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宇宙萬有本體論(13)▪P3

  ..續本文上一頁就是解脫,沒有任何一個人綁住我們,只要我們動一個執著的念頭,那個東西就會綁住我們,簡單講作爲知見立知是無明本,觀念如果轉不過來有的苦吃,別人的好意就會變成惡意,爲什麼?自己內在裏面無明轉不過來,他的煩惱。。。他始終往壞的一方面去偏,爲什麼,他沒有見性,所以說本來就是解脫,本來就是清淨,“畢竟平等,,沒有高下”“一切世間,諸所有法,皆是菩提”。爲什麼,以清淨心看這個世間所有的萬法都是享受,都是清淨妙明心中之物,我用清淨心看,任何的變化都是清淨的東西,我用清淨心聽,任何的這些攻擊,毀謗,贊歎,都沒有什麼作用,爲什麼,清淨心穩得住,守得住,菩提念自然就不死,不管千變萬化的外在都不可能動搖那一顆不生不滅的菩提心,則一切世間諸所有法皆是菩提,就是菩提,“妙明真心,皆是真如”萬法都是妙明的真心顯現,萬法都是真如,“一心妙性,性能現相”我們的內在如果悟到不可思議的清淨妙性,這個清淨妙性能夠顯現在相就是萬法,一切法,這個相不只是指有形,無形的,也是指有爲,無爲的,但依名相所成立的染,淨,真如這些都叫做相,有的語言相有的文字相,有的心相統統叫做相,內在的清淨不可思議的畢竟空性的見性心,能夠顯現在萬法的相上能夠大用而不被粘著,“性能融相”,一個見性的人一定可以容納萬法緣起的假相,何以故,不真實的,“依體起妄”如果依照真心起了妄想的心,無生的本性就變做無明的生滅,就“無生而生”,本來是無生,因爲緣起無自性就是在表達無生,這個很難體會,但是老參的人,慢慢去思維這個道理,就會體悟到無生的道理是什麼,所以說我們依體起妄。依照這個真心起妄想心本來就無生了,只是因爲動了一念無明把真心化作生滅法而生,變做有了生滅。“攝用歸體”如果我們。。。這個用就是萬用的體,體歸一個體,如果攝這個萬用回歸到一個體性,雖然是生滅,但是卻是無生,意思就是說當我們見緣起見到畢竟空的體就在當下,萬法都是平等,“生而無生”雖生就是無生,你不必去尋找不必拐彎抹角回歸現前,本自不生的一念,所以生就是無生,“本覺妙明,諸法所依”本覺妙明之心,諸法所依。“相雖萬殊,其體本一”我們這一顆本覺的妙明之心是萬法所依靠的,這是我們追求的達到最高的涅槃境界,相雖然有千差萬別但是體是一,“清濁雖異”但是他是“濕性不二”這是指水的比喻,清水,濁水雖然不一樣,但是它的濕性不二還是一樣,“依一真如,而成諸法,”依照一個真如的心化做無量之法,那就隨緣顯現而成就諸法,“融會”了一切萬法“諸法”把它探討起來,“原”本就“一”個“真性”,“性德無盡”爲什麼講無盡呢?它可以大用現前,無量的妙用現前,所以這個性德是無盡,“全在相中”相要表法,沒有相沒辦法表法,是不是?譬如說我們內在的智慧,你說這個人怎麼有智慧他一定要顯現,是不是?怎麼知道這個人有智慧呢?在處理事情當中我們看到,在說話當中我們看得到,在他行爲,行動當中我們看得到,是這樣一個很有智慧的人,爲什麼?相表示性,性本來不可見,可是由緣起去顯現出來,就是全在相中,譬如說宇宙萬有有地水火風之性,可是那要看緣起,哪裏緣起哪裏就顯現地水火風。底下,“會相歸性,性相如如,”會合這一些萬法的萬相,歸一個本性,所以我們就會了解性空相也是空本來是不二,性相如如就是性相不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用我們一個清淨心就可以展現在一切的萬法當中而不粘著,簡單講,一即一切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用一顆不生不滅的清淨心而無所住于一切相,一切就是一個真性,一切就是萬法,所以“于一切法,不見二相”什麼叫不見二相?看到一切法他馬上就透視它無自性不可得,他絕對不會迷惑顛倒,也許他現在會有感傷,可是速度很快就彌平了,底下,于一切法,不見二相,一切法沒有看到對立,二相,一切法都是平等,“萬有“是”平等“的,”“唯是一相”“性相一如”如就是空性,真如自性,性相其實都是同一個空性,“體用不二”依體可以起用,攝用可以歸體,體用是不二的,依體可以起用,攝用可以歸體,體用是不二的,“空相常遍”,爲什麼,空相如果不遍的話就不叫做空了,我們看過虛空什麼時候有障礙嗎?沒有的,一個人悟到空相那就無障無礙了,空相常便“同于真際”真如本際,“差別之相,了不可得”如果說這樣子還是體會不出來,很簡單我把這盆花把它曬幹,再把它用一把火火化,幹了再用混合機打一打。這樣就什麼是白花,紅花,不複存在,不複存在,相不可得,爲什麼要用破壞性的因爲衆生的直覺。講經說法只有用這樣的直覺,讓你去感受,差別之相,是了不可得,一切都是妄想,顛倒跟執著,如果有這一層的透視,萬法它就是這樣,本來就是這樣子,“唯心印心”只有心去印這個心,用一個絕對真如去印證一個絕對的真如,“似空合空”就相空來跟空合,其實空是絕對沒有什麼合不合,爲什麼?方便說,用這個絕對的心,印證這個絕對的心,用這個絕對的空來合這個絕對的空,絕對,爲什麼要用絕對呢?因爲它沒有對立,它沒有來去沒有生滅的東西,“寂照如如”寂,不管是靜態,照,不管是動態,大用現前都是與空相應,如如不動,“動靜無礙,無念可念”無念就是無分別之念,可念這個念當執著,沒有分別之念可以執著,“念本”來就是“空故”,“無法可法”這個法不當做法,這個法當作形容,沒有任何一法可以去形容它,去雕刻它去道出所以然,何以故,萬法它都是無自性的。無自性是沒有辦法去形容也沒有辦法去講出所以然。無法可法,無一法可以形容講不出來。“法本寂故”法本來就是寂靜就是無爭,真正悟道的人是與世無爭,你要贏就讓你贏,爲什麼?他不落入對立的,法本來就是寂滅,所以當心熄滅的時候,熄滅,息掉這些貪嗔癡,滅掉這一些貪嗔癡的時候,我們的心就能夠體悟到萬法都是讓你享用不盡的,有無盡的財富是讓我們享用不盡的。所以,坐在座位底下的諸位,你們不曉得修無量百千萬劫一下子碰到佛法了,你們碰到佛法就有機會解脫了。要碰不到佛法你沒有機會解脫,完全沒有機會,連法是什麼,不知道,這個法要是沒有佛陀開示誰能夠開悟呢?對不對?如果今天我沒有碰到佛法一定還是一樣活得很痛苦的,所以我們到國外去看看衆生相也是這樣子,福利很好,無爭,風景也很好,可是就是沒有法,很可憐。底下,無法可法,沒有一個法可以當作一種實體的東西來講,法本來就是空,寂靜,“本空本寂,應用亦空,法不見法”爲什麼應用亦空呢?因爲現起種種的作用它還是空性,就像我們今天來說法諸位來聽經當下還是空,說法者無法可說,聽法者無法可聽,還是空,法不見法,沒有一個能見也沒有一個所見,法是絕對的空,沒有能所叫做法不見法,這是站在眼睛的角度。底下“法不聞法,法不覺法。法不知法”這個見聞覺知是在告訴我們六根沒有能所,用眼睛沒有能見所見,用耳朵沒有能聞所聞,這個覺第叁個這個特別注意,這個覺不是佛的解釋那個覺者,智者,佛之釋意。在這裏的覺要加一個字覺受,就是鼻舌身要去接觸到它才有覺受,這個覺不能當作覺悟的覺,這個覺是指覺受,意思就是指感受,要碰觸它才會有感受,譬如說鼻,這個煙沒有碰到裏面的黏膜,沒有感受到香,臭,這個舌頭沒有觸碰到酸甜苦辣,就嘗不到覺受就沒有。這個皮膚,觸,色聲香味觸這個觸,他碰到皮膚他才有感覺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這個覺是覺受的意思,不是覺悟的意思,所以法不覺法,如果你解釋說法不覺悟法,就完了,意思就是說鼻舌身這個法這叁個沒有什麼能嘗所嘗,能聞所聞,能觸所觸,這是指鼻舌身,法不知法這是指意根,跟我們這意根,意,沒有什麼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第八意識,就是透過無明,根本無明,所展現出來的種種的枝末無明。才有根身器界種子去討論它,否則的話沒有所謂的第六意識,第七意識,一尚不可得哪裏有什麼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第八意識,那是因爲透過無明所建立的唯識學,“空不入空”因爲空是絕對的,絕對並沒有來到絕對也不鑲入絕對,譬如說我們把鑽石鑲進我們的環裏面,耳環鑽石鑲進去這個有來把東西安進去,把小的東西安進去,大的坑洞裏面鑲進去,可是空它是絕對的,空是絕對不入于空。“寂不入寂”寂就是絕對,絕對的寂靜叫做寂,絕對的寂靜也絕對不入于絕對的寂靜法,爲什麼?絕對就沒有任何的相對,沒有來去,沒有生滅,沒有任何的造作,“法性平等,亦無等者”亦無等就是也沒有言說之平等相,你講法性平等連平等這兩個字都不可說,所以亦無等者,也沒有一個平等之相可得,叫做法性是平等的,法性是畢竟空的平等相,但是也沒有平等相可得,“本源不窮,戲論不減”本源中間加一個字“若”本源若不窮就是窮知了悟,本源就是我們這顆如來藏清淨心如果不把它窮知了悟,我們這戲論則不減,戲論就是無益生死,統統叫做戲論,我們這一顆本源的心如果不開采出來窮悟了知,我們對生死的戲論沒有幫忙的就無法滅掉,“毫理不盡”毫厘就是一點點,理就是知見,一點點的知見如果不鏟除,還留一點點知見,因爲知見立知是無明本,還留一點點知見不除掉,則“至道不顯”至道就是如來藏心,就顯現不出來,意思就是不可留有任何的知見,這個知見換我們現在一句比較接近的話來講叫做觀念,不可以在緣起法裏面建立任何的對立的觀念,譬如說染,淨,聖,凡。天,地,男,女,花草樹木,山河大地,都能建立種種的觀念,這觀念拿來用沒有關系,拿來說不要執著也沒有關系,照照相看一看留念但是不著也沒關系,就是了知那都是空性,不能夠在任何的緣起法裏面安一個是非,善惡。任何的對立能所這就是我們的清淨心的展現,看到非常惡劣…

《宇宙萬有本體論(1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