造作的意识心,即是作意就是还是有所造作的意识心在作用,意思就是说当你看到寂静这个寂然就是静,很安静没有声音这些还是造作的意识在作用,不是真正的空,“内守幽闲 ”,这个闲本来就是熟的意思,很成熟,也可以当作是闲,空闲的闲,这两种看哪一个角度,内守幽闲就是第六意识的微细处,意思就是说我也不着境我也不着心,就好象没有动静的执著,好象而已,就是杵在那边不动,但是并不是有透过智慧力,断烦恼的那个本体的不动,只是说没有这些外境的干扰,内心里面有一点点的轻安,这个叫做幽闲,内在如果守住那个一点点的轻安,不为动静所动,那还是妄想,“犹落法尘”,法尘就是心相,心相就是法尘,就是对外尘执著落入微细的意识里面叫做法尘,法尘,心识的影相叫做法尘,分别心产生一种影像,这个影相落入我们的心变成一种执著。或者是讨论的一种话题,或者内在的一种心的资料,或者是一种经验,这个都是属于法尘,“远离戏论”,无益生死的叫做戏论,“透出妄识,如如不动”,看到如如不动的本体,“动用无穷,如果本体一动,这个就是妙用无穷,本体若动就是妙用无穷,“用而常空”,虽妙用但是本体常空,虽本体是空但是依体起用,却是常常在作用,就象一面镜子一样,这里后面如果是一面镜子,照得大家清清楚楚,我们车子开过去这个影象,你看这面镜子在作用,你去摸都是平平的,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子的,在座诸位也是这样,我们看了在动,我们的心平平的,你怎么摸摸不到,镜子是有形相的东西,来比喻还不是很贴切,我们的心是无形相的东西,看一切东西就像影相一样的,看个东西就像影相的。眼睛一睁开影相吸收起来晚上又开始做梦,这个都是影像。用而常空,虽“空而常用”,“行住坐卧,心无起灭“,心无起灭就是不会了落入意识心态的种子 内心里面也就没有切割,也就是感情跟理性、智慧保持一个平衡点。“一切时中”“毕竟”一个“空寂”,“妄息寂生、寂生知现”这个很重要,妄就是妄心,息就是止息,妄心如果停止了,寂生就是寂静的自然就产生,寂静之心就产生,妄心如果停止了,寂静之心就产生,寂静之心产生了,妙用的知就立刻出现,寂生知现就是寂静的心一生起来,从本体展露出来的话,妙用就立刻现出来。心体的妙用“知生寂舍”,如果心体的妙用之知一生起来,大用现前,对不对。二乘人沉空滞寂,寂舍,二乘人守寂的心就舍了。知生寂舍就是心体的妙用的知一生起来,意思就是大用现前,二乘人所死守的那个空寂的心,又一并舍下,二乘一舍菩提就显现了,所以是则“菩提真见”,菩提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心,度众生的心,真见就是无所见,这菩提真见就显露出来,“菩提心生”,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一产生,菩提心就是无念,生灭的心就灭了,“生灭惧尽,得大解脱,生灭俱尽,得大解脱,自由自在,纵横尽得,万德斯具,妙用无穷。”九十一页,“十七,平等一相”,平等一相就是空相的意思,也就是万法都平等,都平等没有对立,“性空缘起,千差万别”,这个在强调缘起,就是空性是平等的,但是无量的缘起。这个人生宇宙就是无量的缘起,如果在地球悟道,在他方世界也是悟道,为什么?他缘起还是缘起,所以性空缘起重点就放在缘起就千差万别,就是我们现在六根,六尘所看到的东西就千差万别,缘起性空,重点就放在性空,契入空性的本体,就叫做“寂静一味”,为什么叫寂静呢?内心里面没有贪嗔痴,也不必要贪嗔痴。也本来就没有,也不需要加以断除,恢复到本来面目,寂静,内心里面充满了智慧的一种透视力。没有任何一种东西可以动到他一个念头,成佛的究竟,寂静一味,这个一味就是不二。没有意识心没有颠倒,没有妄想,它都是一个如来藏,清净的本体在显现,“虚空万有,幻相虽异”,虚空这些万有幻相虽然不同,但是毕竟空的“真如本际”就是我们的清净心,“实”在是“无差别”,“蕴等虽殊”这个蕴是指五蕴,这个等一般都是指四大,五蕴,六根,六尘,六识。十二入或者是十八界等,等就是等,凡是就是包括在内,五蕴:色受想行识,六根,六尘,六识,或者是十二入,十八界等等,这些法虽然不同,空相是一的,毕竟空它是一的,不管你怎样的去讨论它,它都是平等,绝对的毕竟空,“垢净为二,”凡夫看起来垢跟净是二,“其性非二”其性,它的空性毕竟空实在是不二。翻过来九十二页。“真净法界,性相平等”,我们真如清净的法界里面性相平等,什么叫做性相平等,性是指我们的清净自性,也可以讲心,悟道就叫做性,凡夫就叫做识,心就是笼统的名词,心有意识心,有清净心,有执著心,有见性的心,心就比较笼统,但是要区隔开来,用性来区隔开来,就是心达到最高的清净的境界叫做性,所以性相平等,为什么呢?相把它分析起来是无自性,无自性最重要的在讲什么?在讲无生,在讲无生,在讲缘起,相,我们看这一朵花,它好象有东西长出来,有那么一朵花草,但是你彻底把它分析起来,它都是宇宙的元素只是一个化学成分而已,所以他虽然讲花有生,但是其实是不生,没有一个真正这样的花,你看到的只是相而已,外相而已,我们看到的只是相而已,我们今天说有一个人,也是一样一个人 ,如果我们用电子显微镜来看人的细胞再透视它,这个人本身也不存在,可是我们众生却着于这个相,圣人来讲的话,到他的清净自性一展现,所有的相都是空,性是内空,相是外空,这是对凡夫来解释是不得不,可是性相是平等,意思就是毕竟空,站在毕竟空的角度来讲的话你见过哪个花哪个树,见就是性,性就是见,你看到就是你的真心,这些都是我们业力所影现出来的虚幻的一个世界,但是你要真正的放得下,要下一番功夫,因为我们内在有一些习气。简单讲你要怎么样训练到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没有挂碍呢?到临命终你从现在开始训练,训练到什么?训练到放下,就要那种功夫,就是你被倒一百万,一千万,乃至说你最喜欢的东西被人家偷走,或者是你的爱人被人家杀死,或者说你家突然发生很大的变化,都是如如不动,要训练,到临命终的时候,最重要的生命一放下,极乐世界的莲花马上就开,要往生极乐世界,一定要训练到放下,统统放下,你不放下又能如何?你要问自己,今天我不放下我能如何?无济于事,一点用处都没有。九十二页,“恒沙诸法”,恒沙就是万法,诸法,“同一体性”,大家都是同一个体性,都是平等的,“虚空大地”,“有为”法,“无为”法,“三界六道,染净诸法”,染法,净法,诸法,二乘人,都没有办法离开这个对立,染法或者是净法,因为二乘人承认有一个涅槃可得,那么到究竟的圆满菩提才没有染净诸法,这是平等不二,所以染净诸法,对凡夫来讲是存在的,但是它,底下就分析给你听,叫做“根本性离”,这个很不好懂,根本性离就是说,着一个有能够依靠的实有之性,是不可能的,染净诸法,染法也好,净法也好,真正有没有。。。根本性就是有实在性,譬如说阿罗汉,是不是真正有一个阿罗汉的性呢?没有,有没有四果阿罗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或者这些菩萨,也没有,你把他透视起来都是无自性,叫做根本性,根本性中间加三个字就很清楚,根本实有之性,在本跟性的中间加这三个字,划一线写三个字就很清楚了,在上面加一个著,执著的著,染净诸法,如果着一个根本实有之性,就是你认为那个是有实体的东西,有实实在在的这个东西你就完了,离就是放下,这个离当作是没有,也就是说,染法,净法一切的法,如果你找来找去以为有一个根本实有之性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应当怎么样?离,放下,应当放下,本来就没有,不管你用什么方式,要找到这个世间,有实实在在永远的东西那都不可能,所以参禅第一个步骤以不可得为大前提,修行也是一样的,念念回光返照,觉照的心了解万法不可得,根本性离就“本来寂灭”,什么叫做本来寂灭,本来就是寂静,灭就是灭贪嗔痴,本来就没有这些贪嗔痴。没有这些贪婪,执著或者是嫉妒,攻击性,恶言相向。本来也是没有,本来是寂灭的,可是我们一直失去了本心,“究竟一等,等同虚空,”所谓究竟一相就是究竟处都是平等的,“本自解脱,本来清净,”本来…

《宇宙万有本体论(1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